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工作区位于内蒙古阿拉善右旗阿尔斯楞地区, 属于阿拉善(隆起)Cu-Ni-Pt-Fe-REE磷—石墨—芒硝—成 矿带碱泉子—卡休他他Au-Fe成矿亚带,是铜、铁、金、铅 锌等多金属成矿的有利区域。本次工作在野外调查查明工 作区地层、构造、岩浆岩等地质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前人 研究成果,从构造、岩浆岩、围岩蚀变和地球化学等方面 分别总结多金属矿找矿标志,对今后在本区域开展找矿工 作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阿尔斯楞,矿体特征,找矿标志
1 工作区位置
工作区处于阿拉善右旗政府所在地巴丹吉林镇西北约 110km 的阿尔斯楞地区,隶属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 管辖。工作区到省道 S316 有牧区简易便道相连,可通行汽 车,交通较为便利。
工作区内地形相对平缓, 地貌形态主要为低山、丘陵, 海拔一般为 1500m~2000m, 相对高差 50m~250m, 工作条 件较好。工作区属典型的内陆干旱沙漠气候区,风沙终年 不断, 降雨量少, 蒸发量高, 基本上无常年性地表水流。年 平均降水量为 109.5mm, 平均蒸发量为4002mm ;年平均 气温 8.3℃, 最高 37.9℃, 最低 -27.8℃, 月平均气温在 0℃ 以下的包括 10 月至次年 3 月 ;雨季一般在 7—8 月,月平 均降雨量仅为26mm,是典型的干旱少雨地区 ;四季多风, 以西北和东南风向为主,前者风力较大,不时出现扬沙和 沙尘暴天气, 工作条件较为艰苦。
工作区属边远地区,社会经济不发达,随着国家“一 带一路”发展战略,势必将进一步加快该区的经济建设。 区内人烟稀少,居民以蒙古族、汉族为主,集中分布在少 数几个居民点,主要从事畜牧业,少量从事运输业。当地 经济主要以畜牧业和采矿业为主,牲畜以骆驼、羊为主, 牛、马少量, 以绒毛、皮张和肉类为主要经济收入。在南部 平坦区,植被相对发育,主要为骆驼刺,部分地区依靠地 下水种植玉米、葵花等农作物,种植面积有限。区内无地 表径流,人、畜供水以井水为主,可以直接饮用的水较少,辅以积水淖尔。野生动物主要有野驴、盘羊、岩羊等, 数量 很少。区内矿产资源潜力较大,测区为内蒙古西部重要的 金、锌成矿带,也是铁、铜、石墨、盐类等多金属、非金属 成矿的有利区域。随着矿产勘查工作程度的提高,矿业开 发将成为该地区重要的经济产业。
2 区域地质
2.1 地层
工作区位于塔里木板块与天山-准噶尔-北山造山 系结合部位,区内岀露的地层由老到新为上石炭统白山 组(C2bs)、下二叠统双堡塘组(P1sb)、中二叠统方山口组 (P2f)、上二叠统哈尔苏海组(P3h)、下白垩统巴音戈壁组 (K1b)及第四系全新统洪冲积物(Qhpal),各时代地层出露 的岩性特征简述如下。
(1)上石炭统白山组(C2bs)。该组为一套中酸性火山 岩、夹火山碎屑沉积岩。主要岩石类型为安山岩、英安质 晶屑凝灰岩、英安岩、流纹岩、流纹质晶屑凝灰岩等, 其中 安山质凝灰岩中可见火山泥球构造。该组火山岩为本区重 要的矿源层。
(2)下二叠统双堡塘组(P1sb)、该组下部以含钙质丰 富的细碎屑岩为主,岩性为黄绿色变质细粒长石砂岩、灰 绿色碳酸盐化变质中粒长石杂砂岩、黄绿色变质粉砂岩、 黄绿色变质钙质粗砂岩、灰绿色变质细砂岩等,其中黄绿 色变质粗粒长石砂岩中含丰富的海相化石 ;上部则以粗 碎屑岩为主,岩性为黄绿色变质细砂岩、灰绿色变质含砾 中粗粒长石岩屑砂岩、灰绿色变质细砂岩、杂色变质砾岩、 灰绿色变质粗砂岩、灰绿色碳酸盐化变质粉砂岩、灰绿色 变质粗中粒长石岩屑砂岩、杂色变质砾岩、灰色变质岩屑 长石粗砂岩等,额肯阿尔斯楞地区黄绿色粉砂岩发育铅笔 杆构造, 其间可见灰岩透镜体。
