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理工论文 > 正文

“一带一路”铜矿地质特征及战略区划论文论文

发布时间:2023-11-06 14:45:5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铜矿作为经济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矿产,虽然我国现查明的储量居世界前列,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猛,各领域都急需铜矿资源,造成国内铜长期供不应求。我国铜矿产由于地形和技术限制,国内不能实现大幅度增产。在201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不仅为我国经济的再次快速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还可以利用沿线国家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印尼等国,已探明的铜矿资源占全球的18%。这些国外铜矿资源是中国补充国力建设的首选。本论文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作者对“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理解,为我国铜矿资源规划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一带一路”;铜矿资源;地质特征;战略区划

  1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根据有关部门对中国铜矿资源的统计显示,现阶段我国已经勘查到的铜矿资源占世界第六,约13.0608亿吨,分布在如西藏、青海、新疆等全国各地。中国地质调查局曾在几年前做过潜力评价,评价中指出,按照铜矿深度划分的话,在500米以内的浅地表铜矿量约1.92亿吨,500米至1000米地表之间的铜矿量约2.74亿吨,1000米至2000米之间深层的铜矿量则约为3.06亿吨。铜矿资源的存储量虽在我国比较充足,但铜矿作为经济建设必不可少的矿藏资源,各行各业的发展都需要大量铜。近年来,我国对铜矿资源需求的持续增加,让国内的铜矿供给越来越捉襟见肘,如何很好地利用境外铜矿资源,是我国待解决的问题。而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正是我国实现命运共同体的各种承诺,更是为应对世界形态剧变奠定基础,并可以平衡国内经济与国际形态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中国在新世纪不断改革开放奠定了良好的外部基础,对沿线国家经济向好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如果周边几个国家的铜矿资源能够运送到我国,不仅能够缓解我国经济建设中铜短缺的问题,还会持续增进我国和这几个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为我国的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

  2“一带一路”概况及铜矿分布情况

  2.1“一带一路”概况

  “丝绸之路”是我国汉朝张骞出使西域所走的一条道路,后来逐渐演变成将中国丝绸、茶叶等商品运往欧洲的贸易之路。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与世界联系越来越密切,这条“丝绸之路”重新变成连接我国和西方世界的重要贸易通道。早在明代,中国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访问了中、南亚的许多国家,促进了亚洲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施,不仅将沉睡在历史长河中的丝绸之路重修唤醒,还为新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注入新的活力,更是中国加强同欧亚非各国合作的需要。

  2.2“一带一路”沿线各国铜矿资源的分布

  “一带一路”从亚洲出发,经过全球65个国家,成为横跨亚洲、非洲、欧洲的一条连通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窗口。所经过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有好有坏,但资源储备丰富,并且与我国具有很大的互补性。集中铜矿储量在100万吨以上的地点就有98个,大多分布在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和菲律宾等国,都分布在我国附近。据有关机构统计,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和菲律宾三国的大型铜矿数量占全球的66.7%,储备量占到56.7%。

  3“一带一路”铜矿带划分及勘查开发战略选区3.1“一带一路”铜矿带的划分

  矿产资源都是经过漫长岁月的地壳运动形成的,“一带一路”的铜资源经历了原特提斯洋、新特提斯洋、古特提斯洋、古亚洲洋多重挤压、开裂和造山等运动,最终形成现在的四条矿域,分别是劳亚、冈瓦纳、特提斯、环太平洋等矿脉。“一带一路”以北为劳亚矿域,由显生宙造山带和前寒武纪块体组成。特提斯矿域是由显生宙造山带构成,位于“一带一路”路线图的腹部。前寒武纪陆地组成了冈瓦纳矿域,由印度和阿拉伯两个成矿区构成。环太平洋矿域处在“一带一路”东部,是显生宙造山带构成。

  3.2“一带一路”铜矿带地质特征

  3.2.1欧洲成矿区铜矿带

  欧洲成矿区呈现出的范围和东欧地区的总面积基本相当。主要形成于前寒武纪和显生宙时期。矿区内蕴含着各种有色金属和石油、天然气等。在欧洲有一个形成于古生代的沉积砂泥型铜矿带,称为“卢宾铜矿带”。

