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理工论文 > 正文

英德市龙头山矿床地质特征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4-04-03 11:01:1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矿区位于华南褶皱系粤北—粤中拗陷带之北 江向斜南东翼。区域上出露有上古生界、中生界及新生界 部分地层。该区的特点是断裂及褶皱构造发育,地层出露 较为齐全,但分布不甚连续。矿石岩性特征划分为三种矿 石自然类型 :灰—深灰色中厚—厚层状灰岩、深灰—灰色 薄层状灰岩、灰白色大理岩化灰岩。矿区内共圈定矿体 1 个,累计矿石资源储量 4076.05 万吨。通过对英德市龙头 山矿床地质特征与矿体特征分析,确定矿体形态简单,连续性好, 厚度稳定, 深部矿石完整性好。

  关键词 :英德,矿石类型,矿床

  英德市龙头山矿区位于英德市城区 20°方向,直距 约 17 千米 ;东侧约 1 千米为京广铁路,广东新南华水泥 有限公司厂区铁路专用线在冬瓜铺站与京广铁路连接 ; 矿山公路已贯通全矿区,向东与广(州) —韶(关)公路、 京珠高速、向南与乐广高速和在建的昆汕高速相通,均可 快捷达到珠三角 ;矿区北西侧为北江,目前常年可通行 300t ~ 500t船舶,在建的省重点项目—北江航道扩能工 程完成后常年可通行 1000t 以上船舶,上行韶关,下达广州各港口。矿区的水陆交通相当方便。

  1 区域地质背景

  矿区位于华南褶皱系粤北—粤中拗陷带之北江向斜 南东翼。区域上出露有上古生界、中生界及新生界部分地 层。该区的特点是断裂及褶皱构造发育,地层出露较为齐全但分布不甚连续。

  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有泥盆系上统天子岭组(D3t)、 帽子峰组(D3m);石炭系下统孟公坳组(C1m)、石磴子组 (C1sh)、测水组(C1c);第四系(Q)。

  矿区外围的构造相对较发育,主要构造线方向为北 东—南西向展布。褶皱构造有北江向斜、高峰寨背斜、望埠岗向斜,断裂有望西逆断层(F1)、龙头山逆断层(F2)、冬瓜铺正断层(F3)、F4 断层。区域内无岩浆岩活动,仅局部碳酸盐岩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大理岩。


\

 
  2 矿区地质特征

  矿区所处大地构造位置为华南褶皱系粤北 -粤中拗陷带之北江向斜南东翼。出露的地层主要有。

  2.1 泥盆系上统帽子峰组(D3m)

  分布于前山矿段的南东部边缘一带,属该层上部层 段,岩性为黄褐色或黄红色泥质页岩, 顶部 1.5m 为灰黑色中厚层状泥质灰岩。厚度约200m。

  2.2 石炭系下统石蹬子组(C1sh)

  为整个矿区的重要地层,区属下部层段,与下伏的帽 子峰组呈整合接触关系。根据岩性特征和组合,共划分为10 个岩性层段。分述如下。C1sh1.分布在前、后山矿段,为深灰色薄层状泥质灰岩、泥灰岩等。厚度 59.75m。C1sh2.分布在前、后山矿段,为灰黑、深灰色厚层状灰岩。厚度21.60m ~ 26.60m。C1sh3.分布在前、后山矿段,为深灰—灰黑色薄层状 泥质灰岩、泥灰岩。岩层厚度和岩性沿走向甚稳定,为本矿段的标志地层。厚度 5.50m。C1sh4.矿区皆有分布,主要为深灰、灰黑色厚层状灰 岩及薄层状灰岩,上部为中厚层及薄层灰岩,中上部夹有大理岩化灰岩, 具有很相似的岩性变化规律。厚度201m。C1sh5.分布在中、后山矿段,紫红色及灰色薄层泥质 灰岩,深部多呈灰黑色,其岩性较易风化。该层颜色特征显著, 为矿区标志性地层之一。厚度约2.26m。C1sh6.分布在中、后山矿段,深灰色、灰色中厚层状 灰岩,夹少量薄层灰岩,中部见透镜状产出的大理岩化灰岩,其层理清楚,层面有紫红色或浅黄色泥质薄膜。本层厚度约 163m。C1sh7.分布在中、后山矿段,深灰色薄层泥质灰岩, 易风化呈现灰褐色或紫红色等。显微晶质结构,致密块状 构造。灰岩内见方解石脉穿插。本层在矿区内分布比较 稳定,可作为矿区标志层之一。但厚度不大,出露宽度约2m ~ 17m。C1sh8.分布在中、后山矿段,下部为深灰色中厚层状 灰岩夹少量薄层泥质条带灰岩 ;中部以深灰色薄层灰岩 为主,夹薄层泥质灰岩及中厚层灰岩 ;上部为深灰、灰 黑色中~厚层状灰岩,零星分布硅质小团块 ;顶部可见 一层约 4m 厚含珊瑚群体化石的中厚层灰岩。本层总厚度51.71m ~ 89.92m。C1sh9.分布在后山矿段,灰黄、灰色薄层泥质灰岩及 钙质页岩,深部为深灰色泥质灰岩,易风化,为矿区标志层之一。厚度2.4m ~ 5.7m。C1sh10.分布在后山矿段,下部为深灰色薄层状灰岩 夹薄层泥质灰岩及少量中厚层灰岩 ;中部为深灰色中厚 层状灰岩夹少量薄层状灰岩 ;上部为深灰色厚层灰岩, 未见顶。厚度44.43m ~ 161.52m。