(3)中二叠统方山口组(P2f)、该组以火山岩和碎屑岩 为主,岩性为浅紫色含细砾粗砂岩、紫红色变质细砂岩、 杂色变质砾岩、紫红色变质粉砂岩、紫灰色变质中粗粒长 石岩屑砂岩、紫红色流纹质岩屑晶屑凝灰岩、褐红色流纹质含角砾岩屑晶屑熔结凝灰岩、紫红色流纹质含角砾晶屑 凝灰岩、紫红色流纹质含角砾岩屑晶屑凝灰岩等。
(4)上二叠统哈尔苏海组(P3h)。该组主要岩石类型为 砂砾岩、页岩、岩屑砂岩, 局部夹泥灰岩透镜体。紫红色砂 岩中可见条带状构造、底面印模构造,灰绿色变质粗粒长 石砂岩中含植物化石,主要有二叠枝脉蕨、科达叶、似扇 叶、脉羊齿、带科达、枝脉蕨等。
(5)下白垩统巴音戈壁组(K1b)。该组主要岩石类型 为中粒长石砂岩、粗粒长石岩屑砂岩、粉砂质泥岩、含砾 砂岩、杂色砾岩、含砾粗中粒岩屑长石砂岩等。
(6)第四系全新统洪冲积物(Qhpal)。地貌表现为河 床、沟谷等, 局部可见生长有稀疏的植被。由砾石层、砂砾 层及砂质黏土层组成。
2.2 构造
(1)褶皱构造。出露于区内的中部、东南部,轴面总体 走向北西向,向东延伸渐变为近东西向。该褶皱为轴迹北 西向展布的阿尔斯楞倒转向斜,轴面北倾,向斜核部地层 为上二叠统哈尔苏海组,向斜北翼地层倒转为北东倾或北 倾,倾角 30° ~40°左右 ;向斜南翼地层为北东倾,向东 延伸多呈北倾,倾角20° ~50°左右。总体来看,该向斜 是一个狭长的紧闭褶皱。
(2)断裂构造。以北西向为主,位于矿区中部,贯穿整 个矿区 ;北东向、近东西向断裂次之, 多发育在矿区西部, 表现为硅化、褐铁矿化蚀变带。目前所发现的硅化、褐铁 矿化蚀变带严格受北东向构造控制,部分蚀变带被后期断 裂错动。由上述特征可知,矿区北西向断裂为导矿和控矿 构造, 而北东向为赋矿构造。
2.3 岩浆岩
区内侵入岩主要岀露于测区西北、东北部,主要为晚 石炭世灰绿色中细粒黑云母石英闪长岩(δοC2)和灰白色 中细粒花岗闪长岩(γδC2)。其中,中细粒黑云母石英闪 长岩呈岩株、岩枝、捕虏体状产出,被晚石炭世花岗闪长 岩侵入。岩石呈灰绿色,中细粒半自形粒状结构,块状构 造。主要矿物由斜长石(70%~80%)、角闪石(少量 -10%)、 石 英(10%~15%)、黑 云 母(5%~10%)。斜 长 石 呈 半 自 形板状,粒径 1mm~5mm ;角闪石呈半自形柱状,弱绿 泥石化, 粒径 0.5mm~2mm ;石英呈它形, 填隙状, 粒径 0.5mm~2mm ;黑云母呈片状,粒径0.5mm~2mm ;中细粒 花岗闪长岩呈小岩株状产出,北部侵入晚石炭世黑云母石 英闪长岩,南部侵入上石炭统白山组二段火山岩中,岩石 普遍具球形风化特征,发育暗色闪长质包体,呈椭圆状,长宽比约 3:2.长轴走向约275°。岩石呈灰白色,中细粒 花岗结构, 块状构造。斜长石呈半自形板状, 绢云母化, 粒 径 1.5mm~3mm, 约占65% ;钾长石呈半自形板状, 弱泥化, 粒径 1mm~2mm,约占 10% ;石英呈它形-半自形粒状, 粒径 1.5mm~3mm, 约占20% ;角闪石呈半自形柱状, 绿泥 石化、磁铁矿化, 粒径 0.2mm~1mm, 约占 3% ;黑云母呈 片状, 粒径0.5mm~1mm, 约占2%。
区内脉岩多为石英脉, 多呈北东向展布, 长200~800m, 一般宽2mm~10m, 倾角 50° ~75°, 倾向 320° ~0°。区 内所发现的矿化蚀变均与石英脉有关,推测为后期岩浆热 液活动所致, 并使围岩发生矿化蚀变现象。
