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血小板抗体检测方法及配型应用与血小板输注的疗效论文

发布时间:2020-09-25 13:38:5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分析血小板抗体检测方法及配型应用与血小板输注的疗效。方法纳入本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接受的200例输注血小板治疗者,将无输血史100例作为甲组,有输血史100例作为乙组,对比两组HLA+HPA抗体阳性率、HPA阳性率、HLA阳性率、总阳性率。对于80例血小板抗体阳性者,45例(丙组)实施血小板交叉配型后的配合性输注,35例(丁组)实施随机血小板输注。对比丙组、丁组输注血小板1h、24h后CCI以及输注效果。结果甲组血小板抗体总阳性率显著比乙组低,P<0.05。丙组输注血小板1h、24h后CCI以及输注有效率均显著比丁组高,P<0.05。结论血小板输注治疗患者极易出现血小板抗体,对于血小板抗体阳性的患者,进行交叉配型,可显著提高输注效果。

关键词:血小板抗体检测;配型;血小板输注;疗效

本文引用格式:窦广刚.血小板抗体检测方法及配型应用与血小板输注的疗效[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5):203-204.

 引言

血小板输注是当前临床治疗各种恶性肿瘤或者血液性疾病放化疗的重要支持治疗方法,Rh血型以及ABO血型同型输注是当前临床常用的血小板输注制品,但是部分患者在骨髓移植、妊娠、输血之后,会产生HPA(人类血小板抗原)、HLA(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造成血小板输注无效[1]。临床有研究表明:将近30-70%的慢性血小板减少患者在接受多次输血之后,会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紫癜等,病情严重的患者会出现DIC(弥漫性血管内凝血)、颅内出血等,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巨大威胁[2]。由此可知,对于血小板输注患者在输注之前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根据检测结果进行配合性血小板输注,对于提升血小板输注临床疗效意义重大。鉴于此,本文纳入本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接受的200例输注血小板治疗者,回顾性分析上述病例临床资料,现将具体研究情况汇报如下。

\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从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纳入该时间段内本院接受的200例输注血小板治疗者,将无输血史100例作为甲组,有输血史100例作为乙组。甲组女性、男性病例数之比分别是42:58,年龄在3-74岁,平均(38.52±6.25)岁。乙组女性、男性病例数之比分别是44:56,年龄在4-73岁,平均(38.49±6.21)岁。一般资料两组相比,P>0.05,可比较。

1.2方法。仪器、试剂:TD5台式低速离心机、血球计数仪(型号:BC6900;生产企业:深圳迈瑞科技有限公司),试剂均由长春博德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提供。血小板抗体检测:

①制备血小板悬液:对冻干血小板稀释处理之后,即可直接使用,浓度在50-150×109,贮于塑料容器中,在20-25℃环境下保存8 h待检。②结合检测量取出反应板条,标记患者阴性对照孔、阳性对照孔,板条如果未使用,则储存于加入干燥剂的自封袋中,2-8℃储存。③取血小板悬液50μl,将其滴加在反应孔中,轻轻摇动10 s。④对标本采用平板离心机离心处理5 min,将血小板固定于反应孔底部。⑤将液体从反应孔中倒出,加洗涤工作液清洗3次,同时轻摇微孔板,将洗涤液轻轻甩掉,倒置反应板,将残余液体以吸水纸吸干。⑥每个反应孔中加入1滴(50μl)患者样本、阴性对照、阳性对照、2滴(100μl)低离子强度溶液,颜色则会从紫色变为青绿色或者天蓝色,如果未变色,则为漏加样本。⑦以封口胶将反应孔封好,轻摇混匀,在37℃水浴孵育30 min。⑧反应板在孵育完成之后,按照“5”步骤洗涤原则对其洗涤5次。⑨即刻将50μl指示红细胞、1滴(50μl)抗人IgG加入,振荡混匀。⑩以200g离心反应板5 min。11.比较检测孔、对照孔结果。阳性(血小板抗体存在):反应孔底部表面红细胞平铺;阴性:反应孔底部表面红细胞聚集[3]。交叉配型血小板:共有80例弱阳性以及阳性血小板抗体者。在输注血小板之前,45例(丙组)实施血小板交叉配型后的配合性输注,35例(丁组)实施随机血小板输注。交叉配型:①制备与受者ABO同型的供者血小板悬液,生理盐水5-10倍稀释机采血小板,8h内以枸橼酸钠或者EDTA抗凝,全血经200g离心10 min,取上层2/3富血小板血浆。血小板悬液浓度是50-150×109/L,贮于塑料容器中,在20-25℃环境下保存8 h待检。②结合检测量取出反应板条,标记患者阴性对照孔、阳性对照孔,板条如果未使用,则储存于加入干燥剂的自封袋中,2-8℃储存。取血小板悬液50μl,将其滴加在反应孔中,轻轻摇动10s。③对标本采用平板离心机离心处理5 min,将血小板固定于反应孔底部。④将液体从反应孔中倒出,加洗涤工作液清洗3次,同时轻摇微孔板,将洗涤液轻轻甩掉,倒置反应板,将残余液体以吸水纸吸干。⑤向每个反应孔中加入2滴(100μl)低离子强度溶液,取1滴(50μl)受者样本加入供者孔中,阴性对照以及阳性对照均加入对照孔中。颜色则会从紫色变为青绿色或者天蓝色,如果未变色,则为漏加样本。⑥用封口胶封闭反应孔,置于湿盒(温度为37℃),水浴孵育30 min。⑦将已孵育完毕的反应板取出,按照“5”步骤洗涤原则对其洗涤5次。⑧即刻将50μl指示红细胞、1滴(50μl)抗人IgG加入,轻轻振荡混匀。⑨离心处理反应板5 min。⑩以封口胶将反应孔封好,轻摇混匀,在37℃水浴孵育30 min。将已孵育完毕的反应板取出,按照“5”步骤洗涤原则对其洗涤5次。即刻将50μl指示红细胞、1滴(50μl)抗人IgG加入,振荡混匀。以200g离心反应板5 min。[4]。

