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理工论文 > 正文

英德市石灰铺镇尖尾山矿床地质特征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4-03-13 14:16:1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为查明英德市石灰铺镇尖尾山矿床地质特征, 为矿山总体规划和资源开采利用提供地质依据, 在对矿区 及周边的地质资料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地形测量、地质测 量、水文地质测量、物探、钻探、槽探(剥土)、采样、化验 等勘探工作,证实此地为一优质水泥原料基地。笔者结合 野外工作实际,总结尖尾山矿床地质特征,在此基础上探 讨其成因, 为今后开展该矿区外围及相类似矿床的地质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尖尾山矿床 ;地质特征 ;矿床成因

       英德位于南岭山脉东南部, 广东省中北部, 北江中游。 东邻。翁源县、新丰县 ;南连佛冈县、清城区 ;西北与阳 山县接壤,西南界清新区 ;北与乳源县、曲江区相连,交 通十分便利。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促进了工程建设的 发展。进而加强了资源的需求,这也为原材料行业的发 展创造了优越条件。石灰岩作为重要的非金属矿产,在建 筑、冶金、材料、化工等领域发挥着独特作用,英德市石 灰铺镇尖尾山矿区发育有大量的石灰岩, 该石灰岩在成份 上符合开发水泥的要求其开发利用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

       1  区域地质

       1.1  地层


       区域出露地层,主要有上古生界泥盆系中下统桂头 群(D1-2G)、泥盆系中统东岗岭组(D2d)、泥盆系上统天 子岭组(D3t)、石炭系下统岩关阶孟公坳组(C1ym)、石炭 系下统大塘阶石磴子组(C1s)、石炭系下统大塘阶测水组 (C1c)、中生界上统白恶系南雄群(K2N)、第四系(Q)。

\
 
       1.2  构造

       区域构造上主要表现为断裂,断裂构造比较发育,具 有一定的规律性, 总体上可分为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断裂 构造, 其特点描述如下。

       北东向断裂。主要由两条断裂组成,主要分布于图幅 中部及南东部,具有规模较大,生成较早,被北西向断裂 切割或限制北西向断裂,距离矿区约 0.42km,处于稳定时期。

       北西向断裂。主要产出于图幅内的北部,规模相对较 小,延长不大,切割北东向断裂或受北东向断裂及北西部 石炭系下统大塘阶石磴子组地层限制。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


       矿区内地层简单,仅出露石炭系下统大塘阶石磴子组 (C1s)和第四系(Q)。

       大塘阶石磴子组(C1s):分布于整个矿区,岩性为灰 色 - 浅灰色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地层走向北西 - 南东,地层产状 310°~ 320°, 倾角 60°~ 70°, 厚 度>440m。节理裂隙主要发育三个方向 :23°~ 33°、 304°~ 322°与273°~ 282°, 裂隙内均无充填。

       第四系为坡积层(Q),主要分布于矿区斜坡坡麓和坡 脚及矿区低洼地段。

       2.2  构造

       矿区发育 3 条断裂,北东东向断裂(F1),北西向断裂 (F2)及东西向断裂(F3),由于受区域构造运动的影响, 矿区周边矿石的节理裂隙较发育。

       F1 断裂。矿区中部,发育一条北东东向断裂构造,即 F1 断裂。F1 断裂贯穿整个矿区, 控制长约 922m, 正断层, 走向北东东 65°~ 70°, 倾向北西西, 倾角 70°~ 80°,  沿断层两侧岩性多为方解石大理岩、厚层状灰岩及薄层 状灰岩。北东端断层两侧岩层状产稳定、南西端断层两侧 岩层产状变陡,断裂附近灰岩普遍碎裂岩化和方解石化, 地表多见串珠状落水洞,沿断层两侧 50m 范围内岩溶较 为发育。

