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理工论文 > 正文

甘肃省西安河金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式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4-03-21 15:46:1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西安河金矿区属西秦岭造山带东段之北秦岭 鸳鸯镇-关子镇蛇绿混杂岩带,处于柴家庄-太阳寺金、 银、铅锌成矿区(Ⅴ) 内中,矿区出露地层为新元古代木 其滩岩组第三岩性段和上泥盆统大草滩组, 矿床规模为大 型。本文通过对区内区域地质背景、矿床地质背景、矿床 成矿模式等进行了分析研究, 建立了西安河式中低温热液 型金矿预测要素表和预测模型图, 为该区的找矿工作提供 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西安河金矿 ;地质背景 ;成矿模式

       西安河金矿为湘潭子金矿的一个矿段,位于五坪山一 带,行政区划隶属于两当县金洞乡管辖, 区内交通较方便。

       1  区域地质背景

       西安河金矿区属西秦岭造山带东段之北秦岭鸳鸯 镇-关子镇蛇绿混杂岩带,处于柴家庄-太阳寺金、银、 铅锌成矿区(Ⅴ) 内中,矿区出露地层为新元古代木其滩 岩组第三岩性段和上泥盆统大草滩组。

       2  矿床地质

       2.1  含矿建造

       在西安河一带,露出地层主要包括泥盆系大草滩组第 二岩段(D3dc2)和新元古代木其滩岩组第三岩段(Pt3m3)。 这些岩层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该地区地质演化 历史的机会。这些岩层的形成与早期的地壳运动和堆积作 用密切相关。由新至老依次为。

       西部矿区的泥盆系大草滩组第二岩段(D3dc2)主要分 布在矿区的南部, 它是由山前洪积裙或山前磨拉石堆积所 形成的地层。这些地层广泛分布于西安河-西安河带,整 体上显示出北倾的单斜地层特征。

       新元古代木其滩岩组第三岩段(Pt3m3)主要由中浅变 质的火山沉积岩建造。分布于矿区北部的小梨树湾-前川 一带,为西安河金矿重要的赋矿地层。

\
 
       2.2  构造

       矿区内的主体构造线呈近东西向走向,同时断裂构造 在该区域表现得更为显著, 而褶皱构造则以次要形态存在。

       近东西向区域大断裂是矿区内规模最大且影响范围 较广的断裂构造。它们沿着东西方向延伸,并主要负责矿 区内地壳的垂直运动。

       次级近东西向断裂是规模相对较小的断裂构造,它们 在矿区内呈东西向延伸。这些断裂通常是近东西向区域大 断裂的分支或附属断裂,其活动程度可能较弱,但仍对局 部地质构造和矿产资源的分布产生一定影响。

       这两组断裂普遍显示出不同程度的矿化蚀变现象。蚀 变构造岩石中的含金量通常在 0.1g/t 以上,而部分地段甚 至富集成金矿体。

       矿区内没有发现大规模的褶皱构造。最大的复式背斜 是由木其滩岩组地层构成的,它的核心位于白崖沟北部。 该背斜的轴线走向接近东西向, 呈现向东倾斜的特征。

       大草滩组内层间复式褶皱在矿区内广泛发育,尽管规 模相对较小。这些褶皱呈现宽缓的形态,沿近东西向走向 展布。两翼地层的倾角一般不超过 60°。这样的褶皱特征 显示出该区域主要受南北向挤压应力场模式控制的构造 活动影响。

       2.3  岩浆岩

       在矿区的西侧存在天子山二长花岗岩体和太白二长花 岗岩体,而东北部则有磨扇沟二长花岗岩体。这三个岩体 中,规模最大的是天子山岩体。天子山和太白岩体的长轴方 向近似于东西向, 而磨扇沟岩体的长轴方向近似于南北向。

       这三个岩体与金矿化有一定的关系,尤其是天子山岩 体周围金矿床的分布较为丰富。金矿床可能形成于岩浆侵 入过程中,通过流体的运输和沉淀作用,将金等有价值的 金属元素富集在特定的位置。因此,在矿区的勘探和开发 过程中, 天子山岩体周围的金矿化区域是一个重要的焦点。

