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论文 > 正文

论立德树人中导师的教育引导作用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发布时间:2019-01-10 12:47:2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研究生导师是我国研究生培养的关键力量。我国高校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要在研究生高层次人才培养中,深入探索立德树人的导师之导,促使导师在研究生立德树人中自觉引导、全面引导和有效引导,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立德树人中的教育引导作用。

[关键词]立德树人 研究生导师 教育引导作用
\

2018 年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龙头,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研究生导师是我国研究生培养的关键力量。我国高校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要在研究生高层次人才培养中,深入探索立德树人的导师之导,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的教育引导作用。

一、立德树人中导师的自觉引导

立德树人的导师之导,首要体现为导师的自觉引导。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也是研究生导师的根本职责。研究生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否落实好立德树人,与研究生导师能否在立德树人中自觉引导密切相关。因此,需要启发研究生导师明晰自身在研究生立德树人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的自觉意识,加强导师对研究生立德树人的自觉引导。

研究生导师是立德树人的首要主体。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的主体能动性发挥不够,与对自身在立德树人中的主体地位认识不够有关。有的导师认为,自身的主要职责是培养提高研究生的学术水平与创新能力,至于立德树人的工作,主要是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事情,自己只是起着辅助作用。其实,对于导师在研究生立德树人中的地位和作用,教育部相关文件有着明确的规定。2010 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就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首要责任人的作用。教书和育人是导师的两大基本职责。导师负有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责任”。2018 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强调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研究生导师的首要职责,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并强调:“落实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 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文件明确规定,研究生导师是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研究生立德树人工作的“首要责任人”、“第一责任人”,负有立德树人的首要责任。因此,导师不仅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也是立德树人的第一责任人。导师直接负责研究生的选拔、指导、培养等工作,应当坚持教书和育人、言传和身教、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把立德树人贯穿到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全方位。

研究生导师是立德树人的关键主体。毛泽东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任,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 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1] 高校从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推进研究生立德树人的主体很多,既包括教育主管部门,又包括高校党团组织、行政管理部门,还包括专门从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队伍,他们都负有立德树人的重要责任。导师是众多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体之一,但又是其中最重要、最关键的主体。导师作为研究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对研究生为学、为人都产生着重要影响,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既要在学业上进行指导,更应在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人生航向上进行引导。导师在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研究生立德树人方面具有重要的优势和影响。据调查,研究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中,选择“导师的言传身教” 的占被调查对象的54.6%,明显多于选择“辅导员”(38.6%)的比例。[2] 此项调查充分说明了研究生对导师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认可度高于辅导员,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研究生立德树人中起主导作用的关键主体。

研究生导师是立德树人的能动主体。导师在研究生立德树人中主体能动作用的发挥,取决于对自身立德树人主体能动地位的深刻感悟、把握和认同,取决于对立德树人的高度自觉和内在动力的持续激发。导师是研究生的培养者、教育者,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要通过理论学习、思想交流、专题培训、典型引路和政策激励等多种方式,组织、引导研究生导师学习掌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德树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明确研究生培养中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高导师立德树人的政治站位,理解立德树人的精神实质,交流立德树人的经验体会,把握立德树人的时代要求,学习立德树人的先进典型,激发立德树人的精神动力,不断启发研究生导师的高度自觉,增强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自豪感,克服被动性,增强主动性,发挥能动性,自觉推进立德树人。在此基础上,还要协同推进立德树人,使立德树人由导师个人的自觉行为发展成为全体导师的自觉行为,把个体的智慧和力量与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整合起来,不断增强立德树人的合力,共同引导、推进研究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把研究生培养成为新时代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二、立德树人中导师的全面引导

立德树人的导师之导,还体现为导师的全面引导。2018 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要求研究生导师“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创新研究生指导方式,潜心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做研究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研究生导师履行立德树人的根本职责,意味着导师要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把立德树人贯穿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既要进行学术指导,更要进行思想引导,做研究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全面引导和促进研究生的成长和发展,使研究生成长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研究生导师的思想价值引导。研究生导师在立德树人中全面引导研究生的成长发展,就要做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思想价值引导放在第一位, 通过立德来促进树人。导师对研究生的思想价值引导,要从培养造就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出发,把言传和身教结合起来,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研究生培养之中,在坚定研究生的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导研究生志存高远,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强社会责任感,立志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下功夫,教育引导研究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全面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正确处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将个人的发展进步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需要相结合,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在服务人民与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强化研究生的学术道德规范上下功夫,深化科学精神和学术道德规范教育,加强学术规范训练和知识产权法规教育,加深研究生对学术研究的科学精神、学术规范和相关法规的认知与认同,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培养研究生严谨治学、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良好学风和科学精神,在学术研究中牢固确立学术诚信,自觉遵守学术规范和相关法规,自觉维护学术事业的神圣性、纯洁性与严肃性,杜绝一切学术不端行为,在严谨求索的研究过程中不断提升学术道德境界。只有切实加强研究生的思想价值引领,才能为研究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