       F2 断 裂。矿 区 南 部,发 育 一 条 北 西 向 断 裂 构 造,即 F2 断裂。控制长约 533m,走向北西,倾向南西 220°~ 230°, 倾角 75°~ 85°, 断层两侧岩性多为方 解石大理岩、厚层状灰岩及薄层状灰岩。沿断裂带分布串 珠状落水洞、岩溶谷地。沿断层两侧矿石节理裂隙发育, 灰岩节理面中充填方解石细网脉, 断层总体符合碳酸盐岩地层中构造的特征, 推测F2 断裂在深部被F1 断裂所切断。

       F3 断裂。矿区北部,发育一条东西向断裂构造,即F3 断裂。控制长约 1129m,为一逆断层,走向近东西向,倾 向 710°~ 180°倾向南,倾角 70°~ 78°, 上盘(西盘) 为大塘阶石磴子组(C1s)细晶灰岩、方解大理岩,下盘石 炭系下统测水组(C1c)石英砂岩与页岩,泥质绢云母页 岩,少量砂岩,断层两侧岩性多为方解石大理岩、厚层状 灰岩及薄层状灰岩。受断裂影响,岩层倾向北北东向倾向 4°~ 23°, 倾角 45°~ 73°, 沿断层两侧矿石节理裂隙 发育,灰岩节理面中充填方解石细网脉,页岩及砂岩较为 破碎。

       节理。灰岩中多发育不规则方解石细脉,裂隙走向延 伸多不超过 100m, 倾向延伸多不超过 30m, 宽度多不超过 1cm,间距多小于 1.0m,以Ⅳ级结构面为主,裂隙经钙质 胶结后, 结构较稳定。

       2.3  变质岩

       矿区变质岩为方解大理岩和白云石大理岩,呈似层状 或层状展布。

       经接触变质作用形成,具有不等粒粒状变晶结构,块 状构造。矿石矿物成分主要由方解石、白云母、绿泥石、 黄铁矿以及透闪石、石英组成。

       2.4  蚀变特征

       矿区矿石受区域变质作用,部分矿石可见大理岩化, 呈层状或似层状展布。

       3  矿体地质特征

       3.1  矿体特征


       矿体主要赋存于石炭系下统石磴子组(C1s)中,矿区 内自西向东划分为 2 个矿体(V1、V2),其中西侧矿体为 V1 水泥用石灰岩矿体,东部矿体为V2建筑石料用灰岩矿 体,2 个矿体为整合接触关系, 各矿体特征描述如下。

       V1。分 布 于 矿 区 西 侧、北 侧 大 部 分 矿 区 范 围, 呈 层 状,总 体 呈 北 东 东 向 展 布,为 矿 区 主 矿 体。矿 体 长 563.36m ~ 1162.37m,  平 均 长 度 862.87m,  宽 500.71m ~ 688.42m, 平 均 宽 度 679.34m, 倾 向 延 伸 34.03m ~ 132.13m, 矿体厚度 1.36m ~ 730.32m, 平均厚度 207.53m ;矿体整体倾向北西, 产状 :倾向 315°~ 330°,  倾角 53°~ 80°, 出露标高 :81.52m ~ 258.00m。岩性主 要为下石炭统大塘阶石磴子组(C1s)厚层状灰岩、薄层状 灰岩、方解大理岩、白云质灰岩、含炭质灰岩等,以薄 - 中厚层状灰岩为主, 局部夹白云岩 ;底板为建筑石料用灰岩 矿体(V2)。

