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理工论文 > 正文

青海省大柴旦镇独龙沟金矿成矿地质特征论文

发布时间:2023-11-30 14:28:1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独龙沟金矿位于青海省大柴旦镇境内,大地构 造隶属秦祁昆造山系的东昆仑造山带赛什腾山—阿尔茨 托山造山亚带。区域上地层主体为元古代和奥陶—志留纪 地层,构造线呈北西—南东向,岩浆活动频繁,分侵入和 喷发两种形式。本次工作详细研究矿区内地层、构造、岩 浆岩以及矿化蚀变,分析矿床成因类型和找矿标志,进一 步总结成矿规律。

  独龙沟金矿区位于青海省柴达木盆地北缘赛什腾山中 段南东坡边缘一带,行政区划隶属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 自治州大柴旦行委管辖。多年的地质工作成果显示该区的 经历了从古元古代—古生代—中新生代长期的构造演化 和不同期次的岩浆活动,导致岩石组合类型繁多,形成了 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

  1 区域地质特征

  本区大地构造位置属秦祁昆地槽造山系(Ⅰ) 的东昆 仑造山带(Ⅰ 2)赛什腾山- 阿尔茨托山造山亚带(Ⅰ 22)。成 矿带属于秦祁昆成矿域(Ⅰ级),东昆仑成矿省(Ⅱ级),柴 达木北缘加里东期- 印支期铅、锌、金、钨、锡(铜、钴、稀 土)成矿带(Ⅲ级)。其南西侧为柴北缘断裂带,北东侧为 宗务隆山断裂带,柴达木北缘裂谷带被它们所挟持,总体 走向西北- 东南, 呈东宽西窄。
\

  区域地层主体为元古代和奥陶—志留纪地层,山边及 凹陷区均为新生代第四纪陆相沉积。主要出露地层有 :中 元古界万洞沟群 ;早古生界奥陶—志留系滩涧山群 ;晚 古生界泥盆系牦牛山组、下石炭统怀头他拉组 ;中生界三 叠系隆务河组、侏罗系红水沟组、白垩系犬牙沟组 ;新生 界第四系。区内构造十分复杂,褶皱和断层构造相对发育 并经历了多期次的叠加改造,对区内地层、岩浆岩及矿产 分布起到显著的控制作用。区内岩浆活动和时空分布与柴 北缘古裂谷的活动有密切关系,它分为侵入和喷出两种形 式,对该地区金矿化具有重要意义。

  区域变质岩分布广泛,出露面积约 150km2.占基岩区 20%,分布于马海大坂、嗷唠山、滩涧山及万洞沟等地。基 本变质岩类型有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变粒岩、大 理岩、角闪岩类和混合岩类。按变质程度可划分为浅变质 和中深变质岩。中深变质岩分布于下元古界金水口岩群中,浅变质岩分布于中元古界小庙组(Chx)及奥陶 - 志留 系滩涧山群中。泥盆系—白垩系地层属浅变质系,第三与 第四系未变质。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

  矿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 :古生界奥陶—志留系滩涧山 群(OST)和分布于矿区南西的云雾山一带晚古生界泥盆 统牦牛山组(D3m) 以及大量第四系。

  (1)奥陶 - 志留系滩涧山群(OST)为一套低级变质的 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碎屑岩及少量碳酸盐岩夹层。区域 上按岩性组合从下至上共分五个岩组,组与组间均为连续 沉积,与下伏中元古界地层呈断层接触。奥陶 - 志留系滩 系间山群在普查区内分为两个岩组,各岩组间多呈断层接 触,局部为整合接触。

  (2)上泥盆统牦牛山组(D3m)主要分布于普查区南西 云雾山一带,岩性为一套灰绿色、灰紫、灰黄、灰白色碎 屑岩、火山碎屑岩,中上部夹一基性火山岩。形态为帽状、 带状、纺缍状, 受区域构造影响, 呈北西向展布。地层较破 碎,底部与滩涧山群地层呈不整合接触,上与下石炭统呈 平行不整合接触。

