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理工论文 > 正文

浅析四川盐边县茨竹青锰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论文

发布时间:2021-12-21 17:25:3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四川省内锰矿最早的层位可追溯至中元古代,最晚的成矿结束于中生代晚期,跨时约 10 亿年 [1]。茨竹青锰矿床扬子陆 块西缘、康滇地轴中段,属于喜马拉雅—三江成矿域的三江铜银铅锌锡钼锰金银镍钴成矿带。扬子地台基底形成产生的盐边群, 不仅是本区的原始矿源层,也是多种金属的重要赋矿建造。锰矿体赋存于新元古界盐边群渔门组二段地层中 [2],呈层状产出,与 围岩产状基本一致, 赋存岩性为炭质板岩, 沉积环境为海相沉积。结合区内地质工作成果, 在分析区域地质背景、矿区地质特征、 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对矿床锰质来源、沉积环境进行了讨论,认为该矿床成因类型属于典型的沉积变质锰矿。上述分析对 于区内进一步开展锰矿找矿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锰矿床 ;地质特征 ;成因

茨竹青锰矿床位于四川省攀枝花市盐边县城北西约 30km, 大地构造位置属于扬子地台(I 级) 西缘之康滇地轴(II 级) 中段。该矿床共圈定了两条矿体,均赋存于中元古界盐边群 渔门组二段地层中,呈层状产出。矿体走向为北东向,倾向 310° ~340°,倾角 62° ~78°,Mn 品位 10.25%~21.64%, 平均 品位 18.71%,矿石自然类型为碳酸锰矿石,工业类型为高磷低 铁锰矿石。茨竹青锰矿床所处成矿带属于攀西重点规划勘查区, 该区成矿时期历史久远,区域成矿背景良好。成矿的构造条件 好 ;沉积岩岩性种类多,火山岩、侵入岩较发育,成矿的物质条 件好, 但以往对于茨竹青锰矿床的综合地质研究成果较少, 因此 本研究对于区域地质背景、矿区地质特征、矿床地质特征等进行 探讨, 以期指导区内进一步找矿工作。

\

1  地质背景

1.1  区域地质背景


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属扬子地台(I 级)西缘之康滇地轴(II 级)中段,属于喜马拉雅—三江成矿域的三江铜银铅锌锡钼锰金 银镍钴成矿带, 区内构造位于康滇南北向构造带中段, 金河-青 河断裂带东盘,北东向双龙场正断层西侧。区域主要构造多呈 南北向或北东 -南西向延展,主要构造为荒田复式背斜、金河- 青河断裂、双龙场正断层。区域出露地层主要为 :①乍古组 :主 要为绢云板岩, 底部为变质凝灰质砾岩, 上部夹白云质灰岩及白 云质板岩。②小坪组 :以砂质、炭质、绢云板岩为主,底部有层 凝灰岩及变质砂岩等 ;③渔门组 :为变质碎屑岩及板岩夹结晶 灰岩透镜体 ;④荒田组 :以灰绿色变质玄武岩为主夹少量凝灰 质沉积岩和角砾岩 ;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盐边群渔门组深灰色、 灰黑色绢云母板岩、炭质板岩、变质砂岩夹砂质板岩、硅质板岩 等,锰矿体赋存于渔门组二段中部的炭质板岩中。区内岩浆岩主 要有石英闪长岩、辉长闪长岩、辉长岩、辉长辉绿岩、玄武岩、 超基性岩、花岗岩及少量辉绿岩脉、石英脉、伟晶岩脉等。

1.2  矿区地质特征

1.2.1  地层

研 究 区 地 层 为 盐 边 群 的 深 灰 色、灰 黑 色 绢 云 母 板 岩、炭质板岩、变质砂岩夹砂质板岩、硅质板岩等,区内 地层产状多为北西向倾斜,倾角变化较大,产状变化范围 282° ~355°∠ 19° ~88° (倾向 / 倾角)。总体上矿区地层发育 较全,从小坪组、渔门组、荒田组均有出露,仅缺失乍古组。但 荒田组不见底、小坪组不见顶,完整发育的仅有渔门组。茨竹青 锰矿的矿体就赋存于盐边群渔门组二段的炭质板岩中。此外尚 有第四系全新统的松散堆积。

1.2.2  构造

矿区位于双龙场向斜之南东翼,总体为一向北西倾斜的单 斜构造,走向北东 -南西,地层平均倾向 330°、倾角 70°,构造 变形简单,构造线方向变化不大。区内的褶皱发育极差,但规模 均较小, 在矿区东北部见少量层间小褶曲、揉皱。