       3  矿体特征

       3.1  矿带特征

       西安河矿化带出露范围东西长约 2.2km,南北宽约 1.0km,矿区矿体产于上泥盆统大草滩组与新元古代木其 滩岩组第三岩性段分界断裂及两侧的次级断裂构造破碎 带内。控矿构造主要为分界断裂两侧的北西西向、近东 西向和北东东向次级断裂,矿体走向 70°~ 120°, 倾向 160°~ 210° ; 印支期的岩浆活动造成的动力变质和热 液蚀变与金矿的形成关系密切。

       其中Ⅰ号矿(化)带分布于矿区中南部的泥盆系大草 滩组中,带内共圈定金矿体 3 个 ;Ⅱ号矿(化)带分布于 矿区中北部的新元古代木其滩岩组和泥盆系大草滩组分界断裂带内及其旁侧,带内共圈定金矿体 11 个,其中以 Ⅱ- 10号矿体规模最大 ;Ⅲ号矿(化)带分布于矿区中北 部的新元古代木其滩岩组中, 带内共有金矿(化)体 17个。

       3.2  矿体特征

       矿区矿体一般控制在 40m ~ 550m之间,最大控制延 深 480m, 矿体平均厚度 0.8m ~ 14.0m, 单工程控制最厚 为 29.80m, 平均金品位 1.5g/t ~ 8.89g/t。矿体形态简单, 呈似层状、脉状、透镜状。主要矿体特征描述如下。

       (1)Ⅱ- 3矿体位于Ⅱ矿带东段,呈现脉状的总体形 态,并且局部存在明显的分枝复合和膨大收缩现象。该矿 体在走向和倾向上具有较好的连续性,延伸稳定。它也是 区域内规模较大的矿体之一。这些矿体的赋矿位置位于白 崖沟-潘家坝区域分界断裂和次级北西向断裂交汇的复 合部位,其分布和产出受该断裂的控制和影响很大,矿体 产状 358°~ 37°∠ 59°~ 77°。矿体控制长 230m,见 矿水平厚度 0.84m ~ 18.15m, 平均水平厚度为 2.16m, 单 工程矿体品位 1.14g/t ~ 12.96g/t。平均品位 3.68g/t。

       (2)II - 10 矿体位于西安河矿区 II 号矿带东段,为 发育于 II - 3 矿体上盘的韧性剪切带内及其附近的隐 伏矿体,矿体总体产状为 190°~ 210°∠ 34°~ 58°。 沿走向控制长度约 450m,矿体控制垂深延伸范围为 1268m ~ 1670m 标高范围内, 最大控制斜深约 400m。矿 体真厚度 0.6m ~ 15.76m, 平均厚度 5.15m。单工程品位 1.18g/t ~ 16.26g/t, 平均品位 1.84g/t。

       (3) Ⅱ - 14 矿 体 发 育 于 Ⅱ - 10 矿 体 上 盘 的 大 草 滩 群 与 丹 凤 群 分 界 断 裂 带 内, 矿 体 产 状 为 190°~ 205°∠ 53°~ 74°, 沿走向控制长度约 300m。 矿体真厚度 0.59m ~ 6.03m, 平均厚度2.57m, 单工程品位 1.03g/t ~ 9.48g/t, 平均品位 1.50g/t。

       (4)位于Ⅲ矿带的西端,Ⅲ- 1 矿体展现出脉状的 总体形态。该矿体在走向和倾向上呈现出较好的连续 性,形成了稳定的薄脉状结构。它的延伸性也相对较为稳 定。目前已经控制的矿体长度达到 100m,矿脉的厚度在 0.52m ~ 2.54m之间,平均厚度为 1.20m。单个采区内矿体 的平均品位在 2.49g/t ~ 7.50g/t之间, 平均品位 4.19g/t, 矿体产状 110°~ 170°∠ 15°~ 75°。

       (5) Ⅲ- 2矿体位于Ⅲ矿带的西端,呈现出脉状的形 态,在走向和倾向上延伸较为稳定。目前已经控制的矿体 长度达到250m, 矿脉厚度在0.61m ~ 1.59m之间, 平均厚 度为 1.16m,厚度变化系数为 56.67%。单个采区内矿体的品 位在2.34g/t ~ 33.04g/t之间, 平均品位为 5.81g/t, 品位变 化系数为 114.53%。这个矿体的分布和产出主要受断裂构 造的控制,并且矿体的产状与断裂的产状一致。矿脉的产 状为 110°~ 170°之间的角度与 15°~ 75°之间的倾角。