  (3)第四系地层(Q)广泛分布于普查区山前、沟谷中, 按成因类型有冲洪积物、残坡积物及风积物,均不整合覆 盖于滩涧山群之上。

  2.2 构造

  矿区内断层构造活动频繁,褶皱构造大多不完整,主 要为北西向向斜构造,其轴部位于白头山地区,轴线走向 北西,中间沟蚀变带位于南西侧翼,紫石沟蚀变带位于其 东北翼。断裂构造主体受区域五彩山—海合沟—云雾山断 层束控制,以北西向断裂构造为主,伴有少量北东向断裂 构造。区内共圈定断裂构造 5条(编号 F1 ~ F5),均为区域 性大断裂所派生的北西向次级断裂。其中F5 是矿区的主 要控矿构造,F5 断层位于紫石沟之东,控制了紫石沟主蚀 变带的发育。与区域构造线基本一致,总体走向北西—南 东,呈“S”形纵贯工作区东部,倾向 40°~ 105°, 倾角 45°~ 80°。在地貌上有较明显的反映, 主要发育于沟谷、 山垭,通过山脊时则形成“V”字形。断层长度大于2000m, 形成的破碎蚀变带最宽达 75m, 具压扭性断层特征。

  2.3 岩浆岩

  矿区岩浆岩不发育,主要以脉岩类型零星产出。但在 矿区外围有大量的岩浆岩产出。根据以前的资料显示,脉 的类型主要是分布在工作区西北角的闪长岩斑岩脉,煌斑 岩脉、少量的石英脉和花岗岩脉。但根据地质填图和示踪, 矿区内尚未发现岩浆岩。前人在矿区西部填图所显示的花 岗岩脉,实地考察为牦牛山组复成分砾岩中的花岗岩砾 石,砾石粒径最大超过2m, 砾石中花岗岩成分较多。

  2.4 围岩蚀变

  矿区岩石蚀变强烈, 蚀变种类较多。常见有绢云母化、 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硅化、钾化、碳酸盐化、高岭土化、 黄铁矿化、褐铁矿化等围岩蚀变,其中与矿化密切相关的 蚀变主要有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等。地表氧化带中 常见黄钾铁矾化、褐铁矿化。

  (1)绢云母化 :在矿区中间沟和紫石沟两个蚀变带中 均以绢云母化为主,在中间沟南东探槽、钻孔中绢云母化 的片岩约占 30%左右,而在北西约占 90%左右,在紫石沟 金铅锌矿化蚀变带中绢云母化的片岩约占 95%左右。

  (2)高岭土化 :在两个破碎蚀变带中的分布均很普遍, 以团块状或很小的范围现象。

  (3)绿泥石化 :多见于蚀变带中的片岩内,在本区所 有的火山岩系均有绿泥石化现象,推测为火山活动后期区 域性的热液蚀变。

  (4)硅化 :在钻孔中比较明显, 在地表一般少见。

  (5)钾化 :在钻孔中比较明显,在地表除少量探槽中 见到外, 一般少见。

  (6)碳酸盐化 :在钻孔中比较明显, 在地表一般少见。

  (7)绿帘石化 :在地表中比较明显, 在钻孔中少见。

  (8)黄铁矿化(褐铁矿化) :在钻孔中多以稀疏浸染状 产出,亦见呈团块状、细脉状沿片理、裂隙发育的 ;地表 多以星斑状黄铁矿集合体形式分布且多已褐铁矿化而呈 黄铁矿假象。

  (9)黄钾铁矾化 :黄钾铁矾是黄铁矿氧化形成的硫酸 盐产物,在地表—近地表呈土黄色集合体分布,主要发育 在构造破碎蚀变带中。

  3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化蚀变带特征

  区内共圈定 3条矿化蚀变带(编号 Sb- Ⅰ~ Sb- Ⅲ), 其 中 Sb- Ⅰ号为碎裂蚀变带,Sb- Ⅱ、Sb- Ⅲ号为矿化带。各矿 化蚀变带特征简述如下。

  (1)Sb- Ⅰ号破碎蚀变带。位于矿区中部中间沟一带 AS Ⅲ水系沉积物异常中。蚀变带长约 3.0km,一般宽30m ~ 50m, 最宽达 140m, 呈狭长带状,北西宽,南东窄, 走向北西—南东向,倾向北东,倾角45°~ 72°, 受F2 断 裂构造控制。带内岩石主要为绢云石英片岩、黄铁矿化片 岩、蚀变流纹质凝灰岩、蚀变安山质凝灰岩等。主要蚀变 有 :绢云母化、硅化、绿泥石化、高岭土化、碳酸盐化 ;钻 孔中见大量的黄铁矿化,少量黄铜矿化和闪锌矿化、次生 褐铁矿化。