2.4 变质作用
区内变质岩主要为变质碎屑岩类和变质火山岩类。其 中变质碎屑岩类有绿条山组、双堡塘组、部分方山口组、 哈尔苏海组 ;变质火山岩类主要有白山组和部分方山口 组。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岩相学观察,晚古生 代变质岩遭受了低级变质改造,大部分岩石的原岩结构、 构造和碎屑颗粒保存较好,变质结晶形成的变质矿物非常 细小,通常形成于变余碎屑颗粒之间。岩石基本没有遭受 较强的韧性变形,仅发育一些较弱的脆性变形,局部片理 化发育。虽然地层发生褶皱变形,但未导致岩石发生强烈 变质变形作用。变质矿物共生组合,主要为绢云母 + 黑云 母 +绿泥石 +石英。
2.5 区域矿产
工作区位于内蒙古西部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带上,是 铜、铁、金、铅锌等多金属成矿的有利区域。依据《内蒙古 自治区主要成矿区(带)和成矿系列》(邵和明、张履桥, 2001)、《中国成矿区带划分方案》(王登红等,2008)、内蒙 古开展的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2007~2013 年)研究成 果,属阿拉善 Cu-Ni-Pt-Fe-REE-磷 -石墨 -芒硝成矿带之碱 泉子-卡休他他Au-Fe成矿亚带。区内已发现矿(化)点 19 处,矿产种类有铁、铜、镍、铅、锌、金、大理岩、白云母等 8 种,其中中型金矿床 1处,小型金铜矿床 1处,小型铜锌 矿床 1处,金多金属矿点 1处,铜镍矿点2处,铜矿点2处, 铅锌矿点 1处,赤铁矿点 1处,大理岩矿床 1处,白云母矿 点1处。
3 物探、化探、遥感异常特征
1 ︰ 50000航磁异常显示,矿区范围属于正磁背景场。 在背景上呈透镜状正磁凸起异常,总体走向北西-南东 向,最大值为 170nT,透镜状凸起的正磁异常与白山组火山岩分布范围大致相当。
金多金属矿位于 1 ︰ 50000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圈定 的AP-1 号异常西南部。该异常西、北端未闭合,形状不 规则,总体展布方向为北西向,与构造线方向一致,组合 异常面积约 14.0km2 ,由Au、Ag、Cu、Zn、As、Sb、Bi、W、 Mo、Ti、Mn、Ni、Cd 、Sn、Hg等 16 种异常元素组成, 在 异常评序中列第2 位,属甲 1类异常。该异常具有元素组 合多、套合程度好、部分元素异常强度高、浓度分带明显 的特点, 其中Au 最高强度为 150.85×10-9.Pb 最高强度为 203.16×10-6.Zn 最 高 强度 为 244.7×10-6.Sb 最高 强度 为 27.78×10-6.主要成矿元素Au、Pb、Zn、Mo 及与之相关的 前缘晕指示元素As、Sb面积较大、强度较高,浓度分带明 显,Ag、Cu、Bi、W、Sn、Cd、Ti、Mn、Ni、Hg等元素异常 有叠加,异常元素多,组分复杂,反映了成矿作用的多期 次性, 属多建造晕的特点, 加之异常区成矿地质条件较好, 是寻找隐伏金及多金属矿的有利地段。
矿床与 1 ︰ 50000遥感影像解译圈出的①号铁染异常 吻合较好,位于异常中心部位。该异常呈放射状,蚀变晕 带特征明显, 与矿区出露白山组火山岩形态一致。
4 矿体地质特征
4.1 矿体地质特征
工作区共发现四条矿体,均产在北东向断裂构造内, 严格受其控制, 各矿脉特征分述如下。
Ⅲ -1号银矿体赋存于Ⅲ号硅化褐铁矿化蚀变带内。产 状200°∠ 55°, 控制长度60m, 宽 1m,Ag 品位92.64×10-6.
