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理工论文 > 正文

ICP-AES 法测定废电路板中铅锌镍和锡的方法探讨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10 09:09:1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主要研究了适用于废电路板中铅、锌、镍和锡含量的测定方法。采用将废电路板样品进行破碎和风选,样品经制备后为金属和非金属两种材质,用盐酸和过氧化氢作为溶解剂,将待测组分全部溶解,酒石酸掩蔽干扰离子,在盐酸(10%)介质下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测定待测元素含量。该方法操作简便快捷,方法检出限满足最低浓度要求,测量范围广,准确度高,精密度好。试验样品加标回收率在89.7%~99.8%,相对标准偏差在0.47%~1.58%。

  关键词: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废电路板;测定;方法探讨

  0引言

  铅、锌、镍、锡的分析检测方法有很多种,通常可选择容量法、分光光度法、极谱法、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等分析方法,这些方法多存在前处理分析步骤繁琐,线性范围窄,测定时待测元素不稳定,干扰严重等缺点[1]。废电路板中一方面既富含大量的包括铜、金、银、铅、锌、镍、锡等金属物质,具有较高的回收再利用价值;另一方面也含有镉、聚氯乙烯等各种有害物质,存在潜在的污染环境风险。鉴于废线路板物理性质特殊,对废线路板的加工处理采取干式粉碎、筛分工艺,使其各自成为可回收再利用的金属粉和树脂纤维粉末。再次回收利用能够产生新的绿色产物,在实际生产中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符合我国大力提倡的可持续发展战略[2-3]。本文采用将废电路板样品进行破碎和风选,收集金属和非金属(树脂粉末)两种物料。金属样品入中频炉熔融后浇筑成金属铜锭,收集铜渣并称重,铜锭钻取样屑全部收集打磨,称重装袋,标注A样;铜渣打磨标注B样;树脂粉末样品制样:研磨后装袋,标注C样。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快速测定铅、锌、镍和锡含量,且测定结果准确。

  1实验方法

  A样用盐酸、酒石酸和过氧化氢溶解;B、C样经盐酸、硝酸混合酸溶解后,用硝硫混酸处理,然后用盐酸和过氧化氢将样品完全溶解,酒石酸消除其他元素干扰,在稀盐酸、酒石酸介质下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测定溶液中铅、锌、镍和锡含量。

ICP-AES 法测定废电路板中铅锌镍和锡的方法探讨论文

  2主要仪器与试剂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美国热电icap6300型;等离子光源,使用功率不小于750 W。

  盐酸:1.19 g/mL;硝酸:1.42 g/mL;混合酸:盐酸+硝酸+水混合,体积比3∶1∶20。

  过氧化氢:30%;酒石酸:100 g/L;铅标准储存溶液:2 mg/mL,2%硝酸介质;锌标准贮存溶液:2 mg/mL,4%硝酸介质;镍标准贮存溶液:1 mg/mL,2%硝酸介质;锡标准贮存溶液:2 mg/mL,6%盐酸介质。

  钇内标贮存溶液(2 mg/mL):称取2.000 0 g金属钇于250 mL烧杯中,用40 mL混合酸溶解后移入1 000 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混匀。

  钇内标溶液:200μg/mL,10%盐酸介质;

  混合标准溶液:分别移取50.00 mL铅、锌、镍、锡标准贮存溶液于同一500 mL容量瓶中,加入50 mL盐酸,用水稀释至刻度,混匀。此溶液1mL分别含200μg铅、200μg锌、100μg镍和200μg锡。

  3样品及测定

  3.1样品


  准确称取样品试样0.200 0~0.500 0 g,精确至0.000 1 g。同时做空白实验。

  3.2测定

  1)将试料A置于500 mL三角烧杯中,加入少量水润湿,加入10 mL盐酸,7.5 mL酒石酸溶液,盖上表面皿,置于电热板上低温溶解,缓慢加入2 mL过氧化氢,待剧烈反应停止后放置低温溶解,加入25 mL盐酸煮沸,冷却后移入250 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混匀,静置或干过滤。

  2)分别将试料B、试料C置于500 mL三角烧杯中,加入少量水润湿,加入10 mL盐酸,10 mL硝酸溶解试料,反应一段时间后加入5 mL硝硫混酸至反应完全至近干,取下稍冷。按步骤1)操作移入250 mL容量瓶中,加入5.00 mL钇内标溶液用水稀释至刻度,混匀,净置或干过滤。

  3)在选定的工作条件下将试样溶液与标准溶液同时进行等离子光谱Pb、Zn、Ni和Sn含量的测定。

  3.3标准溶液

  3.3.1标准溶液Ⅱ(用于测定A、B、C试料稀释后的溶液)


