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也学化学,如果你也搞科研,看到这样的心路历程,是不是代入感很强?这是西湖大学工学院材料科学讲席教授黄嘉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9503校友),在成为一名独立PI之前对于发表论文这件事的心态变化。
在西湖大学,不管是遴选学术人才还是面试博士新生,都曾强调 “不唯论文”。然而,每一个科学发现、每一次成果转化的背后,都离不开一篇篇学术论文的支撑。
不唯论文,不代表不看论文,更不代表不发表论文。那我们发表
sci论文是为了什么?
11月30日晚,在西湖大学研究生会主办的WeSalon微沙龙活动上,黄嘉兴翻出自己在不同阶段的“第一篇”论文,首次吐露每篇“第一次”发表前后的真实故事,并以此引出——如今作为一名资深教授,他对“发表论文是为了什么”这个问题有了哪些新的理解。
这是一场故事与观点齐飞、风趣与睿智兼备的分享,西湖大学第一时间整理出这篇干货版回顾,《知识分子》获授权转载。黄老师提醒,这仅是他一家之言,但如果这样的分享与传播能够启发大家思考这个问题,也不失为一件有意义的事。
接受一次科研训练
我本科是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念的化学物理,当年中国科大的本科读五年,一般第五年进实验室。1999年我上大四,当时成绩一般,为了获取研究经验,就提前进了实验室,充当了相当于科研助理的角色。那时候我想,我的学习一般,说明我没有把国家和社会对我的 “输入” 吸收好,但这也许并不代表我的 “输出” 就不行了。
一开始我真的想,能够起点小作用、打打下手,甚至能帮人洗个烧杯就很开心了。后来带我的博士生也许是看我还算勤快,把我 “拉” 进了他的一个工作。文章写完后,我就抱着使劲读,偶尔能帮忙改动一二就好开心,觉得我又起到了一点作用。最终他和我的导师愿意把我的名字包含在作者里面,我觉得很荣幸。
中国科大老化学楼(被认为是“烧不坏的化学楼”,已拆除了)。黄嘉兴导师谢毅教授当时的实验室应在这老化学楼中。
人生第一次,我名字的拼音变成铅字,出现在国际期刊上,对当时的我来说已经是开心得不得了的事情,对我个人成长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大致半年以后,我的导师谢毅教授说你不要满足于跟在博士生后面当小跟班了,自己折腾折腾,还给了我一沓使用科研仪器设备的机时票(我们称之为 “白条”)。当时我作为一个小小的本科生,就拥有了自己的 “白条”,这代表着导师无与伦比的信任,让我激动不已。推荐阅读:发表的
sci论文出现错误如何去勘误
最终,我有幸做出了自己的一些发现,也有机会开始写自己第一作者的论文。我把这篇文章当作自己的baby一样,茶饭不思地在实验室里关了一个月,完成了人生中第一篇第一作者的文章——第一次自己发现一个东西、解释一个东西,再把它写出来、投出去。
那个年代文章是邮寄的,审稿人意见用传真传回来,每次传达室电话一来说有传真,我都好开心,赶紧骑着自行车过去,看看是谁的文章。惊喜的是,审稿人竟然说这篇文章写得挺好的(it's well written)——迄今为止我都不知道这位审稿人是谁,但是我会一直记得他/她的那次鼓励。
那么回头看,这些文章的意义在哪里?它们没有带来重大的技术革新,也没有带来理论突破,肯定没有改变世界,但它们的确在科学文献中记录了一个个新合成方法,为后人提供了参考。对我个人来讲,这些经历给了我人生中一个巨大的正面激励,为我今后的科研提供了一个非常难得的历练。那些论文,按今天流行的观点看,多属于 “低影响,或低影响因子论文”,但是那些论文却让好多人在这个过程中接受了人生第一次虽不完美,但却相对完整的科研训练,为后来国内科学研究的迅速上升提供了人才储备。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scilunwen/34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