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在产妇分娩后,采取盆底康复操锻炼对减少产妇产后并发症,改善盆底肌力和产妇心理状态的效果。方法选择产妇128例,盲抽法分为两组。接受盆底康复操锻炼的产妇列为实验组,共65例,接受常规治疗的产妇列为对照组,共63例,对比两组产妇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焦虑抑郁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焦虑抑郁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7.69%)明显低于对照组(20.63%),盆底肌力Ⅰ级概率(0.00%)明显少于对照组(28.57%),Ⅳ-Ⅴ级(80.00%)明显高于对照组(46.03%),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产妇分娩后,采取盆底康复操锻炼能够有效降低产后并发症发生率,充分改善产妇的盆底肌力和心理状态,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盆底康复操锻炼;产后并发症;产妇心理状态;盆底肌力
本文引用格式:曹玲香.盆底康复操锻炼对减少产后并发症、改善产妇心理状态及盆底肌力的作用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5):53+55.
0引言
分娩对女性创伤比较大,产妇分娩后,产妇盆底肌肉可能会引起盆底肌肉损伤,从而引起盆底肌肉功能障碍,症状比较轻的,可能表现为阴道松弛、便秘、尿频尿急等,对女性的性生活也会产生影响。严重可能可能出现直肠脱垂、膀胱脱垂、子宫脱垂、尿失禁等,严重影响产妇生活质量,引发严重的心理障碍。针对这种情况,临床上还需要选择科学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方式帮助缓解产后并发症,有效改善产妇心理状态,帮助产妇康复。因此,本文主要探究分析在产妇分娩后,采取盆底康复操锻炼对减少产妇产后并发症,改善盆底肌力和产妇心理状态的效果,具体操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从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我院产科收治的产妇中抽选128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两组。实验组65例,初产妇:经产妇=36:29,产妇最高年龄39岁,最低年龄21岁,平均(28.62±1.06)岁。对照组63例,初产妇:经产妇=35:28,产妇最高年龄38岁,最低年龄22岁,平均(28.57±1.03)岁。利用统计学分析方式对两组一般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P>0.05,可比。
1.2方法。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包括有效分娩指导、产后排尿与肛提肌训练、实时了解和观察产妇恢复情况、做好心理辅导和不良生活习惯干预等。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进行盆底康复操锻炼,具体操作如下:本次研究选择的盆底康复操以Kegel运动为基础,结合产妇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动作,并且在产妇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锻炼方案。在设计动作时,节拍可以参考大多数人比较熟悉的广播体操节拍,音乐背景可以选择一些柔和的、能够让产妇保持平静心态的音乐,类似《高山流水》等。盆底康复操编排人员结合动作和节拍对音乐进行剪辑,制作成盆底康复操。然后根据产妇的不同生理阶段对内容和节奏进行调整。一般情况下,盆底康复操包括臀部运动、扭胯运动、全身运动、提肛运动等内容,其中,臀部运动主要为床上运动,适用于产妇分娩后卧床康复阶段,体位选择平卧,先缓慢收缩盆底肌肉,再缓慢放松盆底肌肉,通过这种方式,锻炼产妇盆底肌力。扭胯运动则适用于产妇各项功能有了一定康复的阶段,产妇先将臀部向外转动,然后尽可能向上提高,完成扭胯动作,再保持一定时间,换边、重复上述动作。全身运动锻炼产妇全身功能,体位选择站立位,产妇先将两腿分开与肩同宽,然后缓慢收放臀部肌肉,等到身体适应后,再配合下蹲和起立的动作。提肛运动需要产妇在提肛状态下,完成原地冲刺跑、大步跳跃、小步跳跃等动作,有效锻炼盆底肌力。以上运动时间安排为:产妇产后两天:臀部运动,每天三次,10 min/次,持续1周到2周。产后第3周到第6周:臀部运动+扭胯运动,每天三次,15 min/次。产后第7周到第10周:臀部运动+扭胯运动+全身运动,每天三次,20 min/次。产后第11周到第14周:臀部运动+扭胯运动+全身运动+提肛运动,每天三次,20 min/次.
1.3观察指标。①产后并发症;②治疗前后产妇心理状态,焦虑抑郁评分量表测定;③盆底肌力,手测肌力法测定。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6.0处理,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7.69%)明显低于对照组(20.63%),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两组治疗前后焦虑抑郁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焦虑抑郁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焦虑抑郁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两组治疗后盆底肌力比较。实验组盆底肌力Ⅰ级概率(0.00%)明显少于对照组(28.57%),Ⅳ-Ⅴ级(80.00%)明显高于对照组(46.03%),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3讨论
分娩是大多数女性都会经历的一个过程,也是对女性创伤比较大的一个过程。在分娩过程中,如果不采取相应的锻炼和治疗手段,出现产后并发症(包括便秘、产褥、尿失禁、子宫复原不全等)的概率将会比较高,同时,产妇的心理状态与盆底肌力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1]。因此,临床上为了更好的改善产妇分娩情况,将盆底康复操锻炼运用于产妇围生期,通过盆底康复操锻炼帮助改善产妇的盆底肌力。同时,产妇进行有效的锻炼之后,产后并发症也会大大降低,恢复效果更为良好,在这种情况下,产妇心理状态也能得到很好的改善。不过,采取盆底康复操锻炼时,还需要医护人员结合产妇的实际情况,为产妇设计针对性的锻炼方案,明确运动量和运动时间,同时,在产妇出院前,做好有效的指导,要求产妇掌握运动技巧和要领,以免造成运动损伤,影响康复效果[2]。此外,护理人员还需要在产妇盆底康复操锻炼期间,进行随访,了解产妇的锻炼和康复情况,并且帮产妇解答疑惑,提高锻炼效果。
本次研究选择128例产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采取盆底康复操锻炼的产妇产后并发症发生率、焦虑抑郁评分均明显更低,盆底肌力恢复状况更好,该研究结果与王文璐等[3]在盆底康复操锻炼对减少产后并发症、改善产妇心理状态及盆底肌力的作用中相关研究结果相似度高。
综上所述,在产妇分娩后,采取盆底康复操锻炼能够有效降低产后并发症发生率,充分改善产妇的盆底肌力和心理状态,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高艳青,刘竺君.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对产后盆底康复的临床观察[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7,33(3):46-47.
[2]卢霞,姚立丽,李小文.产后盆底康复锻炼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预防作用[J].中国妇幼保健,2018,33(1):38-41.
[3]王文璐,王琦,张岩.盆底康复操锻炼对减少产后并发症、改善产妇心理状态及盆底肌力的作用[J].中国妇幼保健,2018,33(9):39-4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4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