  准确移取0.00、0.50、1.00、2.00、5.00、10.00、20.00 mL铅、锌、镍、和锡混合标准溶液分别置于一组100 mL容量瓶中,加入10 mL盐酸,3 mL酒石酸用水稀释至刻度,混匀。

  3.3.2标准溶液Ⅰ(用于测定A试料原溶液)

  准确称取7份0.068 0 g铜加入10 mL硝酸,加热至试料完全溶解,冷却后移入一组100 mL容量瓶中,按3.3.1步骤操作。

  3.3.3标准溶液Ⅲ(用于测定B、C试料原溶液)

  按3.3.1步骤操作至加入3 mL酒石酸,2.00 mL钇内标溶液,用水稀释至刻度,混匀。

  4结果与讨论

  4.1仪器工作参数


  本实验选择仪器最佳测量参数:RF功率1 250 W,雾化器流量0.55 L/min,辅助器流量0.50 L/min,进液泵速度1.00 mL/min,进样时间30 s。

  4.2谱线的选择

  经实验选择了待测元素与内标元素最佳谱线,见表1:

ICP-AES 法测定废电路板中铅锌镍和锡的方法探讨论文

  4.3工作曲线

  在电感耦合等离子光谱仪上,用选定的谱线,测量各系列标准溶液(Ⅰ、Ⅱ、Ⅲ)中铅、锌、镍、和锡的浓度和相关系数。铅、锌、锡质量浓度值为0.00、1.00、2.00、4.00、10.00、20.00、40.00μg/mL;镍的质量浓度值为0.00、0.50、1.00、2.00、5.00、10.00、20.00μg/mL。各元素相关系数r>0.999 9,满足曲线测试要求。

  4.4方法检出限

  用标准溶液分别建立工作曲线,测定11次样品空白,分别计算铅、锌、镍和锡的方法检出限。结果见表2:

ICP-AES 法测定废电路板中铅锌镍和锡的方法探讨论文

  数据显示,各元素检出限均能满足方法中的最低浓度要求。

  4.5酸度的影响

  分别配置铅、锌、锡、和镍质量浓度为10.00、10.00、10.00、5.00μg/mL的混合标准溶液4组,用系列标准溶液(Ⅰ、Ⅱ、Ⅲ)分别建立工作曲线,分别加入5.0、10.0、15.0、20.0 mL盐酸,研究不同酸度下对被测元素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盐酸体积5.0~15 mL对测定结果影响较小,综合考虑,盐酸体积选择加入10 mL。

  4.6样品正确度

  按照方法制样要求,将2#样品分别制成的A、B、C 3个试样,分别在3个试样中加入铅、锌、镍和锡混合标准溶液5mL,按照测定步骤进行加标回收测试,结果见表3:

ICP-AES 法测定废电路板中铅锌镍和锡的方法探讨论文

  数据显示:样品中铅的加标回收率在90.4%~99.3%,锌的加标回收率在89.8%~98.9%之间,镍的加标回收率在89.7%~96.3%,锡的加标回收率在92.4%~99.8%。

  4.7样品精密度

  按照制样方法要求,此次将2#样品分别制成的A、B、C 3个样品,按照测定步骤分别对3个样品进行精密度测试,结果见表4:

ICP-AES 法测定废电路板中铅锌镍和锡的方法探讨论文

  表4数据表明,按照本方法测定实验样品,样品中铅的相对标准偏差在0.60%~1.23%,锌的相对标准偏差在0.69%~1.36%,镍的相对标准偏差在0.47%~0.72%,锡的相对标准偏差在0.59%~1.58%。

  5结论

  用盐酸、酒石酸及过氧化氢作为消解溶剂,可以将样品中待测元素完全溶解在溶液中。测定时保持盐酸(10%)介质的酸度,样品结果重现性好,测定结果稳定、可靠。采用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同时测定铅、锌、镍及锡含量,显著缩短了样品的前处理时间和检测周期。本实验方法操作简便快捷,测量范围在0.20%~10.0%,方法检出限可满足最低浓度检测要求,准确度高,精密度好。样品中铅、锌、镍、锡的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0.4%~99.3%,89.8%~98.9%,89.7%~96.3%,92.4%~99.8%;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60%~1.23%,0.69%~1.36%,0.47%~0.72%,0.59%~1.58%。

  参考文献

  [1]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分析室.矿石及有色金属分析手册[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0:331-335.

  [2]张泽林,洪雄文,刘正鸣,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有色金属行业标准.粗铜:YS/T 70—2015[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有色金属行业标准.粗铜化学分析方法第6部分砷、锑、铋、铅、锌和镍量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YS/T 521.6—2009[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ligonglunwen/7800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