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睡眠对机体的自我修复极为重要,但随着社会进步、生活节奏增快、生活压力增大,越来越多的人处于失眠的状态。失眠虽然不是急性病症,一次或偶尔失眠对身体的影响不大,但长期失眠会显著影响人体的免疫、内分泌等系统,导致种种疾病的发生,不仅对身体造成伤害,还会产生精神方面的疾患,如:焦虑、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根据临床发现,大多失眠的患者会有情绪抑郁消极、多思多虑、心烦多疑等症状,由此可见情志因素是引起失眠的重要原因。基于此,现在很多临床医生提出:从肝论治失眠;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肝郁证”乃从“肝”论治失眠的重要证型之一。本文意在论治肝郁型失眠,举验案三则以资借鉴。
关键词:失眠;肝郁证;验案
本文引用格式:孙超 , 赵德语 . 从肝郁论治失眠病案举隅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18(76):201,204.
0引言
失眠,中医称之为“不寐”、“目不瞑”等,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眠 [1]。本病的病位主要在心,病机关键在于心神不安,但随着生活节奏变快、压力的增大,使得失眠的病机与肝的关系日益密切。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由明显的情志因素诱发失眠的患者占 90% 以上 [2]。导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认为肝脏在人体生理病理变化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肝木失于调达、阴阳失和则致失眠。
从肝脏生理功能方面看,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肝的主要功能为: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调节精神情志、促进消化吸收及胆汁的分泌、维持气血运行、调节水液代谢、调节性与生殖)、肝主藏血生血。若肝失疏泄条达、气血失和,则影响心神,导致神不安宁而病不寐。肝失疏泄,气机失调郁结,则会出现肝郁,肝郁日久可化火,可致血瘀,可致血虚。肝郁化火为临床常见证型,但有很多患者郁久并未到化火的程度, 素体禀赋较弱者可能就会产生血虚、血瘀。《血证论·卧寐》曰:“肝病不寐者,肝藏魂,人藉则魂游于目,寐则魂返于肝,若阳浮于外,魂不入肝,则不寐”。
因为失眠的病因有多种,大多由情志因素引起,而多数患者又伴随着除失眠外的多种症状,故治疗肝郁型失眠,也要兼顾其他。贾跃进老中医通过临床实践认为肝的疏泄不及或太过,均可导致肝郁化热;故虽都与肝有关,但临床表现不一,治法有别 [3]。如有些患者因情志因素失眠,又会出现焦虑易怒、身热、大便干,伴有舌红等热象,因肝郁日久化热,故在治疗时要加入清热去火的药;一些患者因肝郁日久,壅遏气机,至肝血瘀阻,出现胸胁刺痛、舌紫有瘀斑等肝血瘀阻之征,虽瘀血不甚严重,仍需疏肝活血化瘀,方能安神助眠。故举论治肝郁证失眠的病案三则如下:
1典型病案
验案 1:李某,女,35 岁,初诊时主诉:失眠 2 月余,加重 1 周。患者 2 月前因工作压力较大,出现心情郁闷,入睡困难,1 周前因与家人发生口角,生闷气而加重。症见:睡眠质量下降,睡后易醒,醒后难以再次入睡,伴有多思忧虑,常生闷气,善太息,时感胸闷不舒、胸胁胀满,口苦,二便尚调,舌质淡红,苔白略厚,脉弦。导师认为,该患者是典型的情志因素治病,因情志不畅而致肝郁不舒,经气不利,进而出现胸闷不舒、胸胁胀满,口苦等症状;肝失疏泄,则多思忧虑,常生闷气,善太息;脉弦为肝郁不舒之征。证属肝郁气结,故用疏肝理气、解郁安神之法,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处方:柴胡 12g、当归 12g、香附 12g、郁金 12g、枳实 10g、川芎 10g、白芍 15g、白术 12g、首乌藤 20g、合欢皮 20g、刺五加 12g、莲子心 10g、牡丹皮 10g、酸枣仁 20g、生龙齿 30g 先煎、珍珠母 30g 先煎、甘草10g。共十剂,每天一剂,于上午和睡前分服,同时嘱患者注意调畅情志。用药毕后二诊,患者诉睡眠质量明显改善,情绪较前舒畅,无口苦,患者初诊方去莲子心,继续口服七剂, 渐愈。后随诊未再复发。上方中柴胡为君,配香附、枳实、郁金疏肝理气解郁,川芎活血行气止痛,当归养血,白芍、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加酸枣仁、合欢皮、首乌藤、刺五加养心安神,生龙齿、珍珠母重镇安神。
