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16排螺旋CT诊断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应用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0-06-22 10:11:2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诊断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140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采用16排螺旋CT进行诊断,观察诊断结果。结果患者多表现为脑沟裂内条带状和线状高密度影,部分表现为脑池内高密度铸型,18例为脑梗死,71例为脑室内出血,25例为硬膜下血肿,26例为硬膜外水肿。合并脑挫裂伤81例,72例为脑中线偏移,合并颅骨骨折22例。结论在SAH诊断用应用16排螺旋CT效果明显,值得应用。

关键词:16排螺旋CT;蛛网膜下腔出血;外伤;影像学表现

本文引用格式:张娜,白天.16排螺旋CT诊断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应用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5):186-187.

0引言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泛指脑底部/表面出现病变导致血管破裂,致使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形成的综合征,具有患病率高和危害性强的特点[1]。WHO调查显示[2],我国SAH患病率约为2.0/10万,也有报道显示为每年6~20/10万人。SAH致病因素复杂,目前临床认为[3],SAH的发病多源于颅内动脉瘤,部分见于脑血管畸形,极少数出现在脑底异常血管网病或者血管炎等疾病中。SAH起病突然,最为常见的表现为头痛,其发病前存在明显诱因或情绪激动、剧烈运动等。CT和MRI是诊断SAH的常用方式,但其诊断有效性存在较大差异[4]。基于此,本次研究在SAH的诊断中应用16排螺旋CT,分析其应用价值,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外伤性SAH患者140例。其中,男94例,女46例,年龄25~73岁,平均(56.31±2.18)岁,致病因素:车祸致伤67例、坠落致伤51例、重物击伤19例、其他3例。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头痛、呕吐、抽搐和眼底出血症状。

\

 
1.2方法

患者均采用16排螺旋CT进行诊断,仪器选用为东芝16排螺旋CT。检查方法为:取患者仰卧位,于患者听眦线和眶耳线作为基线,由患者颅底至颅顶实施CT平描,仪器参数调整:矩阵512×512,层数调整为10~12层,骨窗W:1500,骨窗C:500,软组织床W:80~85,软组织C:40,若患者出血量过大,则需调整层厚至10 mm,出血量小其层厚调整为2 mm。将检查交由至少2名医师进行观察分析,取一致意见为准确值。

1.3统计学方法

数据纳入SPSS 17.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卡方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40例患者经CT检查显示,患者表现为脑沟裂内条带状和线状高密度影,部分表现为脑池内高密度铸型,出血部位最多的为颞叶脑沟(22.14%)、顶叶脑沟(21.43%)和额叶脑沟(20.00%),其次为脑池(11.43%)和枕叶脑沟(9.28%),见表1。其中140例患者中有18例(12.86%)患者为脑梗死,其影像学表现为斑片状低密度影;71例(50.71%)患者为脑室内出血,影像学表现主要为高密度铸形;25例(17.86%)患者为硬膜下血肿,主要表现为带状高密度影或半月形高密度影;26例(18.57%)为硬膜外水肿,主要表现为梭形高密度影或弓形高密度影。81例患者合并脑挫裂伤,主要表现为点片状高密度影和片状高密度影;72例为脑中线偏移,其偏移值在0.1~1.5 cm;22例合并颅骨骨折,主要表现为颅骨局部凹陷。

\


3讨论

SAH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多由外伤因素所致脑表面受损而形成血液进入蛛网膜下发病。一般情况下,外伤性SAH的发生和蛛网膜下腔内皮层损伤或者出血所致,其血肿多形成于脑沟或者脑池内部[5-6]。患者诱发SAH后早期可出现轻微的呕吐、头痛和烦躁,当病情发展至一定程度会形成意识模糊、昏迷和脸色苍白等症状,严重时还会诱发消化道出血和呼吸道感染,对患者的身体产生严重损害[7]。

临床对SAH的诊断需要注意和其他疾病进行辨别,包括脑肿瘤、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或者动静脉畸形等,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才能保证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8]。CT和MRI是临床诊断SAH的常规手段,但MRI多为患病后数天CT敏感度降低时其效果可达最大化。为此,CT相较于MRI其局限性较小,是现阶段临床诊断SAH的首选方式,在SAH中采用CT诊断可以清晰地显示大脑外侧裂池、环池、前纵裂池和桥脑角池,其操作简单,敏感度和准确度较高,对于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将16排螺旋CT应用于SAH的诊断中,准确度和精确度高、操作简单,对于临床早期给予治疗具有重大价值。

参考文献

[1]徐春华.CT对创伤性和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鉴别诊断价值[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35):68-69.
[2]黄兴华.CT诊断外伤性小脑幕及大脑镰硬膜下血肿的应用价值及鉴别诊断情况[J].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2):110-112.
[3]陈明梅.MRI和CT在颅脑外伤诊断中的对比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6,25(8):1455-1456.
[4]孙明凤.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
育,2017,9(13):71-72.
[5]康德智.关于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疗的争议与探讨[J].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2017,3(1):4-6.
[6]李伟钦,郑华英,朱玉莉,等.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痉挛的临床研究及CT征象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6,14(7):12-14.
[7]王胜全.CT血管造影技术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7,20(1):27-29.
[8]孙英晶.通过CT动脉血管成像检查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原因[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9):164-16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859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