  3.2.2乌拉尔-蒙古成矿区铜矿带

  该成矿区位于欧亚大陆中间部分,范围包含着乌拉尔和蒙古造山带等部分。乌拉尔-蒙古成矿区的形成跨越了多个时期,主要是在中生代和古生代两个时期形成,蕴含着大量的有色金属和煤、汞等。在这个广阔的成矿区包含着十条铜矿带,比如北乌拉尔、阿克苏、东天山等。这些铜矿带由斑岩型矿床组成,还包含其他类型的矿床。铜矿带也经历了古生代、中生代、元古宙、新生代等多个时期慢慢演变而成。

  3.2.3西伯利亚成矿区铜矿带

  西伯利亚地区不仅包括整个西伯利亚中部高原,还包括泰梅尔半岛。它是跨越多个时期慢慢形成的,除了蕴含有色金属以外,还有金刚石、煤等矿藏。其中铜矿的储量不是很多,只形成了一条铜矿带,被称为诺里尔斯克矿带。它形成于古生代时期,由大型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构成。

  3.2.4中朝成矿区铜矿带

  中朝成矿区的形成跨越了漫长岁月,蕴含资源丰富。在整个中朝成矿区内,铜矿带共蕴含四条,分别是中条山、赣东北、金川-白银和长江中下游铜矿带。同样形成时代较多,主要集中在中生代时期。铜矿带的矿床也分为很多种,主要构成是矽卡岩型,还包括岩浆型和热液型等。中朝成矿区的形成跨越了漫长岁月,蕴含资源丰富。在整个中朝成矿区内,铜矿带共蕴含四条,分别是中条山、赣东北、金川-白银和长江中下游铜矿带。同样形成时代较多,主要集中在中生代时期。铜矿带的矿床也分为很多种,主要构成是矽卡岩型,还包括岩浆型和热液型等。

  3.2.5西亚成矿区铜矿带

  西亚成矿区形成于新生代和中生代,是特提斯成矿域的一部分,蕴含丰富的铜矿资源,形成了艾纳克、俾路支、西天山三条矿带。以斑岩型矿床为主,砂泥岩型为辅,形成跨越了新、古生代、元古宙等多个时代。

  3.2.6喜马拉雅成矿区铜矿带

  喜马拉雅成矿区位于特提斯成矿域东段的冈底斯地块和喜马拉雅造山带中。内有岗底斯、斑公湖-怒江和玉龙三个铜带。矿床类型多为斑岩型,砂卡岩型其后。形成时间为中新生代。

  3.2.7中南半岛成矿区铜矿带

  由东南亚古陆变迁而来的中南半岛成矿区虽然是特提斯成矿域的一部分,但在特征上同时拥有特提斯成矿域和环太平洋成矿域的双重特征。在经历新、中生代漫长岁月慢慢成型的过程中,主要蕴含锡、铝、锑等。而在铜矿资源上储量也十分丰富,该成矿区的铜矿带共有五条之多,矿产主要类型为斑岩型,变质型次之。

  3.2.8阿拉伯成矿区铜矿带

  阿拉伯成矿区呈现出的范围相当于阿拉伯半岛,处于冈瓦纳成矿区中部。此矿区的成形跨越多个时代,除了盛产天然气和石油,当地铜矿的储备也很丰富,这是赛义德铜矿带的所在地,主要是在大型火山沉积岩上形成,在元古宙时期此矿带经过漫长岁月演变形成的。

  3.2.9印度成矿区铜矿带

  位于印度板块的印度成矿区,属于冈瓦纳成矿域。矿区的形成历经多个时代,主要在新生代、太古宙时期。物产丰富,以铝、铁矿石带为主,而铜矿带主要是东印度、克特里这两条,以变质型和热液型、斑岩型等类型构成,主要成型于元古宙时期。

