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理工论文 > 正文

广西隆林县马雄背斜金锑矿分布特征及成矿模式论文

发布时间:2023-11-01 10:55:5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文章简要介绍了广西隆林县马雄背斜区域上的金锑 矿的分布特征, 总结了该区域的金锑矿成矿模式, 对该区今后的地质找矿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区域地质条件

  1.1 地层

  区内地层发育较全,有寒武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 三叠系。寒武系中、上统出露于背斜核部,地层岩性除了泥盆系 下统郁江组地层为碎屑岩外, 其余主要为碳酸盐岩, 泥盆系下统 郁江组地层与下伏寒武系中、上统地层呈极度不整合接触, 上二 叠统与中二叠统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三叠系分布于各背斜的翼 部,岩性以碎屑岩为主, 局部呈碳酸岩 - 碎屑岩相。
\

  1.1.1 寒武系(∈)

  龙哈组(∈ 2-3l) 灰一深灰色中厚层状白云岩、泥晶白云岩夹 粉砂岩、灰质白云岩、泥晶灰岩及少量细砂岩,含三叶虫化石, 顶、底均未出露, 厚度大于295m。

  1.1.2 泥盆系(D)

  郁江组(D1y) 与寒武系不整合接触。主要是海相碎屑岩, 为灰绿、深灰色钙质泥岩泥灰岩夹泥质粉砂岩、细砂岩。厚度 0.4m ~ 400m。

  平恩组(D1-2p) 浅灰至灰黑色含燧石灰岩、泥质灰岩夹硅质 岩、页岩。厚度 143m ~ 284m。

  榴江组(D3l) 岩性为灰—灰黑色薄层硅质岩夹硅质页岩,上 部有浅色厚层—块状灰岩、鲕状灰岩。厚度258m ~ 366m。

  1.1.3 石炭系(C)

  鹿寨组(C1lz) 薄层 - 中厚层硅质泥岩、硅质岩,夹硅质粉砂 岩和少量石英砂岩、灰岩透镜体。厚度 16m ~ 210m。

  南丹组(C2P1n) 深灰色含硅质条带团块灰岩。厚度大于 543m。

  1.1.4 二叠系(P)

  四大寨组(P2s) 中层硅质条带灰岩、硅质岩及角砾状灰岩。 厚度288m ~ 434m。

  领好组(P3lh) 上部泥岩夹少量砂岩、泥岩砂岩、泥岩夹硅质 岩、沉凝灰岩。局部为硅质岩与沉凝灰岩互层。厚度大于 673m。

  1.1.5 三叠系(T)

  罗楼组(T1l) 下部为灰绿、较深灰色页岩为主, 夹泥质灰岩、 硅质页岩、砂岩等。局部夹细砂岩粉砂岩较多,局部全是页岩 ; 上部为深灰色薄层 - 中层状泥质灰岩(扁豆灰岩) 夹页岩。一般 底部以砂岩与上二叠统分界。厚度 0 ~ 687m。

  百逢组(T2bf) 下部为以灰、灰绿色厚层块状砂岩为主,夹 灰色薄到中层泥岩、钙质泥岩、粉砂质泥岩、粉砂岩、钙质粉砂 岩,局部为薄层砂、泥岩互层。上部为灰绿色钙质粉砂岩、泥岩 夹少量钙质泥岩,局部为灰色薄 - 中层泥灰岩、灰岩及中层生物 碎屑岩。厚度大于278m。

  1.2 构造

  区域断裂褶皱发育,以马雄背斜为主构造,发育的断裂主要 为北西向和北东向两组,以北西向规模较大,为本区的主干断 裂,倾向南西或北东,具有压扭、张扭的特征。北东向断裂规模 较小, 倾向南东或北西, 具有压扭或张扭的性质。

