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铜矿是我国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随着“双 碳”计划的有序推进,新型产业领域的蓬勃发展,铜的需 求量迎来新的增量,我国铜矿的进口量持续上升,面临着 对外依赖程度较高且进口地高度集中、缺乏战略储备、易 受地缘政治、民族资本主义回潮影响等风险。对加强铜矿 产品供应链稳定性提出以下建议 :①加强多边国际合作, 寻求多样化投资主体 ;②加强对矿产资源安全的态势预 测和策略安排 ;③加强综合利用, 提高废铜回收效率。
关键词 :铜矿资源,供需形势,政策建议
铜是在自然界中应用的主要金属材料之一,由于其导 热、导电、易焊接、延展、耐腐蚀和耐磨等性能俱佳, 已被 广泛地应用于机械制造、国防建设、基础设施工程、电力、 交通运输以及新兴产业等领域。据美国地质调查局公布的 数据,2022 年全球铜资源储量 8.9 亿吨,而中国铜矿储量 为 3494.79 万吨,约占全球总储量的 4%,位居全世界第六 位,但我国人均铜矿占有量远远不及全球人均占有量,国 内铜矿供给水平受限, 可持续供给能力较弱。
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2019 年度,我国进口铜精矿 2199 万吨,铜对外依存度高达 78%,铜精矿进口量占全球 铜精矿产量的26.74%,是全球铜精矿需求第一大国。2020 年,全球矿产资源需求总体萎缩,中国逆势增长,铜消费 量同比增长了 17.1%, 进口量增长了 33%。2021 年, 铜精 矿(实物量)进量口 2340.4 万吨, 同比增长 7.6%。2022 年 中国铜矿砂及其精矿进口量 2527 万吨,同比增长 8.0%。 随着“双碳”计划的有序推进,新型产业领域的蓬勃发展, 铜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需求将持续增长。新能源汽车产 销目前以每月 100% 的同比增速上涨,带动电池级铜箔和 汽车铜线需求显著上升, 以及新能源充电桩的普及也增加 了对铜的需求。目前我国铜产业链十分脆弱,原料供给端 大量依靠进口,对外依存度高,因此分析铜矿资源保障所 面临的风险,并寻找加强铜矿供应链稳定性的措施,对保 障我国的铜矿资源战略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 中国铜矿资源供需形势
1.1 我国铜资源禀赋不高,难以保证我国铜矿产品供应链的稳定 中国的铜矿资源储量虽然位居全球第六,但贫矿多富矿少,大多是低品位矿,仅有不到20% 的铜矿为富铜矿,且多为共、伴生矿,中小型矿床,这些特征使得我国铜矿 山的生产规模普遍较小,面临开采难度大成本高,利用率 低等问题。
从 2005 年开始,全国铜精矿和精炼铜产量增长较为 显著,呈现稳定增长态势,尽管疫情期间全球经济遭受重 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全球经济将萎缩4.4%,国际铜 消费量萎靡,但中国铜消费量逆势增长,2020 年,中国电 力、热力生产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加 17%,交通运输业增 加 1.4%,房地产业增加 5%,再加之对人民币升值超预期、 国外消费疲软、国内废铜供应紧张等因素,中国精炼铜的 消费量大幅增长,经过数十年的强化开采,部分矿山资源 储量急剧下降,甚至接近枯竭。近年来,随着我国找矿勘 查取得了重大突破, 西部地区已成为未来铜矿产量增长的 核心所在, 目前西藏已探明的铜矿资源占全国总储量的一 半以上,然而西藏的铜矿资源开发并非易事,西藏地质结 构复杂,平均海拔 4000m 以上,对技术水平要求高,开采 作业难度大,且如果不考虑后果大规模进行开采的话,将 会给西藏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 同时也不 利于铜矿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2 开采难度大,综合利用率低