  3.2.10东亚成矿区铜矿带

  东亚成矿区形成于中生代,位于环太平洋成矿域,主要分布在中国台湾、马来西亚、菲律宾、日本等岛屿地区,还包括我国的华南地区。矿产以锡、镍、锑、钨为主,金、磷、铬、汞、锰、铜次之。其中蕴含两条铜矿带,分别是菲律宾、闽西南。类型以斑岩型为主,伴有陆相火山岩型。

\

  3.3战略选区的原则和依据

  笔者,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进行铜矿资源战略选区所遵守的依据及原则如下:

  ①由于时间的限制和收集资料困难,本次战略选区仅包含上文描述的各铜矿带和所在的国家。

  ②依据战略选区铜矿本身及所在国或地区外部环境的各项分项指标,将选区分为三级,分别是好、较好、一般。将各项指标定量赋值,为3、2、1。

  ③对铜矿各项指标进行定量。资源储量大于2000万吨为好,较好的区间是1000万吨~1999万吨,1000万吨以下为一般;大型铜矿床数量大于10个,是好级别,在2~9之间是较好级别,只有一个矿床的为一般级别;铜矿带的数量大于3个可以评定为好,2个为较好级别,1个为一般级别;具有3个以上的铜矿类型为好,铜矿类型为2时为较好级别,只有1个的为一般级别。

  ④铜矿战略选区还需要注重矿场所在国的政局稳定性、与中国关系、运输距离、投资环境四项指标。在政局稳定的国家评为好级别,政局较稳定的评为较好级别,政局不稳定的为一般;与中国的关系指标划分为,同为上合组织成员且签署战略伙伴协议的国家为好级别,以战略伙伴的国家为较好,外交关系普通的为一般;在运输距离方面,紧邻中国的地区级别为好,环中国周边的国家为较好级别,其他的为一般;投资环境方面,依据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全球矿业评价结果为基准,四星以上为好,二、三星的国家和地区为较好级别,剩下的为一般级别。

  ⑤对各铜矿带和所在国的各单项指标结果进行累加,将最终结果进行综合排名,排名分成三个级别。其中得分大于17分的为好,得分在13~16之间的评价为较好级别,小于12的为一般级别。

  3.3.1铜矿带评价

  本文研究的23个铜带大型铜矿数量、储量和类型的定性评价。由于篇幅限制,只将级别“好”的数据列出,以下为明细:

  ①巴尔喀什-准噶尔矿产带:大型铜矿床数量为3个,资源储备6050万吨,铜矿床类型3个;②中南乌拉尔矿产带:大型铜矿床数量为6个,资源储备1233万吨,铜矿床类型3个;③东南蒙古矿产带:大型铜矿床数量为5个,资源储备3475万吨,铜矿床类型3个;④亚美尼亚-土耳其矿产带:大型铜矿床数量为6个,资源储备2055万吨,铜矿床类型3个;⑤东印度矿产带:大型铜矿床数量为3个,资源储备1173万吨,铜矿床类型3个;⑥诺里尔斯克矿产带:大型铜矿床数量为1个,资源储备3000万吨,铜矿床类型1个;⑦俾路支矿产带:大型铜矿床数量为4个,资源储备2958万吨,铜矿床类型1个;⑧乌多坎矿产带:大型铜矿床数量为1个,资源储备2400万吨,铜矿床类型1个。

  文中共提到了23条境外铜矿带。经过对各项指标的定性评价,分析得知共有8条铜矿带被评为第一级别,即“好”级别,这些铜矿带可以作为我国铜矿资源战略区划的优先选择的国外矿石。其余的铜矿带可作为我国进口国外铜矿资源的备选之地。

  3.3.2铜矿带综合评级

  对“一带一路”境外铜矿带综合评级,由于篇幅限制,只将级别“好”的数据列出,具体明细如下。

  ①巴尔喀什-准噶尔矿产带,大型铜矿数量定量评价为3,资源储量定量评价为3,铜矿类型定量评价为3,同中国关系定量评价为3,运输距离定量评价为3,政局稳定性定量评价为3,矿业投资环境定量评价为3,定量评价累计值为21,综合定性评价为“好”。

