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理工论文 > 正文

驼背山锑矿成矿地质背景及矿床成因浅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3-05-11 11:47:5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驼背山锑矿床赋存于武宁 - 新柘林复式向斜南翼次 级驼背山背斜西端轴部和北翼。矿体呈层状、似层状、扁豆状分 布于二次背斜轴部及其附近的层间硅化破碎带中。根据成矿物 质的来源、水源、热源、成矿地质、成矿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分 析和推断,认为其形成经历了构造、岩浆、岩性、地热、水文等 地质条件以及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形成的。矿床类型属地热 流体型锑矿床。具有开采价值和开采潜力。

  关键词 :锑矿成矿,地质背景,矿床成因

  驼背山锑矿位于华南巨型锑矿带内,在修武箱状复式向斜 的北翼,区内褶皱构造发育,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本文拟介绍驼 背山锑矿床成矿地质背景,分析矿床控矿因素,总结成矿规律, 构建成矿模型, 有效指导找矿突破。

  1 成矿地质背景

  驼背山锑矿位于扬子坳陷江南台窿的北缘之修水台陷西段, 北接九宫山台拱。区内经晚元古代的晋宁运动, 结束了强烈坳陷 的地槽阶段后,进入了地台发展阶段,南华纪至中三迭纪末,虽 几度隆起, 但仍长期处于陆表海水下沉积环境, 接受了厚达数千 米的沉积物。晚寒武世闭塞停滞静水海盆或半封闭海槽的还原 环境,利于锑矿沉积,使华区内上寒武统华严寺、西阳山组地层 中锑元素丰度达 10.51ppm,为同类碳酸盐岩地层的 50 倍(涂氏 值)。中生代印支运动使地台盖层褶皱隆起,形成了以武宁箱状 褶皱为主体的武宁复式向斜,驼背山背斜及其北翼次级背斜控 制整个矿床空间展布。燕山早期运动对印支褶皱进行了强烈改 造,形成大量层间破碎带,进一步扩展容矿空间,对矿床规模的 形成起决定性作用。燕山晚期以断拗为主, 形成了武宁和三都断 陷盆地, 本区进入了盆岭构造发展阶段。喜山运动虽然在本区强 度不大, 但对矿床的保存和开发有一定影响。

\

 
  1.1 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自老至新有寒武系中统杨柳岗组,上统华严 寺组、西阳山组,奥陶系下统印渚埠组、下第三系红层、第四系 冲积层。杨柳岗组出露于矿区东缘, 主要岩性为深灰色中厚层状 泥质灰岩。华严寺组广布于大门下—茅家坪一带, 主要岩性为灰 色薄— 中厚层状条纹条带状硅化灰岩夹钙质泥岩。西阳山组分 布在小驼背以北及南部铜家向斜一带,主要岩性为灰色中—厚 层透镜状灰岩夹钙质泥岩。印渚埠组出露于矿区北缘。主要岩 性为黄绿色钙质页岩和细砂岩。下第三系红层分布于矿区西部, 主要岩性为紫红色含砾砂岩。第四系全新统冲积物分布于矿区 西部农田及沟谷地带。

  本次详查区属界上坪向斜,铜家背、向斜,小驼背背斜和大 门下背斜西部被下第三系红层掩盖的地段, 钻孔揭露的地层, 自老至新分述如下。

  1.1.1 华严寺组(∈ 3h),总厚234m ~ 284m

  主要由薄— 中厚层状的灰岩条带和泥质灰岩相间而成的条 带状灰岩组成,夹多层厚十厘米至十余米泥质灰岩和条带状灰 岩,据其岩性及组合特征划分为四个岩性段(∈ 3h1—4),详查区 内仅见∈ 3h2 ~∈ 3h4 三个岩性段, 其特征如下 :