1.3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评价血小板输注效果:输注血小板1 h后CCI(血小板增高指数)大于7.5×109/L,或者输注血小板24 h后CCI大于4.5×109/L,即可判定为“有效”反之即为无效[5]。

1.4统计学分析。用SPSS 26.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数据表达形式是(±s),计算方法是t检验;计数资料,数据表达形式是“[n(%)]”,计算方法是χ2检验,P<0.05,即为存在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对比两组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率。甲组血小板抗体总阳性率显著比乙组低,P<0.05,见表1。

\
 

2.2对比丙组、丁组CCI检测结果。丙组输注血小板1 h、24 h后CCI均显著比丁组高,P<0.05,见表2。


\
 
2.3对比两组血小板输注效果。丙组38例有效、7例无效,有效率为50.67%(38/45);乙组12例有效、23例无效,有效率为34.29%(12/35)。丙组显著比丁组高,P<0.05(χ2=21.1335 P=0.0000)。

3讨论

血小板具有维持人体正常止血、凝血功能的作用,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对于血小板功能障碍以及血小板数量减少的患者,应及时补充血小板,是组织、预防出血的重要方法。但是如果反复、长期输血极易引发血小板抗体,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对于此类患者,如果继续盲目输血,不仅加重了患者以及家属的经济负担,而且增加了颅内出血、DIC发生率[6]。

本研究示:甲组血小板抗体总阳性率显著比乙组低,丙组输注血小板1 h、24 h后CCI以及输注有效率均显著比丁组高,P<0.05。说明血小板抗体检测、交叉配型可显著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结合实践经验认为:对于输注血小板无效的患者,应根据无效的原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措施,例如非免疫性因素,可以通过增加血小板输入量、抗感染、切除脾脏等改善治疗效果。静脉输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置换血浆、y射线照射以及紫外线照射可有效预防血小板输注无效情况发生。

综上所述,血小板输注患者在输注之前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根据检测结果交叉配型,可显著提高输血有效率,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信赖并推广。

参考文献

[1]张秋会,胡兴斌,孙文利,等.血小板抗体检测及配型在肿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输血杂志,2016,29(7):708-710.
[2]冯岩.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在免疫性输注无效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30(17):2571-2573.
[3]郑元,蒋敏,李勇,等.血小板交叉配型在免疫性输注无效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输血杂志,2016,29(7):711-712.
[4]李晓珍,韩日成,林伟华,等.血小板抗体检测及配型对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临床意义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7(24):4702-4703.
[5]林明相,黄鑫,陈欣.血小板抗体筛查技术应用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再生性障碍贫血鉴别诊断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7,24(30):139-141.
[6]王书锋,董晓峰,姚晓斌.多次输血的恶性肿瘤患者不同配型方法输注血小板时的有效率比较分析[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6,30(3):311-31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496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