  2.3 第四系(Q)

  残坡积(Qedl)主要分布于前、中山矿段,岩性为土黄 色砂质黏土等,中山矿段可见页岩碎片以及棱角状石英 颗粒等,零星分布于坡脚地带和山上缓坡地段、低洼地带 较集中分布,厚度一般小于 2m ;人工堆积(Qr)主要分 布于前山矿段,由大小不等的夹石等组成的废石堆,分布 于矿段的北东侧和南西侧地势较低的地带。厚度一般为0 ~ 31m。

  矿区内构造相对较发育,位于高峰寨背斜的北西翼及 北江向斜南东翼的北东翘起端, 前山矿段褶皱表现为单斜 体,中、后山矿段在断层的南西盘沿走向和倾向形成“S”型引拽褶曲,

  断层主要分布于前山矿段,为 F1 逆断层,总体走向 近东西向,总体倾向南偏东,局部地段倾向北东,倾角 60°~ 80°不等。南西侧为上盘,北东侧为下盘,且上盘 相对于下盘发生向西侧平移错动。因此,本断层具有平推的性质。估计垂直断距 50m ~ 70m, 水平断距 60m左右。

  由于断层及褶曲的影响,矿区内发育有两组节 理。一组为近于垂直于岩层走向的剪节理,节理走向60°~ 70°, 较发育 ;另一组为近乎平行于岩层走向的张扭性节理, 节理走向 30°~ 55°。

  分布于开采范围的第四系构成矿床的覆盖层,成为剥 离的对象。按照成因划分,第四系可分为残坡积(Qedl)和 人工堆积(Qr)。残坡积岩性为土黄的砂质黏土, 零星分布 于坡脚地带和山上缓坡地段,厚度一般小于 2m。其化学 成 分 为 :SiO249.32% ~ 63.10%、Al2O310.60% ~ 19.48%、Fe2O36.14% ~ 6.58%、CaO7.27%、MgO1.36%。

  人工堆积由大小不等的夹石等组成的废石堆,分布 于矿段的北东侧和南西侧地势较低的地带。厚度一般为0 ~ 31m。


\

 
  3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体特征


  矿体赋存于石炭系下统石磴子组(C1sh)地层中, 由中—厚层状及薄层灰岩和部分大理岩化灰岩等组成。

  根据其岩性组合特征,对龙头山矿区石磴子组(C1sh) 含矿地层划分了 C1sh1 、C1sh2 、C1sh3 ……C1sh8 共 8 小 层。 矿体裸露,出露良好,多陡壁及小溶沟,岩溶地貌特征 明显。地形上连续,基本完整,中部高突,北西侧顺坡 降低,较为陡峭,坡度大于 30°~ 50°。地表出露标高 +40m ~ +214.5m, 地下埋藏标高低于 30m。平面上呈似 长方形近东西向展布。矿床呈单斜层状产出为主,岩层走 向由北东急转成北西。中山矿段控制矿体沿走向出露长约 1015m, 南北向出露宽约 363m ~ 465m。后山矿段控制矿体沿走向出露长约 1005m, 南北向出露宽约 324m。

  石 磴 子 组 灰 岩 的 C1sh2、C1sh4、C1sh6、C1sh8、C1sh10 分别为含矿层位, 分别对应划分为 KCI、KCII、KCIII、 KCIV、KCV 五个矿层, 而本矿段矿体 由其 中 的 KCIII、 KCIV、KCV 等 3 个矿层组成,分别对应于地层 C1sh6、C1sh8、C1sh10.