研究生导师的学术创新引导。研究生导师在立德树人中全面引导研究生的成长发展,就要做到敢于开拓、勇于创新,着力培养新时代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创新驱动发展成为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战略。科学技术尤其是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尤其是创新型人才成为第一资源。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离不开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离不开高科技的发展,高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深化科学研究,发展科学技术,培养能够掌握、运用、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高科技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是新时代赋予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神圣历史使命,也是研究生教育立德树人的题中应有之义。研究生是我国科学研究的生力军,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主要是研究,要在研究中学习、研究中探索、研究中提高。既要在研究中掌握已知,更要在研究中探索未知、创造新知。科学研究需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有所发现、有所突破。研究生导师要立足时代强国需要和科学发展需要,指导和带领研究生进入科学研究主流前沿领域,着力开展原创性研究,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坚持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古、不唯洋, 只唯实,特别是要尊重学术权威但又不唯学术权威, 克服盲目崇拜和思维定势,解放思想,大胆探索, 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善于超越,不断地探索、追求、发现和发展真理,并且敢于坚持真理;导师要按照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理念,加强与研究生的沟通交流,了解研究生的需要、优势和兴趣,制定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指导研究生确定研究方向,瞄准重大问题,凝练研究课题,开展科研攻关,力争取得前沿性、创新性、突破性成果;导师指导和带领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离不开开放的视野、包容的胸怀和自由的学术氛围。唯有营造和谐的学术环境, 发扬学术民主和学术自由,提倡各种不同学术观点的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相互碰撞、相互争鸣,才能在交流、切磋、碰撞和争鸣中相互比较、相互鉴别、相互促进,开拓学术视野,活跃学术思维,激发创新潜力,进而发现真理、发展科学,培育新时代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研究生导师的实践教育引导。研究生导师在立德树人中全面引导研究生的成长发展,就要做到立足实践,服务社会,坚持知行统一,培养具有突出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研究生均受过系统的理论教育,但他们从学校门到学校门,再从大学生到研究生,学的都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这些理论知识都是别人在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中发现、总结、凝练、形成的理论知识,而研究生对这些理论知识是否真正掌握,还得看是否能运用于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之中,并在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中进行检验和发展,掌握已知,探索未知,创造新知。导师引导研究生全面成长和发展,就要指导研究生坚持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正确道路,坚持以实践为基础, 以问题为导向,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培养研究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是要带领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引导研究生积极参与科研实践,从社会实践和科学发展的重大问题出发,提出科学假设,验证科学设想,形成科学结论,揭示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产出一流的科研成果,推动科学的创新和社会的发展,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的能力。二是要引导和激励研究生积极参与“产学研”结合的协同创新。生产、教学、科研相结合是提高科学研究能力、人才培养质量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战略举措。导师要支持和指导研究生依据社会生产和现代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开展科学研究,并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应用,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第一生产力,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在产学研结合的过程中提高研究生服务实践、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能力。三是要指导研究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调查、专业实习、毕业实践、对口支援、挂职锻炼、志愿服务等多种方式,让研究生深入实践、深入社会、深入群众,加深对实践、群众和社会的了解,并在这一教育过程中受教育、作贡献、长才干,成为不仅有理想、有担当而且有本领、有能力、有真才实学的国家、人民和时代需要的高层次人才。
\

三、立德树人中导师的有效引导

立德树人的导师之导,还体现为导师的有效引导。导师的有效引导,既要注重发挥导师立德树人的重要优势,寓育人于学术指导之中,又要构建导师立德树人的长效机制,增强导师立德树人的合力和动力,还要不断创新导师立德树人的教育载体, 提高导师立德树人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导师教育引导研究生立德树人的有效性。

