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我们党走过百年风雨岁月,仍然生机勃勃、风华正茂、坚强有力,为什么?因为我们党有一种特殊品格,这就是善于总结历史经验,从而认清来时的路。怎么科学总结历史经验?习近平总书记作了明确回答:“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用具体历史的、客观全面的、联系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党的历史。要坚持正确党史观,树立大历史观,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对待党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失误和曲折,从成功中吸取经验,从失误中吸取教训,不断开辟走向胜利的道路。”习近平总书记的回答,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写自己历史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它的核心点是坚持正确党史观,这是贯通我党1945年的历史决议、1981年的历史决议、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一条红线。
怎样看待党自身历史?
孔子对于治史,提出了一个原则:“笔则笔之,削则削之。”他那个时代,还没有实事求是的概念,但大体意思是:确实发生的史实,要写;以讹传讹没有根据的说法,不要写。总之一句话:要如实写史。对于孔子这个治史原则,中国共产党在继承中有所发展,形成了实事求是看待党自身历史的传统。
回顾我们党一百年的历史,应该肯定的事实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了巨大历史成就;它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如实肯定这一点,就是“坚持正确党史观”,就是体现习近平概括的中国共产党写本身历史的根本原则。
与以往党的历史决议不同,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书写的是中国共产党一百年长时段历史。它通过简练的语言,让读者看到,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牺牲、创造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阅读《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国共产党人在风雨如磐岁月中前赴后继牺牲奋斗的足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激情澎湃昂扬奋进的历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的勇气,进入新时代后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阔气魄,仿佛一一呈现在眼前。
决议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的概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开天辟地的伟业。在风雨如磐的岁月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经历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和曲折,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古老的中华民族开始了历史新纪元。
决议对中国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的概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改天换地的精神风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站起来的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进行了艰辛探索,建立起独立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展现出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战胜了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武装挑衅和颠覆破坏,把一穷二白的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大国家。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阔步前进。
决议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的回顾,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翻天覆地的气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踏上了改革开放新征程。中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社会活力迸发,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中国展开了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的新画卷。在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指引下,中国人民战胜了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成功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国防、外交、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均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状态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跨越,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
决议对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历史的记录,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统揽两个大局,擘画伟大蓝图,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领导中国人民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奋进的巨大政治勇气。随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党在新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继承前人、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带领中国人民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使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更上一层楼。中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中国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人民的幸福感和自信心空前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富有成效,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受到越来越多的世界人民的欢迎,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任何力量也不能阻挡的历史进程。
决议强调了我们党在百年接续奋斗、开辟伟大道路进程中铸就的伟大的建党精神,这就是: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这种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凭着这种精神,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伟大社会革命的同时,始终坚持自我革命,不断净化自己、提升自己,成为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人民群众有着血肉联系、永远站在时代前列引领时代潮流的拥有9500多万党员的世界上最大执政党。凭着这种精神,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开辟了伟大道路、创造了伟大事业、取得了伟大成就,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优异答卷,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创造了人类社会进步史上令人景仰的奇迹。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百年奋斗风华不减。历史不会停止前进的脚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二个一百年新征程的赶考路上,需要继承和发扬伟大的建党精神,汇聚不断奋进的磅礴力量。
一个政党,能不能正确对待和书写自己的历史,检验的是它能否从自身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决定的是它有没有强大生命力。中国共产党就是能够正确对待和书写自己历史的政党。通观1945年、1981年、2021年三部历史决议,我们看到,我们党能够实事求是地正视自己走过的曲折道路,能够体现我们党艰辛探索和不懈奋斗的精神,能够说明我们党不同历史时期所建立的丰功伟业。三部历史决议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用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勇于自我革命的政党,是有强大生命力的政党,是无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党。
怎样对待自己的领袖?
一个政党,能不能正确对待和评价自己领袖的功过是非,是检验这个党有没有正确党史观的关键点,也是决定这个党成败兴亡的决定性因素。看看原苏共吧!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开了一个坏头。他这样做,实际上也就在相当程度上否定了苏共历史。当年,毛泽东形象地说,苏联有两把“刀子”,一把是列宁,一把是斯大林,赫鲁晓夫已经把斯大林这把“刀子”丢了,列宁这把“刀子”也丢得差不多了。毛泽东由此判断苏共和苏联会出大问题。毛泽东作出这个判断之后仅30多年,苏共就垮台了,苏联就解体了。具有正确党史观的中国共产党与苏共不同,它能够正确对待自己的领袖。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们党对待自己领袖的态度,集中在对待毛泽东的态度上。我们党正确对待和评价毛泽东,成为贯通三部历史决议的红线。
遵义会议后,在如何对待中国共产党产生的领袖毛泽东问题上,我们党内有过争议和较量。从长征路上张国焘搞分裂,到王明回国后当“钦差大臣”,就是这种争议和较量的集中体现。但是从艰难困苦中走过来的中国共产党能够从胜利和失败中明辨是非,在对待和评价毛泽东问题上取得了正确认知和普遍共识。