       V2。分 布 于 矿 区 南 东 侧,呈 层 状,总 体 呈 北 东 向 展 布, 矿 体 长 187.32m ~ 563.44m, 平 均 长 度 375.38m, 宽 125.38m ~ 195.58m, 平 均 宽 度 160.46m, 矿 体 厚 度 95.97m ~ 188.47m, 平 均 厚 度 137.72m, 倾 向 延 伸 95.97m ~ 188.47m ;矿 体 整 体 倾 向 北 西, 产 状 :倾 向 320 ° ~ 350 °, 倾 角 53 ° ~ 76 ° ; 直 接 出 露 地 表, 无 覆 盖 层, 赋 存 标 高 65.00m ~ 230.00m, 出 露 标 高 :143.74m ~ 230.00m。 矿 体 饱 和 抗 压 强 45.99MPa ~ 95.94MPa, 平均 61.04MPa。岩性主要为下石 炭统大塘阶石磴子组(C1s)条带状灰岩、白云岩、灰质白 云岩、含泥炭质灰岩。矿体沿走向和倾向延出矿区外,质 地坚硬。

       3.2  矿石特征

       3.2.1  矿石质量

       V1。 矿 石 中 主 要 化 学 组 分 CaO 含 量 45.03% ~ 55.59%、平均 50.11%, 品位变化系数为 3.25% ; 有害组分MgO含量 0.10% ~ 18.02%、平均2.09%, 品位变 化系数为 39.46%。

       V2。矿石中主要化学组分 CaO 21.68% ~ 44.96%, 平 均41.87%, MgO含量 0.10% ~ 10.96%, 平均 1.57%。

\
 
       3.2.2  矿石类型

       根据矿石的主要矿物组合特征,水泥用灰岩矿石自然 类型主要为方解石大理岩、薄层状微晶灰岩和中 - 厚层状 灰岩 ;建筑石料用灰岩矿体矿石自然类型为主要为含生 物碎屑砾屑颗粒灰岩、细晶白云岩等。

       (1)方解石大理岩。原岩为灰岩,经变质作用形成 方解石大理岩。具有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矿 物 成分主要为方解石,次要矿物有金属矿物、白云母、石 英。方 解 石(含 量 95% ~ 97%)呈 他 形 粒 状,粒 径 为 0.05mm ~ 0.55mm ;白云石(含量 1% ~ 4%),金属矿物(含 量2% ~ 3%),白云母(含量 0.2% ~ 1.5%),石英微量。

       (2)薄层状微晶灰岩。具有微晶结构,薄层状构造。 矿石矿物成分主要为方解石微晶,次要矿物有金属矿物、 石英。矿石具有重结晶作用。受后期热液作用影响,矿 石中发育不规则状方解石脉,为张性脉,延伸较短,脉 体中的方解石晶体多垂直脉体延伸方向生长。方解石微 晶(含量 93% ~ 97%)呈他形粒状,无色 ;白云石(含 量 0.5% ~ 2%),金属矿物(含量 2% ~ 5%),石英(含量0.5% ~ 2%)。

       (3)中 - 厚层状灰岩。矿石 由方解石、生物屑和白 云石等组成,粒径属微晶。方解石呈细小粒状,粒径小 于 0.01mm ~ 0.04mm。生物屑呈椭圆状或团块状, 粒径 0.5mm ~ 7.5mm,已重结晶为亮晶方解石,局部聚集分 布。白云石呈粒状,局部聚集成团状,不均匀分布,粒径 在 0.02mm ~ 0.05mm 范围。次生方解石呈脉状充填于矿 石裂隙中, 脉宽 0.05mm ~ 0.75mm。主要矿物成分 :方 解石(含量 88% ~ 92%),平均含量 90%,石英碎屑(含 量2% ~ 5%),生物碎屑(含量 1% ~ 6%),绢云母(含量 0.5% ~ 3%),金属矿物(含量 0.5% ~ 2%)。

       (4)含生物碎屑砾屑颗粒灰岩。砾屑颗粒结构,纹层 状构造,矿石由砾屑、方解石泥晶、生物碎屑以及金属矿 物和微量石英组成。矿石中砾屑呈次圆状—圆状,定向排 列。砾屑呈次圆状—圆状,主要呈椭圆状—扁圆状,成分 为含生物碎屑微晶灰岩,砾屑直径 5mm ~ 40mm,砾屑颗 粒呈定向排列。方解石泥晶呈细小粒状,粒径 <0.004mm。 生物碎屑主要为叶枝藻、粗枝藻等藻类,呈自形 - 半自 形 ;少量为棘皮动物,呈他形。生物碎屑的粒度为粉 砂 -粗砂级,分选较差。主要矿物成分含量 :砾屑(含量 50% ~ 65%),方解石泥晶(含量25% ~ 33%),生物碎屑 (含量 7% ~ 13%),金属矿物(含量 2% ~ 5%),石英微量。