  ②中南乌拉尔矿产带,大型铜矿数量定量评价为2,资源储量定量评价为2,铜矿类型定量评价为3,同中国关系定量评价为3,运输距离定量评价为3,政局稳定性定量评价为3,矿业投资环境定量评价为3,定量评价累计值为19,综合定性评价为“好”。

  ③东南蒙古矿产带,大型铜矿数量定量评价为2,资源储量定量评价为3,铜矿类型定量评价为3,同中国关系定量评价为3,运输距离定量评价为3,政局稳定性定量评价为2,矿业投资环境定量评价为3,定量评价累计值为19,综合定性评价为“好”。

  ④亚美尼亚-土耳其矿产带,大型铜矿数量定量评价为2,资源储量定量评价为3,铜矿类型定量评价为3,同中国关系定量评价为3,运输距离定量评价为2,政局稳定性定量评价为2,矿业投资环境定量评价为3,定量评价累计值为18,综合定性评价为“好”。

  ⑤东印度矿产带,大型铜矿数量定量评价为2,资源储量定量评价为2,铜矿类型定量评价为3,同中国关系定量评价为3,运输距离定量评价为3,政局稳定性定量评价为2,矿业投资环境定量评价为3,定量评价累计值为18,综合定性评价为“好”。

  ⑥诺里尔斯克矿产带,大型铜矿数量定量评价为1,资源储量定量评价为3,铜矿类型定量评价为1,同中国关系定量评价为3,运输距离定量评价为3,政局稳定性定量评价为3,矿业投资环境定量评价为3,定量评价累计值为17,综合定性评价为“好”。

  ⑦俾路支矿产带,大型铜矿数量定量评价为2,资源储量定量评价为3,铜矿类型定量评价为1,同中国关系定量评价为3,运输距离定量评价为3,政局稳定性定量评价为2,矿业投资环境定量评价为3,定量评价累计值为17,综合定性评价为“好”。⑧乌多坎矿产带,大型铜矿数量定量评价为1,资源储量定量评价为3,铜矿类型定量评价为1,同中国关系定量评价为3,运输距离定量评价为3,政局稳定性定量评价为3,矿业投资环境定量评价为3,定量评价累计值为17,综合定性评价为“好”。

  综合境外23个铜矿带的各项指标的定量和定性分析,进行算数累加得分在17分以上的铜矿带为8条,位于7个国家,这7个国家就成为我国海外铜矿勘探开发优先合作国家;其余铜矿带位于的国家评为“较好”“一般”级别。

  4结论

  本文基于前人在铜矿地质特征及相关成果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一带一路”沿线各国铜矿资源的地质特征和战略区划,获得以下几点成果。

  (1)中国铜资源丰裕,已经勘查的铜储量居世界第六,但中国是经济大国,在经济建设上对铜供给巨大,经常出现短缺。因此应更多地去使用海外铜资源以达到供给满足。国外矿产资源同样蕴含丰富,其中“一带一路”区域储存的铜矿资源占比达到18%,由于该地区的经济、政治与中国具有天然的联系,就成为我国海外引进铜矿资源的第一选择。

  (2)“一带一路”区域矿产资源丰富,有许多大型铜矿区分布在该区域,储存量大于100万吨的铜矿主要集中在九个国家,分别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共和国、菲律宾、印度、俄罗斯等。斑岩型是铜矿中存在最多的类型,之外还有火山岩型、热液型、变质型等。新生代和古生代是形成这些大型铜矿床的主要年代,在中生代和元生代时期也有铜矿带的形成,而太古宙这一时期没有在“一带一路”沿线留下铜矿带。但在元古代到新生代这一漫长跨度中铜矿的强度不断提升。

  (3)由于铜矿床的特征各异、勘查开发的外部条件又各不相同,根据八大指标,铜资源类型、储备量、大型铜床数量、铜带数量、与中国的关系、与中国的空间距离、政治稳定、采矿投资环境等,对境外23个铜矿带及外部环境各项指标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在我国铜矿资源区划中优先合作的是周边国家的俄罗斯、印度、蒙古、老挝以及环周边国家伊朗、印度尼西亚、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他们是最符合我国获取境外铜矿资源的国家。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ligonglunwen/6646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