Ⅲ -2号钼矿体赋存于Ⅲ号硅化褐铁矿化蚀变带内。产 状200°∠ 55°, 控制长度 60m, 宽 1m,Mo 品位0.0333%。
Ⅷ y-1 号金多金属矿体为一隐伏矿体,产于Ⅷ号硅 化蚀变带内,矿化见黄铁矿化、团块状铅锌矿化,产状 325°∠ 55°。两个钻孔见矿,其中Ⅶ ZK071 矿体真厚 度 2.33m, 平 均 品 位 Ag :175.03×10-6.Pb :1.76%, Zn : 7.11%, 伴生元素Au :0.37×10-6 ;Ⅸ ZK002 矿体真厚度 4.85m, 平 均 品 位Au :2.03×10-6.Pb :0.99%, 伴 生 元 素 Ag :42.22×10-6.Mo :0.04%, Zn :0.88%。
Ⅸ 号 金 矿 体 产 于 Ⅸ 号 硅 化 蚀 变 带 内,产 状 300°∠ 60°。地表探槽工程揭露只有TC14 见矿,其余探 槽见金矿化,TC14共四个样见矿,Au最高品位 9.35×10-6. 见矿真厚度2.03m。深部一个钻孔见矿, 矿体真厚度0.64m, Au 品位23.01×10-6.矿体金平均品位Au :7.65×10-6.伴生 元素Ag :11.75×10-6.
4.2 矿石质量
矿石矿物有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黄铁矿等 ;脉 石矿物由石英、围岩角砾等组成 ;矿石结构为它形晶粒状 结构 ;矿石构造为斑块状浸染构造 ;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 褐铁矿化。
5 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工作区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白山组火山岩。该区Au 元素丰度值较高,后期构造活动强烈,使成矿元素初步得 到富集, 形成初始矿源层。构造的发育使矿源层岩石破碎, 形成破碎带、角砾岩带,为热液活动及成矿物质迁移、富 集提供了有利的通道和容矿空间。综上所述,矿床成因类 型为受构造控制的火山岩型。根据本区矿床特征,结合前 人研究成果初步总结工作区找矿标志如下。
(1)构造标志。工作区矿体受北东向断裂控制,断裂 破碎带中发育的石英脉和蚀变是直接的找矿标志。
(2)岩浆岩标志。中酸性岩浆活动除为矿床的形成提 供了大量深源的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外,更重要的是为成 矿作用提供热能和热动力条件, 是找矿的重要标志。
(3)围岩蚀变标志。破碎蚀变带内褐铁矿化、黄铁矿 化、硅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等矿化蚀变越强、矿石品位 相对较高, 即品位总体与矿化蚀变强度呈正相关关系。
(4)地球化学标志。沿断裂带及其次级构造分布有 Au、As、Sb、Cu、Pb、Zn、Cr、Co、Ni等地球化学异常,其 浓集中心部位是寻找金、铜、铅、锌、铁矿等的地球化学异 常标志。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ligonglunwen/70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