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1943年11月8日,毛泽东主席给新四军军长陈毅发电报,让他到延安参加党的七大。11月25日,陈毅将妻儿托付给供给部长宋裕和、卫生部长崔义田照顾后,于当日早晨8时带赵副官和两名警卫员,从新四军军部江苏省盱眙县黄花塘启程,踏上远赴延安之旅。他在微山湖停留期间,被微山湖别样的景色吸引而诗兴大发,《过微山湖》和《微子墓》的经典诗篇由此诞生。这两首诗不仅赋予了微山湖红色的精神内涵,也是陈毅元帅恢宏壮丽人生、浪漫豪情人格的一个缩影。
启用新的交通线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军加紧“扫荡”蚕食和顽固派扩大军事进攻,由华中通往延安的多条交通线先后中断,微山湖以其独一无二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其重要性日益显现,湖上秘密交通线就成为山东、华中两大战略区通往延安的必经之路。
皖南事变后,面对内外敌人的联合进攻,处在津浦路西的新四军4师暂时撤离豫皖苏根据地,开辟皖东北新战场。随着4师战略转移,原先由4师活动区跨越陇海线西去延安的路线,就改由淮海区北过陇海线,经山东滨海区、鲁南区去延安。有时也从盐(城)阜(宁)区乘帆船绕过连云港,到滨海区东海岸,再经鲁南去延安。这两条路线曲折迂回,且被敌人重重封锁,尤其是海上交通线更不安全。“新四军第3师参谋长彭雄、第8旅旅长田守尧等团以上干部20余人,从苏北盐阜区乘船经山东赴延安,当航行至连云港海面时,遭日军舰艇袭击。彭雄、田守尧等不幸牺牲。”从1942年开始,华中大批干部前往延安学习和参加党的七大,来往更加频繁,因而开辟新的交通线已迫在眉睫。
在刘少奇顺利通过微山湖后,新四军4师政治部发现了微山湖地区交通枢纽的重要性,于是派政治部研究室奚原同志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在经过10个月的调研后,奚原提出直接沟通陇海线南北、经运河支队防区过微山湖去延安的建议。1943年7月,“经过罗惠廉科长的再次实地考察、布置,这样一条从华中经由运河支队进入华北通往延安的交通线,从当年9月中旬便正式使用了。”这条交通线是由新四军4师与活动在鲁南一带的八路军运河支队、鲁南铁道大队、微湖大队等共同开辟的。此线由华中新四军的邳雎铜根据地,经运河支队活动的鲁南黄邱山套游击区,从沙沟附近跨越津浦铁路,去微山湖东岸,然后过微山湖,再经湖西的冀鲁豫根据地去延安。11月,陈毅一行就是通过这条刚刚启用的交通线,来到微山湖。
陈毅吟诗微山湖
陈毅夜行晓宿,从新四军军部辗转300多公里,于12月1日黄昏到达津浦铁路东侧的界沟村,同鲁南铁道大队取得联系。在铁道大队的护送下,陈毅马不停蹄,连夜通过津浦铁路到达路西,在鲁南军区独立支队副政委杨广立等人迎接下,来到了微山湖边的葫芦头,乘一条小木船,驶向湖中大捐村西南方向,在苇丛、杞柳掩映下的一个鸭墩上面的芦苇棚中休息。
夜已经很深了,但陈毅军长心潮起伏意难平。此时,在苍凉的天空下,残月将末,北雁南飞,浩渺的湖水中,湖风扑面,金黄的芦苇随风飘扬,苇叶沙沙作响。陈毅遥望如钩的晓月、嵯峨的峰峦和即将消逝湖心的小舟,不觉诗情涌动。一首壮丽的诗篇《过微山湖》,从陈毅军长心底吟出:
横越江淮七百里,
微山湖色慰征途。
鲁南峰影嵯峨甚,
残月扁舟入画图。
次日佛晓,他与身旁的同志讲起微山岛上“三贤”墓的故事,有感于殷商仁人微子,又写下《微子墓》一诗:
泛湖遥瞻微子墓,
千古艳称周之顽。
而今滕薛踞倭寇,
投敌蒋党应自惭。
微山湖色慰征途
借着一弯残月和微山湖淋漓的波光,陈毅诗意盎然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过微山湖》,可以说诗情画意尽在其中,他把微山湖的自然景观与革命的峥嵘岁月结合起来,把山峰的峻伟雄奇与战斗的艰苦卓绝联系在一起,给我们描绘了一幅鲁南山幽水秀、残月扁舟的美丽图画,集中表现了陈毅作为革命家、战略家、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另一方面,“微山湖色慰征途”一个“慰”字也道出了陈毅内心的委屈与心酸。陈毅离开时,心情是十分沉重的。既有内部饶漱石制造的“黄花塘事件”,也有与妻儿的亲情相离。此行危险重重,可以说九死一生,与妻儿依依惜别也可能是最后的诀别。
