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双源CT冠脉造影准确诊断冠脉狭窄程度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0-08-25 11:21:0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析影响双源CT冠脉造影对冠脉狭窄程度诊断准确性的相关因素。方法取本院2016~2018年收治疑似心肌缺血患者群体为分析对象,在其中随机抽取164例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本次研究运用双源CT冠脉造影对冠脉狭窄程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归纳,以常规冠脉造影成像检查作为金标准。结果导致双源CT冠脉造影对冠脉狭窄程度准确性不足的常见原因可归纳如下:①由于心率增快而导致发生运动伪影;②心率波动过大、屏气不良导致发生错层伪影;③严重钙化斑块导致发生部分容积效应;④非钙化斑块被观察;⑤测量位置选择不当;⑥血管较细。结论对存在冠脉狭窄情况的群体应用双源CT冠脉造影具备较高的准确性,但依然有评估不准确的情况存在,在检查过程中应该对各种伪影进行准确的识别,将可能造成影响的因素排除,确保检查的准确性以及临床无创性筛检价值性。

关键词:双源CT冠脉造影;冠脉狭窄;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引用格式:宛红娥,邹蕴,杨文新,等.双源CT冠脉造影准确诊断冠脉狭窄程度的影响因素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9):145,149.

0引言

冠心病是当前对人们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的疾病类型之一,而对冠心病应用常规冠脉造影(CCA)手段进行检查,其准确性和临床指导价值被公认为金标准,而随着影像诊断技术的提升与完善[1],多层螺旋CT在时间还有空间方面的分辨率技术逐渐提升,对于冠状动脉的狭窄状况应用双源CT冠脉成像检查已经能够有更加客观与全面的评价,同时由于其无创性而受到患者的青睐,该检查手段的另一个优势在于它使得评价冠状动脉斑块内部组织得到实现。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双源CT冠脉造影对冠脉的狭窄程度还达不到100%准确[2],为了更好的实现该检查方式在临床无创性筛检价值,对本院近年收治疑似心肌缺血、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症的患者的相关冠状动脉成像影像学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及归纳,并将研究结果分析报道如下。

\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本院2016~2018年收治疑似心肌缺血、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群体为分析对象,在其中随机抽取164例,所有患者均存在各种冠心病症状,其中男性117例,女性47例;年龄44~86岁,平均(63.5±8.1)岁。所有患者对本次研究内容知情并表示愿意配合。排除标准[3]:①患者对对比剂存在过敏;②存在心功能或者肾功能障碍;③存在心律失常情况。

1.2检查方法

双源CT冠脉造影扫描仪器产自西门子,型号为Siemens Definition双源CT扫描仪,嘱咐患者接受扫描前6 h禁食,指导掌握呼吸训练,在受检前5 min通过舌下含服方式应用剂量为0.5 mg硝酸甘油。扫描参数设置具体如下:管电压根据患者体重一般控制在100~120 kV,管电流自动配制,探测器准直数据设置为64×0.6 mm,采用512×512矩阵,时间分辨率均设置为83 ms,并根据患者的不同心率调整Pitch参数,选用范围在0.2~0.43。从气管隆突分叉下方1 cm位置开始,到隔下2 cm位置为扫描范围,先行胸部屏气定位成像扫描平扫,确定检查范围,使用小剂量生理盐水预注射法,检查留置通道是否通畅,有无外渗,使用同层动态扫描方式选择主动脉起始部进行层面检测,经肘正中静脉将对比剂注射,留置针规格为18~20 G,将370 mgI/mL非离子型对比剂10 mL生理盐水以流速5~6mL/s的速度注入体内,并用10 mL生理盐水推注,为患者进行预扫描。扫描的整个过程中均应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手段,通过西门子应用软件将检查患者升主动脉的强化时间-密度曲线计算出来,于峰值时间后预设3~5 s延迟扫描时间以利于患者屏气,将剂量60~80 mL的对比剂按5~6 mL/s的速度注入患者体内,并于其后以相同速率立即注入剂量为40~50 mL生理盐水助推。其间注意观察患者有无过敏反应等,及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等情况,为患者进行有效、安全的冠脉增强成像扫描。扫描结束后使用冠脉分析后,应用西门子处理软件对图像进行后处理,重建间隔为5%,层厚为0.75 mm,时间分辨率为75 ms,在后处理软件当中使用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建、血管相重建等处理手段。由本院资深医师对管腔超过2 mm的冠状动脉节段图像使用双盲法进行分析评价,应用15节段分段法[4-5]。