  矿体在 III 线以南的直接底板是石磴子组灰岩第 7 层 (C1sh7)深灰色薄层泥质灰岩 ;III线控制到石磴子组灰岩 第6层(C1sh6)。矿区内未见矿体直接顶板,上部出露为石 磴子组灰岩第 10层(C1sh10)的厚层灰岩。

  矿 体 沿 北 东 南 西 向 长 约 790m, 南 东 向 宽 300m ~ 400m。I 号勘探线以北、“北山”以南矿体走向北 东南西向,倾向北西,倾角 50°~ 70°, 呈单斜层状。至 “北山”及往北,矿体走向发生急转,变化为北西南东向,倾向南西, 倾角 70°左右。

  矿层厚度沿走向由南西往北东方向逐渐变厚 ;而沿 倾向的厚度变化较稳定。KCIV矿层(C1sh8)由I线至V线 增厚 17.43m, 而 KCV矿层(C1sh10)因受强烈剥蚀作用其控制厚度由I线至V线增厚 124.38m。

  3.2 矿石特征

  全 矿 区 矿 石 化 学 成 分 平 均 CaO48.82%、 MgO0.91% ;主 要 有 害 成 分 :SiO24.11% ~ 13.54%、 Al2 O 3 0 . 50% ~ 5 . 81%、Fe2 O 3 0 . 53% ~ 1 . 87%、K2O+Na2O0.11% ~ 2.0%。

  前山矿段化学成分 CaO 平均为 50.98%、MgO1.22%。 前、中山矿段沿走向、深部沿走向以及地表和深部皆呈稳 定分布状态 ;后山矿段矿石 CaO 平均含量 48.82%、MgO 0.91%, 主要化学成分沿走向、倾向方向变化稳定。矿石中多元素及微量元素含量都不超标。

  3.3 矿石类型及夹石

  根据野外观察及室内岩矿薄片镜下鉴定结果,将矿石 岩性特征划分为如下三种矿石自然类型 :灰—深灰色中 厚—厚层状灰岩、深灰—灰色薄层状灰岩、灰白色大理岩化灰岩。

  灰 — 深 灰 色 中 厚 — 厚 层 状 灰 岩。方 解 石 含 量 95% ~ 98%、白云石 3%、石英 1%、含微量绢云母、黄铁 矿及炭质等。微晶结构、块状构造。灰岩裂隙中充填方解 石细脉, 无色透明,粒径在 0.01mm ~ 0.03mm。本类型矿石多为I级品。

  深灰—灰色薄层状灰岩。方解石 92% ~ 95%、白云石 1% ~ 3%、炭质 3% ~ 4%、石英 1% ~ 2%、微量绢云母 及黄铁矿等。隐晶质结构、块状构造。常见方解石脉穿插。本类型矿石多为II级品。

  灰白色大理岩化灰岩 :方解石 97%,石英 1%,微量 白云石、黄铁矿及白云母等。方解石因部分重结晶而颗粒 大小不等,多微晶—细晶 ;石英呈它形晶零星分布 ;白 云母呈星片状。该灰岩多为不等粒花岗变晶结构,块状构 造。常见黄铁矿小晶体,以及微量硅灰石、透闪石等新矿物。本类型矿石部分为II级品, 部分为夹层。

  前山矿段共有 5 个夹石层 G1 ~ G5.为泥灰岩。G1 稳 定分布于 C1sh3.表现为本矿段的标志性地层 ;G2 ~ G5 分 布于本矿段的 C1sh4 中,其中 G4 的分布较稳定,G2 、G3、G5 则呈尖灭态的不稳定分布。

  中山矿段有 4 个矿内夹层 G1 ~ G4.岩性主要为薄层 泥质灰岩, 次为大理岩化灰岩, 沿走向分布较稳定。

  后山矿段的三个矿层中均有夹层出现,有 6 个夹层 G0 ~ G5.岩性主要为薄层泥质灰岩,次为大理岩化灰岩。 以G1 和G4 夹层最厚, 厚达 30m ~ 40m ;而 G2 和G4 夹层 沿走向分布较稳定,作为矿区分层标志层。各夹层 CaO含量一般大于41%, MgO含量小于2%。

  4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4.1 水文地质条件


  矿区地貌形态为峰丛状。地形上呈高突的似长方形带 状分布,山体较陡,地形坡度一般 30°~ 50°。矿体基本 裸露地表,很少第四系覆盖,矿体出露最低标高约 +38m, 最高标高 +200m ;矿区主矿体附近最低侵蚀基准面标高 为 +32.4m, 位于矿区北东角。矿区附近最大的地表水体为 北西侧的北江,周围有数个大小不等的鱼塘,分布标高都 低于 +40m。因此,矿床山坡露天开采时的大气降水的自 然排泄条件较好。汇水的径流途径为汇水通过山坡地带汇 集,且流向山体地势较低的地带。地表汇水的排泄方式有 两种 :一种为汇水直接流入北西侧的北江, 另一种为汇水顺着岩层的节理裂隙渗入地下。

