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理工论文 > 正文

新疆托克逊县白杨河矿山地质特征、成因浅析及资源储量估算方法讨论论文

发布时间:2023-05-18 11:18:0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新疆吐鲁番市是疆内重要的矿产基地,区内各种矿 产资源丰富, 全地区已发现 65 个矿种, 其中钾硝石、钠硝石等储 量居全国之首, 煤、铁、金、铜、湖盐等储量也居新疆前列。本文 结合笔者在白杨河矿山近两年的工作经历,结合以往地质勘查 资料,总结了白杨河矿山矿床地质特征。从构造和古地理条件、 成矿物质来源和沉积韵律等方面论述了白杨河矿山的矿床成因 类型。对吐鲁番盆地内寻找相似成矿条件的矿床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矿床类型,矿床成因,吐鲁番,地质特征,资源量估算

  吐鲁番地区位于天山东段,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经历 了强烈的构造运动,频繁的岩浆活动,成矿作用普遍,从而形成 了本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白杨河矿山位于觉罗塔格 Cu-Ni-Fe- Mn-Au-Ag-Mo-W - 硅灰石 - 膨润土 - 煤成矿带(Ⅱ -6) 之小热泉 子 Cu-Pb-Zn-Au矿带(Ⅱ -6-1) 之间, 区域内矿产较为丰富, 主要 矿产地有小热泉子铜矿, 石英滩金矿、康古尔金矿、马头滩金矿、 土屋铜矿、延东铜矿等。笔者于2019 年~ 2020 年在托克逊县白 杨河矿山开展大量野外工作,提交了资源储量报告。经详细勘 查,发现托克逊县白杨河2号矿山实际资源储量超过 4000 万吨, 其中探明资源储量达2573.65 万吨,规模达到了大型。本文结合 吐鲁番盆地岩相古地理环境和古气候特征,对白杨河矿山的矿 床类型、矿床成因进行总结分析, 以期为后续工作及周边找矿提 供参考。

\
 

  1 区域地质背景

  白杨河矿山位于吐鲁番盆地西北边缘,南面为觉罗塔格山 复背斜,构成了吐鲁番盆地的南界。北侧为博格达山复背斜,与 准噶尔盆地相隔。后经构造运动使区域褶皱和断裂较发育, 构造 线方向呈近东西向或北西向展布, 断裂性质多为逆断层、平推断 层。区内褶皱、断裂构造比较发育,南北纵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带 性,北部强烈褶皱带为古生界地层隆起形成的中高山 ;中部挤 压褶皱带,为中生界地层受挤压褶皱形成的紧闭褶皱带 ;南部 相对沉降带, 为新近系形成的低山丘陵宽缓褶皱带。区域出露的 地层有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新近系和第四系。

  区域上出露有两处岩体,分别为2054 高地岩体和白杨河沟 口岩体。前者呈不规则状出露面积约 5km2 ;后者呈长条状,出 露长约4km, 宽约 1km。

  区域上矿产主要有小热泉子铜矿,石英滩金矿、康古尔金矿 等。白杨河矿山构造位置位于吐哈盆地北缘,在该区地层中所采 集到的化石标本说明,该矿床为浅湖泊相化学沉积成因类型,从岩石中的碎屑物质成份和对特征元素的分析可以看出, 该区沉积 物的主要物质来源为本区北侧的天山南翼火山岩区的剥蚀物。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

  区内出露的地层简单,仅有新近系中新统桃树园组(N1t)及 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hpl+al) 出露,主要岩性为粘土层、泥岩、 粉砂质泥岩及矿体层。

  2.2 构造

  区内断裂构造不发育。矿区位于白杨河中下游倾伏背斜的 南翼。区内新近系桃树园组岩层基本上呈单斜产出,向南倾,岩 层产状 140°~ 190°∠ 15°~ 35°,矿体局部发育有小揉皱, 对矿体延伸影响不大, 构造形态简单。

