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理工论文 > 正文

新疆阿拉沟锰矿的地质特征与成因初探论文

发布时间:2023-04-27 11:04:5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新疆阿拉沟锰矿赋存于晚古生代泥盆纪晚世天格尔 组第二亚组(D3t ) 硅质岩中,矿体呈层状、似层状产出,矿石为b 黑褐色、黑色含锰碎裂岩。矿化蚀变主要有赤铁矿化、硅化、软 锰矿化、褐铁矿化等。综合研究该区的区域地质、矿体特征、矿石矿物等, 对矿床成因类型进行了分析, 该区的矿床成因类型为 浅海相沉积型锰矿床, 建立了找矿标志。

  关键词 :阿拉沟,矿床成因,矿体特征,浅海相沉积型锰,矿床

  阿拉沟锰矿位于新疆吐鲁番以西 80 公里处,大地构造位置 处于准噶尔地块 - 吐哈地块。区内成矿地质条件较好,构造活 动和成矿活动集中,岩浆侵入活动强烈。前人自上世纪 50 年代 起在该区进行了 1 :150 万~ 1 :5 万的区域地质调查、物化探 测量、重力和磁力测量及综合地质研究等工作,对区域内的地 层、岩性、变质作用、构造特征、岩浆活动、蚀变带等地质体进 行了划分, 并圈定了成矿区带。该区所属成矿带为吐哈盆地 (地 块) 成矿带的中央隆起带,2018 年投资人通过拍卖获得阿拉沟 锰矿的探矿权, 笔者通过对该矿山的地层、岩性、构造特征、岩 浆活动、矿体特征的综合研究,总结该矿山的矿床成因、并建 立找矿标志。

\
 

  1 区域地质

  1.1 区域地层

  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岩石地层》本区地层属新疆准噶尔 盆地南缘,岩石地层区划属天山兴蒙地层大区(Ⅰ) 北疆地层区 (Ⅰ 1) 南准噶尔北天山地层分区Ⅰ 13.又分为依连哈比尔尕地层 小区Ⅰ 13-2.为重要的铜、铁、锰、铅、锌、金、银多金属成矿带。

  1.2 区域构造

  区域大地构造位于北天山优地槽褶皱带,依连哈比尔尕复 背斜。北邻博格达复背斜, 南邻西天山地槽褶皱带博洛科努复背 斜。矿区位于北部艾维尔沟断层带中, 该断层组切割了上泥盆统 天格尔组第二亚组及侏罗系地层,沿断裂带有华力西花岗岩侵 入,为该区带来了丰富的成矿热液。

  1.3 岩浆岩

  区域岩浆侵入活动强烈,华力西早- 晚期均有发育。岩体的长 轴方向与区域构造线基本一致,多呈北西向或近东西向展布,根 据岩体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自西向东可分为依连哈比尔尕-博格达岩浆岩亚带 :依连哈比尔尕地区见少量华力西侵入岩,岩浆 岩的分布受构造控制,多沿断裂侵入。岩体一般呈狭长状,大小不 等。属于钙碱系列低碱类型,北西花岗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 岩多形成较大的岩体, 西南分布的花岗岩局部均以小岩株产出。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

  阿拉沟锰矿区内出露地层为晚古生代泥盆纪晚世天格尔组 第二亚组(D3t ) 与第四系(Q)。b

  上泥盆统天格尔组第二亚组(D3tb)。

  硅质岩 :分布于矿区东南及西南部,位于东南部矿体呈 近南北向展布,位于西部及西南部矿体呈近东西展布,锰矿体 中产少量的星点状放射虫化石,锰矿体主要产于硅质粉砂岩 中,褐红色,粉砂状结构,条带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以石英为 主,石英由隐晶质石英颗粒组成 ;呈镶嵌状紧密排列,含量约 65% ~ 70%,部分被褐铁矿化侵染,约含 10% 的硅质球,呈圆 状、椭圆状,分布不均匀,岩石局部发生轻微碎裂,碎裂面积约 占 15%, 充填有石英、褐铁矿, 菱锰矿体与矿化体产于硅质岩中。

  硅质粉砂岩 :分布于矿区西南部及东部,风化面为褐红色、 新鲜面为紫红 -砖红色,粉砂状结构,条带状构造。岩石主要由 长石和石英粉砂屑(含量约 74%)及硅质(含量约 20%)成分组成, 其次含少量方解石及赤铁矿等, 硅质胶结物中含少量放射虫, 岩 石碎裂岩化,产生了网状裂隙,内充填石英、方解石及赤铁矿, 岩石普遍具绿泥石化, 绿帘石化。

