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处于社会深度转型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深受简单性思维方式羁绊, 这不仅妨碍人们日常生活中复杂性问题的解决, 而且也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合法性, 产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困境。当前, 复杂性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理想信念淡漠、价值共识消解、理论解释力弱化、教育方式协同性不足等认同问题。因而, 必须积极探索新理念、新方式、新路径, 着眼于增强认同意识,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关键词:
复杂性; 思想政治教育; 认同;
基金: 2016年度华东政法大学科学研究项目“全球化视域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国际话语权问题研究” (项目编号:16HZK012); 2018年度上海学校德育实践研究项目“西方‘普世价值’思潮的网络议题及其对‘95后’大学生影响研究” (项目编号:2018-D-069) 阶段成果;
20世纪80年代以来, “无论是在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领域, 都发生了一场从以线性、实体性、还原性为特征的简单性思维方式, 向以非线性、关系性和整体性为特征的复杂性思维方式转变的思维革命。”[1]当然, 这场“思维革命”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但问题是, 一些教育者还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置于社会深度转型背景之中, 从而也难以对人们面临的理想淡化、思想困惑、价值迷失等问题进行有效引导。为此, 我们要转换视角, 从社会深度转型背景反思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困境, 以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一、社会深度转型:思想政治教育复杂性的现实背景
(一) “复杂性”思维的产生逻辑
从历时态看, “复杂性”研究的出场缘于人们对自然科学、物理科学的深刻反思。以牛顿、笛卡尔为代表的思想巨擘, 建构了基于还原化、线性化、简单化的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囿于传统物理学的影响, 伽利略、莱布尼茨、牛顿等人认为, 自然界从来不用任何困难的方法去做那些用简易方法就可以完成的事情[2]173。笛卡尔也青睐还原主义, 他指出将复杂事物“从任何多余的观念中抽象出来, 把它归结为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 并且把它分割为尽可能最细小的部分”[4]71。不可否认, 以简单性思维审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 的确给我们了解和认识世界的本质、规律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但问题是, 随着自然实践发展与科学理性的自觉提升, “简单性”思维越来越难以解释世界, 尤其是那种崇尚简约、分割整体、拘于线性的思考方式饱受诟病, 并使现代科学陷入危机之中。
贝塔朗菲的“复杂系统 (Complex Systems) ”研究开启了人们对复杂性科学的思考, 特别是关于生物有机体的系统描述唤醒了人们对复杂性的研究兴趣[4]2。20世纪30—40年代, 复杂性科学逐渐兴起, 并在80年代形成理论热潮, 诸如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协同论、复杂巨系统论、混沌论等“不再局限于理想化和简单化的情形, 而是反映现实世界的复杂性”[5]6, 并对整体性、过程性、偶然性、自组织性、非线性、高维性、不稳定性作了鞭辟入里的分析, 有学者将复杂性理论称为“一颗新科学巨星”, 是“21世纪的科学”[6]。
表面上看, 复杂性科学是对简单化模式的反驳, 但实质上这是一场思维上的范式革命, 它“标志着人类认识世界的视角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追求简单到正视复杂。这是科学自身向辩证思维的复归, 是一次重大的科学范式的革命。”[7]之所以这样说, 理由在于:一是复杂性思维是对简单性模式的超越与升华。因为它不仅突破了传统自然科学的阈限, 而且对工具主义、功利主义以及唯技术主义等思潮进行反思, 颠覆了人们对简单思维模式的传统认识, 将目光转向复杂性方面。二是复杂性思维是对复杂性时代的真实映照与深度把握。随着人类实践范围与认知方式的拓展, 简单性思维模式逐渐与时代要求相抵牾, 其局限性日渐暴露出来。在此境况下, 复杂性思维应运而生, 相应理论在勘察实践基础上对整体性、非线性、关系性、自组织性、模糊性等特征进行了深刻阐释, 从而为我们认识世界奠定了思维基础。
(二) 社会深度转型是思想政治教育复杂性的现实背景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将社会主流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价值规范等, 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实践活动。就当下来说, 社会转型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回避的现实背景, 也是塑造社会主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能忽视的前提和基础。从现实表征看, 社会深度转型所引发的是一种全方位、多层次的复杂性变革。正如马克思·舍勒所说, 这种转型变革“不仅仅是一种事物、环境、制度的转化, 而且几乎是所有社会规范准则的转化, 更是一种发生在人自身、灵魂和精神中内在结构的本质性转换, 也是一种人的实际生存方式和价值判断标准的改变。”[8]207社会转型导致历时性问题累积、共时性问题并发, 这显然大大增加了我国社会的复杂性, 也给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带来了挑战。例如, 在现实生活中, 一些看似微小或不起眼的事件也会引起轩然大波, 演变为公共事件, 由此而衍生的贫富差距问题、阶层分化问题、公平正义问题、思想混乱问题势必会影响社会主体的认知与行为。特别是在社会深度转型中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功利化趋势, 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不断嬗变。这样一来, 思想政治教育就不能停留于以往那种简单性思维, 而要观照社会深度转型中的“复杂性”现实, 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复杂性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问题
(一) 现实利益错综复杂冲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认同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为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市场现代性在释放它巨大魔力的同时, 也使一部分人的享乐心态膨胀, 理想信念有所动摇, 甚至为追求物质利益而不择手段, 越来越忽视内在精神世界的建构。