发挥导师立德树人的引导优势。导师在立德树人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导师与研究生存在着师从关系,无论研究生的遴选、教学、科研,还是成长、发展、择业、就业,都离不开研究生导师的关心、指导、支持和帮助。导师与研究生的师从关系,既是一种全方位的指导关系,又是一种全过程的密切合作关系。导师和研究生的关系一旦确立, 就不仅构成一种指导、互动与合作的学术指导关系,而且构成一种平等基础上相互尊重、关心和帮助的情感关系。这种师从关系有利于导师结合治学指导教育研究生立德树人,育道德于学术之中、育道德于治学之中,把立德树人的教育活动贯穿到研究生课堂教学、论文指导、学术研究、科学实验、专业实习、毕业实践、学术交流等活动之中,使立德树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更加亲切自然,具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渗透性、感染性和润育性,帮助研究生确立正确的理想,形成严谨的学风和强大的动力。同时,也有利于导师全面关心、帮助、引导研究生解决学习、生活和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实际困难和问题,使导师的关心帮助成为研究生成长发展的情感力量和精神动力,从而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另外,也有利于导师的言传身教形成对研究生的示范影响作用。导师对研究生具有较大的学术影响。许多研究生报考一定的学科和导师都是慕名而来的,导师,特别是有重大学术建树、德艺双馨、具有学术魅力和人格魅力的导师,更是在研究生中具有很大的威信和影响力,他们能够有效地运用自己的地位、学术、威望和影响来启发和引导研究生,对研究生起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有时导师的人生格言、座右铭或关键的一句话都能对研究生的发展起到刻骨铭心、终身受益的作用。因此,导师应善于发挥自己的优势,提高立德树人的实效。

构建导师立德树人的长效机制。落实导师立德树人的主体责任,强化导师立德树人的有效引导, 不仅要增强导师立德树人的自觉意识,更要构建导师立德树人的长效机制。构建导师立德树人的长效机制,一是要构建导师立德树人的协同育人机制。党委是高校的领导核心,也是立德树人的领导核心。要探索和建立以学校党委领导为核心、以研究生专职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为中坚、以研究生导师为主体、以研究生骨干为纽带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决策、组织、落实等各个环节的密切协调与合作,为导师在研究生立德树人中发挥主体作用和有效进行引导创造有利条件,不断增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二是要构建导师立德树人的双向互动机制。导师在引导研究生立德树人的过程,不是单向引导的过程,而是双向互动的过程。要着力构建师生在平等基础上双向互动的机制,积极引导、鼓励研究生神,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全面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正确处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将个人的发展进步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需要相结合,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在服务人民与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强化研究生的学术道德规范上下功夫,深化科学精神和学术道德规范教育,加强学术规范训练和知识产权法规教育,加深研究生对学术研究的科学精神、学术规范和相关法规的认知与认同,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培养研究生严谨治学、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良好学风和科学精神,在学术研究中牢固确立学术诚信,自觉遵守学术规范和相关法规,自觉维护学术事业的神圣性、纯洁性与严肃性,杜绝一切学术不端行为,在严谨求索的研究过程中不断提升学术道德境界。只有切实加强研究生的思想价值引领,才能为研究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