  2.3 岩浆岩

  矿区内未见有岩浆岩出露。

  2.4 围岩及夹石

  (1) 围岩。矿体顶板围岩为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松散砂砾 层及桃树园组第三段(N t13) 泥岩层 ;底板围岩为桃树园组第 一段(N t11) 顶部的褐红色泥岩,由粘土矿物组成。顶板围岩厚 3m ~ 37m,底板围岩厚度大于 30m,未揭露到底。围岩呈泥质 碎屑结构,厚层状 -块状构造,产状与矿体一致。主要成分为粘 土质、白云石或灰质、石英粉砂碎屑物,化学成分为 CaO9.82%、 SO36.86%、H2O+5.02%、SiO24.76%、Al2O312.89%、Fe2O35.32%、 MgO3.22%、K2O1.23%、Na2O1.23%、H2O-5.77%。围岩与矿层界 线清晰, 开采过程中易于剥离, 对矿体完整性影响小。

  (2) 夹石。矿体地表基本不含夹石,深部仅在 ZK801 和 ZK401 内见有一层超过最低可采厚度的夹石,编号为j1.夹石产 状和矿体一致。ZK801 揭露 j1 厚度最大, 达 5.40m, ZK401 揭露 j1 厚度为 3.20m, ZK1201 和 ZK001 均未揭露到此层夹石, 故根 据相邻工程控制推测其长度在 500m ~600m, 平均厚度为4.30m。 此层夹石为含矿泥岩, 取样分析其 CaSO4 平均含量为44.70%, 接 近边界品位,SiO2 平均含量 14.16%, MgO 平均含量2.94%, 与矿 体有害组分相差不大, 但开采时仍应注意对其进行剥离, 避免混 入矿石之中, 影响矿石质量。

  除 ZK801 和 ZK401 外,ZK001、ZK301 和 ZK1201 均见有厚 度较小的夹石, 主要为含矿泥岩, 品位24.45% ~ 43.44%, 各层 夹石真厚度在 1.12m ~ 1.56m之间, 均未超过夹石剔除厚度。

  总体来说,夹石在矿体中所占比例甚微,对矿体完整性影响 小 ;夹石矿石含量均接近边界品位, 夹石与矿体界线清晰, 开采时易于剥离。

  3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体特征

  区内共圈定了一个矿体,赋存于桃树园组(N1t)。矿体出露 于矿区中部, 在矿界范围内呈中间窄两端宽的长条带状, 总体走 向近东西向。矿区内矿体出露长 3100m, 宽 42m ~ 181m, 规模 巨大。矿体往西部延伸出矿区外,往东逐渐尖灭。矿体在中部呈 中央残丘状产出, 往南逐渐为第四系覆盖。

  矿体以厚层状为主,矿石类型较单一,矿石质量稳定。矿 体内部结构简单,未见岩溶构造。地表和深部钻探控制的矿体 厚度在 30.09m ~ 83.00m之间,平均厚 60.67m, 厚度变化系数为 26.97%。

  矿体单工程平均品位在 61.62% ~ 87.83%,地表矿体平均品 位为 86.07%, 深部矿体平均品位 70.07%, 整体平均品位 79.07%, 品位变化系数为 10.98%, 属于品位均匀的矿体。

  矿体 CaSO4 ·2H2O 含量占比 95.56%, CaSO4 含量占 4.44%。 矿石工业类型均可划分为Ⅳ级品及以上,CaSO4 ·H2O 占比总体 变化不大,深部略高于地表,中部高于两端,推测为地表风化脱 水所致, 对矿石质量影响不大。

  3.2 矿石特征

  (1) 矿石结构、构造及矿物成分。根据矿石外观、物质成分、 结构构造及产出部位,将矿区矿石类型划分为灰白色 -灰绿色层 状矿体和褐红色泥质层状矿体两种自然类型。总体来看, 二者矿 物含量并无显著区别,褐红色泥质矿体的粘土矿物含量略高于 灰白色 -灰绿色矿体。