  砂岩 :浅黄色 - 浅肉红色, 显微鳞片微粒状变晶结构, 块状 - 层状构造。岩石主要由砂质及岩石碎屑等组成,砂质不均匀,粒 度在 0.5mm ~ 0.05mm之间, 碎屑物主要为长石、石英,硅质胶 结,后期受力岩石碎裂岩化,裂隙发育,充填了硅质,岩石具弱 绿泥石化。岩层产状 :150°~ 190°∠ 38°~ 46°。

  砾岩 :分布于矿区中东部,灰褐色,砾状结构,块状构造。 岩石主要由砾石和胶结物组成,砾石呈棱角状 - 次棱角状,砾径 1mm ~ 15mm 不等, 最大可达 30mm, 成分多为凝灰质, 硅质, 含量约占 30%。岩层产状 315°~ 340°∠ 50°~ 65°。于花岗 斑岩呈侵入接触关系。

  第四系(Q) :

  分布受局限,仅在各现代河床和间歇沟中以及山前的洪积扇,其岩性为灰色各种岩石成份的碎屑砾石,砂砾,大小悬殊, 分选性差,杂乱堆积,中等滚圆分布于山涧洼地及沟谷中,主要 为砂土、砂砾、碎石等。

  2.2 构造

  矿区内断裂构造发育,主要有北北东向、北西向以及北北 西向三组。北北东向 :该组构造有 F1、F3、F8、F9.集中在矿 区北部,构造总体走向 10°~ 30°,倾角 50°~ 75°,构造长 约 1km ~ 2km, 宽约 5m ~ 10m。北西向 :该组构造有 F4、F5、 F6、F7.构造总体走向 120°~ 150°,倾角 60°~ 80°,构造 长 0.2km ~ 1km, 宽 2m ~ 5m。北北西向 :即 F2 断裂构造, 构 造总体走向 330°~ 350°,倾角 55°,构造长约 1km 左右,宽 约 5m。测区地层受构造作用, 较破碎, 且绕曲、揉皱、节理发育, 局部穿插生长石英脉。

  2.3 岩浆岩

  区内岩浆活动强烈,侵入地层为华力西晚期第三侵入次,呈 岩基状分布于矿区以北,出露面积约 11 平方千米,占区总面积 的 35%,华力西晚期侵入的二长花岗岩、花岗岩、花岗斑岩,岩 体呈岩基、岩脉等形态分布,总体展布方向与区域构造线一致, 呈近东西向延伸 ;与地层接触面具有角岩化,部分接触地段岩 体破碎 ;倾向 180°~ 220°倾角 65°~ 78° ;闪长岩分布于 花岗岩中,局部产于上泥盆统天格尔组第二亚组凝灰质砂岩中, 呈脉状或透镜体状产出,闪长岩脉顺假层理贯入,有近东西向、 南北向产出 ;倾向 160°, 倾角 65°。

  3 矿床地质

  3.1 矿体地质特征

  矿区内主矿体Ⅰ号锰矿体产于晚古生代泥盆纪晚世天格 尔组第二亚组的硅质岩中,出露在矿区的最东侧,矿化体呈 黑色、灰褐色、灰黑色、红褐色,主要是由软锰矿以及石英等 组成。矿体形态呈层状、似层状,总体走向近南北向,矿体倾 向 320°~ 260°,倾角较陡 65°~ 85°,矿体控制走向长约 250m,水平厚度约 0.96m ~ 4.66m,矿化体赋存于灰黑色含锰硅 质岩中,Mn 的品位 18.21% ~ 24.19%, 平均锰品位 19.62%。矿化 蚀变以硅化、赤铁矿化、褐铁矿化为主。

  3.2 矿石矿物成分和矿石质量

  3.2.1 矿石矿物成分 矿石矿物成分 :

  菱锰矿 :呈薄层状、条带状充填于裂隙面中,形态多以不 规则片状及透镜体分布,菱锰矿含量在29.60% ;占全锰含量的 89%。

  软锰矿含量 2.20% ;呈隐晶质,镜下难以辨别,占全锰的 0.07%。

  赤铁矿 :粒径 0.02mm ~ 0.20mm 粒状, 含量 2% ~ 3%, 多数呈土状、隐晶状集合体,密集混合分布,分布于硅质间,网状 裂隙发育, 充填有褐铁矿, 粒径 0.03 ~ 0.1.局部充填硅质。