       (5)细晶白云岩。细晶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主 要为白云石, 次为金属矿物。受后期构造、热液作用影响, 矿石中不规则裂隙发育,沿裂隙充填不规则状白云石脉。 白云石(含量 92% ~ 99%)呈半自形 - 他形粒状,无色,粒 径为 0.03mm ~ 0.15mm ;少量方解石(含量 1% ~ 5%), 金属矿物(含量 1% ~ 4%)。

       3.3  矿体围岩及夹石特征

       矿区地层单一,仅出露石炭系下统大塘阶石磴子组 (C1s),为水泥用石灰岩和建筑石料用灰岩赋矿层位,水 泥用灰岩矿体中存在少量 CaO含量小于 45% 或MgO含量 大于 3.5% 的夹石,总体上夹石与矿体界线不清楚,在开 采过程中不易识别和剔除。考虑到夹石规模较小,灰岩矿 体总体积和夹石总体积分别与它们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 加权后,它们的化学成分变化非常小,开采过程中夹石、 矿石混采时,对矿石质量的影响不会太大,因此将这部分 夹石混合圈入水泥用石灰岩矿体中 ;0线和2线南东侧存 在连续 CaO 含量小于 45% 或MgO 含量大于 3.5% 的两层达不到水泥用石灰岩要求的灰岩, 经过碎石指标论证后达 到了碎石指标要求,圈入建筑石料用灰岩矿体,建筑石料 用灰岩未发现夹石存在。

       4  矿床成因

       矿床的成矿条件。在矿区及其外围,早石炭世晚期为 浅海 - 滨海潮坪环境, 沉积形成碳酸盐岩 ;由于东临陆地, 陆屑搬运到滨海 - 浅海地带发生沉积, 因此, 在浅海 - 滨海 潮坪环境形成石灰质成分与泥砂质成分混合搬运沉积形 成的含泥砂质灰岩, 当泥砂质成分与石灰质成分数量之比 小于一定比值时,所形成的灰岩成为矿体,否则,成为夹 层。另外,沉积环境的相对稳定,是早石炭世晚期沉积形 成巨厚层灰岩的条件 ;后期的地质构造运动, 则使矿床形 成如今的空间结构。

       矿床成因类型为早石炭世浅海台地相碳酸盐岩沉积 类型。

       找矿标志。石炭系下统大塘阶石磴子组在石灰铺镇分 布较广,出露地段较多,可将周边石灰岩老采场(坑)和 天然露头的浅灰色、灰色、灰白色微晶厚层状灰岩、薄层 状灰岩、方解大理岩、白云质灰岩、含炭质灰岩等等作为 标志层进行找矿。

       5  结语

       (1)矿区水泥用石灰岩能满足大型水泥原料的生产需 求,有较好的开发前景,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具有较好 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矿区内共圈定2 个矿体,矿体规模大,厚度稳定, 有益组分 CaO 品位高,有害组分含量低,属于优质的水泥 用石灰岩矿体。

       (3)矿区及周边石炭系下统大塘阶石磴子组碳酸盐岩 地层, 其厚度大, 延伸稳定, 组成矿物较为单一,有益化学 组分含量高并且沿走向、倾向方向变化小, 矿石质量稳定, 有害化学组分含量低, 符合水泥用石灰岩矿的一般要求。

       (4)广东省水泥的需求仍处于长期的高速增长期,石 灰岩矿区有较好的开发前景,并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促进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 社会效益。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ligonglunwen/7519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