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研究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采用微生物培养和血清检验的临床价值。方法我院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共92例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按照数字表随机分为研究组(n=46)和常规组(n=46),其中微生物培养诊断对象,定义为常规组,血清检验诊断对象,定义为研究组。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其临床价值。结果研究组阳性检出率为(97.83%)、阴性检出率为(2.17%),常规组阳性检出率为(80.43%)、阴性检出率为(19.57%),P<0.05。结论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采用血清检验,应用效果优异,值得推广。
关键词:微生物培养;血清检验;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断;价值
本文引用格式:邵延靖,郭强.微生物培养和血清检验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断中的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1):185+187.
0引言
小儿肺炎是临床中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近几年我国儿童患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病的风险在逐步的增加,这通常是由于抗生素药物滥用而引起的。病原体是肺炎感染的重要致病菌之一,其无细胞壁,对患者产生的治病危害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学龄前儿童的发病率较高,患者多表现出明显的咳嗽、咽部疼痛以及咳痰、高热等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因此容易与其他疾病产生混淆,耽误患者治疗,造成患者病情发展不受控制。在发病早期的有效诊断,对小儿肺炎患者获得对症治疗有着积极的作用。通过选择分析临床文献,获得血清检验以及微生物检验均能提升小儿肺炎诊断准确性的研究成果,并于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积极在我院接收的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中,共计92例展开进一步研究分析,以期取得最佳检验诊断,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92例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按照数字表随机分为研究组(n=46)和常规组(n=46),其中常规组男性26例,女性20例,年龄1-7周岁,平均(3.17±0.12);研究组男性25例,女性21例,年龄2-6周岁,平均(3.09±0.24),两组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均在事先获得我院就本次研究内容细节讲解的环境下,自愿对我院所提供的知情同意书予以了签署,参与到本次的检验研究环节中。纳入标准:①入选患者均无精神疾病史;②入选患者均无血液系统疾病史;③入选患者家属均能够正常沟通与交流。排除标准:①排除合并恶性肿瘤疾病的患者;②排除合并先天性心脏病的患者;③排除肝肾功能受损严重的患者;④排除资料不全的患者。
1.2检验方法。常规组采用微生物培养法。选择无菌棉拭子对患者的口腔部痰液进行提取,培养基接种温箱培养观察24 h。若患者培养基颜色从红色转变为黄色以及透明色时,则判断为支原体感染阳性;若患者培养基始终保持透明色,则判断为支原体感染阴性。研究组采用血清检验法。采集患者静脉血2 mL,离心机离心后取血清,通过胶体金法对患者血清内的MP-IgM抗体(肺炎支原体抗体)进行检测[1]。
1.3观察指标。分析检验结果,对两组支原体感染阳性检出率进行观察。
1.4数据分析。SPSS 20.0软件处理。%表示计数资料,卡方检验。±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阳性检出率为(97.83%)、阴性检出率为(2.17%),常规组阳性检出率为(80.43%)、阴性检出率为(19.57%),P<0.05,见表1。
3讨论
小儿肺炎传染性较强,飞沫是其主要传播途径,鉴于幼儿园、学校等均为幼儿集中的场所,使得学龄前儿童为小儿肺炎的高发群体。患者在发病时会表现出胸闷、咳嗽以及发热等临床症状,长时间的咳喘容易影响小儿肺炎患者的睡眠质量,且反复发作的病情特点,也会使得患者发展为间质性肺炎,严重时会影响患者身体健康,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2]。肺炎支原体感染在临床中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临床病症,其致病因素主要包括两种:①一些学龄前儿童其机体免疫功能以及生理结构发育不完全,增加了肺炎支原体感染的风险。同时这种支原体可以在患者上皮细胞上的吞噬细胞上进行粘附,其对纤毛运动予以阻止,并且还会释放炎症因子以及大量的有毒代谢产物,加重患者呼吸炎症。②一些婴幼儿感染肺炎支原体的机率也较高,这可能是由于肺炎支原体有着较高的传染性,其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传播,如飞沫等,一些患者病情严重时,甚至会出现脑炎、心肌炎等并发症,危及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及生命安全[4]。越早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做出明确的判断,鉴别区分患者病情,对患者尽早获得科学的对症治疗有着积极的作用,促使患者尽早康复,恢复到正常的生活中。就现阶段而言,临床中针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检测多选择微生物检验法以及血清检验法,其中相较于微生物检验法,血清检验法操作模式更加的简便,患者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检验结果,尽早接受治疗,缓解患者的病情[3]。血清检验法主要是对患者自身体内的IgG抗体以及IgM抗体对支原体感染发生的情况进行检测,但IgM抗体通常在患者感染支原体的4周最为明显,因此采用血清检验法容易受到时间限制,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在临床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血清检验法主要是通过待检血清标本中的肺炎支原体抗体以及硝酸纤维黏膜上处于固定状态的肺炎支原体抗体,在检验试剂盒中,出现不同反应,由临床医师对患者的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判断其阳性率。而微生物检验法主要是通过对患者咽拭子进行采集,利用鉴定板中快速生长因子,对培养基中的病原微生物增殖以及分解过程产生促进作用,并生成大量的氢离子,降低培养基中的pH值,使得检验结果最终由红色向黄色转变,给临床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5]。微生物检验法其主要依赖于微生物培养检验,检验时间较长,应用率并不是很高[6]。无论是微生物检验法还是血清检验法,均有着优缺点,在临床实际应用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予以患者科学检验,提升患者检验结果准确率[7]。对本次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采用血清检验法诊断,其支原体感染阳性检出率(97.83%)较高,要明显的高于微生物检验法对小儿肺炎患者的支原体感染阳性检出率(80.43%),P<0.05。
综上所述,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的临床检查诊断过程中,积极采用血清检验手段,能够对患者病情进行科学判断,有助于患者治疗方案制定,应用效果优异,于临床中进行推广的意义较为深远。
参考文献
[1]王孟燕,雷雪明.快速血清学检验和微生物快速培养检测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断的临床价值分析[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14):59.
[2]季楠.对比分析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断中微生物快速培养检测和快速血清学检验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08):54.
[3]贾馨兰.快速血清学检验和微生物快速培养检测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中的临床价值[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96):18822+18824.
[4]林兵,王斌.微生物培养和血清检验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断中的价值探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8,39(4):416-417.
[5]张鹏,栾宇,孟令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血清学检验与微生物培养检测价值对比[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15):93-94.
[6]王贞美,王淑英,王官容.探究快速血清学检验和微生物快速培养检测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断中的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71):41.
[7]赵太菊,郑朵.快速血清学检验和微生物快速培养检测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断中的价值分析[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7,17(08):112-11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4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