  1.3 岩浆岩

  区域的岩浆岩有侵入岩和喷出岩,主要为基性岩,侵入岩为 辉绿岩或辉长岩,产于背斜倾伏端或翼部,呈岩株、岩脉、岩墙 沿破碎带或层间裂隙侵入于郁江组至中三叠统的地层中。喷出 岩为玄武岩、凝灰岩、火山角砾岩,分布于下二叠统至中三叠统 地层的层间或破碎带中。

  2 成矿条件分析

  2.1 从大地构造位置来分析,区域成矿条件优越

  区内地处桂西北(右江) 金矿成矿区与滇东南、黔西南地区 构成我国西南部重要的金矿成矿区—滇黔桂金矿成矿区,有滇 黔桂“金三角”的美誉,其大地构造位于扬子准地台与华南褶皱 系结合部位, 属右江成矿区隆林— 田林金锑矿找矿远景区, 具有 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

  2.2 有利古地热场和地球物理条件区域

  区内在区域上表现出由裂谷盆地中心向外逐渐降低的趋势, 而且区内卡林型金矿分布表现出与古地热场空间分布的高度一 致性。区域地球物理显示为右江幔隆, 广泛发育各种不同级别和 类型的断裂构造,既是深部物质流和能量流集中释放的有利场所,也是成矿物质超常富集的有利空间。

  2.3 赋矿地层及有利界面分布广泛

  区内二叠系不纯灰岩、礁灰岩、三叠系碎屑岩是层控型金、 银、锑等多金属矿种主要的赋存层位, 特别是在不同岩性的接触 面上, 易于产生层间滑动破裂及层间剥离空间, 是矿液运移的空 间及容矿的良好场所, 有利于交代成矿。

  2.4 具有有利的控矿构造

  区内有马雄背斜,背斜对成矿作用十分有利,较大规模的背 斜控制成矿区, 较小的背斜为成矿有利地段或容矿构造。区内断 裂发育,虽然较大规模的断裂很少成矿,但是具有导矿的作用, 在较大断裂两侧一些平行排列的小断裂,或斜交较大断裂两侧 的羽毛状小断裂往往成为有利的容矿构造。区内及临区的各矿 点、矿床均沿着北西向断裂南北两侧分布。表明该区域断层为长 期活动的复合型断层,其控矿特征明显,为含矿热液迁移、富集 提供通道及容矿空间。

  2.4 分布有 1 :20 万、1 :5 万地球化学异常

  内区已完成了 1 :20 万区域地球化学测量,综合各类地球 化学异常资料, 其分布以Au、Sb、Ti、Cu 为主, 伴生有Ag、As、 Hg、Pb、Zn、W、Mo 等,出现多个综合异常区域,元素组合异常 复杂,规模较大,异常特征明显,套合性好,异常浓度集中。同 时区内 1 :5 万水系沉积物Au、Sb 元素异常在断裂带上呈串珠 状分布,沿大断裂走向分布,异常与构造分布相似,总体来说, Au、Sb 元素异常与断裂破碎带关系密切,类比隆林地区金(锑) 矿成矿地质特征, 显示了良好的找矿前景。

  3 矿体特征

  3.1 马雄金锑矿

  马雄金矿大致查明控制金矿体两块段, Ⅰ号矿段位于马雄 河南西侧, Ⅱ矿段位于北东侧, 各矿段简述如下 :

  Ⅰ号矿段延长 1350m,金矿化连续性好,矿体呈层状、透镜 状及囊状,走向 110°~ 150°,倾向200°~ 240°,倾角较缓为 18°~ 50°。该矿脉由两个矿体组成。Ⅰ -1矿体,延长450m,品 位最高 1.40×10-6.最小 0.50×10-6.平均Au 品位 0.84×10-6.Ⅰ -2 号矿体延长90m,采样圈定的矿层最大厚度为40.48m,最小5.3m, 平均厚度22.89m ;Au 品位最高 0.84×10-6.最低 0.73×10-6.平均 Au 品位 0.83×10-6.Ⅱ矿段延长 869m,矿化连续,品位分布均 匀, 矿体呈层状, 走向 116°~ 145°, 倾向 206°~ 235°, 倾 角 38°~ 50°, 最厚 2.49m, 最小 0.88m, 平均厚度 1.64m ;Au 品位最高 3.60×10-6.最低 0.50×10-6.平均Au 品位2.28×10-6.