  第二段(∈ 3h2) 厚度 106m ~ 120m。

  为深灰色薄— 中厚层状条带灰岩,上部见一层粗晶方解石, 该岩石在矿段已蚀变为弱—强硅化岩,是矿区脉状矿体的主要 含矿层。

  第三段(∈ 3h3) 厚度40m ~ 48m。

  下部为深灰色条纹状灰岩夹微层状泥晶泥质灰岩,含同生 燧石结核。条纹状灰岩与夹体呈过度关系,顶部为厚 3m ~ 5m 的条带状灰岩, 厚 30m。

  上部为深灰色微层状泥晶泥质灰岩,局部夹粉晶灰岩透镜 体,含少量同生燧石结核。厚 10m ~ 18m。

  该层在详查矿段已蚀变为硅化岩,普遍见锑矿化,是区内最 主要的含矿岩系, 矿体大多赋于此岩性段内。

  第四段(∈ 3h4) 厚度28m ~ 40m。

  下部为深灰色薄层条带状灰岩与微层泥晶质灰岩夹灰岩条 带、透镜体互层, 含少量燧石结核、厚度 13m ~ 18m。

  上部为深灰色薄层条带状灰岩。厚度 18m ~ 22m。

  该层岩石已硅化,是大门下矿段和铜家—界上坪矿段东部 地表主要含矿段。

  1.1.2 西阳山组(∈ 3x) 总厚度 154m ~ 172m

  以泥质灰岩为主,夹灰岩条带、透镜体,局部夹体密集。据 其岩性特征划分为四个岩性段,勘查区内仅见(∈ 3x1 ~∈ 3x3) 三个岩性段, 其各段岩性特征如下 :

  第一段(∈ 3x1) 厚度26m ~ 34m。

  下部为深灰色微层状泥晶泥质灰岩夹粉—细晶灰岩扁豆体, 条带与夹体密集灰岩条带、扁豆体互层。厚度20m ~ 28m。

  上部为深灰色微层状泥晶泥质灰岩夹粉晶灰岩条带、扁豆 体,厚 6m。

  该层是大门下矿段东部地表含矿硅化层。

  第二段(∈ 3x2) 厚度45m ~ 48m。

  下部为深灰色微层状泥晶泥质灰岩夹粉晶—细晶灰岩扁豆 体、条带、局部夹体密集, 含少量同生燧石结核, 厚度27m。

  上部为深灰色微层状泥晶泥质灰岩夹少量灰岩透镜体、扁 豆体, 偶见燧石结核, 厚度 18m ~ 21m。

  第三段(∈ 3x3) 厚度 75m。

  下部为深灰色微层状泥晶泥质灰岩夹密集粉晶灰岩条带、扁豆体, 含少量同生燧石结核, 厚20m ~ 28m。

  上部为深灰色微层状泥晶泥质灰岩夹粉晶灰岩扁豆体、透 镜体及条带,夹体分布不均,局部密集,含少量同生燧石结核, 厚 35m ~ 45m。

  该层在大门下矿段东部地表具锑矿化。

\

 
  1.1.3 第三系古新统(E1wn1) 总厚度> 242m

  下部为紫红色巨厚层状泥质粉砂岩,含少量砾石,底部见一 层厚数米的灰白色粉砂岩及沉积角砾岩厚 138m。

  上部为紫红色巨厚层状砂砾岩, 厚 104m。

  1.1.4 第四系全新统(Q4) 厚度 1m ~ 14m

  土黄色亚粘土夹碎石、砂砾石层。

  1.2 构造

  矿区位于武宁复式向斜中段南翼的次级驼背山背斜的西端 轴部及北翼。驼背山背斜为—复式褶皱,轴向北东东,南翼产状 平缓, 北翼发育一系列与轴向大体一致的次级褶皱构造。在次级 褶皱构造的翼部发育走向压(或张) 扭性断裂,并普遍发育近南 北向节理为主的多组节理。从而构成矿化以近东西向构造为主 体的构造格局。

  1.2.1 褶皱构造

  褶皱是区内最主要的构造和最重要的控矿构造。矿区处于驼背 山复式背斜的北翼, 次级褶皱十分发育, 由南而北主要发育有上塅— 大驼背、界上坪、铜家、小驼背、大门下等10个短轴背、向斜构造。

  次级褶皱, 轴向呈北东 55°~ 75°, 大体与主背斜平行, 呈 左行侧列,背斜均向东倾伏,西部为下第三系红层掩盖。区内出 露规模不等, 长 600m ~ 1800m, 最大宽度 200m ~ 800m。各次 级褶皱两翼产状不对称,背斜均为南陡北缓,南翼局部倒转,并 均发育一条走向压(张) 扭性断裂, 破坏了地层及矿体的连续性。

