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价值”思潮所构建的话语体系以传播西方自由民主制度为核心,是西方国家树立文化霸权,进行意识形态扩张的助推剂。[1]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建设起具有强大凝聚...
高校隐性德育的价值生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通过发掘和利用隐性德育价值要素, 为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构筑多维体系。认清隐性德育的价值本质,强化隐性德育价值共识, 提升教师职业素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美好教育生活既是新时代教育内涵发展的要求,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需要。美好教育生活既是个体的,又是社会的; 既有多样性,又有公共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业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发展主要任务确立的根本依据。服从和服务于...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 200 周年讲话中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
主体性是人对自身价值和意义确证的根基, 也是社会共识和秩序凝结的内在纽带,人的培养重在人的主体性建构。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10 虽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为我们检视以往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作历史叙述中的不足和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此,笔者结合这些年的教学实践,就新时...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年的培育工作,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1](P70) 2018 年 5月 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同师生座谈时又...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教育脱贫重要论述形成的现实依据是中国农村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现状,理论基础是中国共产党教育发展思想。习近平关于新时代教育脱贫重要论述强调教育是贫困人口脱贫致...
2018 年 9 月 10 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强调:“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
马克思主义认为,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活动接触事物的现象, 并透过现象发现本质, 达到对客观事物规律性的认识。作为认识...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我们更加强调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特别是最深层的价值观自信。这就要求我们在价值观自觉的基础上做好价值观传播工作。对于价值...
新时代形势下, 民办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增长点。2017年9月, 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及配套系列法律法规颁布实施, 提出了民办教育营利性或非营利性的分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