  马雄锑矿床受古侵蚀面及层间断裂的双重控制,属整合型 石英脉型矿床。矿体大致沿层分布,呈板状、脉状、囊状产出。 主要由Ⅰ、Ⅱ号矿脉组成 :Ⅰ号矿脉, 长 1150m, 厚0.58m ~ 2m, 倾向 40°,倾角 45°~ 75°,局部有反倾现象,由缓变陡处锑矿有变厚变好趋势 ;Ⅱ号矿脉,长 300m,厚 1m ~ 4m,倾向 55°,倾角43°~ 55°,矿化连续性差。此外,于主矿脉的上下 盘羽裂中见有不规则的透镜状矿体,长数米,厚 0.38m ~ 3.2m。 矿石矿物主要有辉锑矿,少量方锑华、锑赭石及黄锑华,伴生黄 铁矿、毒砂、磁黄铁矿、辉铜矿、闪锌矿 ;脉石矿物以方解石、 白云石、绢云母等。辉锑矿呈他形、半自形柱粒状及溶蚀交代结 构,块状、脉状、浸染状、角砾状构造。Ⅰ号矿脉,含锑品位,一 般在 10% 以上, 最高达 58.33%, 含矿系数 0.7 ;Ⅱ号矿脉, 含锑 品位平均 3.07% ;矿区平均品位 8.63%。

  3.2 坡岩锑矿

  根据矿体的空间分布位置及与构造的相互关系,将矿区划 分为 I、Ⅱ、Ⅲ三个矿段,共锑(金) 矿体 17 个,硅石矿体 1 个。 分布于Ⅰ矿段内 12 个, Ⅱ、Ⅲ矿段内各 3 个。

  Ⅰ矿段位于马雄背斜南东倾伏端之主干断裂组成的弧形袋 状构造近收口部位,为矿区主要矿段。矿段长 1800m,宽 1100m。 矿段内有大小锑(金) 矿体 12 个。矿体呈似层状、脉状产出,以 似层状为主。矿体走向长25m ~ 750m, 倾向延伸20m ~ 450m, 平均厚 1.38m, 平均含 Sb9.66%, Au0.58g/t。

  Ⅱ矿段位于 F9 与 F10 断裂间,分布于 58 线~ 82 线,长 1400m, 宽 300m ~ 800m。矿段内锑无工业价值, 有硅石矿体 1 个,金矿体 2 个。矿体均呈似层状产出。Ⅱ 1、Ⅱ 2 号金矿体, 走 100m ~ 480m, 倾 向 延 深 50m ~ 200m, 厚 1.25m ~ 1.87m, 平 均 1.34m, 含 Au1.27g/t ~ 1.59g/t, 平 均 1.54g/t。Ⅱ 3 号 硅 石 矿 体 走 向 长 500m, 倾 向 延 深 100m ~ 200m, 厚 2.10m, 含 SiO298.06% ~ 99.48%, 平均 98.99%。

  Ⅲ矿段位于 F1 断裂上盘,分布于 33 线~ 58 线向北西延伸 地段,长 1300m, 宽 600m。矿段内有矿体 3 个。Ⅲ 1、Ⅲ 2 号锑矿 体,走向近于东西向, 倾向南或北, 规模小, 走向长 30m ~ 50m, 倾 向 延 深 20m ~ 30m, 厚 0.40m ~ 1.09m, 平 均 0.60m, 含 Sb14.48% ~ 23.10%。平均 18.80% ;含Au0.00g/t ~ 0.09g/t, 平 均 0.05g/t。Ⅲ 3 号金矿体, 走向北西, 倾向南西, 走向长 410m, 倾向延深 30m ~ 50m, 厚 1.46m, 含Au1.20g/t。