从2012 年~ 2022 年,中国铜矿产量处于稳步增长阶 段,2012 年我国国内铜矿山产量仅有 155.15 万吨,占全球 总产量的 9.19% ;2022 年 1 月~ 10 月全球铜矿总产量为 1804 万吨,中国铜矿山产量约为 96.1 万吨,约占全球总产 量的 5.33%,可见虽然产量增长迅速,但我国铜产量占全 球总产量的比重却有所下滑。一方面,是由于我国铜矿资 源的储采比比较低,大量优质的铜矿资源被过度开发,铜 矿石品位持续下降, 而对条件较差的高海拔铜矿山开采则 要求关键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 ;另一方面, 由于我国铜矿 资源多为共、伴生矿,单一矿少,在采选冶炼过程中要充 分考虑对多种组分的综合利用, 而目前我国对矿产资源的 综合利用率相对较低, 在开采过程中易造成资源浪费。
1.3 双碳背景下铜矿资源需求迎来新的增量
铜具有高导电性,是电力基础设施的关键材料,应用 于几乎所有的低碳新能源技术,如风电的塔筒电缆、机组 内部升压器、机组外部升压器、风电场内部电缆、电机、 开关设备、控制电线电缆、接地电线电缆、光伏发电电缆等,甚至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电机和电控方面都会用到铜 材料。双碳背景下,冶炼、化工等高碳重化工业发展受到 抑制,煤电、钢铁、炼铝等行业面临巨大碳排放压力,产 业规模和生产方式将发生重大调整,这些都将为铜带来 新的需求增量。据国际铜业协会测算,生产新能源汽车 所消耗的金属材料铜要远大于制造内燃机驱动汽车,每 辆内燃机驱动汽车的铜使用量约为 23kg,每辆纯电动汽 车的铜使用量约为 83kg,每辆纯电动公共汽车的铜使用 量约为 369kg。目前中国已是全球第一大新能源汽车生产 国,2019 年生产了全球超过一半的新能源汽车,产量连 续五年位居全球首位,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 预计2040 年全球铜消费将增长至 4150 万吨,较2020 年增 长 62%,2035 年前中国铜资源消费将保持增长态势,2035 年~ 2050 年需求将持续维持高位。在国家双碳政策的支 持下,重污染高能耗行业将从台前走向幕后,新材料和新 能源领域将成为焦点, 风力发电和新能源领域有望在未来 30 年内逐步取代火力发电和燃油汽车,铜需求也将向这 两个全新增长点倾斜。
2 供应链上游对外依存度高所面临的风险
2.1 铜矿资源的进口地高度集中
全球优质的铜矿山高度集中, 2022年全球铜矿产量为 2495 万吨,其中产量前四大铜矿公司铜矿为 Codelco(智 利国家铜业)、Freeport-McMoRan Inc(自由港麦克莫)、必 和必拓集团BHP Group 以及嘉能可 Glencore产能分别为 155.3 万吨、152.6 万吨、113.2 万吨、105.8 万吨, 合计总产 量 526.9 万吨, 占全球总产量的 21.12%。南美智利、秘鲁 是世界上铜资源开发规模最大的两个国家,铜矿产能占 世界的一半以上,也是我国两大主要进口来源国。2022 年 我国进口铜精矿 2527 万吨,创下历史新高 ;2021 年我国 进口铜精矿2340.4 万吨,从智利、秘鲁分别进口 888 万吨、 554 万吨,占总进口量的 61.62%。中国铜矿资源对外依存 度高且进口渠道高度集中, 不仅每年要付出高昂的经济成 本,还极易造成卖方的垄断,并可能带来短期供应价格上 涨或中长期的供应安全风险。
2.2 缺乏战略储备
