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效果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0-07-22 14:45:3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效果。方法在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入院时间:2017年2月至2019年3月抽取8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n=42)与研究组(n=42),给予对照组患者行caBG治疗,研究组患者行Pci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恢复及运动耐受情况。结果经治疗后两组各项心功能指标及6MWt均有所改善(P<0.05),且两组改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Pci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运动耐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

本文引用格式:王冰,郑亮亮,牛晓明,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3):62-63.

0引言

慢性心力衰竭属于较为常见的临床综合征,是由以冠心病为主的多种心脏疾病发展的最终阶段。临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主要采用冠脉搭桥术(CABG)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其中慢性心衰指南仅着重介绍了CABG的治疗作用,对PCI治疗多支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未过多叙述[1]。鉴于此,笔者选取所在医院收治的84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入院时间:2017年2月至2019年3月抽取84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自愿参加本次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②符合《2014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中相关诊断标准。排除:①因风湿性心脏病、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及其他原因导致的慢性心力衰竭;②既往精神疾病患者、肝肾功能衰竭、恶性肿瘤疾病者。84例入组患者中男51例,女33例,年龄52-76岁,平均(62.10±5.52)岁,合并糖尿病37例,高血压28例,高脂血症18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n=42)与研究组(n=42)。两组的基本资料差异比较基本一致(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术前两组患者进行常规药物治疗,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H23020745,哈尔滨瀚钧药业有限公司)300 mg与硫酸氢氯吡格雷片(H20120035,深圳信立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300 mg,并静脉滴注100 U/kg肝素(H20153270,甘肃省金陵药业有限公司),另外,每当患者治疗时间增加1小时,需追加使用1000 U肝素。给予对照组患者行CABG治疗,静脉吸入全麻,将Swan-ganz导管置入右颈静脉,检测肺动脉压、心输出量,直视下或开胸去大隐静脉、左侧桡动脉、左侧乳内动脉,期间对患者病情变化进行密切观察。若患者存在不耐受,可采用先近端、后远端进行分次吻合。研究组患者行PCI治疗。采用Judkins冠脉造影,依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股动脉、桡动脉或肱动脉置入导管,采用多体位进行投照。对于病变血管,需给予2个以上垂直体位进行观察,之后由至少2名介入医生对病变部位进行确认,并选取合适手术方式。

1.3观察指标。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恢复及运动耐受情况。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心功能指标进行检查,主要包括: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短轴缩短率(FS)。采用6 min步行距离(6MWT)对运动耐受情况进行评定。

1.4数据处理。采用SPSS 19.0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比较2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及6min步行距离。如表1所示,两组治疗前各项LVEDD、LVESD、FS、LVEF心功能指标及6MWT差异比较基本一致(P>0.05),经治疗后两组各项指标均有所改善(P<0.05),且两组改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
 

3讨论

相关研究报道,当前我国心衰患者已达400万,呈逐年增加趋势且逐渐年轻化[2]。冠心病是诱发心力衰竭的最主要原因,其会造成患者心肌的异常改变进而导致心肌梗死、心肌顿抑的发生,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一半以上的心衰患者仅存在暂时性的心肌功能障碍,而经过血运重建能够有效改善其心肌功能。当前临床血运重建方式主要包括CABG与PCI。前者的临床应用指征较为广泛,然而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新一代血管支架的革新,PCI适应症范围得到了较大的拓宽。PIC是指采用心导管技术疏通闭塞、狭窄的冠状动脉管腔,从而对心肌血流灌注进行改善。李正卿等选取76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CABG与PCI的临床治疗价值,结果显示PCI组患者术后心功能指标及运动耐力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3-5]。结果提示PCI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PCI治疗介入途径主要分为股动脉介入与桡动脉介入,前者具有较高的穿刺成功率,但需要较长的术后卧床恢复时间,且易发生血肿等并发症,后者则无需卧床,且不适及并发症发生概率较低,具有并发症少、恢复快、创伤小等优点[6-8]。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经治疗后两组各项心功能指标指标及6MWT均有所改善(P<0.05),且两组改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PCI术具有与CABG相同的治疗结果,能够对患者血运进行重建,改善心室重构,缓解心肌缺血症状,改善患者心功能[9-10]。

综上所述,给予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PCI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运动耐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秦海波,席阳.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应用效果评估[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9,40(02):119-120.
[2]宗超,唐小霞,张勇.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早期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20):49+52.
[3]李正卿,姜慧慧.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用于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价值[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19):65-66.
[4]徐新.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55例给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的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53):175.
[5]李幸洲,吴龙梅,石宇杰,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价值的研究[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5(2):255-257.
[6]王昆,石宇杰,张健.心力衰竭型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效果预测因素分析[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5(3):374-377.
[7]黄晓红.优质护理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影响研究[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7(2):73-74.
[8]唐克强,王芳,李腾龙.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围手术期出血的相关影响因素及生存状况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7,27(4):98-102.
[9]宋荟芬,李红,李响,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过程中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医药,2016,11(6):798.
[10]曹建东,马晓峰,邓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效果评价及预后预测中应用SYNTAX积分的效果[J].中国医药,2018,13(4):51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073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