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基于微信为核心家属参与下的同伴支持教育对儿童青少年Ⅰ型糖尿病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接受诊疗的60例Ⅰ型糖尿病患儿进行分组对比研究。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所有患儿分为实验组与常规组。常规组由专科护士提供健康教育,实验组采取基于微信为核心家属参与下的同伴支持教育。总结并对比两组患儿的血糖控制状况以及生活质量、自我护理行为情况。结果实验组患儿的各项血糖指标均明显优于常规组,组间数据差异明显,对比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微信为核心家属参与下的同伴支持教育对儿童青少年Ⅰ型糖尿病的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提高患儿血糖控制效果,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关键词:微信;家属参与;同伴支持教育;儿童青少年;Ⅰ型糖尿病;临床效果
本文引用格式:王卫星,鞠昌萍,蔡雪,等.基于微信为核心家属参与下的同伴支持教育对儿童青少年Ⅰ型糖尿病的效果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3):53,63.
0引言
2011年IDF统计,在全球1.9亿小于15岁的儿童中,T1DM患者约49万,每年新诊断的患者约7.7万例,年增加约3.0%[1-3]。为了更好地提高Ⅰ型糖尿病控制效果,本文以对比总结方式探讨基于微信为核心家属参与下的同伴支持教育对儿童青少年Ⅰ型糖尿病的效果,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徐州市儿童医院内分泌科接受诊疗的60例Ⅰ型糖尿病患儿进行分组对比研究。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儿分为实验组(n=30)与常规组(n=30)。实验组男18例,女12例,平均(13.4±4.4)岁;常规组男16例,女14例,平均(12.1±6.1)岁。实验组与常规组患儿的基础资料差异不突出(P>0.05)。
1.2方法
1.2.1排除标准
(1)因其他原因导致血糖指标不稳定;(2)缺乏对应的理解能力,难以配合相关研究;(3)对本次研究了解后患儿或者其家属表示拒绝研究。
1.2.2纳入标准
(1)符合1999年WHO有关Ⅰ型糖尿病诊断和分型标准的确诊条件;(2)年龄7~18岁;(3)有智能手机,并会使用微信;(4)签署知情同意书。
1.2.3干预措施
微信团队组建:(1)团队建立以内分泌科医生和糖尿病专科护士为基础,内分泌医生1人、糖尿病专科护士2名、护士长1名、营养师1名、心理咨询师1名。(2)具体分工:①医师负责相关医疗知识的解答;②护士、心理咨询师、营养师负责项目的实施、微信平台的维护、对入组患儿的评估及患儿档案的建立和管理;③护士长负责服务流程的建立与改进,同伴支持教育者的培训及沟通协调。
1.3常规组
常规教育:(1)在院期间利用教育幻灯片为患儿讲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五驾马车)及并发症的预防,利用《糖尿病健康教育宣教单》内容进行宣教并进行反馈,利用工作坊的形式进行胰岛素注射及血糖监测培训。(2)出院前1天在常规出院指导的基础上,发放血糖监测日记簿,教会病人及时记录监测血糖值,生活中的不良事件。出院指导内容:休息与饮食、血糖监测、运动指导、胰岛素管理。(3)出院前患儿加入“糖宝之家七病区”微信群;(4)纳入慢病管理系统(糖尿病分阶段达标管理软件)。
1.4实验组
在常规组基础上基于微信的同伴支持。
1.4.1同伴支持者的招募
在实验组30患儿中筛选5名患儿作为同伴支持组长。
1.4.2同伴支持教育者的培训
培训内容:(1)同伴支持介绍,组长在整个同伴支持中角色的介绍;(2)Ⅰ型糖尿病基础知识以及各种并发症的危害性和防治;(3)糖尿病儿童心理健康;(4)糖尿病儿童的生长发育;(5)糖尿病儿童的营养需求;(6)糖尿病患儿的血糖监测、低血糖的预防;(7)胰岛素泵故障的处理。
培训方法:(1)单独辅导:根据组长的具体情况和需求进行,并非强制要求;(2)集体授课:是先通过全面评估后再进行,以小组培训的形式开展。为了使培训内容与实践需求密切结合,集体授课不仅仅局限于对组长的单向授课,更多的是:小组头脑风暴、小组分享、简短的演讲、技能训练、角色扮演、夏令营、户外拓展等培训时间:培训时间为18周,1d/周。
培训考核:(1)培训结束后进行糖尿病自我管理理论知识和血糖监测、胰岛素注射等操作技能的考核,并设置情景进行沟通技巧考核,85分以上为合格,组长被授予合格证书,参与到组长活动中去。(2)未通过第一次考核的组长将继续接受培训与考核,直至通过组长考核。通过考核的组长每月月初将参加1次互助组长例会,在以后担任组长的过程中接受再培训或再考核。