  磁铁矿 :主要分布于硅质岩带及细粒粉砂岩中,含量极少, 呈半自形, 灰色微带棕色, 粒径约 0.01mm ~ 0.1mm, 零星分布。

  针铁矿 :主要分布于硅质岩中, 含量约 10% ~ 13%, 细针状, 粒度十分细小,呈细分散状、皮壳状分布于石英之间,局部沿裂 隙呈细脉状分布。

  通过分析结果对比,锰含量较高地段铁含量变低,相反锰含 量较低地段铁含量较高, 因此锰、铁相互呈负消涨关系。

  脉石矿物有 :石英、长石。

  石英 :为隐晶质的石英颗粒,粒径多小于 0.02mm,呈镶嵌 状紧密排列。

  长石 :半自行粒状晶形, 粒径0.3mm ~ 0.5mm, 普遍泥化强, 一部分被石英所交代, 部分被绿泥石取代。

  3.2.2 矿石结构构造

  锰矿石呈泥质 - 隐晶结构,条带状平行分布 ;锰矿石构造 : 块状构造、浸染状构造、条带状构造为主。

  3.2.3 矿石质量

  锰矿石化学成份中金属矿物锰品位 0.11% ~ 39.99%,平均 15.04%。铁品位 1.2% ~ 5.35%, 平均 2.46%。非金属矿物以 SiO2 为主, 约占 58.25% ~ 66.85%, 平均 61.92%, 其它矿物含量较少。

  3.3 矿化蚀变

  区内与锰矿化有关的热液蚀变主要有硅化、赤铁矿化、软锰 矿化等。

  硅化 :矿区发育较为普遍, 在节理、裂隙、岩石较破碎地段, 石英呈脉状、网脉状或团块状产出, 局部地段, 石英脉顺层产出。 石英脉呈现多期次, 前期石英脉较为纯净, 后期石英沿前期石英 脉内裂隙充填, 其颜色呈淡黄色。

  赤铁矿化 :本区主要的一种矿化蚀变,主要分布在硅质岩 内,呈粉末状分布于硅质岩表面。

  软锰矿化 :本区主要的一种矿化蚀变,分布在硅质岩中,他 形晶粒状产出, 粒径 0.01mm ~ 2mm, 部分呈胶状产出。

  褐铁矿化 :本区主要的一种矿化蚀变,主要分布在硅质岩 内,呈粉末状、薄膜状分布于硅质岩裂隙面上。

  4 矿床成因探讨

  4.1 地层、岩石条件

  阿拉沟锰矿主要产于含锰硅质岩中。阿拉沟锰矿体围岩为 硅质岩。浅海相环境下沉积锰矿, 锰集中于硅质岩中形成含锰硅 质岩, 含锰硅质岩品位高于普通硅质岩。

  区内主矿体产于晚古生代泥盆纪晚世天格尔组第二亚组 (D3t ) 中,是一套浅海相沉积建造, 锰矿在浅海相中沉积。其次,b 地层中Mu 元素富集,其富集系数为 1.45.且Mu 元素的空间分布相对均匀,含量起伏变化小。最后,区内矿体产状与地层产状 相一致。

  4.2 构造条件

  区域的构造活动及成矿活动较为集中,富集在泥盆系 - 侏罗 系的接触部位中,主要构造性质为逆断层、推覆断层,局部受地 层挤压破坏形成的构造多分布于侏罗系地层中,走向呈北西 -南 东向,断层周边富集有煤、菱铁矿等。于本区相关的各类锰、铁 矿在基本形成之后均受到程度不同的后期改造,在洼地及靠近 断裂带附近以喷溢和沉积成矿为特点,形成了矿体成群成带分 布的特点, 具有较为有利的成矿内因条件。

  锰矿体产在天格尔组第二亚组地层中的硅质岩中,赋矿岩 石为含锰硅质岩, 受区域花岗岩挤压和后期造山运动影响, 该区 的褶皱工作发育, 向斜核部、两翼及背斜的两翼能够保存较好的 锰矿体。

  4.3 重力平面异常分析

  经计算,求取布格重力,并绘制该区域布格重力等值线图。 根据目标矿体物性特征,在该区域内划分出 3 个局部重力异常 G-1、G-2、G-3.