       3.3  矿石类型及组构

       本区矿石的自然类型有黄铁矿化蚀变岩型、块状硫化 物型两种,地表经氧化变为褐铁矿化蚀变岩型、块状褐铁 矿型矿石, 其中前两者是本区的主要矿石类型。

       在矿区内,矿石通常展现出多种构造类型,矿石在矿 区内展示出多样的构造和结构特征。其中包括破碎角砾状 构造、团斑、块状构造、浸染状构造、细脉状构造、斑点浸 染状构造、碎斑构造等不同形态的构造。

\
 
       3.4  矿石组合特征与金的赋存状态

       矿区矿石的主要成矿矿物组合有以下三种。①石英- 绢云母(白云母)-长石-黄铁矿-毒砂 ;②石英-银金 矿(金银矿)-黄铁矿-毒砂 ;③石英-银金矿(金银矿)- 方铅矿-自然金。

       从矿物的镶布特征、赋存状态看,本区至少有二期成 矿作用。第一期为交代成矿作用, 形成细粒浸染状矿石, 矿 物组合为,石英-绢云母-长石-黄铁矿-毒砂 ;第二期 为充填成矿作用,形成细脉浸染状及块状硫化物型矿石, 矿物组合为, 石英-黄铁矿-毒砂-铅铜矿物-银金矿物。

       矿石中银金矿、自然金主要赋存在黄铁矿等金属硫化 矿物中。自然银主要赋存在方铅矿和黝铜矿内。金的主要 载体矿物有黝铜矿、黄铁矿、褐铁矿或毒砂等,其中黄铁 矿是最主要的载金矿物,其金含量占总含量的 90% 以上 ; 银的主要载体矿物有黝铜矿和方铅矿。

       3.5  控矿因素

       3.5.1  岩性因素

       矿体主要赋存于木其滩岩组第三岩性段顶部绢云石 英片岩与绢云绿泥石英片岩中,木其滩岩组是本地区银、 金、铅元素的高背景地层,是本区成矿的物质基础。该组 地层之岩性变化的硅钙面等是成矿的有利部位。

       3.5.2  构造因素

       (1)原生成矿构造。主要包括岩浆侵入作用形成的热 液水压裂隙构造和隐爆角砾岩构造。

       西安河矿区坑道内可见角砾岩型矿石和近直立脉状 矿石。角砾状矿石中角砾主要由木其滩岩组石英云母片 岩、强硅化蚀变岩和石英二长岩及富硅质岩浆角砾组成, 胶结物主要为石英、黄铁矿等组成。反映出西安河矿区原 生成矿构造对成矿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2)次生成矿构造。次生构造对金矿化的控制作用也 非常明显, 矿体的分布和产出均受蚀变断层破碎带所控制, 北西向、近东西向(或北东向)断裂为主要控矿断裂。控矿 断裂构造均显示出多期活动特征,为热液活动中的矿化富 集创造条件。金矿化的强弱与构造特征、蚀变特征的关系 较为明显,北西向断裂与近东西向断裂交汇部位及断裂构 造的膨大和复合部位是金矿化的最有利部位,金矿化蚀变主要显示为构造热液蚀变特征,以褐(黄)铁矿化及硅化与 金矿化关系较为密切,蚀变矿化过程依矿化特征大致可划 分4个期次, 主矿化蚀变均以较强的黄铁矿化为显著特征。

       (3)岩浆作用因素。西安河金矿的成矿作用与印支期 岩浆岩在空间上有密切联系。矿区印支期脉岩发育,主要 有闪长(玢)岩、花岗斑岩脉等,岩体多发生蚀变矿化,边 部通常有石英脉型金矿体产出。

       3.6  找矿标志

      (1)与区域构造线平行的北西西向、近东西向次级断裂 带,两组断裂构造的膨大和复合部位是金矿化的最有利部位。

      (2)岩浆期石英闪长岩、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等 侵入岩脉等,多与金多金属矿体相伴随,因此它们是重要 的找矿标志。