2结果

本次纳入研究的164例患者中共有1872个节段进行检查分析。在冠脉造影当中发现冠脉狭窄程度在50%以下的有1430个,狭窄程度在50%~69%的有120个,在70%以上的有322个。接受双源CT冠脉造影后狭窄程度评估准确性为95.0%(1778/1872),不准确性有5.0%(94/1872)。

导致双源CT冠脉造影对冠脉狭窄程度准确性不足的常见原因可归纳如下:①由于心率增快而导致发生运动伪影;②心率波动过大、屏气不良导致发生错层伪影;③严重钙化斑块导致发生部分容积效应;④非钙化斑块被观察;⑤测量位置选择不当;⑥血管较纤细,管壁毛糙。

3讨论

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升,冠心病的发病率呈正相关性不断攀升,虽然冠脉造影是当前对冠状动脉狭窄诊断评估的“金标准”,但毕竟属于有创性操作,同时患者需要承担一定的经济费用,患者的接受程度普遍不高,将其作为冠状动脉狭窄主要筛查手段部分患者难以接受。

双源CT冠脉无创性造影成像检查方法为大多数患者接受,由于空间分辨率极高,冠状动脉成像清晰能够让医生及患者满意,在对心脏冠状动脉成像筛查中显得更具优越性。当前多层螺旋CT逐渐成为对心血管的检查手段,具有无创性、高清晰性等都是患者接受的优点[6]。但临床实践过程中双源CT冠脉成像对于冠脉的狭窄程度准确性却存在一定的不足,本文通过将冠脉造影作为金标准,对于CT冠脉成像检查当中的不准确性原因进行分析[7]。心率变异性过大是导致狭窄程度判断不准确的常见原因,会导致图像在重建的过程中发生不匹配的情况;另一方面患者在检查过程中,受呼吸配合影响,出现腹式呼吸、呼吸节律及深度不一致,也可使检查图像出现错层伪影,影响对冠状动脉狭窄评估的准确性。钙化对于斑块狭窄程度测量的消极影响也得到临床的验证,在本次研究中有44个节段由于自身存在严重的钙化斑块,使得出现部分容积效应,影响评估的准确性[8-10]。另外有18个评估节段血管管腔内存在非钙化斑块,导致狭窄程度与金标准之间存在评估差异。评估中发现有14个节段由于测量位置选择的不够准确,使得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评估收到影响,而这些原因归纳下来都是观察组自身经验还有冠脉病变复杂性的影响。

\

 
综上所述,对存在冠脉狭窄情况的群体应用双源CT冠脉造影具备较高的准确性,但依然有评估不准确的情况存在,在检查过程中应该对各种伪影进行准确的识别,将可能造成影响的因素排除,确保检查的准确性以及临床无创性筛检价值性。

参考文献

[1]王有超.双源CT和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价值对比[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7):114-115.
[2]王立宗.双源CT冠脉成像与冠脉造影对冠心病诊断价值的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7,33(20):115.
[3]Feng XR,Liang LH,Wu JF,et al.64-Slice spiral double-low CT to evaluate the degree of stenosis and plaque composition in diagnosing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Experimental&Therapeutic Medicine,2017,14(4):3088-3092.
[4]胡强.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12):24-26.
[5]孙璇.双源CT心周脂肪组织定量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价值研究[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8,28(2):36-38.
[6]刘姝兰,斯光晏,何其舟,等.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7,15(6):716-718.
[7]Malota Z,Glowacki J,Sadowski W,et al.Numerical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flow rate,heart rate,vessel geometry,and degree of stenosis on coronary hemodynamic indices[J].Bmc Cardiovascular Disorders,2018,18(1):132.
[8]Goh YG,Ong CC,Tan G,et al.Coronary manifestations of Kawasaki Disease in computed tomography coronary angiography[J].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computed tomography,2018,12(4):275-280.
[9]罗焕,高律萍,朱友义,等.冠状动脉双源CT成像及造影在冠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诊断中的对比[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7,27(10):2017-2019.
[10]Mangold S,Wichmann JL,Schoepf UJ,et al.Coronary CT angiography in obese patients using 3 rd generation dual-source CT:effect of body mass index on image quality[J].European radiology,2016,26(9):2937-294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223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