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课程思政是高校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 也是提升课程育人质量的有效路径。迈入新时代,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 课程思政的实施, 要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 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有机结合起来, 坚持育人导向, 回归课程之本, 注重价值引领, 体现育人功能, 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下, 不断把课程思政引向深入, 推向新阶段、新水平。
关键词:
课程思政; 立德树人; 价值引领;
作者简介:邱伟光,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基金: 2017年度上海学校德育创新发展重点攻关项目“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引导与风险防控” (项目批准号:2017-dycx-106);
The Inherent Regulations and Implementation Poin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Qiu Weiguang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 一切工作都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课程思政的实施, 必须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入展开, 坚持育人导向。在课堂教学中要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有机结合, 强化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的教育, 全面落实课程育人的任务, 推进高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成。进入新时代,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 课程思政的实施, 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 遵循科学课程观, 强化育人理念, 把价值引领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 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 不断提高课程育人质量, 促进高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目标的实现。
一、课程思政要求教学回归育人本原
近年来, 课程思政、课程育人不仅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热词, 而且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的生长点。在教育主管部门颁布的课程改革政策的指导和推动下, 各高校注重课程改革, 推进高校课程体系的优化, 不断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 促进了高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大思政”格局的形成, 开创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改革, 要从源头上追溯课程、课程思政的本义, 探析两者的内在联系、发展历程、基本规律和学理支撑, 这将有助于推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 增强课程思政实施的理性自觉和文化自信。
课程一词, 自古有之。宋代朱熹曾多次提及课程, 如“宽着期限, 紧着课程” (《朱子语类》卷十) 、“小立课程, 大作功夫” (《朱子语类》卷八) 等。这里, 把课程视作“功课及其进程”, 与英文关于“课程”的本来意义“跑道”接近, 也与现代社会理解的“课业及其进程”的涵义极为相似。本文所说的课程, 就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共同参与教与学的活动。这既要包括由教育目标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内容, 也要体现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进程, 以及对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的知识、能力、品德、价值观的学习要求。因此, 课程的内涵既体现在对学生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上, 也体现在融合了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学术素养和家国情怀的培育中。故而, 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中, 既要当经师, 更要当人师。在课堂教学知识传授中, 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以自身人格魅力感染影响学生, 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增强学生才能, 而且让学生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 这才是课程的本义和真谛所在。
可是, 在高校各门课程实施中, 重智育、轻德育, 重教学、轻育人的教学倾向依然存在。有的教师把课程内容单纯理解成学科知识, 把学生纯粹当成灌输知识的容器,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存在。这种“见物不见人”的课程价值取向, 势必导致课程目标与学习要求的分离。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二元对立, 淡化了课程的育人功能, 削弱了课程系统知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陶冶作用。追溯课程育人本义, 反思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深化对课程自身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所承载的育人功能的认识, 旨在回归课程育人本源。
课程思政的推出, 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时代需求。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 一句话, 人们的意识, 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1]因此, 课程思政的推出, 绝不是偶然的, 既是原有的学科德育、课程德育实践的延续, 又是课程改革的成果。课程和课程思政在课程建设中是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概念, 因此课程思政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课程+思政”。从学理层面分析, 课程归属于教育学学科中教学论研究领域, 课程思政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领域。加深对课程思政涵义的理解, 必须进行跨学科整合研究。具体而言, 要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研究如何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科学的思想理论基础;要从教学论视角研究怎样运用教育学原理, 研究学生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以有效开展育人工作。除此之外, 还要吸收与育人工作相关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研究成果, 为课程思政提供学理支撑。课程、课程思政共处于高校育人共同体, 都以育人为基点, 服从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如何提高课程育人质量, 关键是挖掘课程知识体系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并将其有机融入知识传授之中。至于如何实现两者的浸润式融合、怎样做到两者的有机结合, 这既是一门科学, 又是一门艺术, 需要在课程思政改革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掌握规律, 才能使科学与艺术结合, 取得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良好育人效应。
二、推进课程思政要强化理论指导
时代是思想之源, 实践是理论之母。伟大时代产生伟大思想。新时代实现伟大梦想, 需要科学理论指导。早在170年前, 马克思、恩格斯在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中全面论述了共产主义的理想学说, 其中就包含丰富的教育思想,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诞生, 开创了无产阶级教育新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始终把教育看成是培养人、教育人、塑造人的社会活动, 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高度对资本主义教育本质进行深刻揭露:“资产者唯恐失去的那种教育,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把人训练成机器。”[2]也就是说, 资本主义教育的目的, 是把工人训练成“会说话的工具”, 以便为资产阶级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在这里, 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地解释了教育的政治性质和社会功能, 并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使命和任务:“共产党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敌对的对立”, [3]以此启发教育工人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同时, 他们对于无产阶级建立新政权后的教育提出了规划和设想:“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取消现在这种形式的儿童的工厂劳动。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 等等。”[4]特别是他们提出了对人类解放的愿景设想, 即形成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 “在那里,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马克思、恩格斯把人类解放的愿景规划和设想为不是仅仅实现个人和群体的自由, 而是把实现全体人民的自由作为最终的价值诉求。《共产党宣言》中阐述的教育思想和未来设想,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征途中, 逐步得以实现。