  (2)Sb- Ⅱ号矿化带。位于紫石沟附近AS Ⅱ水系沉积物 异常中,受F4 断裂构造控制明显,主要沿断裂构造下盘呈 北西 -南东向展布,北西段倾向北东,倾角45°~ 85°, 南东段倾向南西,倾角 43°~ 51°, 地貌上形成向南 东具分枝的脉状、透镜状之形态。矿化带长约200m,宽 3m ~ 40m, 出露标高 3269m ~ 3320m。带内岩石主要为绢 云石英片岩、黄铁矿化片岩、蚀变流纹质凝灰岩、蚀变安 山质凝灰岩等。蚀变带中岩石破碎,主要蚀变有 :绢云母 化、硅化、绿泥石化、高岭土化。

  (3)Sb- Ⅲ号矿化带。位于紫石沟北东侧,受F5 断裂构 造控制,主要沿断裂构造下盘呈北西 - 南东向展布,地 表具有两端窄,中部厚大的特征。该蚀变带长约 1.2km, 25m ~ 75m, 出露标高 3197m ~ 3290m。倾向北东, 倾角 63°~ 72°。带内岩石主要为绢云石英片岩、黄铁矿化片 岩、蚀变流纹质凝灰岩、蚀变安山质凝灰岩等。蚀变带中 岩石破碎,局部呈碎粒岩化。主要蚀变有 :绢云母化、硅 化、绿泥石化、高岭土化、碳酸盐化 ;另外钻孔中见大量 的黄铁矿化, 少量黄铜矿化、闪锌矿化和次生褐铁矿化。

  3.2 矿体地质特征

  在对前人取得的地质成果资料进行梳理、归纳与总结 的基础上,重新圈定金矿体 6条,并对新圈定的矿体特征 进行简要阐述。

  (1)Au-1 号金矿体。赋存于 F5 破碎带东部,分布于 11 号~ 00 号勘探线之间。出露标高 3310m ~ 3350m, 呈近 南北向展布。矿体呈透镜状产出,倾向45°~ 72°、倾角 55°~ 80°。由探槽 14TC09 和 14TC04 两个工程控制。地 表控制长约 50m, 平均厚度2.36m, 金品位 1.81g/t ~ 2.17g/ t,平均品位2.02g/t。

  主要赋矿岩石 :绢云石英片岩、黄铁矿化片岩。主要 矿化蚀变 :铅锌矿化、黄铁矿化、硅化、高岭土化、碳酸盐 化、绢云母化、孔雀石化。

  (2)Au-2号金矿体。赋存于F5 破碎带中, 分布于11号~00 号勘探线之间,Au-1号金矿(化)体西南侧。矿体呈透镜 体产出, 倾向 55°~ 80°、倾角 65°。地表由 14TC09和 14TC04共两个工程控制。地表控制长约45m,平均厚度 2.72m, 金品位 1.07g/t ~ 5.02g/t,平均品位3.05g/t。

  主要赋矿岩石 :绢云石英片岩、黄铁矿化片岩 ,主要 矿化蚀变 :铅锌矿化、黄铁矿化、硅化、高岭土化、碳酸盐 化、绢云母化、孔雀石化。

  (3)Au-3 号金盲矿体。赋存于 F5 破碎带中,分布于 15 号勘探线北西侧。由钻孔DZK21502 和DZK21503 控制, 钻 孔 控 制 标 高 2673m ~ 2961m, 控 制 斜 深 300m, 厚 度 1.27m ~ 1.37m, 平均厚度 1.32m ;品位 0.79g/t ~ 6.57g/t, 单样最高品位 9.04g/t, 平均品位 3.57g/t。主要赋矿岩石 : 黄铁矿化片岩、石英岩。主要矿化蚀变 :黄铁矿化、铅锌 矿化, 硅化、高岭土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

  (4)Au-4号金矿体。赋存于F5 破碎带中,分布于 16号 勘探线北西侧,Zn-3号锌矿化层南侧。地表由DTC21601-1 控制 ,地表控制长度约 60m, 厚 1.39m, 品位 1.26g/t。主要赋矿岩石 :黄铁矿化片岩、石英岩。主要矿化蚀 变 :黄铁矿化、铅锌矿化,硅化、高岭土化、绢云母化、碳 酸盐化。