验案 2:张某,女,76 岁,初诊时主诉:失眠 6 月余,加重 2 周。6 月前患者因情志刺激,开始出现失眠少寐,2 周前因生气加重。症见:入睡困难,浅眠,睡前心烦多虑,时有身热、惊恐心慌,疲乏无力,纳少,无明显口干口苦,小便尚可,大便干,约 2 日一行。舌边尖红,苔薄略黄,脉弦。导师认为该患者系老年女性,因情志刺激,久而肝失疏泄,气机不畅,郁而化热扰神,故睡前心烦多虑,时有身热;该患者未到化火之程度,证属肝郁化热,治以疏肝解郁、清热安神,故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而不用龙胆泻肝汤,研究表明 : 丹栀逍遥散有抗焦虑作用 [4],处方:丹皮 12g、栀子 10g、白芍 15g、柴胡 12g、茯苓 20g、白术 15g、郁金 15g、香附 12g、合欢皮 15g、夜交藤 20g、酸枣仁 20g、柏子仁 12g、天冬 12g、生地黄 10g、黄芩 10g、生龙骨 30g 先煎、生牡蛎 30g 先煎。共 7剂,水煎服,日一剂。二诊: 患者诉睡眠质量改善,入睡时间减少,睡前心烦减轻,偶有身热,惊恐心慌、疲乏无力症状减轻,大便不干,舌质淡红,苔薄略黄,脉弦。患者复诊热像不甚,故去黄芩、生地;另加用玫瑰花疏肝理气,远志安神益智。继服 7 剂,未再来诊。电话随诊,患者睡眠可。
验案 3:李某,男,54 岁,高血压病史 5 年余,来诊时主诉:失眠 1 月余,入睡困难。患者 1 月前因工作压力过大,出现焦虑,入睡困难,于当地医院就诊,口服艾司唑仑片后可入睡,现症见:不服药仍入睡困难,烦躁多虑,时有头晕、头痛, 疲乏无力,纳差,口干,无口苦,二便尚调。舌质紫暗,苔薄略黄,脉弦涩。该患者因工作压力大,情志抑郁日久,肝失疏泄, 气机升降失调,日久化热,故烦躁焦虑,而又有疲乏无力,纳差等脾虚症状,故不能用龙胆泻肝汤重泄肝胆实火,患者又有舌紫暗有瘀斑等肝血瘀阻之征,故治以疏肝活血化瘀,方能安神助眠,方以丹栀逍遥散合柴胡疏肝散加以活血化瘀之品;处方:栀子 12g、丹皮 10g、白芍 20g、柴胡 12g、当归 12g、茯神 20g、白术 15g、薄荷 6g 后下、郁金 15g、香附 12g、合欢皮15g、酸枣仁 20g、刺五加 20g、枳壳 10g、川芎 12g、赤芍 12g、桃红各 12g、丹参 20g、生龙骨 30g 先煎、生牡蛎 30g 先煎。共7 剂, 水煎服,日一剂。患者用药后复诊,诉:症状明显好转,不服用安眠药的情况下可入睡。又用 7 剂,未再来诊。
2讨 论
失眠是现在常见疾病之一,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导师认为肝郁型失眠多与肝失疏泄相关,病位主责在肝,与心、肾、脾胃有关。肝主疏泄,若疏泄失司,气机郁结,日久则生热化火,则见肝郁化热之症,导师认肝郁化热要比肝郁化火程度要轻,故在用药上不用龙胆泻肝汤泄泄失火,而用疏肝之品加些许清热药;另外兼血瘀用活血之品,兼脾虚者用补脾之品;等等之类。导师认为大多失眠伴有焦虑症状,症状共性都有“热或烦”,入睡难,睡前心烦多虑。中医辨证中都有肝郁化热的证型表现在内。患者现在以上两则典型案例,均是患者由于种种原因,出现肝失疏泄,肝郁化热,从患者病因病机着手,故用药上予疏肝解郁泻热之药加减;故获效良好。
参考文献:
[1]周仲英 . 中医内科学 [M] 新世纪第二版 . 北 : 中国中医药出版 社 ,2007,304-307.
[2]徐建 , 施明 . 从肝论治失眠症—王楚翘教授学术思想初探 [J]. 上海中医药杂志 ,1995,7:1-3.
[3]武润梅 , 刘扬 , 梁晶晶 , 等 . 贾跃进对治疗失眠的认识 [J]. 中国民间疗法 ,2016,24(12):12-13.
[4]徐志伟 , 王文竹 , 苏俊芳 , 等 . 逍遥散和丹栀逍遥散抗焦虑作用的实验研究 [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04):330-331.
《从肝郁论治失眠病案举隅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8/1220/20181220024521477.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