研究生导师的学术创新引导。研究生导师在立德树人中全面引导研究生的成长发展,就要做到敢于开拓、勇于创新,着力培养新时代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创新驱动发展成为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战略。科学技术尤其是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尤其是创新型人才成为第一资源。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离不开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离不开高科技的发展,高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深化科学研究,发展科学技术,培养能够掌握、运用、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高科技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是新时代赋予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神圣历史使命,也是研究生教育立德树人的题中应有之义。研究生是我国科学研究的生力军,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主要是研究,要在研究中学习、研究中探索、研究中提高。既要在研究中掌握已知,更要在研究中探索未知、创造新知。科学研究需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有所发现、有所突破。研究生导师要立足时代强国需要和科学发展需要,指导和带领研究生进入科学研究主流前沿领域,着力开展原创性研究,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坚持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古、不唯洋, 只唯实,特别是要尊重学术权威但又不唯学术权威, 克服盲目崇拜和思维定势,解放思想,大胆探索, 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善于超越,不断地探索、追求、发现和发展真理,并且敢于坚持真理;导师要按照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理念,加强与研究生的沟通交流,了解研究生的需要、优势和兴趣,制定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指导研究生确定研究方向,瞄准重大问题,凝练研究课题,开展科研攻关,力争取得前沿性、创新性、突破性成果;导师指导和带领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离不开开放的视野、包容的胸怀和自由的学术氛围。唯有营造和谐的学术环境, 发扬学术民主和学术自由,提倡各种不同学术观点的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相互碰撞、相互争鸣,才能在交流、切磋、碰撞和争鸣中相互比较、相互鉴别、相互促进,开拓学术视野,活跃学术思维,激发创新潜力,进而发现真理、发展科学,培育新时代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研究生导师的实践教育引导。研究生导师在立德树人中全面引导研究生的成长发展,就要做到立足实践,服务社会,坚持知行统一,培养具有突出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研究生均受过系统的理论教育,但他们从学校门到学校门,再从大学生到研究生,学的都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这些理论知识都是别人在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中发现、总结、凝练、形成的理论知识,而研究生对这些理论知识是否真正掌握,还得看是否能运用于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之中,并在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中进行检验和发展,掌握已知,探索未知,创造新知。导师引导研究生全面成长和发展,就要指导研究生坚持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正确道路,坚持以实践为基础, 以问题为导向,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培养研究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是要带领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引导研究生积极参与科研实践,从社会实践和科学发展的重大问题出发,提出科学假设,验证科学设想,形成科学结论,揭示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产出一流的科研成果,推动科学的创新和社会的发展,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的能力。二是要引导和激励研究生积极参与“产学研”结合的协同创新。生产、教学、科研相结合是提高科学研究能力、人才培养质量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战略举措。导师要支持和指导研究生依据社会生产和现代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开展科学研究,并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应用,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第一生产力,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在产学研结合的过程中提高研究生服务实践、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能力。三是要指导研究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调查、专业实习、毕业实践、对口支援、挂职锻炼、志愿服务等多种方式,让研究生深入实践、深入社会、深入群众,加深对实践、群众和社会的了解,并在这一教育过程中受教育、作贡献、长才干,成为不仅有理想、有担当而且有本领、有能力、有真才实学的国家、人民和时代需要的高层次人才。

三、立德树人中导师的有效引导

立德树人的导师之导,还体现为导师的有效引导。导师的有效引导,既要注重发挥导师立德树人的重要优势,寓育人于学术指导之中,又要构建导师立德树人的长效机制,增强导师立德树人的合力和动力,还要不断创新导师立德树人的教育载体, 提高导师立德树人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导师教育引导研究生立德树人的有效性。

发挥导师立德树人的引导优势。导师在立德树人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导师与研究生存在着师从关系,无论研究生的遴选、教学、科研,还是成长、发展、择业、就业,都离不开研究生导师的关心、指导、支持和帮助。导师与研究生的师从关系,既是一种全方位的指导关系,又是一种全过程的密切合作关系。导师和研究生的关系一旦确立, 就不仅构成一种指导、互动与合作的学术指导关系,而且构成一种平等基础上相互尊重、关心和帮助的情感关系。这种师从关系有利于导师结合治学指导教育研究生立德树人,育道德于学术之中、育道德于治学之中,把立德树人的教育活动贯穿到研究生课堂教学、论文指导、学术研究、科学实验、专业实习、毕业实践、学术交流等活动之中,使立德树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更加亲切自然,具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渗透性、感染性和润育性,帮助研究生确立正确的理想,形成严谨的学风和强大的动力。同时,也有利于导师全面关心、帮助、引导研究生解决学习、生活和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实际困难和问题,使导师的关心帮助成为研究生成长发展的情感力量和精神动力,从而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另外,也有利于导师的言传身教形成对研究生的示范影响作用。导师对研究生具有较大的学术影响。许多研究生报考一定的学科和导师都是慕名而来的,导师,特别是有重大学术建树、德艺双馨、具有学术魅力和人格魅力的导师,更是在研究生中具有很大的威信和影响力,他们能够有效地运用自己的地位、学术、威望和影响来启发和引导研究生,对研究生起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有时导师的人生格言、座右铭或关键的一句话都能对研究生的发展起到刻骨铭心、终身受益的作用。因此,导师应善于发挥自己的优势,提高立德树人的实效。

