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电针夹脊穴的镇痛作用及部分机制研究进展论文

发布时间:2020-05-27 11:51:5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夹脊穴是一组比较有代表性的镇痛穴位,在传统针灸文献中有大量关于夹脊穴治疗痛症的记载,近代研究中应用电针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及分娩疼痛等痛症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其镇痛机制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涉及到中枢调节、神经内分泌调节及外周体液调节等,目前研究尚不能完全阐明其镇痛机制,故深入分析、系统总结电针夹脊穴的镇痛作用及部分机制的研究成果,对于今后进一步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与指导意义。

关键词:电针;夹脊穴;镇痛机制

本文引用格式:韦日铺,李建兵,蒋云芳.电针夹脊穴的镇痛作用及部分机制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6):217-218.

0引言

夹脊穴的主治范围极为广泛,临床上常用夹脊穴治疗脊柱及相关痛症,如位于上胸部位的夹脊穴可治疗心肺、上肢疾病,下胸部位的夹脊穴则可治疗胃肠、肝胆疾病,而腰部的夹脊穴则可治疗腰腹部、盆腔及下肢疾病。笔者总结电针夹脊穴的镇痛作用,并对部分机制进行研究与分析,报道如下。

1夹脊穴的相关浅析

夹脊穴属经外奇穴,位于脊柱两旁,其定位是在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两侧之间,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个穴位,左右共34穴。夹脊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提及,如其中的《素问-缪刺论篇》曰: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刺之从项始,数脊椎,夹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旁三痏,立已[1]。但其穴名最早见于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据传华佗在临床诊治与理论著作中应用该穴较多,故又将其称作华佗穴、华佗夹脊、佗脊等,如《华佗别传》:又有人病脚躄不能行,后灸愈。灸处夹脊一寸上下行,端直匀调如引绳也[2]。又如《类经图翼》则说“夹脊穴:《肘后》云,此华佗法”。由此可见这种说法还是有一定可信度的[3]。

\

 
2电针夹脊穴的镇痛作用及部分机制研究

2.1治疗脊柱及相关性痛证


采用电针夹脊穴治疗脊柱及相关性痛证时多以局部取穴为主,针对不同部位的病症选取与疾病部位相近的夹脊穴。梁超等[4]采用电针夹脊穴治疗9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3%和安慰组的13.33%(P<0.05),且治疗1周、3周和疗程结束后1个月,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1周和疗程结束后1个月上述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电针夹脊穴可明显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及临床症状,且镇痛作用持久。高嘉彬[5]发现电针夹脊穴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止痛疗效明显,认为该疗法能松解黏连,加强坐骨神经纤维轴浆运输,促进内源性阿片肽分泌,抑制感觉传导递质P物质的释放,最终实现止痛的作用。而梁慧等[6]的研究发现,电针夹脊穴治疗能使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模型痛阈升高显著,对伤害性热刺激的疼痛敏感性下降,同时背根神经节内的p-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表达则显著下降,并能明显降低脊髓背角内ERK磷酸化水平。王振宇等[7]认为电针夹脊穴能刺激中枢神经系统神经递质的释放,包括阿片肽、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等,这些物质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而实现止痛作用。

2.2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其他病因造成躯体感觉神经损伤或神经原发性损害引起的慢性、自发性、多形性疼痛,表现为痛觉异常和(或)痛觉超敏,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即是典型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电针夹脊穴由于镇痛效果较好被推荐为治疗PHN的主穴[8]。

电针通过脉冲电流来刺激穴位,镇痛效果与其电刺激的频率、强度、穴位有直接的关系。

张琪等[9]采用低频电针刺激夹脊穴,显著增加了慢性神经源性疼痛模型的痛阈,使大鼠的疼痛相关行为改善,而这种效应与低频电针降低疼痛模型背根神经节磷酸化CREB的表达相关。推测电针刺激可能是通过对CREB磷酸化的调节,影响其他相关的基因和分子的功能与表达来达到止痛的目的。

2.3治疗脏腑痉挛性疼痛

夹脊穴区为脊神经后支所支配,而交感神经纤维通过交通支与脊神经联络,并随脊神经分布到周围脏器和器官,电针夹脊穴还具有较好的解痉止痛作用,故同样适用于治疗脏腑痉挛性疼痛。陈慧娥等[10]结合102例胃痉挛(Stomach Spasm)患者的个体差异予以电针夹脊穴治疗,结果发现其立即止痛者占比高达78.0%,而总有效率则为96.0%。丁勤能等[11]对患有急性上腹痛(Acute Epigastric Pain)的98例患者实施电针夹脊穴治疗,总有效率大91.67%。姚娟娟[12]研究发现在分娩的三个产程中的疼痛感觉主要通过脊神经T10~S2段、S2~S4脊神经节段传导,应用电针夹脊穴可通过影响脊神经末梢的神经递质释放,增加大鼠脊髓内强啡肽及β-内啡肽水平、降低PGE2表达含量、缓解子宫平滑肌的痉挛而起到分娩镇痛的作用。

\

 
3结语

从相关文献可看出,电针夹脊穴的镇痛作用明确而广泛,对于脊柱及相关痛症、神经病理性疼痛、脏腑痉挛性疼痛等痛症均具有较好镇痛的效果,夹脊穴的取穴方法注重疾病与脊神经根相应节段的解剖联系,电针刺激还需要关注刺激的频率、强度、时间等参数问题。而电针夹脊穴镇痛的机制复杂,涉及到中枢调节、神经内分泌调节及外周体液调节等多层次的改变,与β-内啡肽、强啡肽、5-HT、P物质、PGE2等多个神经递质和细胞因子等的表达关系密切。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必要继续注重多学科交叉、微观和宏观相结合、基础和临床并重的研究思路,使电针夹脊穴的镇痛应用范围及作用机制得到进一步的明确。

参考文献

[1]张沛,邢群智,李毓.电针镇痛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8,39(9):101-106.
[2]罗强,罗和平,刘兰兰.电针夹脊穴联合中药熏洗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对肌电图、疼痛评分和血P物质、PGE2水平的影响[J].四川中医,2018,36(3):196-199.
[3]周兴.针刺夹脊穴对切口痛大鼠的镇痛效应及其机制的研究[D].泸州:西南医科大学,2013.
[4]梁超,牛淑芳.黎药烫熨联合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随机对照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8(1):34-37.
[5]高嘉彬.夹脊穴电针降低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的疼痛[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8,37(3):1052-1058.
[6]梁慧,杜忠剑,吴鹏.电针夹脊穴治疗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38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7,21(17):72-73.
[7]王振宇,李淑莲,王希文,等.脊髓背角P物质在电针调控炎性痛大鼠神经-免疫网络中的作用研究[J].中医药学报,2012,3(11):88-90.
[8]康朝霞.电针夹脊穴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研究[D].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2016.
[9]张琪,谭颖颖.低频电针降低神经病理痛大鼠背根神经节p-CREB的表达[J].河北中医药学报,2011,26(3):36-37.
[10]陈慧娥,黄明愉,余文英.电针夹脊穴后不同时间点对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大鼠P2X4、P2X7蛋白表达的影响[J].康复学报,2018,11(21):224-227.
[11]丁勤能,丁志清,谢财忠.超声波刺激夹脊穴配合牵引治疗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镇痛效果的临床观察[J].东南国防医药,2017,19(6):636-638.
[12]姚娟娟.电针分娩镇痛效应及不同时间段DYN、PGE表达的研究[D].南宁:广西中医药大学,201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673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