以微信为核心的同伴支持教育的实施:本研究的观察时间为9个月,观察期内每个同伴小组由同伴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定期集中开展同伴支持活动。
(1)第一阶段,每2周开展1次活动,2 h/次,包括:饮食、运动、糖尿病儿童心理健康、生长发育、营养需求、血糖监测、低血糖的预防等共6次糖尿病自我管理课程;(2)第二阶段,
每月开展1次活动,活动形式包括共同收看视听教育材料、工作坊讨论会及交流等活动,共6次;(3)每次活动由同伴小组长通过手机微信事先与组员沟通:活动时间、场地、主题内容,活动后再通过微信平台反馈活动情况和讨论遇到问题;(4)同伴小组长在带领组员进行糖尿病自我管理过程中,运用微信平台及时与医护人员反馈管理情况,以便开展及时指导;医护人员平时通过微信平台与同伴小组长加强沟通,强化医患信赖;(5)糖尿病专科护士负责协调同伴小组的活动场地,记录出勤情况。每季度在内分泌活动室举行1次糖尿病健康教育,记录出勤情况;(6)每年举行两次线下活动,糖尿病夏令营及冬令营活动。
1.4评判标准
总结并对比两组患儿的血糖控制状况。血糖控制以患儿干预后的1周平均血糖为主。
1.5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应用SPSS 19.0软件实现对所有数据的统计。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血糖控制状况:实验组患儿的各项血糖指标均明显优于常规组,组间数据差异明显,对比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
3讨论
同伴的支持可以改变以往口述、资料学习为主的宣传教育方式,通过培训之后的家属可以更好的开展健康教育任务,促使家属和患儿对疾病有较高的认知[4]。按照Ⅰ型糖尿病控制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在面对面、微信监督的情况下可以保障教育的整体效果,在提升患儿治疗信心的同时促使家属可以成为患儿的监督者,做好血糖的严格控制并提升操作的规范性与依从性[5-6]。另外,因为患儿属于儿童青少年,在自制力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此时借助核心家属的共同参与,可以促使自制力的有效提高,促使患儿的血糖控制效果更加稳定,从而达到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7-8]。
本研究结果显示充分证明基于微信为核心家属参与下的同伴支持教育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在获得家属参与的情况下可以保障支持教育的整体效果更加突出。
综上所述,基于微信为核心家属参与下的同伴支持教育对儿童青少年Ⅰ型糖尿病的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提高患儿血糖控制效果,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Ⅰ型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Coleman EA,Bouh CE.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ransitional care for persons with complex care needs[J].JAm Geriat Soci,2003,51(4):556-557.
[3]Sperl-Hillen JM.The effect of advanced access implementation on quality of diabetes care[J].Prev Chronic Dis,2012,5(1):A16
[4]周海燕.自我注射胰岛素存在的问题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14):1637-1638.
[5]徐咏梅.糖尿病患儿使用胰岛素的自我管理现状及分析[J].安徽医学,2011,32(8):1150-1151.
[6]杨丽雅.社区糖尿病患儿胰岛素笔用针头使用情况调查与护理干预[J].护理与康复,2010,9(9):753-754.
[7]胡新林.糖尿病患儿自我注射胰岛素消毒现状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3):240-242.
[8]李琪瑛,吴飞.我国糖尿病病人院后延续护理的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杂志,2014,12(24):2219-222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5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