  在驼背山背斜及其次级背斜的轴部,岩石具不同程度的破 碎,并被后期富含硅质的矿液所交代, 形成数条严格受褶皱构造 控制的含矿硅化破碎带。因此, 驼背山复式背斜是区内Ⅰ级控矿 构造, 控制了驼背山锑矿区 ;而各次级背斜则控制了上塅, 大驼 背、界上坪—铜家、小驼背、大门下等 5 个锑矿段的展布,为区 内Ⅱ级控矿构造。本次详查块段为界上坪向斜、铜家背向斜、小 驼背背斜和大门下背斜西部的延伸部位。

  1.2.2 层间破碎带

  区内沿背斜轴部及附近展布的破碎带是由许多规模不等的 层间破碎带构成的,其空间展布的范围、产状、形态与硅化带大 体一致或相似。在平面上呈近东西向带状展布, 发育深度一般限 于自地表以下数十米范围内,横剖面上则与褶皱形态大体相似, 在纵剖面上则大体顺层延伸。

  层间破碎带主要由构造角砾岩和碎裂岩组成,原岩成分被 硅质交代,硅化角砾岩之角砾多呈长条形、三角形、梯形等形 状的棱角状和次棱角状,少数呈次园状。角砾大小不一,一般为 0.5cm ~ 3cm,主要为不定向构造,少许为定向—半定向构造。 角砾成分为硅化灰岩、硅化角砾岩,胶结紧密,胶结物为暗色 的硅质,其内见辉锑矿浸染。碎裂岩有两种,一种为硅化碎裂灰 岩, 即由碎裂灰岩硅化而成 ;另一种为碎裂硅化灰岩, 由硅化岩或硅化角砾破碎而成。其不规则裂隙中常见细粒石英和锑矿物 产出。构造岩大体顺层分布,亦常见切层产出,而且多见与背斜 核部附近和泥质灰岩与条带状灰岩呈互层产出的层位内,总体 为顺层展布。

  构造岩的形成至少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早期阶段发生于早 期硅化之前形成不含矿的硅化角砾岩和硅化碎裂灰岩 ;晚阶段 发生于早期硅化之后,形成由锑矿胶结或充填的硅化角砾岩和 碎裂硅化灰岩。而且局部迭加于早阶段形成的构造岩之上, 使早 期形成的构造岩再次破碎。

  层间破碎带为含矿热液的运移提供了良好的通道,控制了 区内高浓度、含锑硅化带的展布,特别是硅化后期的再次破碎, 为矿质的晶出提供了各种溶矿空间,控制了区内层状矿体的总 体延伸, 成为区内最重要的Ⅲ级控矿构造。

  1.2.3 断层

  区内发现有 10 条规模较大的断层,按其走向可分为东西向, 北东向和北北东向三组, 以东西向走向断层为主, 且均为成矿前 断层。详查矿段涉及的断层主要为近东西走向的断层, 现将其断 层特征简述如下 :

  F1—2 :断续出露于大门下背斜北翼之大门下矿段的北 部外缘地带,总体走向北东 65°,推测为一倾向北西,倾角 70°~ 80°的正断层,沿断层局部见2m ~ 3m 宽的张性角砾岩 及地层牵引, 断层由东而西增大, 最大断距 140 余米。

  F1—7 :大致出露于大门下、小驼背两背斜之间向斜槽部附 近,出露长大于 600m,走向北东 50°左右,倾向北西,倾角 60°~ 80°,沿断层见张性角砾岩带,并断续被基 - 中性岩脉充 填(脉岩形态不规整),其上盘斜落,断距逾 10m。向西延伸至铜 家矿段的西部。

  F1—6:展布于小驼背背斜南翼和轴部附近, 东段斜切背斜轴。 区内断续出露长 800m,向东出图。断层总体走向北东 70°,倾 向北北西,倾角 65°~ 84°。沿断层局部见宽2m 的压碎岩及地 层牵引现象,西端地貌上形成陡崖,断距大于 100m。向西延伸 至铜家矿段的北部下塅一带本次详查区范围内。

  F1—5 :展布于铜家背斜南翼,走向北东 60°,倾向北西,倾 角 60°~ 80°,出露长 700m,在地表见挤压破碎带及缓波状结 构面, 属成矿前一左行压扭性断层。向西延伸至铜家矿段中部本 次详查区中部。