  灰白色 - 灰绿色层状矿体 :矿石呈半自形晶粒状结构, 致密块状构造。矿石具玻璃光泽,层理面清晰。矿石成分以 CaSO4 ·H2O 为主, 含量约 74%, 晶体细小, 呈半自形板状, 粒度 < 0.4mm ~ 2.6mm, 紧密互嵌分布 ;CaSO4 呈半自形板状,含量 约 15%, 粒度 0.2mm ~ 1mm, 呈较均匀分布 ;粘土矿物, 含量 约 10%, 含氧化铁呈红褐色, 呈脉状充填在裂隙中。

  褐红色泥质层状矿体 :颜色灰、浅褐红色,粒状结构,块 状构造。成分 以 CaSO4 ·H2O 为主, 含 少量 CaSO4、粘土和粉 砂。CaSO4 ·H2O 含 量 约 57% ~ 74%,半 自 形 晶 粒 状,粒 度 0.2mm ~ 1.0mm, 紧密互嵌,局部分布 ;CaSO4 含量 0% ~ 20%, 呈半自形板状,粒度 0.4mm ~ 2.6mm,紧密接触,较均匀分布 ; 粘土含量 10% ~ 20%,因含氧化铁呈褐红色,呈交代充填,或呈 脉状充填在岩石破碎裂隙中。

  (2) 矿石有益有害元素及变化规律。根据组合分析成果,全 区矿石的化学组分为 :SiO28.50% ~ 15.29%, 平均值 12.85% ; Al2O31.69% ~ 3.36%, 平 均 值 2.31% ;FeO0.10% ~ 0.24%, 平 均 值 0.19% ;Fe2O30.72% ~ 1.39%, 平 均 值 0.95% ; CaO25.34% ~ 29.28%, 平 均 值 27.47% ;MgO0.49% ~ 1.03%, 平 均 值 0.67% ;K2O0.39% ~ 0.77%, 平 均 值 0.52% ; Na2O0.19% ~ 1.26%, 平 均 值 0.35% ;Sr0.13% ~ 0.28%, 平 均 值 0.19% ;H2O+14.99% ~ 18.16%, 平 均 值 17.04% ;H2O-0.22% ~0.53%,平均值0.34% ;CO20.78% ~1.34%,平均值0.97% ;SO333.13% ~ 39.75%, 平均值 37.30%。

  矿石有益组分为 CaO、SO3 、H2O+,有害杂质组分主要为 SiO2、MgO。矿石主要有益有害组分沿走向变化规律 :

  CaO :沿走向稳定, 变化系数为4.41%, 无明显变化规律。

  SO3 :沿走向稳定, 变化系数为 5.02%, 无明显变化规律。

  H2O+ :沿走向稳定, 变化系数为 5.01%, 无明显变化规律。

  SiO2 :沿走向稳定, 变化系数为 16.20%, 无明显变化规律。

  MgO :沿走向较稳定,变化系数为24.13%,呈现中间低,两 头高的特点。

  矿石主要有益有害组分沿倾向变化规律 :

  CaO :沿倾向稳定,变化系数为 6.99%,由浅至深呈变低的 趋势。

  SO3 :沿倾向稳定,变化系数为 9.22%,由浅至深呈变低的 趋势。

  H2O+ :沿倾向稳定,变化系数为 9.63%,由浅至深呈变低的 趋势。

  SiO2 :沿倾向稳定,变化系数为26.21%,由浅至深呈变低的 趋势。

  MgO :沿倾向较稳定,变化系数为 37.06%,由浅至深呈变 高的趋势。

  总体看,区内矿体矿石主要有益、有害组分的分布基本稳定 且无明显变化规律,并且矿石的各项化学成分均达到规范一般 工业指标中水泥缓凝剂用矿石(Ⅳ级品) 的要求。有害组分未超 出规范一般工业指标的要求, 且变化区间不大, 对矿石质量无影 响,故矿体的矿石质量稳定。

  (3) 矿石主要化学组分的相关性。对本次核实采取的 1045 件基本分析样品和 10 件组合分析样品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矿区 内矿石各化学组分的相关性如下 :