矿区内断裂构造不发育,仅在矿区南西段见两条小型逆冲 断层。其中F1 断层(杨柳树河坝断层) 走向呈北东 -南西向延伸, 延伸长度约为 130m, 断层倾向 308° ~346°,倾角 40° ~50°。 F2 断层(白房子断层) 走向近东西向,延伸长度约200m,断层倾 向 170° ~190°, 倾角 70° ~80°。

岩层中的变形面理以板理为主,少量千枚理,它们常呈舒缓 波状微弯曲 ;节理主要发育在矿体顶、底板的变粉砂岩和粉砂 质板岩中, 锰矿体中的节理发育反而差, 节理也主要发育在近地 表,受应力松驰影响大, 坑道深部的节理发育也很差。

总体上看,区内的褶皱、断裂构造与成矿无关,也未对已知 锰矿体造成破坏。

1.2.3  岩浆岩与变质作用

矿区内岩浆岩发育,区内可见辉长岩、辉绿岩、玄武岩、石 英正长岩等岩体出露。其中辉长岩以小岩枝、岩脉的形态出露, 它们沿层理面顺层贯入形成 ;区内辉绿岩呈脉状出露,但未发 现其穿插于矿体中。本区变质作用主要为以区域低温动力变质 作用为主, 少量动力变质作用形成脆性断层破碎带, 破碎带呈线 状产出。

1.3  矿床地质特征

1.3.1  矿体特征

研究区共圈定锰矿体 2 个,编号 1、3 号矿体,赋存于新元古界盐边群渔门组二段地层中, 矿体均呈NE走向, 倾向NW, 倾角 62° ~78°,矿体的特征基本一致,且矿体产状与顶底板围岩基 本一致。矿体呈层状产出,主要是受地层、岩性控制,规模较大。 沿走向局部虽有变化, 但变化幅度不大, 总体呈舒缓波状变化。

(1)1 号锰矿体 :位于矿区北东部,地表工程控制矿体长度 约 810m, 深部工程控制最大斜深201m。矿体厚度 0.52m~6.6m, 平均厚度 3.57m ;厚度较稳定。矿体Mn 品位 10.56%~21.64%, 平 均Mn 品位 17.87%,品位变化稳定。1 号矿体北东侧矿体往深部 在品位、厚度上均有明显增加趋势。

(2)3 号锰矿体 :位于矿区南西部,地表控制矿体长度约 850m, 深部控制最大斜深 179m。矿体厚度 0.65m~3.45m, 平均 厚度 2.52m ;厚度稳定。Mn 品位 10.25%~19.54%, 平均Mn 品位 15.12% ;品位变化稳定。3 号矿体北东侧,矿体往深部其品位明 显降低, 厚度变化不大。

矿体(层)围岩主要为渔门组第二段的黑色炭质板岩,围岩 与矿体整合接触关系。该层炭质板岩在靠近矿体时, 大多见一层 厚约不到 1m 的灰白色变质长石石英砂岩层。

矿区内矿石分为工业锰矿石和低品位锰矿石,低品位 矿石多集中于矿体深部,其中 1 号矿体中低品位矿石厚度 0.52m~1.55m, 品位 10.56%~12.4% ;3 号矿体中低品位矿石厚度 2.45m~3.02m, 品位 10.25%-13.53%。

1.3.2  矿石特征

矿石结构以微粒或微粒状变晶结构为主,其次是交代残余 结构、鳞片变晶结构、变余砂屑结构;矿石构造以板状构造为主, 其次为块状构造;矿石矿物以菱锰矿、钙菱锰矿、锰方解石为主, 少量锰铝榴石 ;次生氧化物以钙硬锰矿为主,其次是少量软锰 矿、褐锰矿、褐铁矿。脉石矿物以方解石、石英为主,其次是绢 云母、绿泥石、红帘石等。矿石中Mn含量较高,其次伴生有益 组份TFe, Co, Cu,Ni,有害杂质 S,P含量较高(表 1)。P/Mn 为 0.01362, 属于高磷锰矿石,Mn/Fe 为 7.9,属于低铁锰矿石。矿石 自然类型为碳酸锰矿石(见表 2);工业类型为高磷低铁锰矿石。

\

2  矿床成因分析

2.1  锰的物质来源


茨竹青锰矿床所处的三江铜银铅锌锡钼锰金银镍钴成矿带, 带内成矿时期历史久远,区域成矿背景良好。丰富的沉积岩、极 度发育的岩浆岩为锰矿床成矿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