  F1—4 :断续出露于界上坪向斜槽部附近,出露长约 1000m, 走向北东 80°,倾向北北西,倾角 50°~ 80°,沿断层见张性 角砾岩带,并断续被中酸性岩脉充填(脉岩形态不规整,具分枝 复合现象),张性特征明显,其上盘斜落,断距逾 10m。向西延伸 至铜家矿段以南。

  1.2.4 节理

  区内东部地表含矿地段的岩石中节理比较发育,主要有 北北西向(340°~ 360°),北东东向(50°~ 70°),北北东 向(1°~ 20°) 和北东向(21°~ 40°) 四组。其中以北北西 向节理最发育。节理规模不等,一般长数米—数十米,宽 1—数 十厘米,常密集成带,节理较平直,面平整或呈舒缓波状,扭性特征明显。在大门下矿段的钻孔中见北北西向的节理成组出 现,且控制着矿脉的分布。据定向岩心观测矿脉与岩心轴夹角 5°~ 10°, 同时在铜家块段 37线钻孔中亦常见此种节理。

  以上节理含矿的主要为北北西和北北东向两组,尤其北北 西向一组在地表,钻孔中和采场均可见之。在采场的频数可达2 条 /m ~ 16 条 /m。主要出露在大门下矿段 31 线~ 33 线、铜家 矿段 37线~ 41线和上塅矿段西部采场硅化岩层中。既是锑矿脉 的容矿空间, 又是区内控制矿体(脉状矿体) 的Ⅲ级控矿构造。 1.3 岩浆岩矿区内岩浆活动不强烈,仅出露4 条玄武安山玢岩岩脉和一 条花岗闪长斑岩脉,脉岩受北东—北东东张裂带和张扭性断裂 破碎带控制。玄武安山玢岩脉主要分布在大门下矿段,铜家块 段 35线~ 43线北西的钻孔中见之。但规模都不大、形态不规整、 剖面上常呈枝叉状, 与围岩呈侵入接触。

  岩石呈灰绿色,残余斑状结构,斑晶主要为斜长石和紫苏辉 石,含量 30%, 最大粒度约 1.1×0.45mm, 最小的 0.05mm。基质 具玻晶交织结构。在接触带内局部可见透辉石、石榴石和硅灰石 等矽卡岩矿物。在玄武安山玢岩与硅化岩相接触的内带。亦常 见含锑矿石英细脉、石英团块沿不规则裂隙充填的锑矿物。

  同时在大门下矿段的 QK33A 钻孔中见玄武安山玢岩中的锑 矿脉局部可达工业品位。说明区内脉岩皆形成于成矿前。

  花岗闪长斑岩脉产于界上坪次级向斜轴部,总体走向北 东 80°,倾向北北西,倾角 50°~ 80°,区内断续出露长约 1000m,向西延至铜家矿段南东的 37 线以西。宽 5m ~ 20m。脉 岩形态不规整, 常呈枝叉状和分枝复合现象。

  岩石多呈灰白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以较自形的板 状斜长石为主, 含量 15% ~ 25%, 粒度 0.5mm ~ 2mm, 基质为 微晶斜长石、石英。副矿物为微量金红石和白钛石, 偶见绿帘石。

  区内的花岗闪长斑岩脉在硅化地段,常见被含矿节理所切 割,局部见于接触带边缘。矿体中捕有脉岩角砾。

  据以往资料,区内花岗闪长斑岩平均含锑 0.048%,玄武安 山玢岩脉含锑一般为 0.03% ~ 0.064%,高于正常中酸性岩锑含 量的 3000倍。虽然从其规模而言,区内脉岩不可能成为母岩,但 其高浓度的锑含量也绝非偶然,可能预示区内锑的形成与岩浆 热液活动有着一定的成因联系。

  1.4 围岩蚀变

  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硅化受层间破碎带控制,自南而 北,形成了茅家坪、上塅、大驼背、小驼背、大门下四条呈 北东东向左侧列的蚀变规模递减的硅化(破碎) 带,平均宽 224m ~ 343m, 平均厚度44m ~ 60m,全区总出露面积达 1.4Km2. 硅化与锑矿关系密切。其次玄武安山玢岩普遍发育水云母化、碳 酸盐化, 接触带内局部见矽卡岩化及大理岩化, 中酸性岩脉中主 要发育高岭土化。蚀变仅局部发育, 与成矿没有明显关系。