  矿区附近北江历史最高洪水位为 +38.03m(原标高), 矿区最低开采标高为 +40m(原标高),高于本区最高洪水 位,大气降水可自然排入北江。在北江附近有排灌泵站,将低洼处的积水排入北江。

  矿区北西侧的北江常年水量可通航,近年水质也大 大改善。矿山及企业都是以北江作为生活和工业用水的水源。

  本矿区属于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矿床。

  4.2 工程地质条件

  矿区属丘陵喀斯特地貌,由一套灰、深灰色薄层、中 厚层及厚层灰岩或泥质灰岩、泥灰岩等组成,间夹大理岩 化灰岩等。矿段内矿体分布标高 +38m ~ +200m,几乎全部裸露地表, 表面零星第四系覆盖。

  矿石经耐压强度及坚硬度试验,其耐压强度值在 793kg/cm2 ~ 1436kg/cm2.平均 为 948kg/cm2.耐压度为8 ~ 10.

  矿体及围岩岩石坚硬,岩层较完整,地表微风化,局 部地段地表顺层溶蚀沟及节理较发育,深部岩溶不发育。 据钻孔揭露情况可见其岩心较完整。岩石质量指标属好的,岩体完整性属岩体完整一类。

  地表岩溶系数为 3.43%, 深部为 0.45%, 矿段内平均岩溶系数为 1.49%, 总体岩溶不发育。

  矿体基本裸露地表,第四系松散层局部分布且厚度不 大 ;岩石较为坚硬、完整, 未软弱夹层 ;岩溶局部较发育。总体上, 矿床工程地质条件属于简单类型矿床工程地质条件属于简单类型。

  4.3 环境地质条件

  矿区在龙头山体南东侧的一部分,周边的环境除北西 侧邻近北江,东侧邻近英德水泥厂厂址、京广铁路线外,其它地段或为荒地或为龙头山矿山的配套设施等。

  矿区所处的环境较好,周边环境对矿山的生产和安全 构成威胁的可能因素是来自于北江的洪水。而矿段附近北江历史最高洪水位为 +38.03m, 暂未对矿段造成灾害。

  矿区地形以喀斯特丘陵地貌为主,虽起伏频繁,坡度 较陡,自然边坡稳定,未发现岩体重心失稳现象 ;矿区内 植被发育良好, 无水土流失 ;矿区不存在自然灾害对开采 活动的影响。附近各矿段采场均未发生过自然灾害对矿 床开采的影响。对于现有地表局部的少许第四系松散覆盖层,宜进行事前剥离清理。

  矿区开采矿种为单一的水泥石灰岩矿,它不含有有害 或有毒元素。开采过程中仅产生一定的粉尘影响,没有发生任何环境地质问题。

  矿石定为A 类民用建筑材料 :镭比活度(Ra-226)为 15.26Bq/kg, 钍 比活度(Th-232)为 2.73Bq/kg, 钾 比活度 (K-40)为 81.41Bq/kg ;内照射指数 IRa 为 0.076. 外照射指 数 Ir 为 0.071.据此判定矿段不存在放射性污染。矿(岩)石为石灰岩, 无有害元素, 对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周围环境无污染。

  据资料,该地区地震烈度为Ⅵ度带。矿区一带历来 未发生过较大的破坏性地震,矿(岩)体无不良工程地质现象。

  矿区距离村庄和道路及其它民用设施在 300m 之外, 矿山开发不会直接影响居民环境。矿区环境地质条件也属于良好类型。

  因此,本矿段的水文地质条件属于简单类型,工程地 质条件属于良好类型,环境地质条件属于良好。矿段的开采技术条件为简单类型, 适宜露天开采。

  5 矿体围岩和夹石特征

  矿区内后山矿段没有直接顶底板。在该矿段内三个 矿层中均有夹层出现,由下往上共划分 6 个夹层,编号G0 ~ G5.岩性主要为薄层泥质灰岩, 次为大理岩化灰岩。

  又以 G1 和G4 夹层最厚, 厚达 30m ~ 40m ;而 G2 和 G4 夹层沿走向分布较稳定,作为矿区分层标志层。各夹层CaO含量一般大于41%, MgO含量小于2%。

  6 结论

  (1)英德市龙头山矿床为石磴子组灰岩矿,矿石物理 性质特征属于硬质岩。

  (2)矿石的物性指标 :矿石压碎指标、表观密度、坚 固性、吸水率、有害物质(硫化物和硫酸盐)、碱集料反应、 抗压强度(水饱和) 等 7 项物性指标均能满足《矿产地质 勘查规范石灰岩、水泥配料类》(DZ/T 0213-2020) 中规定的花岗岩的一般工业指标要求。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ligonglunwen/76779.html
本文标签: 英德 ,矿石类型 ,矿床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