      (3)隐爆角砾岩筒及其旁侧的北西西向构造裂隙。

      (4)木其滩组地层中的绿泥石化-黄铁矿化蚀变发育 地段、黄(褐)铁矿化、硅化等的组合蚀变发育部位及断 裂蚀变带是矿体产出的有利部位。

      (5)矿石中的黄铁矿-毒砂-黄铜矿-辉钼矿组合是 直接找矿标志。

      (6)地球化学异常区通常是最有可能存在矿床的区域, 尤其是土壤化探异常在找矿方面具有显著的指示作用。

      (7)古采矿硐是本区最直接的找矿标志。

       4  矿床成因

       根据曹毅等(2016),对西安河金矿成矿规律研究及找 矿预测、锆石U - Pb 年代学研究表明,西安河矿区发育 华力西早期(391Ma ~ 405Ma) 和印支期(237Ma ~ 243Ma) 两期岩浆活动,其中与成矿关系密切的是印支期岩浆活 动,为印支期岩浆热液活动的产物。

       经过矿床地质研究,发现西安河矿区在印支期侵入岩 的两侧通常会出现石英脉型矿体, 并且这些矿体形成时代 相似,与岩浆活动具有时空关联。通过分析这些元素和同 位素的组成和比值, 可以揭示矿床形成过程中的物质来源 及其运移途径, 为进一步研究成矿机制和勘探找矿提供了 重要线索。

       5  矿床成矿模式

       西安河式中低温热液型金矿主要分布于尖坪山-岔 石金矿成矿区,产于新元古代木其滩岩组斜长角闪片岩 中。矿床受近东西向或北东向断裂破碎带、褶皱及侵入脉 岩等复合控制,与三叠纪中酸性火山活动有关,矿石类型 有两种,一种为隐爆角砾岩型,另一种为构造蚀变岩型。 为受控于火山机构的隐爆角砾岩型 + 构造蚀变岩型金矿 床。当侵入岩体在较为封闭的环境中(例如背斜) 形成时,金矿化主要发生在岩体内部以及靠近断裂破碎带的地区。 岩体本身普遍富含金矿化,并形成了隐爆角砾岩型(或斑  岩型)金矿床。有代表性的矿床主要有西安河金矿、水洞 沟金矿、白崖沟金矿等。

       这个时期的构造变化为矿床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机 遇。区域应力场的转变为矿流体的运移和沉积创造了有利 条件。

       这种成矿过程反映了地质构造和岩浆活动对成矿作 用的控制作用。早期的韧性 -脆性剪切带为成矿提供了矿 化物质的来源和流体通道,使早期矿化得以发育。随着侵 入岩体的形成,成矿热液可能与侵入岩体相互作用,沉积 和富集矿化物质。

       不同的矿床类型和构造特征决定了成矿作用的表现 形式。在隐爆角砾岩型金矿床中,岩体本身具有矿化特 征,矿化主要出现在岩体内部及其附近的断裂破碎带中。 而在斑岩 - 构造蚀变岩型矿体中,大部分成矿热液进入围 岩中形成矿化作用, 特别是在裂隙中形成矿化。

       综合以上资料,建立了西安河式中低温热液型金矿成 矿模式。

       6  结论

       参考西安河式中低温热液型金矿成矿规律及成矿控 制因素,选择成矿区带、构造地层岩浆岩、矿化蚀变、物 探异常、化探Au 异常、遥感异常等信息,总结了典型矿床 西安河式中低温热液型金矿预测要素, 为该区的找矿工作 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成矿区带。鸳鸯镇-关子镇蛇绿混杂岩带基本控 制了该地区的矿产类型。

       (2)构造背景。东西向构造控制地层、矿产的产出形态。

       (3)地层。元古代木其滩岩组第三岩性段和上泥盆统 大草滩组是区域上重要含金地层。塑性变形带是重要的金 矿富集部位。

       (4)岩浆岩。区内三叠纪天子山岩体及同时期发育的 中酸性脉岩外接触带, 为成矿有利地段。

       (5)矿化蚀变。地表发育的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 化、碳酸盐化等地段, 是金矿重要的直接找矿标志。

       (6)物探异常。异常梯度带、透镜状高磁异常梯度带, 为重要的间接指示信息。

       (7)化探Au 异常。往往指示该地段找矿前景良好,是 重要间接找矿信息。

       (8)遥感异常。遥感解译圈定的异常靶区往往能套合 化探异常进行综合找矿。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ligonglunwen/7585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