  硅化带横向形态与褶皱构造的形态相似。一般呈弯曲带状, 总体与地层产状一致。两翼多呈不规则的锯齿状。

  硅化带在剖面上的钻孔中,在垂向上分强、弱两带,强硅化 带一般出露于地表至地表以下 30m ~ 40m,弱硅化带则环绕于强硅化带的边缘, 宽度一般为 10m ~ 20m。强硅化带内岩石 SiO2 含量高达 80% 以上,岩石致密坚硬,弱硅化带内岩石 SiO2 含量 一般为 65%,含少量方解石、白云母、泥质。强硅化与锑矿化关 系最为紧密, 矿体多赋存在此带内。

  硅化分为早晚两期。早期面型硅化,以微粒石英全面交代灰 岩中的方解石,形成主要由粒径 0.01mm ~ 0.05mm 的石英粒组 成的硅化岩。其中常见石英粒中包裹交代了残留的方解石、泥 质、水云母等质点,因此,尽管岩石中主要成份改变了,但硅化 岩中仍保留着原岩的构造特征,如岩石具清晰的微层理、条纹、 条带等构造。晚期线型硅化,赋存在层状和脉状矿体中,以与辉 锑矿密切共生的粒状石英发育为特征,同时迭加于早期硅化之 上,使早期形成的石英边缘重溶,次生加大,其分布范围局限在 矿体中,是成矿阶段的产物,与辉锑矿关系最密切,辉锑矿常呈 板柱状嵌布于石英粒间, 形成浸染状矿石。

  2 矿床成因

  2.1 成矿物质的来源

  锑元素可能来源于两个方面。区内未蚀变的上寒武统地层 中锑元素丰度达 10.51ppm,为同类碳酸盐岩的 50 倍(涂氏值), 并局部见辉锑矿及锑赭石。因此,区内含矿地层可成为矿源层, 为矿床的形成提供大量的锑元素。另一方面, 区内脉岩平均含锑 0.03% ~ 0.06%,高于同类岩石 3000倍(维氏值),说明区内岩浆 热液中有锑的浓集。因此, 锑元素也可以由来源于地壳深部或上 地幔的岩浆期后热液携带至地壳浅部富集成矿。据 8个硫同位素 组成测定结果,硫同位素组成稳定,δS34 在 -4.8%% ~ -0.85% 之 间,接近陨石硫。因此, 硫可能来源于地壳深部或者上地幔。

  2.2 成矿温度

  据对区内的层状和脉状矿体中的辉锑矿、共生矿物重晶石 及主要蚀变矿物石英的包体测温(爆裂法) 资料,辉锑矿的形成 温度在200℃~ 220℃之间,重晶石形成温度为210℃,与辉锑矿 相同,这与两者密切共生现象吻合。石英(硅化灰岩) 形成温度 则明显偏高,为 310℃。试样中包体很小,在 5μ ~ 10μ 之间,为 液相单体, 少数为气液相。

  2.3 成矿阶段

  通过对区内矿石的结构构造、矿物共生组合、矿物形成温度 及蚀变特征等方面的综合分析,认为矿床的形成主要分两个阶 段。早阶段随着岩石的破碎和硅化作用的进行, 形成高丰度锑的 硅化灰岩,并伴随有星散的辉锑矿结晶,形成以稀疏侵染为主 的锑矿石,成矿温度在 300℃左右。晚阶段叠加在早期成矿阶段 之上, 随着硅化岩石的进一步破碎和硅化作用的继续, 形成以充 填构造为主要特征的锑矿石,并形成侵染于细粒石英中的辉锑 矿、少量辉锑矿石英脉、辉锑矿石英 - 重晶石细脉,局部成生大 量重晶石。本阶段是主要的成矿阶段,温度在200℃左右。上述 两个成矿阶段与前述破碎带的形成及硅化作用的两个阶段是一 致的。另外,矿床形成后尚经历了表生氧化作用,辉锑矿大部分 氧化为黄锑华。在地表, 局部可能存在次生富集作用。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ligonglunwen/5589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