早在 2002 年中国对铜矿资源的消费量就超过美国, 成为全球第一大铜资源消费国。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中国铜资源消费量稳步增长,如今 2022 年中国精炼铜的 消费量已由2000 年的 193 万吨上涨至 1351.2 万吨,全球消 费占比也由 15% 上涨至 55% 左右。在过去的 20 年里,中 国是世界上铜资源消费增长最快、增幅最大的国家,中国 对精炼铜的消费量较 22 年前扩大了 7 倍,极大地促进了全球铜产业链上下游产业的发展。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铜 消费国,铜资源的供需却存在结构性矛盾,国内生产的铜 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每年要从海外进口大量的铜精矿、废 铜、精炼铜,进出口额存在巨大逆差。美国早在二战结束 后就构建了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战略贮存体系, 并在此基 础上创建了国家储备库 ;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在石油危机 后逐步将资源的供应安全与国家经济政治安全结合在一 起 ;而中国的铜资源储备还没有建立起大国战略体系, 一 定程度上会影响铜矿产品供应链的稳定, 导致短期内缺乏 应急应变能力,同时也削弱了我国在国际铜矿贸易中议 价、定价的话语权。因此我国目前亟需构建战略性矿产资 源战略储备体系, 注重横向产业链的协调发展以及所需要 的资源供给, 有效合理保障资源供给。
2.3 受地缘政治,资源民族主义回潮影响
资源民族主义起源于20 世纪 50 年代,发展中国家陆 续取得了政治独立, 在经历了长达数百年丧失自然资源主 权后,他们的自然资源的主权意识开始觉醒,主要通过没 收或国有化战略资源资产等措施,来维护或控制本国的 矿产资源,使得自身利益份额最大化。随着全球经济的快 速增长, 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矿产资源的产量不能满足消费 量,从而不得不大量依靠进口的难题。在该背景下,资源 大国不断调整矿业政策,不断强化对本国资源的控制,表 现出资源领域的保护主义倾向。以五矿资源对秘鲁的邦巴 斯铜矿的收购为例,出于维护本国经济利益、维护国家矿 产资源安全, 其收购条件之一为秘鲁公司必须拥有至少两 个股东。
2.4 矿产品价格金融化,定价话语权缺失
全球铜精矿的定价以期货定价为主,世界铜精矿供应 市场相对稳定,铜矿生产企业众多,铜业巨头企业在产量 上占据优势,相对市场竞争力更强,对铜价具有较大的影 响力。我国作为全球第一的铜消费大国,对铜精矿需求巨 大,但由于我国铜资源禀赋不强、国际大型生产商和贸易 商少,各铜矿冶炼厂产能较为分散,因此对上游铜精矿市 场价格影响力较弱。2022 年全球前十铜矿生产商仅有紫 金矿业上榜(排名第六),由于关键项目的成功投产致使 其铜矿开采量同比增长了47%。全球前十铜矿生产商的产 能占全球一半以上,主导了全球铜供应。目前伦敦金属交 易所(LME)主导国际铜定价,全球 70% 的铜是按照LME 公布的正式牌价为基准进行贸易的, 同时金融机构和美元 指数也会扰动全球铜矿价格。铜价的剧烈波动会影响到铜 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因此我国亟需建立铜价波动的预警机 制,积极扩大矿产品贸易人民币结算范围,逐步增强我国 在全球矿产贸易中的定价话语权。
3 政策建议
3.1 加强多边国际合作,寻求多样化投资主体
全球绝大多数优质的铜矿项目大多掌握在智利、秘 鲁、澳大利亚、墨西哥等少数几个国家手中,这些项目产 量大成本低,具有很强的优势,也是我国铜矿资源的主要 进口来源。目前我国中资企业不断在国外投资建设铜矿 山,取得了一定成效,如紫金矿业的卡莫阿铜矿、中国铝 业的特罗莫克铜矿、中国有色的谦比希铜矿、中国五矿的 邦巴斯铜矿、铜陵有色的米拉多铜矿等。海外铜矿的开发 使得中资企业在全球铜资源市场的占有率不断提高, 但相 比于国际顶尖铜资源巨头差距仍然较大, 市场占有率虽然 得到了提升,但控制力仍然相对不足。据中国有色金属报 报道,截至2021 年底,中资企业在境外控股或参股经营铜 矿山 26 座,建有矿产铜总产能 222.2 万吨 / 年,已经超过 我国境内矿产铜总产能。