2.2  沉积环境

据研究,锰碳酸盐的形成主要有两种机制 :①在较还原的 水体中, 由Mn2+ 与 CO32- 直接结合而沉淀形成锰碳酸盐矿物 ;② 在氧化 - 还原分层的水体中,Mn2+ 在表层氧化性水体中以氧化物或氢氧化物的形式沉淀,沉淀后被埋在富含有机物质的沉积 物中,在成岩过程中锰的氧化物或氢氧化物可与有机物质相互 作用,锰的氧化物或氢氧化物被还原而释放的Mn2+ 与有机物质 被氧化而释放的 CO32- 结合而沉淀形成锰碳酸盐矿物 [3]。这两种 机制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沉积环境。但是锰碳酸盐的形成毫无疑 问是处于还原环境。而据研究表明, Mn/Fe值的大小往往反映出 来当时所处的沉积环境, 指示沉积物在盆地中的相对位置, 较高 的Mn/Fe 值指示远岸环境,反之近岸 [4]。经矿区采样分析,矿区 锰矿石中Mn/Fe值为 7.9,可见锰碳酸盐形成于远岸还原环境。

2.3  茨竹青锰矿床成因

沉积阶段 :扬子地台锰矿明显受沉积相和沉积环境的控制 [5], 特殊的地理环境带来了丰富的物质来源,提供了充足的锰物质来 源 ;锰物质以胶体离子的形式被迁移到浅海盆地远岸位置,在有 利位置沉积形成最初的锰矿床 [6],这点表现在锰矿体形态、产状 与围岩几乎一致,且具有以下几种特性 :①层控性 :据矿区不同 岩性锰元素含量情况证实碳质板岩内锰元素含量相对较高,说明 区内黑色岩性是锰矿的矿源层,矿源层直接控制着锰矿化带的展 布 [7] ;②岩性专属性 :区内锰矿体的产出严格受到岩性控制,目 前地表及深部工程反映出锰矿体均产出于渔门组二段的炭质板岩 内,未见其他层位产出锰矿体。由此也可以说明区内围岩赋存于 黑色页岩相中 [8,9] ;

变质阶段 :区内变质改造作用主要发生于早期矿胚层形成 以后的压实成岩及区域动热力变质作用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 几点 :①含矿层的岩石类型 ;②岩石中形成的绢云母、绿泥石 等新生变质矿物 ;③矿石具有明显的变质结构构造特征。以上 三点均表明含矿建造遭受到了绿片岩相的低级区域动热力变质 作用 [10]。

据此, 可以将茨竹青锰矿床归属为海相沉积变质锰矿床类型。

3  结论

宏观上分析了茨竹青锰矿床所处的特殊成矿地质背景、矿床 地质特征,微观上分析介绍了矿体地质特征,并浅析了该矿床沉 积环境,对矿床成因进行了讨论,认为该矿床成因为海相沉积变 质锰矿床, 其独特的赋矿层位可为下一步找矿提供一定依据。

参考文献

[1]  杨 先 光 等,杨 先 光 . 四川 省 锰矿 成矿 规 律 与找矿 前 景 . 四 川 地 质学 报, 2012,32:33-37.
[2]  杜利林等,杜利林 . 扬子西缘盐边群时代及构造环境 :来自碎屑沉积岩的约 束 . 岩石学报, 2013,29(2):661-668.
[3]  安正泽等,安正泽 . 贵州省松桃县道坨超大型锰矿床的发现及其成因探讨 . 矿 床地质, 2014,33(4):871-883.
[4]  唐云凤等,唐云凤 . 滇东南地区斗南沉积型锰矿床矿物相变化及沉积模式 . 中 国地质, 2011,38(2):455-460.
[5]  左景勋等,左景勋 . 扬子地台寒武系碳酸盐岩的碳同位素组成及地质意义 . 地 球化学, 2008,2 :118-128.
[6]  赵民等,赵民 . 云南麻栗坡县龙沟锰矿地质特征及成因 . 现代矿业,2016, 569 :147.
[7]  刘求康等,刘求康 . 湖南省湘潭县九潭冲早震旦系锰矿床成因浅析 . 南方金 属,2013,195 :9-14.
[8]  祝寿泉, 祝寿泉 . 中国沉积锰矿的成矿规律 . 中国锰业, 1999,17(4):21-24.
[9]  李会民等,李会民 . 扬子地台北缘锰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研究 . 地质与 勘探, 2005,41(1):18-21.
[10] 杨钟堂等,杨钟堂 . 陕西省勉县后沟锰矿成矿特征、成矿模式及找矿标志 . 地 质与勘探, 2008, 44(2):38-4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ligonglunwen/3461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