  (5)Au-5 号金矿体。赋存于F5 破碎带中,分布于 16号勘 探线北西侧,Au-4 号金矿体西侧。地表由DTC21601-1 控 制 ,地表控制长度约 60m, 厚 1.98m, 品位 1.93g/t。主要赋矿岩石:黄铁矿化片岩、石英岩。主要矿化蚀变: 黄铁矿化、铅锌矿化,硅化、高岭土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

  (6)CuAu-6 铜金矿体。赋存于F5 主干断裂次级破碎蚀变 带中。主要用采样线由少量刻线化学样控制。呈透镜状分 布,倾向北东,倾角 68°。矿体长约 90m,平均厚度 1.5m 左右。赋矿岩石均为石英脉。石英脉沿断裂蚀变带断续分 布。石英脉风化面灰白色,挤压片理较发育,且在片理面 和裂隙表面形成褐黄色褐铁矿化薄膜,质地不纯,杂质成 分较多。

  3.3 矿石矿物组分

  主要含矿岩性为碳质绢云千枚岩和硅化白云石大理 岩。按氧化程度可分为氧化矿石和原生矿石两种。矿石物 质主要成分有 :自然金,黄铁矿,赤铁矿,褐铁矿,石英, 绢云母, 斜长石, 石墨和方解石等。

  3.4 矿石结构构造

  3.4.1 矿石结构

  粒状结构 :呈他形—半自形—自形粒状,如黄铁矿、 石英等。

  填隙结构 :沿其他矿石矿物微裂隙填充产出,如自然 金沿黄铁矿充填。

  包含结构 :主要是含银自然金、自然金等呈微细粒的 包裹于黄铁矿及石英中。

  3.4.2 矿石构造

  稀疏浸染状构造 :黄铁矿集合体的形态产出特征,以及一般稠密及脉状浸染构造反映了成矿时期和强烈的矿 化程度, 多具环边、环带结构。

  脉状构造 :黄铁矿和其他金属矿物集合体分布在短的 脉状层理中。

  4 矿床成因

  根据区域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等条件,提出矿床 成因如下 :含金碳质岩系形成于区域基底断裂形成的凹陷 中,中元古代晚期及加里东期及柴北缘裂陷期,区域构造 岩浆活动导致含金岩石系列中金元素在有利部位的初始 富集,加里东晚期—华力西早期,碰撞造山运动封闭了裂 谷,形成了一系列区域构造,导致矿源层强烈变形,成矿 物质迁移,重新富集形成弥散的硫化矿,华力西期强烈的 构造岩浆活动导致再生裂陷谷盆闭合造山,成矿热液向有 利部位移动,发生矿化、富集和叠加,形成独龙沟金矿床, 属于多成因复合浅成中—低温热液型金矿床。

  5 找矿标志

  根据矿床地质特征和矿床成因等因素综合分析,区内 找矿标志如下 :

  (1)构造蚀变带标志 :区内断裂构造十分发育,特别 是北西向断裂构造与次生断裂交汇部位最利于成矿。由于 受动力变质作用的影响,断裂带内岩石破碎、矿化蚀变较 强,地表往往形成负地形以及褐黄色醒目氧化带。

  (2)围岩蚀变标志 :区域内金矿石普遍具有黄铁矿化、 硅化、方铅矿化等矿化蚀变。由于受到氧化作用, 矿体出露 于地表时主要表现为强褐铁矿化、黄钾铁矾化等,其中黄 钾铁矾化易于识别, 是区内寻找金矿体的直接标志之一。
\

  (3)地球化学标志 :地球化学异常是最直接、最有效 的重要找矿标志之一。当化探异常元素组合复杂,各元素 异常之间相互套合较好,异常高值点集中连片分布,强度 高,浓集中心明显时, 主元素一般富集成矿的可能性很大。

  6 结论

  考虑到现有矿区找矿效果不理想,可以在研究找矿规 律的前提下,适当扩大找矿范围。在今后的地质工作中, 加强区域成矿规律研究,总结成矿特征,分析这一地区的 成矿潜力,从而更好地指导下一步找矿工作。综合研究以 往地质工作资料,分析研究部分化探异常高值点的引起原 因,查找异常源。应充分发挥化探工作在该区的重要性, 同时化验元素种类要齐全,在化验主成矿元素外,要增加 各指示元素的化验, 并加强研究通过化探工作。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ligonglunwen/6826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