无论是旧中国的童工被取消, 还是新中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以及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 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建设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等, 都是在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指引下取得的成果。马克思、恩格斯在其他著作中对人的全面发展、精神和道德教育方面也有许多重要的论述, 但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 不可能直接提及课程设置的设想。而列宁则不同, 十月革命胜利后, 在《俄共 (布) 中央全会关于改组教育人民委员部的决定草案》中明确提出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教育课程。在《关于综合技术教育》的论述中, 列宁提出:“在所有的职业技术学校里增设普通课程。按年编制教学大纲:共产主义、通史、革命史、1917年革命史、地理、文学、其他。”[6]由此开创了学校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先河, 奠定了马克思主义课程观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实践品格, 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进程中, 中国共产党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在教育思想和课程建设方面都有重大贡献。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明确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 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7]邓小平提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的教育思想, 并认为“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就是政治”。[8]江泽民提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 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 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9]胡锦涛要求“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培养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 使大学生们能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10]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和关心高校的育人工作,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发展素质教育, 推进教育公平,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1]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明确目标和要求, 为课程育人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2018年5月2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进一步阐释了新时代社会主义大学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核心问题, 明确指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 也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12]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本质, 把立德树人放在核心位置, 视作高校立身之本, 进而创造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课程育人观。这不仅明确了高校办学方向, 而且也是检验高校课程育人质量的根本标准。为此,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 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优势, 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发展。其他各门专业课程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推进高校课程体系创新, 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格局。
三、推进课程思政要注重价值引领
课程思政体现了一种特殊的价值范畴。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 充分挖掘课程知识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满足教育对象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极为重要。随着科技进步、教育信息化发展、大数据技术广泛应用、人工智能发展, 一方面使课程思政的主客体关系更加复杂化, 另一方面, 价值范畴反映的主客体关系将得以更加完整地体现, 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起到价值引领作用。
课程思政的价值体现为课程教学对学生成长发展与精神文化需要的满足, 其中课程思政是价值客体, 而学生群体和个体是价值主体。课程思政价值引领的成效取决于对学生精神文化需要的满足程度, 取决于课程思政的育人效应, 最终取决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价值目标的实现程度。
课程思政的价值是通过人的培养、精神引领体现的。但课程育人的价值不会自发体现, 它取决于教师能否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德的传承和创新、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之中, 发挥课程育人功能, 不仅传授知识, 更注重价值引领, 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课程是传播知识的载体。课程思政, 顾名思义是以课程为载体、以各学科知识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为契入点、以课堂实施为基本途径的育人实践活动。高校是知识的殿堂, 课堂是以传授知识、培养人才为目标的重要平台, 而支撑课堂教学的则是各门学科课程。故而知识是课程的内核, 是课程定位的依据, 服务于学科建设, 服务于专业发展。不同专业、不同学科, 知识体系不同, 即使同一专业、同一学科所开设的各类课程, 涵盖的知识体系也不尽相同。任何一个专业、一门学科, 设计课程都要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的规定, 又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还要紧跟知识迭代的步伐, 才能实现课程育人的预期目标。
随着人们对世界认识的加深, 追求新知识的能力不断提升, 知识更新越来越快。课程、教材反映的知识也不断充实更新, 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到来, 原先基于传统知识时代的“点性”生产和“线性”传播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已不相适应。这必然要求在原有的学科设置的课程版图上不断新增科目和内容, 以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和实践之需。与此同时, 高等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 起到改变学生知识图式与思维方式的作用, 而且要发挥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作用。因此, 课程思政要注重价值引领, 把价值引领融入课程知识体系, 在课程知识传授中体现价值引领。从这个意义上说, 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 各门课程都承担育人职责。
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实质上是精神引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 而且要让学生感受到知识背后创造者的高尚情操和人格以及强大的精神追求。知识积累和创造是人们主动探索和改造世界的社会活动的结果。这种主观能动性反映了人的精神状态。实践表明, 人们在追求新知识的过程中, 往往因为精神状态和思想自觉的程度不同, 导致在不同历史时期获得的知识的成就迥异。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除了讲清课程知识要点外, 更要讲好知识创造背后的故事, 注入精神动力, 提供精神力量, 引导学生保持永不懈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不同专业其知识体系不同, 精神培养重点也不同, 如文科主要注入人文精神, 理科要强调科学精神, 工科要倡导工匠精神。要使课程知识传授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教育紧密结合, 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做新时代有知识、有本领、有担当的一代有为青年。
课程思政以育人为出发点和归宿, 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有机结合, 帮助学生塑造精神世界、确立精神支柱、增强精神动力, 激励学生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人生华章。
参考文献:
[1][2][3][4][5]马克思, 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4:12, 48, 45, 50, 65.
[6]列宁全集, 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6:226.
[7]毛泽东文集, 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226.
[8]邓小平文选, 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256.
[9]江泽民文选, 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588.
[10]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力培养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 2005-01-19.
[1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 2017-10-28.
[12]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8-05-03.
《论课程思政的内在规定与实施重点》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8/0825/20180825103248473.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shizhenglunwen/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