  ①地表矿石中的 SO3 、H2O+ 相关性一般, 相关系数为 0.530 ; 钻孔内样品 SO3 、H2O+ 基本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 0.774 ;钻 孔内矿石样品根据当量换算H2O+ 普遍有剩余,说明地表矿石存 在一定程度的风化脱水。

  ② CaO 和 SO3 相 关 系 数 为 0.86.CaO 和 H2O+ 相关系数为 0.84.三者之间正相关关系密切, 主要是共同生成 CaSO4 ·H2O。

  ③ SiO2 、Al2O3、Fe2O3 三者之间正相关关系密切,相关系数 达 0.78.说明它们均形成粘土矿物。

  ④ MgO 与Al2O3、Fe2O3 呈正相关,相关系数达 0.98.说明矿 床沉积过程中MgO含量与带入水盆地的碎屑物中含有部分粘土 矿物有较大关系。

  ⑤ SO3 和 Fe2O3 相关系数 -0.185.相关性较弱,说明本矿床 中不存在Fe 的硫化物和硫酸盐。

  4 矿床成因浅析

  矿床成因类型为浅湖相沉积型矿床。古生代的海西期构造 运动使中天山的华力西期构造层始终处于地背斜隆起性质,分 隔了南天山地向斜和北天山地向斜,此时的北天山喷发活动极为普遍。燕山运动使原来的构造形态进一步活动, 在山间发育了 东西向的山间盆地。吐鲁番盆地此时已经形成雏形。燕山运动 末期至喜山运动开始前的稳定阶段,吐鲁番盆地局部微浅水湖 泊,水体由浅变深,在此沉积了巴坎组的球状矿石和钙质粘土 岩。喜山运动开始后,天山构造带表现为强烈的上升状态,形成 了现代的高山峻岭, 并在山前发育同沉积的断裂构造。吐鲁番盆 地相对于升起的天山急剧下降,初期为剥蚀、充填、补充阶段, 快速堆积了大量碎屑岩 ;当盆地进入稳定发展阶段,沉积了泥 岩,在长期稳定的沉积过程中,退覆萎缩,又堆积了大量剥蚀碎 屑物质, 并使新的地层产生褶皱和断裂。具体表现为桃树园组自 下而上为砂砾岩、砂质泥岩、泥岩、矿体层与泥岩交互出现,其 上为葡萄沟组泥岩所覆盖。

  成矿物质的来源为盆地四周的古火成岩系地层,它们的风 化、剥蚀、搬运、迁移为盆地提供了大量的成矿物质。含矿建造 反映了一套较完整的沉积旋回,红色碎屑岩系 - 红、灰绿色、灰 白色交互出现的碎屑岩系 - 红色碎屑岩系 -矿体层均赋存于不同 颜色交互出现的碎屑岩系中,具波痕构造。在此岩系中,红色泥 岩呈纹层出现, 含膏性较差, 而灰白色、灰绿色层的矿化度较高。 含矿建造特征清楚地反应了矿体是在氧化 -还原交替,以还原为 主的介质条件下,盆地水体不断蒸发咸化,沉积范围逐渐扩大, 在持续沉降过程中大量沉积的。矿体的形成是在一种干旱封闭 的条件, 吐鲁番盆地为断陷盆地, 小草湖断凹则是在其中的断裂 中产生的, 成矿物质在这种断凹沉积, 而相对隆起地带则阻隔了 淡水的补充, 使凹陷里的卤水能够长期保持沉积浓度, 最终形成 工业矿体。

  5 资源储量估算方法研究

  5.1 资源储量估算方法选择的依据及合理性

  本次核实工作,布置的勘查线基本垂直矿体走向并相互平 行,矿体出露地表,开采方式为露天开采,故选用垂直平行断面 法估算矿区保有资源储量和累计动用资源储量。

  5.2 资源量估算参数的确定

  剖面上矿体面积 S1、S2 :在用MAPGIS软件编制的资源 /储 量估算剖面图的数据文件中直接读取。

  块段(或采空区) 断面平均面积(S平 ) :是依据块段的形态 的不同,选用不同的计算公式而确定。块段长度(L) :在资源储 量估算平面图上直接量取。

  矿石体重(d) :矿石小体重分干体重和湿体重两种。

  本次核实共采取 43 件小体重样,分别测试了矿石干密度和 天然密度, 样品数量大, 具有代表性。

  经统计计算,矿石干密度2.34t/m3.天然密度平均值为2.35t/m3. 因本次核实矿石湿度在0.10% ~ 0.72%,均远小于3%,故本次选取 天然密度2.35t/m3 进行资源量估算。