政治认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目标取向。但是, 随着社会转型日益走向深水区, 并逐渐触及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身处社会转型背景下的社会主体难免会在日常生活中因为利益纠葛而产生思想困惑, 从而降低人们对我国政治体系的认可度, 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怀有不同程度的质疑或自卑心理。我们可以看到, 一些人逐渐丧失了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 出现精神迷茫、理想淡漠、信念动摇风险, 甚至不信马列信鬼神, 从封建迷信中找寻精神寄托。因而, 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认同功能还有待增强, 以期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二) 争议性公共议题解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认同
由于人们的利益需要、所持立场、价值取向有别, 公众面对同一议题时会产生矛盾与冲突。各方声音喧嚣嘈杂, 多元价值观相互碰撞, 不同群体由于利益诉求或情感诉求的差异而相互围攻, 从而冲击社会主流价值观念, 让部分人对思想政治教育者传授的政治观点、道德观念、价值规范等内容产生认同困惑。
尤其在互联网时代, 人人都可以针对公共事务表达诉求、发表意见。这使得网络社会中的舆论更加复杂, 各个群体竞相发声, 试图抢占话语高地, 影响公共政策。我们可以看到, 当某个事件或问题出现时, 网民根据新闻拟态环境提供的信息作出反应, 特别是当缺少完整信息或政策解释不到位时, 涉及意识形态的对立性谩骂、嘲讽、抹黑等言论就会滋生, 随之衍生的“普世价值”、宪政民主、历史虚无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导致阶层对立情绪蔓延、撕裂社会共识, 消解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三) 理论供给问题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认同
直面社会矛盾, 回应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 提供兼具说服力与解释力的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认同的应有之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 就是通过自身的解释力回应群众最关心、最困惑的热点问题。客观地看,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推进理论发展、提升理论回应力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 促进了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但是, 目前针对公众热议、影响广泛、社会关注的公共议题,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供给能力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缺乏鲜明的问题意识, 难以充分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功能。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认同, 关键是对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强有力的解释、批判, 帮助人们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进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导、行为规范作用。当前, 公众对于高质量理论成果的需求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供给能力之间的矛盾, 是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认同弱化的重要原因。而且,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宣传仍然存在简单化、口号化问题, 灌输痕迹明显、说教意味浓厚, 从而降低了意识形态宣传的权威性、生动性、趣味性, 冲击并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
(四) 教育方式协同不足减弱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认同
从现实情况看,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日益多样, 特别是新媒体形式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过, 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仍沿用简单性思维方式, 眼光局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宣传部门、学工部门等线条内, 却忽视诸如社会团体、企业组织的作用。同时, 注重理论灌输、思想宣传、价值说教等显性教育形式, 却忽视文化涵养、实践育人、氛围熏陶等隐性教育方式, 这就容易患上“自闭症”, 看不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与方法的时代变化, 陷入“单打独斗”局面。
这种“单打独斗”教育方式无法让各种教育要素、教育资源有机融合, 主要表现在:一是各教育要素、教育资源的简单罗列和堆积。这仍是思想政治教育简单性思维方式的外在体现, 误以为只要将解决矛盾和问题的要素、资源聚合起来, 就能应付复杂性情况, 殊不知这样的机械叠加反而使得各要素和资源处于割裂形态。二是各教育要素、教育资源之间缺乏耦合效应。譬如, 面对社会深度转型中的复杂情况, 没有综合运用理论灌输、道德引领、政治宣传和文化熏陶、环境感染、媒体宣传等教育方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一些教育者常常割裂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之间的互通性, 使得它们难以形成一个相互衔接、彼此融合的自组织系统。这样一来, 思想政治教育就缺乏吸引力和感召力, 其艺术魅力也难以充分展现。
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提升路径
(一) 确立复杂性思维方式,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与实效性
一是注重以“关系”为基础的整体关联, 克服还原主义倾向。在社会深度转型过程中, 群众的思想与行为受多种因素影响。因而, 我们在分析理想淡漠、价值迷茫、道德滑坡等现象时不能仅仅将之简化与还原为思想问题或政治问题, 必须全面、深刻地认识其背后的复杂原因, 要求教育者回到问题本身, 从关系视角对其内部构成要素作整体式的批判与省思。例如, 脱离人们切身利益和现实需求来探讨“道德滑坡”现象, 单纯将其原因分解和简化为思想不纯、品德缺失, 就可能难以找到问题的症结。因而, 这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通盘考量, 具有宏观视野, 既要注重“本质因素”, 又不能忽视“非本质因素”;既要看“主流”, 又不能轻视“非主流”。
