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但是现实中的修改工作却非常艰辛,付出的心力并不比写作少。有时论文修改的工作量比较大,耗费的时间长,作者难免会产生厌烦心理,无法坚持下去,以至于论文半途而废,呈现出来的只是一个“半成品”,这不仅是对读者的不尊重、对学术的不尊重,同时也是对前期研究和写作工作付出精力的浪费。从初稿到定稿,考量的不仅是作者的学术能力,更是责任心和毅力。
换个角度而言,论文修改虽然辛苦,但是这一过程却能极大地提高作者的论文写作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有过研究生学习经历的学者都有体会,学位论文从初稿完成到最后通过答辩,乃至以后正式出版,一般都会经历无数次的修改,特别是碰到严格的导师和负责的编辑,会提出很多意见和建议,推动自己一次又一次地对论文进行修改,学术能力正是在这些或主动或被动的修改中逐渐提高并成熟的。
一、调整观点。作为论文的核心,观点要经得起讨论。论文修改的第一步就是从整体上对观点进行审视,从读者的角度检查其是否站得住脚,是否客观、全面。如果占有的材料在整体上与观点有矛盾,或者发现观点有值得进一步思考的地步,就要作调整观点的工作。
观点调整大约有三种情况:
1、观点出现很大的偏差,在通读论文之后,发现材料无法支撑观点,或者有明显错误或缺陷,这时候就需要作大“手术”,进行观点的整体性调整,甚至有可能重新搜集材料,组织论证;
2、观点的局部调整,从整体而言,观点是站得住脚的,但论述有武断和片面的地方,或者没有能突出观点的创新之处,这就需要作局部调整,根据实际情况对观点作修正,使表述更为全面、客观,更能突出重点;
3、分观点的调整,一篇论文的主要观点一定是由一些从属观点组成的,这些分观点或者以并列的形式从各个不同的方面阐述主观点,或者以层层递进的方法对主观点进行抽丝剥茧式的论证,不管那种形式,这些分观点都必须形成对主观点的支撑,
论文的主观点和次观点、次观点和次观点之间要形成逻辑上的一致性,不能自我矛盾,不能循环重复,也不能游离于主观点之外。此外,对论文的标题和每一部分的小标题都要进行仔细的再思考,务必使标题简练、明确,能够精确地概括出文章全篇或某一部分的内容和精髓。
二、修改结构。如前所述,结构是论证的逻辑展开形式,论文结构是否合理,脉络是否清晰,不仅反映了作者逻辑思维能力的高下,也是其理论架构能力和学术视野的体现。结构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不完整。完整的论文应包含绪论、本论和结论三部分,本论部分应有观点、材料和论证。我们在修改结构时,首先就应注意结构的完整性,把论文的结构要素补充完整。二是结构松散,层次感不强,思路不够清晰。
每一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不明确,分论点重复、交叉。这就需要作者重新调整结构,对论文的思路进行重新提炼,删除与主题无关或者离题较远的部分,做好章、节、段、句之间的过渡,使论文结构脉络清晰,层次井然,又严丝密缝,浑然一体。三是平铺直叙,没有亮点,没有具有穿透力的论述。有些论文结构完整,层次也很清晰,面面俱到,但是没有深入的、令人心悦诚服的论述。这样的论文虽然大体合格,但却让人有平庸肤浅之感,学术价值就不高。修改时要注意,对于人人皆知的共识,可以略写,将重点放在自己原创观点的论述和证明之上,减少现象的描述,重点挖掘现象背后的本质,或者个案背后的联系。
结构调整在
论文修改中最为艰难,这实际上需要作者对选题进行重新思考,甚至全盘否定,推倒重来。这一方面需要作者有过人的见识,只有摆脱已有思路的束缚,才能发现结构上的问题;只有对选题有了更为合理和深入的研究,才能重新布局论文的结构。另一方面也需要作者有壮士断腕的勇气进行自我否定,其过程不仅艰辛,而且也不无痛苦,但是,正是这样的修改,能够有效地锻炼我们的学术思维能力,如果能够从以上三方面对论文进行提升,就能极大地提高思维的完整性、严密性和深刻性。
三、增删材料。在初稿的完成过程中,我们已经经历了材料的选择,但是由于随着写作的逐步展开,思维过程也会有进一步的深入或拓展,原来选择的材料就有可能出现一些问题。一是材料不够典型。虽然材料的指向性与观点是一致的,但其代表性和权威性不够。比如有学者指出,在法学类学术论文写作中,“有的作者,既不考虑被引之文是不是精典之述,也不管是否与引文能质证相符,而大段大段地引用外国不知名的律师、法官等人的话语,以充自己论文的字数,简直是良莠不分,兼收并蓄。这不仅削弱了文章的论证性,而且使人感到有拼凑文章和外文资料汇编之感。”[1]出现这样的问题,就需要用经典的、更具权威性的、更能说明问题的材料进行替换。二是材料过于集中,层次性不强。在写作时,我们往往从每部分的分论点出发,寻找和选择最能说明这一论点的材料,而从整篇论文的角度来看,材料的选择过于集中也会削弱论文的说服力和创新性。