  3.3 者隘金矿

  1 号 金 矿 体, 产 于 矿 区 中 西 部 的 F2 断 层 破 碎 带 中, 长 度 约 750m, 控 制 斜 深 为 35m ~ 120m。矿 体 产 状 为 200°∠ 41°~ 228°∠ 75°,平均 215°∠ 58°。矿体厚 1.66m ~ 11.78m, 平均厚6.13m。矿石含金0.50×10-6 ~ 5.33×10-6. 平均 1.29×10-6.

  2 号金矿体,产于矿区中部的 F2 断层破碎带中。矿体产状 为 180°~ 246°∠ 65°~ 90°,平均 236°∠ 78°。矿体地表 控制长约 800m, 厚度 2.70m ~ 9.28m, 平均厚 5.01m。矿石含金 0.23×10-6 ~ 1.78×10-6.平均 0.83×10-6.

  3号矿体,产于矿区西部的F2 断层破碎带上,是 1 号矿体的 西延部分。矿体地表控制长约 210m,控制斜深约 80m。矿体产 状 190°~ 200°∠ 55°~ 75°,平均 195°∠ 60°。矿体厚度 4.57m ~ 5.98m, 平均厚 5.17m。矿石含金0.51×10-6 ~ 2.56×10-6. 平均 1.17×10-6.

  4号矿体,产于矿区西部的F2 断层破碎带中。矿体地表控制 长 350. 控制斜深 65m。矿体产状265°~ 295°∠ 25°~ 35°, 平均275°∠ 32°。矿体厚度 1.45m ~ 6.20m, 平均厚 3.47m。矿 石含金 0.51×10-6 ~ 2.61×10-6.平均 1.33×10-6.

  5 号矿体,分布于矿区中的 F12 断层破碎带中。矿体地表 出露长约 400m。矿体产状为 10°~ 20°∠ 30°~ 46°,平均 15°∠ 36°。矿体厚 1.21m ~ 3.39m, 平均厚 2.08m。矿石含金 0.57×10-6 ~ 1.55×10-6.平均 1.13×10-6.

  6 号 矿 体,产 于 矿 区 中 部 的 F10 断 层 破 碎 带 中。矿 体 地表控制长度为 260m,深部控制斜深为 78m。矿体产状为 210 °~ 270 °∠ 18 °~ 40 °,平 均 237° ∠ 33°。矿 体厚 1.75 ~ 5.66m, 平均厚 2.49m。矿石含金 0.27×10-6 ~ 1.40×10-6. 平均 0.88×10-6.

  7 号矿体,产于矿区东部的F11 断层破碎带中。矿体产状为 350°∠ 78°, 矿体厚 1.98m。矿石含金 1.31×10-6 ~ 2.91×10-6. 平均 1.88×10-6.

  8号矿体,产于矿区东南部的F9 断层破碎带中。矿体产状为 195°~ 208°∠ 64°~ 82°,平均201°∠ 75°。矿体长 110m, 厚2.45m ~4.60m,平均厚3.22m。矿石含金0.51×10-6 ~1.61×10-6. 平均0.88×10-6.

  9 号矿体,产于矿区东南部的层间破碎带中,矿体产状为 180°∠ 23°, 矿体厚 5.65m。矿石含金 0.50×10-6 ~ 1.17×10-6. 平均 0.75×10-6.

  10 号矿体,产于矿区东南部辉绿岩体中的 F8 断层破碎带 中。矿体产状为211°~ 216°∠ 55°~ 56°,矿体长 100m,厚 1.32m ~ 1.41m, 平均 1.37m。矿石含金 1.18×10-6 ~ 1.90×10-6. 平均 1.55×10-6.