1943年10月下旬,饶漱石为排挤打击陈毅,借整风之机,私下以军部名义打电报到延安,罗列出陈毅反对党中央、毛泽东的十大错误,制造“黄花塘事件”。“黄花塘事件”后,毛泽东决定调陈毅来延安参加党的七大,由张云逸代理新四军军长。
陈毅与妻子张茜依依惜别,满含感情地写了一首诗:
我行访塞北,君留守淮南。
彼此单形影,独自料温寒。
我们还可以通过陈毅临行前作《赴延安留别华中诸同志》诗,看出其当时心境:
战斗相依久,初别意怆然。长记叮咛语,早去复早还。知我二三子,情亲转无言。去去莫复道,松柏耐岁寒。时局纵谈罢,举酒祝长征。明朝策骏马,萧瑟唯此心。西去路漫漫,风物仔细看。不知霜露重,应悔着衣单。行行过太行,迢迢赴延安。细细问故旧,星星数鬓斑。众星何灿烂,北斗住延安。大海有波涛,飞上清凉山。
延安之行虽然艰辛,但陈毅毕竟是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他具有宽广的视野、豪放的胸怀、浪漫的诗情,尤其是对革命前途充满必胜的信念和对党的无比忠贞,从诗句中让我们看到了坚定、坚韧、自信、乐观的陈毅,这在《微子墓》一诗中体现得更为淋漓。
“泛湖遥瞻微子墓,千古艳称周之顽”,陈毅军长的思绪一下子飞到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代。经牧野之战,拥有六百年基业的商王朝被周取而代之,但商的子民还在,是做屈辱的
“顺民”,还是负重的“顽民”。周之顽,周朝的顽民,即亡国后而不奉周的殷遗民。为保留殷商遗脉,微子忍辱负重,统承先王,作宾于王家,他受国而不受爵,终身称“微子”,表达了忠贞节操。当时的中华大地正面临外敌入侵,山河破碎,生灵涂炭,微子灵魂的安息之地滕薛一带尽被倭寇占据。但当时的国民党顽固派却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把主要精力放在制造反共摩擦上。他们掀起三次反共高潮,制造一系列令亲者痛、仇者快的惨案。反观中国共产党人坚定抗战到底、坚信抗战必胜,成为抗战最终取得胜利的中流砥柱。对此,陈毅军长悲愤满怀,痛斥“投敌蒋党应自惭”。诗中有对侵略者的憎、投降派的恨、伟大祖国和人民的爱,一个“艳”字,充满了无限的正气、豪气和英气,仿佛也让我们看到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的革命先烈,想到陈毅在1936年在梅岭被围时写的“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陈毅将百折不挠、负重不屈的微子与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投降卖国政策形成鲜明对比。“周之顽”当然不能与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相提并论,但面对外敌入侵不做亡国奴的血性与担当,有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所以,这首诗是微子文化与红色文化结合的一个典范,展现了微子凛然不屈的独特形象和个人魅力,彰显了正道沧桑、革命必胜的无比自信和深厚底气。
陈毅过微山湖留下的不朽诗篇,蕴含着伟大的革命精神、斗争精神,闪耀着崇高的信仰、如磐的信念、必胜的信心,是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坚定历史自信的生动教材。我们要弘扬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理想追求和精神风范,牢记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伟力,奋力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shizhenglunwen/47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