国外投资开发的推进有助于分散供货渠道,形成多头 供应商,提升我国资源保障能力,增强铜矿资源进口资源 稳定性。但同时要注意资源民族主义,中资企业应从战略 发展角度慎重地考虑长远目标,提升自身治理能力,注重 安全防范、坚持可持续发展,同时注意遵循社会环境相关 国际最佳实践标准和法律规范,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真正 把企业融入到当地的社会文化中。中国铝业集团于 2007 年出资收购秘鲁的特罗莫克千万吨级特大型铜矿项目, 资 源拥有者秘鲁人因为经历过西班牙人的殖民统治和资源 掠夺,对外资介入开采本国矿产感到不安,中铝集团针对 这一情况建立了一支中秘融合的高效、专业的管理团队, 不断加强同当地政府部门的联系和互动,与当地社区、相 关机构建立良好的关系,为当地居民提供医疗卫生、文化 教育、就业及培训等服务,通过不断尝试终于开拓出一条 适合南美秘鲁的矿产开发路径, 为海外矿产资源开采项目 构建了新范式。
3.2 加强对矿产资源安全的态势预测和策略安排
为保障铜矿产品供应链的稳定,首先要做到清楚铜矿 资源账本,尽快落实资源储量动态更新机制。着重研究中 国国内铜矿的海外依存情况,以系统了解中国对海外铜 矿资源的数量增长情况和需求状况, 并根据中国的发展现状和未来战略目标,根据国内外铜矿资源拥有现状,研究 国外供应的可行性, 同时系统追踪海外矿产资源的供需动 向,特别关注优势矿产资源国家的能源贸易动向和策略安 排,加强同有关国家的矿产开发利用协作。加强国内找矿 勘查活动,增加专项资金投入,政府应打通国内外在铜矿 资源研发上的政策堵点,及时释放“加大铜矿资源开发力 度”的政策信息,积极引导国内外铜矿资源研发,以增强 中国铜矿资源的自主保障能力。在铜矿山项目建设过程 中,要注重提高企业成本竞争力,努力实施现代化、环保 化升级技术改造和资源整合、综合治理,让我国境内矿山 企业以更低的生产成本、更大的效益、更佳的效率,承担 好国家铜矿资源安全的任务。
3.3 加强综合利用,提高废铜回收效率
再生铜资源是缓解铜矿资源供需失衡的重要路径之 一,促进国内再生铜回收,可帮助缓解原生矿产供应紧缺 情况。废旧金属的再利用不仅帮助我国增强铜矿产品供应 链的稳定,提高国际铜矿贸易中议价、定价的话语权,还 有助于实现低碳排放的绿色经济,达到双碳目标。我国废 铜完整的产业链已基本形成, 但再生铜资源处于供不应求 的阶段,目前我国企业的再生铜普遍来源于国内市场,而 国内的再生铜资源市场体系更不完善,存在资源账本不 清晰,交易账目不精细等问题,需要尽快构建废铜回收政 策支持体系,规范行业标准,完善税收政策,提高企业积 极性,加强循环利用技术的创新研究,使得再生矿行业向 合规专业化方向发展。《中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报告 (2022)》中的数据显示,2021 年我国废有色金属回收总量 为 1348 万吨,同比增长 9.6% ;再生有色金属原料2021 年 进口量为 272.00 万吨,同比增长 37.1%,进口金额却同比 增长 142.9%,进口成本增长幅度远大于进口量的增长幅 度, 这也是为何我国企业的再生铜普遍来源于国内市场的 原因。政府应鼓励社会各界自觉回收废家电、废手机等铜 资源,同时全面落实垃圾分类及后续的资源再利用行动, 明确环保标准要求,提高资源二次利用率,保障资源供应 稳定。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ligonglunwen/75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