  G-1 异常位于测区西北部,呈近南北向椭圆状展布,长轴 约 1000m, 短 轴约 200m, 最 大 幅值约 为 -225×10-5m/s2 ,显 示 出该异常与高密度的铁矿有关 ;G-2 异常位于测区东部,呈近 北西向椭圆状展布,长轴约 700m,短轴约 200m,最大幅值约 为 -227.8×10-5m/s2.显示出该异常与高密度的铁矿有关 ;G-3 异常位于测区南部,呈近圆型展布,直径约 400m,最大幅值约 为 -227.2×10-5m/s2.显示出该异常与高密度的铁矿有关。

  4.4 重力剖面异常分析

  阿拉沟锰矿区穿越已知矿体及主要赋矿地层部署高精度重 力剖面三条,自西向东编号Ⅰ、Ⅱ和Ⅲ号,现将取得的主要成果 分述如下。

  4.4.1 Ⅰ、Ⅱ号重力剖面异常特征

  为了解矿区西段锰矿体的延伸情况及区内赋矿地层厚度变 化特征, 于矿区西部锰矿体部署了两条高精度重力剖面, 其中Ⅰ 号剖面线长 0.89km,Ⅱ号剖面长 0.66km,受地形切割影响,测线 方位角大致为 130°。从地表出露上看,两条剖面主要出露上泥 盆统天格尔组第二亚组(D3t ) 硅质岩、含铁硅质岩, Ⅱ号剖面中b 部有少量第四系覆盖。

  根据重力剖面异常特征, Ⅰ号剖面呈现两端低中间高的特 征,通过求取剩余异常, 在 108 点~ 116 点呈现局部重力高异常, Δgmax=0.172×10-5m/s2.其中 108 点对应地表出露锰矿体,为 重力梯级带部位,呈现南陡北缓的特征,推断锰矿体向北陡倾。124 点~ 142 点呈现局部重力高异常,有待进一步查证是否存在隐伏锰矿体。Ⅱ号剖面与Ⅰ号剖面形态类似,在剖面南端 108 点~ 114 点圈定局部重力高异常,异常特征与Ⅰ号剖面南端已 知矿体引起的异常特征相似, Δgmax=0.445×10-5m/s2.地表见锰 矿(化) 体,推断深部存在高密度地质体, 可能为隐伏富锰矿体; 建议进一步安排电磁测深工作, 查明异常源。

  4.4.2 Ⅲ号重力剖面异常特征

  高精度重力在矿区Ⅲ号试验剖面取得的成果可见,布格重 力异常总体与地形呈正相关关系,但在矿体上方具明显的重力 高异常, 说明矿体能引起明显的重力高异常。

  矿区Ⅲ号重力剖面布格重力异常呈现高 - 低 - 高相间分布的 特征,由南向北异常梯度变化宽缓,为 0.1×10-5m/s2/km ;反应 了一套正常沉积地层的重力场特征,重力低异常为断裂破碎带 的反应 ;剖面划分三个局部重力高异常,其中 Z1 局部重力高异 常呈现高 - 低 - 高的马鞍状,宽约 90m,两端与已知锰矿体有较 好的对应关系,为矿致异常。Z2 局部重力高异常位于以往施工 的 ZK1701 钻孔部位,异常宽约 70m,地表见锰矿体出露,与局 部重力高异常对应较好,为矿致异常。Z3 局部重力高地表出露 硅质岩, Δgmax=0.202×10-5m/s2.重力结果显示出该区存在隐伏 锰矿(化) 体。

  4.5 矿床成因分析

  (1) 矿区处于吐哈盆地 (地块) 成矿带的中央隆起带铁锰多 金属矿带,是新疆地区铁、锰等多金属主要矿带之一,具有良好 的成矿背景。

  (2) 矿区所处地层为晚古生代泥盆纪晚世天格尔组第二亚 组,是区域上重要的含矿地层,多数为锰、铁矿点均产于该地层 中,矿区内以Mn 元素为主,在靠近花岗岩附近及边部 Co、Ni 的 值逐渐增高,Fe 元素也相对出现,根据该区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认为具有寻找锰的找矿前景。

\
 

  (3) 该区重力特征明显,锰矿体引起了明显的重力剩余异 常,这是因为含矿岩体与围岩具有 0.19g/cm3 ~ 0.52g/cm3 的密 度差,同时可见,重力剩余异常的高值区正对应矿体富集区。在 具备密度差异的前提下,大比例尺高精度重力工作对具有一定 规模的矿体, 可直接区分矿体与围岩的边界。

  (4) 锰矿体产于含放射虫状的硅质粉砂岩中,矿体呈层状, 矿体形态产状与硅质粉砂岩形态一致,受矿体、受地层控制,矿 体围岩为凝灰质砂岩, 矿化蚀变主要为菱锰矿、软锰矿以及少量 的赤铁矿、针铁矿、磁铁矿,矿体及矿体附近未见断裂构造,依 据上述特征初步定为矿床成因为海相沉积型矿床。锰矿体主要 产于紫红色硅质粉砂岩中的硅质岩, 可作为直接找矿标志, 形态 规整的高磁异常可作为寻找菱锰矿、赤铁矿的间接找矿标志。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ligonglunwen/5533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