比如,谈到正义与公平问题,罗尔斯的《正义论》和《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无疑是最权威的,但是如果论文的每一部分都大段大段引用这两部著作,或者只引用罗尔斯的论述,就会给读者留下学术视野狭窄,而且缺乏独立见解的印象,从而降低观点的可信性和论文的学术价值。这就需要作者拓宽阅读面,寻找其它可以替代的材料;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性质或角度的材料,对观点进行多层次的论证。三是材料过于单薄。我们对观点的论证一般需要两个以上的论据,尤其是比较新颖的观点,更要防止“孤证”。如果材料过少,对论点的支撑度无疑是不够的,就有增加材料的必要性。四是材料过于芜杂。成功的论文不是材料的堆砌,过多的材料会使论文拖沓散漫,会影响表达效果。净化和提炼材料以突出重点,也就非常必要。我们可以将所有的材料归类合并,从中挑选出数量适度的最具说服力的材料,使论文所用的材料既充分又必要,既经典又广泛。
当然,材料的修改还要注意与观点的融合度。有些材料对观点的指向性是一目了然的,而有些则比较隐晦,作者就需要进行简要而精确的阐述,以点明两者之间的联系。总而言之,整篇论文必须给读者留下观点来自于材料、材料支撑观点的总体印象。
四、语言润饰。相比于其他文体,除了现代汉语和标点的规范使用外,学术论文的语言还有自己的要求,简而言之,一是专业,二是畅达。所谓专业,是指学术语言的运用。学术语言是指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或阶段、在相应的语境里、在探讨具有共性问题的范畴内使用的专业语言。不同的学科往往有自己独特的概念体系,这就是学科的“独特话语”,其使用是建立在对这些概念体系的深刻理解和共识基础之上的。相比于日常语言,学术语言表述严格、科学,用词专业、准确,不容易产生歧义。论文修改时,对语言的润饰首先就要保证学术语言使用的准确和规范。对于文中出现的概念必须明确其内涵和外延,防止使用错误。对文中过于随意、过于日常化的语言,也要进行修改,使之更为规范、准确,以免引发歧义。
所谓畅达,就是深入浅出、清晰明了的语言表达。有的作者把学术论文语言的专业性要求理解为晦涩难懂,大量的概念堆砌和冗长繁琐的语句,人为地造成了论文阅读的困难,这无疑影响了学术观点和科研成果的推广。畅达的语言是思想的翅膀,把深刻的理论或思想用流畅的语言表达出来是学术语言的最高境界,正所谓“言而不文,行而不远”。论文尽量使用准确、生动、简洁的语言,修改时要特别注意晦涩拗口的冗长句式、模棱两可的语义表达、语焉不详的概念界定,使之清晰具体、明快流畅。
学术论文的语言以科学性和严肃性为主要特征,不提倡随笔化、散文化的语言表达,更不能随意抒情。作者可以形成自己的个人语言风格,或者成熟老辣,或者自然明达,或者平实简练,但是必须遵循学术语言的基本规范,既不能故作深奥,也不能等同于日常语言。学术语言的驾驭不是一天就能练就的,需要有大量的专业阅读作为基础,有长期的专业训练作为保障。
论文修改既需要从全局着眼,通篇考虑,也需要精雕细琢,逐字逐句地进行推敲。如果出现当局者迷的现象,既可以虚心求教,请师友修订指正;也可以作一点“冷处理”,把论文初稿搁置一段时间,造成一定的距离感,比较容易以冷静客观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论文,也就比较容易找到问题之所在,或者制订比较完善的修改方案。
论文几经修改,达到了自己的要求,就可以定稿。在以手写稿为主的时代,定稿主要是把文稿誊写清楚。现在广泛采用电子输入的方法,不需要再手写誊清,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定稿工作的内容也发生了相应改变,即依据作者论文的发表途径,按照特定的格式要求,进行最后的调整。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scixiugai/35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