  5.3 各类资源储量估算方法

  (1) 动用资源储量估算方法。动用块段分布面积较大,产状 平缓。矿区内动用块段采用RTK野外实测标注到图件上,动用 块段面积为野外实测的动用面积。在各采坑补充测量了辅助剖面,利用原分割核实报告地形, 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原矿体地表形 态,计算了剖面上矿体开采面积, 在此基础上采用平行断面法计 算动用的资源储量。

  (2) 压覆资源储量估算方法。矿区内需要压覆分割的块段为 8-12线块段和 15-23线块段,8-15线之间资源储量不需分割可直 接扣除。辅 G-12 线分割为两梯形体,15-23 线分割为两截锥体。 故 8-12 线按照平行断面内插计算断面面积后估算分割块段体 积 ;15-23线按照截锥体公式估算分割块段体积。

  内插法估算参数计算方法 :将高压线外推的压覆范围投影 到资源储量估算图上后,压覆线在两勘查线之间的采用内插法 计算压覆线所在剖面面积。计算出压覆各块段面积后, 采用垂直 平行断面法估算矿区压覆资源储量。

  矿体开采边坡角为 50°,压覆线处地表平均高程为 980m, 最低开采标高 905m,按照地表沿矿体西部走向方向倾斜开采。 则分割位置距 8线距离(L1) 应取地表压覆距离(L0) 加上沿边坡 角外推距离。

  分割块段体积校正 :块段体积分割完成后,分别按照规定 的各项公式进行块段体积估算,估算完成后与原块段体积进行 对比, 求出计算误差, 再将体积误差按分割块段体积比例分配到 各块段进行体积校正。块段体积分割完成后, 再按照原块段小体 重值计算出压覆块段矿石量。Ⅰ -6块段和Ⅰ -15块段分割计算后 均和原块段体积相差不大, 误差均在2% 以内;Ⅰ -7块段和Ⅰ -14 块段分割后和原块段体积误差达到了 30%,原因是原块段体积 为梯形体, 经分割后为两个截锥体, 采用截锥体公式计算人为地 缩减了原块段体积, 对原块段体积进行误差校正后, 能够满足资 源储量估算要求。

  (3) 保有资源储量估算方法。保有资源储量为块段垂直断面 平均面积、块段长度和矿石体重按照相邻剖面不同的面积差采 用相应的计算公式得出。

\
 

  (4) 累计查明资源储量估算方法。累计查明资源储量为保有 资源储量与累计动用资源储量之和。

  6 结论

  (1) 区内矿体延伸长、厚度大,走向呈长条状分布,倾向 延伸连续,厚度及品位变化稳定。矿石主要由 CaSO4 ·2H2O和 CaSO4 组成, 质量较好, 成矿环境为浅湖相蒸发沉积型 ;

  (2) 剖面法估算矿体资源储量时,对压覆及分割矿体有一定 的局限性, 由于分割公式的偏保守估算, 会导致分割后两段矿体 资源量之和小于分割前的资源储量,故应按照原有资源储量对 分割后的矿体资源储量进行误差校正,以保证资源储量估算的 准确性 ;

  (3) 托克逊县白杨河矿山有较大资源潜力,选矿工艺较简 单,矿石利用及各项指标均已达到要求。开采技术条件好,外部 条件均具备。开发对本区经济发展也将起促进作用。该项目的 开发不但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而且社会效益十分明显, 对于提 高当地居民收入, 使之脱贫致富具有重要意义。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ligonglunwen/5625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