  11 号金矿体,产于矿区的东南部辉绿岩体中的 F7 断层破 碎 带 中。矿 体 长 250m, 厚 1.40m ~ 2.95m, 平 均 厚 1.94m。矿 石 含 金 0.78×10-6 ~ 1.56×10-6.平 均 1.34×10-6.矿体产状为 28°~ 30°∠ 60°~ 81°, 平均29°∠ 71°。

  12 号金矿体,产于矿区东南部的F6 断层破碎带中。矿体厚 2.40m, 矿石含金 0.59×10-6 ~ 2.94×10-6.平均 1.41×10-6.

  13 号金矿体,产于矿区南部的 F5 断层破碎带中。矿体厚 3.54m, 矿石含金 0.56×10-6 ~ 1.08×10-6.平均 0.73×10-6.

  4 矿床分布特征

  锑金矿主要分布在马雄背斜核部及两翼,易形成锑富金贫 或金富锑贫的蚀变矿化规律。

  锑矿的产出层位较多,地层控矿不甚明显,多集中分布于几 个侵蚀间断面的上下附近地层中,如寒武系与泥盆系的角度不 整合面(马雄锑矿、坡岩锑矿)、三叠系内部的岩性突变界面(红 岩锑矿、者浪锑矿)。受构造控制明显,矿田或矿化区受北西向 区域性一级背斜控制,矿床(点) 则受断层控制,这些断层的走 向多与背斜轴平行, 断层性质多属张性, 节理及层间裂隙控制矿 体的产出。

  金矿含矿岩性跨度大,矿体产出分布具明显的共性规律, 主要赋存于寒武系碳酸盐岩与下泥盆统郁江组碎屑岩的角度不 整合接触带及旁侧层间破碎带(马雄金矿、坡岩金矿)、上泥盆 统榴江组和下石炭统鹿寨组硅质岩断裂及层间破碎带(者隘金 矿)、上二叠统领好组碎屑岩中断裂破碎带(六楼金矿点)、二叠 纪礁灰岩与下三叠统罗楼组或石炮组碎屑岩不整合接触带及旁 侧断裂破碎带中(那桑金矿点)、基性辉绿岩体接触带和岩体内 次级断裂破碎带中(领好金矿点)。
\

  5 成矿模式

  晚寒武世,本区地壳稳定,沉积一套台地相碳酸盐岩,末 期,在加里东运动影响下,本区地层发生褶皱隆升露出海面并 长时期遭受暴露剥蚀,直至早泥盆世才重新下降接受新的沉积, 形成了泥盆系与寒武系地层间的角度不整合接触。从早泥盆世 到晚二叠世,本区以垂向运动为主,沉积从滨海相(D1y) → 台地相(D1-2p) → 台沟相(D3l) →斜坡相(Ps) →槽盆相(P3lh、T1s、 T2bf)。从沉积相看,晚二叠世,本区仍处于槽盆相区,但此时区 域上拉张运动加剧, 火山活动广泛而频繁, 造成槽盆中火山碎屑 物极丰富,凝灰质碎屑较多,与此同时,辉绿岩沿拉裂面侵入, 与沉积岩层间形成侵入接触, 局部涌出层面, 与层面形成沉积接 触。中三叠世中晚期,在印支运动(桂西运动) 作用下,本区受 挤压作用影响,地层再次褶皱隆升,一些构造薄弱面、旧断裂带 如北西西向断裂、北东向断裂成为导矿及容矿构造, 富矿溶液沿 断裂上升、交代、沉淀、富集,在断裂通道内及旁侧形成矿化, 局部形成矿化体或矿体。经燕山、喜马拉雅期运动(华南造山运 动) 的再次改造,断裂带内成矿元素再次得到重新分配及富集, 经过漫长的氧化及再富集阶段, 在地表风化剥蚀作用下, 部分矿 (化) 体直接出露或接近暴露。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ligonglunwen/6605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