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修改(www.lunwensci.com)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表明,每位作者发表一篇SCI论文平均修改次数为5-6次,甚至更多,所以整个过程当中需要的时间和精力都不言而喻。 在返修的同时,不仅要修改审稿人提出的问题,还要提前预判,敏锐的发现问题,对待审稿人没有提出的问题但是自己感觉不妥当的地方,找出可能存在的问题并修改。 返修是论文是否能成功发表的关键环节。 尽管各学科分类不同,但撰写返修论文手稿的过程和规则都存在异曲同工之处。熟练掌握一些回复方法和技巧,可以增加审稿人的好感度和认可度,提高稿件成功的概率。
一、普遍的返修意见:
1. 未引用该领域的重要参考文献。
把参考文献放置在第一点,是因为一篇论文的大部分参考文献都出现在前言的引言部分。 在每个研究领域,每年都会发表大量的学术论文,有些领域每年甚至可能会发表数百甚至数千篇论文。 在撰写研究性学术论文时,引用次数通常少于一定数量。 很多期刊对研究论文的引用次数要求不超过60条,有的达到30条。在很多人的论文中,引用的参考文献基本上都是10年前的论文,没有引用最近的成果。 在这方面,一些期刊明确要求 50% 的被引参考文献必须是最近 3 年内的论文。
2. 缺少实验步骤描述。
许多人在写论文的过程中认为,漂亮的结果是最好的。 因此,他们会忽略或不注意实验研究步骤的描述。 当审稿人遇到这样的稿件时,很容易给出“研究的结果很好,但是因为实验研究步骤的描述不明确,他们不被他们的结果说服”。
3、对实验结果过度“加工”。
研究论文之所以能够发表,是因为作者的研究成果中有很多以前没有做过或没有发现的现象或发现。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实验研究都能产生好的结果。 因此,许多人为了“发表”论文而过度处理研究结果。 为了能够发表,只说结果的正面或负面部分。 显然,如果发现以上三种情况,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4.研究结果分析不深入。
经常复习一些论文,研究成果不错,但在论文写作方面,看起来像是实验室报告,而不是研究论文。 因为,这篇论文只描述了他们的实验结果,而不是证明他们的发现是可靠的,也不是说他们的发现对这个领域是否重要。 显然,这类论文由于理论深度不够,很容易被拒。 通常,一篇好的论文,讨论部分应该占论文的三分之一。
5.研究结论不成立。
通常,研究结论应该只说明研究结果和结果讨论中出现的内容。 然而,一些作者误解了本文未包含的许多研究结果。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很多人的研究结论和论文摘要都重复出现。 这样的论文是不可接受的,应该认真对待。
二、SCI论文返修经验分享
1、找准修改的重点
许多人在进行sci论文修改时,不知从何下手,只好通篇修改,费时费力。虽然可以把以前的不足给改掉,但是也很容易误删了论文的精华部分。
若你一直无法找到修改的重点,只能说明你对自己所写的文章并没有理解透彻。
或许你真的应该多花些时间思考论文的中心思想,搞清楚自己到底想要表达什么,这样才能在修改时有的放矢。
2、重视实验过程
sci论文中所得到的结论,都必须建立在准确的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我们在进行sci论文修改时,一定不能忽略这一环节。
要尽量描述清楚每个实验的过程,以及你是如何通过实验结果推出sci论文的结论的。实验结果和结论之间的因果辩证关系,可以让审稿人看出你对实验的把握程度。
3、避免过度加工
期刊编辑在进行论文审核时,第一个就是检查论文的重复率,也就是检查该论文是否存在剽窃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除已经标注引用的内容允许重复,其它部分若存在大量重复,你的这篇论文就会被直接判为不及格,更有甚者可能在几年内禁止再次投稿,这样就得不偿失了。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scixiugai/42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