构建导师立德树人的长效机制。落实导师立德树人的主体责任,强化导师立德树人的有效引导, 不仅要增强导师立德树人的自觉意识,更要构建导师立德树人的长效机制。构建导师立德树人的长效机制,一是要构建导师立德树人的协同育人机制。党委是高校的领导核心,也是立德树人的领导核心。要探索和建立以学校党委领导为核心、以研究生专职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为中坚、以研究生导师为主体、以研究生骨干为纽带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决策、组织、落实等各个环节的密切协调与合作,为导师在研究生立德树人中发挥主体作用和有效进行引导创造有利条件,不断增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二是要构建导师立德树人的双向互动机制。导师在引导研究生立德树人的过程,不是单向引导的过程,而是双向互动的过程。要着力构建师生在平等基础上双向互动的机制,积极引导、鼓励研究生在平等的基础上主动参与立德树人的过程,加强民主沟通,深化双向互动,促进教学相长,实现共同进步。导师越是能调动研究生参与立德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越是能在平等的基础上加强与研究生的双向互动和思想沟通,越是能有针对性地答疑解惑,就越能有效地引导研究生自觉地立德树人。三是要构建导师立德树人的示范引领机制。立德树人,导师的言行固然对研究生有引领示范作用,而立德树人的优秀导师对其他研究生导师的立德树人也有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构建导师立德树人的示范机制对于深化导师立德树人的有效引导至关重要。要善于发现、树立和宣传导师中立德树人的先进典型,发掘其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发挥立德树人的先进导师典型对其他导师的榜样示范作用,鼓励其他导师向立德树人的先进典型看齐,通过导师间的相互比较和竞争,起到导师立德树人的示范、促进作用。还要加强导师立德树人的经验交流,通过定期召开导师立德树人的经验交流会,分析问题,剖析案例,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努力把经验上升为科学、把实践上升为理论,进一步提高导师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不断增强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的能力和实效。四是要构建导师立德树人的内在激励机制。要完善评价考核机制。坚持把教书育人作为研究生导师评价的核心内容,把立德树人纳入教学评估、学科评估和导师考核指标体系,坚持学术委员会评价、教学督导评价、研究生评价和导师自我评价相结合,建立科学、公平、公正、公开的考核体系,加强对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落实情况的考核和评价,将培养研究生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通过建立公正的评价机制和严格的奖惩机制对立德树人做得好的导师在物质、精神上给予奖励,起到激励作用;对做得不好的或严重失职的导师,要给予相应的批评、教育甚至一定方式的问责与处罚;更重要的是要与导师的评优评先、职称评审挂起钩来,对能够全面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在立德树人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认同。只有这样,才能形成长效激励机制,为鼓励和推动导师自觉、持续、有效教育引导研究生提供根本保障。

创新导师立德树人的教育载体。导师要有效教育引导研究生立德树人,还必须适应研究生的特点和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创新立德树人的教育载体。网络时代,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研究生无人不网、无时不网、无处不网、无事不网,网络成为研究生传递信息、获取知识、交流思想、开展交往的信息平台,也成为教育引导研究生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新时代,创新立德树人的教育载体, 最重要的就是要把基于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新媒体、多媒体、全媒体、自媒体运用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之中,以多种载体、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加强与研究生的学术交流和思想沟通。特别要注意加强导师和研究生学术、思想互动的“微交往”,通过建立导师和研究生的微信群、朋友圈,运用微博、微信、微视频、微直播等,及时了解研究生的学术、思想动态,加强研究生的学术指导和思想引领,把网下个别的学术思想指导与网上群体的学术思想指导结合起来,把解答研究生的学术困惑和思想疑惑结合起来,把以理服人和以文化人结合起来,并通过建立导师的微信群、朋友圈,分享研究生培养中教书育人的经验体会,着力提高教育引导研究生的有效性。除此之外,还要注重把立德树人的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结合起来,沿用好办法、改造老办法、探索新办法,把课堂教学、学术研究、实践教育、校园文化等各种传统的育人方式同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结合起来,把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与网络育人融合起来,推动传统教育方式的现代转化,促进导师教育引导研究生的载体、形式和方法创新,不断提高导师教育引导研究生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增强教育引导研究生的时代性、创造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26.
[2]苏宝利,牛玉 ,徐淑凤.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J].高教探索,2009(1).

《论立德树人中导师的教育引导作用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9/0110/20190110124755632.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shizhenglunwen/276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