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铺药隔姜灸治疗肺气虚寒型变应性鼻炎25例临床疗效观察论文

发布时间:2020-06-01 15:12:2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观察铺药隔姜灸治疗肺气虚寒型变应性鼻炎的疗效。方法25例肺气虚寒型变应性鼻炎患者均给与铺药隔姜灸治疗,每周治疗一次,4次一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治疗结束后评定疗效。结果全部25例变应性鼻炎患者中,显效20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2%。治疗后患者喷嚏、流涕、鼻塞、鼻痒评分及总分均明显改善(均P<0.05)。结论铺药隔姜灸治疗肺气虚寒型变应性鼻炎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鼻炎;铺药;任脉灸;肺气虚寒型

本文引用格式:王晓雪,魏程学,周清,等.铺药隔姜灸治疗肺气虚寒型变应性鼻炎25例临床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9):269,272.

0引言

变应性鼻炎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其诱发因素包括基因、环境等,是临床常见病,典型症状为喷嚏、流涕涕、鼻塞、鼻痒,偶有嗅觉减退。近年来随着生活环境的恶化,本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笔者在跟随导师期间采用铺药隔姜灸治疗变应性鼻炎25例,现报道如下。

\

 
1临床资料

25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均来自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督灸中心门诊,全部患者皆符合变应性鼻炎的诊断标准,就诊前皆于外院接受抗组胺药物治疗,症状改善不明显,后又发作遂就诊于本中心。其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16~41岁,平均32岁,病程1~8年,平均病程3年。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对肺气虚寒型鼻衄的诊断标准,因受风冷异气而发病,喷嚏频作,面色苍白,气短咳嗽,咳痰色白,舌淡,苔薄白,脉浮[1]。

2治疗方法

(1)材料准备:①药粉:黄芪、党参、苍耳子、防风、荆芥、白术、细辛、诃子各2g混合后研磨成粉末状。②姜碗:准备新鲜的老姜300g洗净,切丁,置于打姜机中打至糊状,然后将其做成3个直径4cm,厚约2cm的姜碗。③艾炷:把艾绒捏成三角锥状,底部直径约为1.5cm,高1.5cm,要求艾炷紧实。④纱布若干,胶带一卷,毛巾一条。

(2)取穴:①面部:印堂、迎香(双侧);②背部:大椎、肺俞(双侧)。面部穴位与背部穴位每周交替取穴。操作:嘱患者仰卧(或俯卧)于治疗床上,医者取75%酒精棉球消毒,将研磨好的药粉均匀撒在穴位上,范围约1.5cm。然后取姜碗置于穴位上,用纱布及胶带将姜碗固定好,把捏好的艾炷置于姜碗正中,点燃艾炷顶端,燃尽后更换艾炷,共燃4壮,整个治疗过程约1h,灸毕取下姜碗,用毛巾擦拭遗留的药粉及姜末。嘱患者避风避寒,清淡饮食。每周治疗一次,4次一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治疗结束后评定疗效。

3疗效观察

3.1观察指标


参考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和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制定的“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2]。主要观察指标有喷嚏、流涕、鼻塞、鼻痒(见表2),4项症状评分相加即为症状总积分。


\


3.2疗效评定标准

参考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和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制定的疗效评定标准[2]。其疗效评定是依据疗效指数来进行。疗效指数=[(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其中,疗效指数>50%为显效;疗效指数20%~50%为有效;疗效指数<20%为无效。

3.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治疗结果

铺药隔姜灸的25例变应性鼻炎患者中,显效20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2%。治疗后患者喷嚏、流涕、鼻塞、鼻痒评分及总分均明显改善(P<0.05)。


