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联合抗VEGF药物的综合疗法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论文

发布时间:2020-09-18 11:19:5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分析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联合抗VEGF药物综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我院就诊的42例(43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抽签法进行分组,将病人分为实验组(n=21)和对照组(n=21)。对照组病人选择全视网膜光凝术(PRP)治疗,实验组选择抗VEGF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术综合治疗,对比两组病人的治疗效果以及眼压测量值、RNFL厚度、视野缺损值。结果实验组病人的治疗总有效率95.24%高于对照组的76.19%,差异较大(P<0.05);实验组病人的眼压测量值和视野缺损值均低于对照组,RNFL厚度高于对照组,差异较大(P<0.05)。结论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病人采用联合抗VEGF综合治疗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有效抑制新生血管生成,可有效改善病人的视力,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抗VEGF药物;综合疗法;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本文引用格式:张广明.联合抗VEGF药物的综合疗法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03):156-157.

0引言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是指房角及虹膜血管新生导致眼压升高的青光眼疾病,是青光眼疾病中较为难治的一种[1]。该病发病原因繁杂,且治疗难度较大。主要由于视网膜组织存在缺血症状,从而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产生刺激作用,促使其分泌过多,促使房角、虹膜表层生成新血管,使眼压升高,并降低患者的视力。视网膜光凝术是临床上治疗视网膜新生血管病变的有效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对视网膜损伤小、可重复治疗等特点。VEGF是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运用抗VEGF药物治疗能够抑制新生血管的生长,降低眼压[2]。本研究对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就诊的42例(43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病人实施PRP治疗和联合抗VEGF综合治疗,试分析后者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详见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我院就诊的42例(43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病人纳入研究,根据抽签法进行分组,将病人分为实验组(n=21)和对照组(n=21)。对照组病人选择全视网膜光凝术(PRP)治疗,实验组选择抗VEGF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术综合治疗。对照组中男12例,女9例;年龄27~73岁,平均(49.1±2.6)岁。实验组中男11例,女10例;年龄26~71岁,平均(48.2±2.4)岁。所有研究对象基本信息对比无显著差别(P>0.05),存在可比性。

纳入标准:所有研究对象均经我院眼部检查确诊;对本次研究所用药物无过敏史;经告知后所有研究对象均自愿参与,并签署相关文件,经我院相关医学部门准许。

排除标准:患有严重的高血压;合并其他眼部疾病或有过眼部手术史;肝肾器官严重受损者;精神意识不清晰,无法正常交流者。

\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病人选择全视网膜光凝术(PRP)治疗,选择氩绿激光仪,术前将复方托吡卡胺滴1滴入患眼,散瞳后滴入0.4%的奥布卡因进行麻醉,将眼底接触镜放置于患眼角膜,并进行PRP治疗。治疗次数为3~4次,下一次光凝治疗需间隔1周;术后给予普拉洛芬滴眼,4次/d,持续滴眼1周。

1.2.2实验组

实验组病人选择抗VEGF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术综合治疗,术前给予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等抗VEGF药物治疗,4次/d,持续滴眼3 d;3 d后再滴入复方托吡卡胺,散瞳后行眼表麻醉处理,并于角膜缘后方的睫状体平坦处穿刺注入0.05 mL的雷珠单抗,注射完毕后用棉签按压1~2 min,并将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涂抹于结膜囊处,用无菌纱布将患眼进行包扎,1周后行PRP治疗[3]。

1.3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病人的治疗效果以及眼压测量值、RNFL厚度、视野缺损值。疗效评定参考:显效:新生血管消退,眼压低于16 mmHg;有效:新生血管显著消退,眼压降低至16~21 mmHg;无效:以上指标均未见显著改变或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 19.0统计学软件中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t与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5.24%高于对照组的76.19%,差异较大(P<0.05),见表1。


\
 

2.2对比两组患者的眼压测量值、RNFL厚度、视野缺损值

实验组病人的眼压测量值和视野缺损值均低于对照组,RNFL厚度高于对照组,差异较大(P<0.05),见表2。


\


3讨论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可使病人视力下降,严重者可致盲,据相关文献统计,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致盲率为87.3%。可见该病对病人视力影响之大,而视力对人类而言非常重要,视力下降或致盲都将对病人的正常生活造成不利的影响。

临床研究表明,采用单一的手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手术成功率仅为10%~50%,对于晚期患者的治疗成功率更低。由于患者前房及虹膜存在大量新生血管,在手术过程中极易发生出血,术后局部炎症反应等不良反应,增加手术难度,降低手术成功率。PRP是临床上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有效方法,通过改善视网膜缺血缺氧症状,使新生血管消退,改善视网膜功能,有效抑制新生血管的复发和VEGF因子的释放。虹膜、前房角新生血管主要与视网膜血氧缺失和VEGF释放有关,VEGF是诱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重要因素,因此,临床治疗的关键在于抑制或消减新生血管形成。光凝术是近年来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主要方式之一,具有操作简单、对眼部组织伤害小、预后较佳等特点,能够促进尿激酶抑制血管生成,还可以阻碍色素上皮组织改善缺氧症状,该手术在降眼压的同时也能避免眼压过低、眼球萎缩的发生,并减少视网膜对氧气的需求,缓解视网膜缺血症状,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少VEGF的释放[4]。虽然激光光凝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但该手术方法对于改善视力的效果欠佳;同样存在眼压可能会反复升高,且该手术后眼部一般会出现炎症反应、前房出血及眼部组织疼痛等问题。VEGF因子是诱导新生血管生成的重要因素,在激光术前对玻璃体注射雷珠单抗能够更好的抑制血管生成[5]。抗VEGF药物联合光凝术能够改善患者眼部组织缺氧状态,抑制血管生成,降低眼压,促进视网膜功能恢复,提高视力的作用。本文结果表明,实验组病人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在药物稳定眼压的情况下实施PRP能够提高治疗效率,使新生血管萎缩或消退。在临床治疗中,为了尽最大力量提高患者的视力,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前提是降低眼压,避免视力完全消退;玻璃体注射抗VEGF药物能使新生血管消退,为手术治疗提供了有效时机;完成光凝术治疗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已得到较好控制,预后治疗可按常规治疗青光眼的方式进行治疗[6]。

综上所述,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联合应用抗VEGF综合治疗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视网膜缺氧状态,促进病人视力的恢复,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赵治,孙晓东.关注OCT血管成像检测的CNV血管形态特征动态变化对抗VEGF治疗后新生血管性AMD应答反应的预测作用[J].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18,36(1):1-4.
[2]师留坤,杨瑾,林锦镛.康柏西普辅助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手术的临床疗效及组织病理学观察[J].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17,35(11):1019-1024.
[3]郭飞,崔瑞.两种不同药物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效果的比较[J].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17,39(4):293-296.
[4]李富贵,董敬民,周晶,等.联合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效果观察[J].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18,40(2):89-92.
[5]郭婧,陈松,王昀,等.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联合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或雷珠单抗治疗严重PDR的临床观察[J].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17,35(10):914-919.
[6]王燕.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刊,2018,45(12):66-68,7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439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