1945年4月中共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我们党第一次对党的历史经验作出的系统总结。历史虽然走过了70多年,但是当我们翻开1945年的历史决议,仍然能够感受到当年全党对于产生了自己的领袖、有了自己坚强领导核心的那种喜悦和振奋,感受到全党对于毛泽东的由衷钦佩和自觉维护。那部决议在第一段就鲜明地指出:“党在奋斗的过程中产生了自己的领袖毛泽东同志。毛泽东同志代表中国无产阶级和中国人民,将人类最高智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论,创造地应用于中国这样的以农民为主要群众、以反帝反封建为直接任务而又地广人众、情况极复杂、斗争极困难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大国,光辉地发展了列宁斯大林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问题的学说和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问题的学说。”决议还从政治上、军事上、组织上和思想上论述了毛泽东思
想的基本内容,高度评价了毛泽东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解决中国革命问题所作出的杰出贡献,指出了在全党确立毛泽东领导地位的重大意义。那部决议的通过,为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进一步巩固毛泽东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作了充分准备。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曾经刮起一股“非毛化”的歪风,有一些人借口我们党犯“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试图全盘否定毛泽东。当时在所谓“西单民主墙”上,甚至有人贴出小字报,编造谎言抹黑毛泽东。在此情况下,邓小平果断处理了“西单民主墙”,并且实事求是肯定毛泽东的伟大功绩。他在领导起草第二个历史决议时,始终坚持毛泽东的历史功绩是伟大的。他说:“我们要领导和教育全体党员、全军指战员、全国各族人民科学地历史地认识毛泽东同志的伟大功绩。”他还说,我们不能要求伟大领袖、伟大人物、思想家没有缺点错误,那样要求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在毛泽东伟大一生中的错误,“怎么能够同他对人民的不朽贡献相比拟呢”?1980年3月,邓小平在看了拟出的第二个历史决议起草提纲后,约起草组领导同志谈话,讲了起草决议的指导思想,其中第一条就讲:“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这是最核心的一条。不仅今天,而且今后,我们都要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1980年6月27日,邓小平在看了第二个历史决议草稿后约中央负责这项工作的领导同志谈话,直截了当地说:“决议草稿看了一遍。不行,要重新来。我们一开始就说要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现在这个稿子没有很好体现原先的设想。”“要说清楚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毛泽东同志有哪些贡献。他的思想还在发展中。我们要恢复毛泽东思想,以至还要发展毛泽东思想,在这些方面,他都提供了一个基础。”关于如何评价毛泽东,邓小平指出,“主要的内容,还是集中讲正确的东西。因为这符合历史。”对于错误,“要讲,但是要概括一点,要恰当。”邓小平在谈到起草历史决议时还指出,对毛泽东的功过评价不当,老工人通不过,土改时翻身的贫下中农通不过,同他们相联系的一大批老干部也通不过。“毛泽东思想这个旗帜丢不得,丢掉了这个旗帜,实际上就否定了我们党的光辉历史。”

邓小平的这些谈话,对起草第二个历史决议起了指导作用。1980年10月25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作出了正确的评价,指出: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为我们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
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重大价值之一,就在于它继承了我们党正确对待自己领袖的优良传统,同时也在新时代对维护以习近平在党中央的核心地位、在全党的核心地位,作出了明确规定。
这部决议高度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贡献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关于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决议指出:“一九三五年一月,中央政治局在长征途中举行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启了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新阶段,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并且在这以后使党能够战胜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胜利完成长征,打开中国革命新局面。这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对于毛泽东思想,决议指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方法,体现为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基本方面,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江山代有才人出”,中国共产党是人才辈出的政党。在新时代,我们党又产生了习近平这个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这“两个维护”,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取得的重大政治成果和宝贵政治经验,是新时代我们党以伟大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社会革命成功实践的重要结晶,也是全党在新时代革命性锻造中形成的普遍共识和共同意志,已经成为当前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和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根本保障。《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确立了习近平在党中央、在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指出:习近平同志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党中央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从大历史观视角看,正确对待自己的领袖,维护党的核心、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我们党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共识,也是我们党具有正确党史观的集中体现。无论是对毛泽东伟大历史功绩的肯定,还是十九届六中全会历史决议的“两个确立”,都源于党的宝贵历史传承,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重要经验的升华。
立足新征程
以史为鉴,是中国人的传统。在中国,任何时代修史,都立足于为现实服务。我们党也不例外。我们党所以要总结历史经验,作出历史决议,不是算历史旧账,也不是做书斋式研究,而是立足新征程,完成新任务。这是正确党史观的重要体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六中全会上对历史决议所作的说明中所讲的,总的要求是总结历史、把握规律、坚定信心、走向未来。深入研究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是为了掌握历史主动,增强锚定既定奋斗目标、意气风发走向未来的勇气和力量。
治史立足于当前,为现实服务的正确党史观贯穿我们党三个历史决议之中。1945年,我们党所作的历史决议中非常明确地写道:作决议的目的,是“团结全党同志如同一个和睦的家庭一样,如同一块坚固的钢铁一样,为着获得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和中国人民的完全解放而奋斗”。“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更普遍地更深入地掌握干部、党员和人民群众的结果,必将给党和中国革命带来伟大的进步和不可战胜的力量。”
在领导我们党起草第二个历史决议过程中,邓小平以高超的政治智慧明确指出,我们处理党的重大历史问题的基本原则,就是“向前看”。邓小平用这个原则指导我们党起草历史问题,他始终强调的重点是:这样回顾历史是为了“向前看”,我们需要分清历史功过是非,纠正冤假错案,因此需要回顾历史,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但是我们这样做,不是纠结于过去,更不是算老账,“目的正是为了向前看”。那部决议中明确指出:“我们总结建国以来三十二年历史经验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即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把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进一步集中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伟大目标上来。”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继承了我们党治史作决议立足当前、以史为鉴谋划长远的传统,体现了正确党史观。在这次决议的序言中就明确指出,“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是在建党百年历史条件下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是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做到坚决维护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全党步调一致向前进的需要;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提高全党斗争本领和应对风险挑战能力、永葆党的生机活力、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继续奋斗的需要。全党要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践行初心使命,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次决议不同于以往两个决议的特点是,专设了“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部分,回答我们党的新的赶考路上如何考出好成绩,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现新气象新作为的问题。专设这部分,更加突出了我们党作此次历史决议立足于为现实服务的特点。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shizhenglunwen/37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