\


4体会

变应性鼻炎,祖国医学称为“鼻鼽”,《素问·脉解篇》首载本病病名,其曰:“……头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鼻鼽病变脏腑在肺,其次与脾肾关系也十分密切。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论述了关于肺气虚寒型变应性鼻炎的相关病机:“夫津液涕唾,得热即干燥,得冷则流溢不能自收,肺气通于鼻,其藏有冷,冷随气入乘于鼻,故使津液不能自收”[3]。认为寒邪侵袭肺脏,肺为娇脏,受寒则会出现流涕不止的症状,又有鼻为肺之窍,肺脏受寒,卫表不固,腠理失司,则营卫不调发为鼻鼽。此外,有研究表明鼻鼽患者以肺气虚为主,且患者多表现为早晚发病或加重,或表现在冬天发病或加重[4],提示“寒”与鼻鼽的发病有密切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表明,铺药隔姜灸治疗肺气虚寒型变应性鼻炎能够显著降低患者各症状积分及总评分,治疗后患者鼻塞、鼻痒、喷嚏与流涕次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本法对患者的症状有明显的改善。铺药隔姜灸综合了药物、穴位及隔姜泥灸三者的协同调节作用,既可补肺固外,又可温阳通窍,使患者肺气得充,元阳得固,营卫调和,毛窍得通。故本疗法对肺气虚寒型变应性鼻炎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印堂、迎香是治疗鼻部诸疾的效穴。印堂是经外奇穴,位于督脉循行所过之处,督脉乃阳脉之海,循行经过鼻部,其主干起于小腹,上达头面部清窍,具有统摄人体周身阳气的作用[5]。“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灸印堂可通督调阳,兼通鼻窍;迎香穴是治疗鼻病的要穴,《针灸甲乙经》云:“鼻鼽不利,窒洞气塞,㖞僻多涕,鼽衄有病,迎香主之[6]。”该穴是阳明经穴,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阴肺经互为表里,两条经脉皆循行与鼻部,故灸之即可在通鼻窍的基础上通调阳明经气。大椎穴是督脉上通阳解表之要穴,亦是手足三阳经与督脉的交会穴。手足三阳与督脉的阳气在此交汇上行于头颈部,故灸之既可通调一身之阳气,又可调动正气以卫外。肺俞穴为足太阳膀胱经穴、肺脏的背腧穴,肺气在此输注于背部,故具有调节肺脏经气的作用,中医学认为鼻为肺之官,肺主皮毛,肺气充沛宣畅,其精气上注于鼻窍,鼻窍受养而自利[5]。《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说:“肺和则鼻病自已”,故选用肺俞穴作为治疗变应性鼻炎的重要穴位既可补肺固表、疏风宣肺,又可起散寒通窍之效。铺药隔姜灸选取艾绒作为灸材,《灸法秘传》云:“艾叶……能通十二经,走三阴,以之灸火,能透诸经以除百病”,其灸治所产生的热量可使其所铺之药的药效经过穴位传至病所,将药物、穴位以及灸火的三重效应得到充分发挥;以生姜泥为其间隔物主要是取其辛温发散且归经于肺的特点,可温肺散寒,通鼻窍,对于肺气虚寒型变应性鼻炎尤宜;其铺之药粉是根据本病证型所定,其中黄芪、党参、白术补益升清,苍耳子、细辛解表通窍,防风、荆芥通表散寒、诃子补肺敛肺,与隔姜泥灸及穴位协同共奏补肺散寒,调和营卫,解表通窍之功,故获良效。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
[2]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中华耳鼻明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1997年修订,海口)[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8,33(3):134-135.
[3]康浩然,刘洋,李昕蓉,等.督灸治疗肺气虚寒型变应性鼻炎的中医理论探讨[J].辽宁中医杂志,2016,43(08):1735-1737.
[4]石艳茹.重温《内经》“正气内存,邪不可干一中医辨证论治800例变态反应性鼻炎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0,21(2):56-58.
[5]刘颖.温针灸治疗肺气虚寒型持续性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研究[D].2016.
[6]欧宛新,曹玉梅,马晓薇,等.靳三针结合屏风鼻宁散治疗肺气虚寒型变应性鼻炎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7,9(24):72-7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710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