二是从过程视角审视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建构认同。社会转型中的矛盾与冲突不是一朝一夕积累而成的, 它是在渐进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要求我们树立过程性思维, 根据现实问题在历时态演进中的特点探究人们价值观冲突的根源。实际上, 人们的思想观念随着社会实践发展而出现差异性、无序性、失常性、突变性现象, 我们不能固守传统程式, 用以往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向人们传授知识、灌输思想, 甚至将受众视为简单可塑的客体, 忽视其主体性和个性, 其结果可能激化社会矛盾, 引起人们的价值观冲突, 降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因而,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社会问题的生成过程, 在尊重差异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建构认同, 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与特色。
(二)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解释力, 增进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感
一是构建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 提高理论供给能力。人们的思想观念、政治意识、道德认识、价值取向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并在此过程中出现种种问题。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不能固守传统解释范式, 要根据现实问题丰富自身的内容层次和基本结构, 形成具有逻辑自洽性的理论体系。特别是在当今社会深度转型过程中,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发挥价值引导、道德滋养、心灵抚慰功能, 及时回应群众面临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度, 压缩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道德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空间。
二是提供具有可操作性、能够被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具体问题的解释框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认同, 应该通过它自身的解释力帮助群众解难释惑、增进知识、塑造人格, 将主流价值观转化为解释框架, 转化为公众所需要的优质信息。事实上, 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遭遇认同危机,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陷入口号化、苍白式的意识形态宣传窠臼, 没有让人们在具体的事件或问题中感受到其价值与功能。因而,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解释力, 必须从实处发力, 在细处用心, 让群众能够借助理论框架认识社会现象的本质。
(三) 不断优化宣传教育方式方法,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
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宣传方式方法, 需要破除以往生硬灌输、简单说教的教育手段。因为它忽视了社会深度转型的复杂性, 缺少应有的创新思维。应该让各教育因素之间相互耦合, 根据复杂的现实情况寻求相匹配的意识形态宣传方式, 使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资源有机结合。同时, 强化教育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与其外部环境的关联, 突破各种壁垒, 让教育者、管理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载体等相互协作, 实现人才、资源、技术等要素无障碍流动, 从而建构一种良性互动、优势互补的优化状态。尤其在高校中, 要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当前高校将思想教育、理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等完全局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 没有发挥其他课程的育人作用。这样一来,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就会因为课程之间的割裂或冲突而大打折扣。因而, 要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贯穿到高校课程教育全过程, 挖掘和开发其他课程的思想理论教育资源, 实现课程宣传方式上的协同互动。
参考文献:
[1]范永康.复杂性思维模式下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方法的当代变革---以弗雷德里克·詹姆逊为例[J].社会科学辑刊, 2014, (4) .
[2][英]梅森.自然科学史[M].周煦良, 等,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0.
[3][法]笛卡尔.探求真理的指导原则[M].管振湖,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1.
[4]Cowan, George A&al.Complexity:metaphors, Models, and Reality[C].MA:Addison-weslcy Publishing Company, 1994.
[5][比]伊利亚·普里戈金.确定性的终结:时间、混沌与新自然法则[M].湛敏, 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版社, 2009.
[6]杨永福, 等.复杂性科学与管理理论[J].管理世界, 2001, (2) .
[7]王志康.复杂性科学理论与辩证唯物主义的丰富和发展[J].辽东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3) .
[8][德]马克思·舍勒.资本主义的未来[M].罗悌伦, 译.北京:三联书店, 1997.
《复杂性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问题及其出路》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8/0920/20180920030805269.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shizhenglunwen/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