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崔家庄铁矿是山西省北部层位稳定的铁矿区,本文通过对该矿区域地质背景、矿区地质特征及矿床地质特征等的综合分析,认为该铁矿床成因类型属沉积变质型。
关键词:崔家庄铁矿;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
崔家庄铁矿位于山西省代县县城SE122°方向、直距35km的崔家庄的村北东方向,隶属于代县滩上镇管辖。矿床成因为沉积变质铁矿床,矿体主要赋存于台怀亚群柏枝岩组绿泥片岩中,顶底板围岩为绿泥片岩或磁铁石英岩,与矿体界线明显,矿体与围岩产状一致,走向大致为北东向,倾向290°~340°,倾角20°~40°,赋矿岩石为磁铁石英岩。
1区域地质背景
本区大地构造位置在山西台背斜吕梁-太行断块(Ⅲ)五台山块隆(Ⅳ)的恒山五台山穹状隆起之五台期云中山-五台山断褶带北部,与滹沱河新裂陷之代县凹陷靠近。
1.1地层
区域内出露的地层主要有新太古界五台超群、古元古界滹沱超群、中元古界长城系(Ch)、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O)、石炭系(C)、二叠系(P)和新生界新近系(N)、第四系(Q)。新太古界区域主要出露石咀群、台怀群、高凡群。石咀群出露地层主要有板峪口组、金刚库组、庄旺组、文溪组。台怀群出露地层主要有:柏枝岩组、鸿门岩组。高凡群出露地层主要有:洪寺组、羊蹄沟组。元古界区域内元古界出露地层为古元古界和中元古界。古元古界主要出露滹沱超群豆村群、东冶群、郭家寨群;豆村群出露地层主要有:四集庄组、南台组、大石岭组。东冶群出露地层有:青石村组、纹山组、河边村组、瑶池村组、北大兴组、天蓬垴组、郭家寨群、黑山背组、雕王山组。中元古界主要出露为长城系常州沟组和高于庄组。古生界主要出露岩性有寒武系(∈)、奥陶系(O)、石炭系(C)以及二叠系(P);寒武系(∈)出露地层主要有:馒头组、张夏组、崮山组。奥陶系(O)主要出露地层有炒米店组、冶里组、亮甲山组、三山子组。
马家沟组分布于区域北西部、北东部以及东南部,岩性主要为灰岩、泥晶灰岩,云斑灰岩为主,出露厚度200m~400m。石炭系(C)太原组:分布于区域东南部,岩性主要为底部铁铝岩,中上部砂岩、炭质页岩、灰岩及泥岩夹煤层、煤线为主,出露厚度20m~70m。二叠系(P)山西组:分布于区域东南部,岩性主要为岩屑砂岩、砂岩、泥岩夹高岭岩及煤层,石盒子组岩性主要为灰白、紫、灰、黄绿色砂岩夹砂质泥岩互层,出露厚度70m~200m。新生界新近系(N)主要分布在滹沱河北岸,亚粘土、亚砂土粉红色粘土;第四系(Q)主要分布在滹沱河两岸及南部大部分地区,灰黄色亚粘土夹亚砂土、粉砂土、粉砂、细砂夹砂砾石层、粘土、亚粘土、冲洪积物及残坡积物。
1.2构造
区域上以五台山北麓山前断裂为界,可划分为北部的滹沱河新裂陷、代县凹陷区和南部的结晶基底断褶带两部分。断裂构造主要有二组,主要为北西向、北东向。北东向断裂:为区域构造,一般为正断层,大的如五台山北麓的山前断裂,延伸达几十千米,小的如区域北西部太和岭口附近的逆断层,长约6km,东南部上庄村附近的正断层,长约4km,小王村附近的逆断层,长约3km;北西向断裂有皇家庄-龙巴村断层,长约17km;青社村-张仙堡断裂,长约15km;宽滩北-岭底断裂,长约23km;峨口-西窑断裂,长约17km;王家会断裂,长约8km;滩上-辛庄断裂,长约9km;苏龙口镇-辛庄东断裂,长约十余千米。
区内盖层产状主要向北西倾,局部向南东倾,基底老地层片麻理产状主要向南东倾。
1.3岩浆岩
区域上岩浆岩主要为阜平期角闪斜长片麻岩、五台期片麻状花岗岩、超基性岩、吕梁期辉绿岩、燕山期花岗岩。阜平期:主要为义兴寨片麻岩体,分布于区域北部,片麻理与围岩片麻理基本一致,岩体边部变形较强,岩性为角闪斜长片麻岩。五台期:为王家会片麻状花岗岩体和超基性岩,主要分布于区域的北部,片麻状花岗岩体其片麻理与围岩片麻理基本一致,二者界线清楚,岩体南部及东端斜切围岩不同层位现象明显。岩体中变质的混合重熔残留体甚多,残留体的片麻理及其排列方向与岩体片麻岩一致。吕梁期:其规模较小,主要零星分布于区域中部与西部,岩性有基性火山岩、基性侵入岩、中酸性侵入岩。均已变质为变辉绿岩、片麻状花岗岩等。燕山期:规模小,在区域上均为小面积的出露,岩性为花岗岩、花岗斑岩等。
1.4变质作用
本区在太古代变质作用强烈,石咀群变质岩为角闪岩相,台怀群变质岩为绿片岩相,高凡群为次绿片岩相。主要变质岩有绢云母石英片岩、黑云母石英片岩、斜长角闪片岩、绢云片岩、绿泥片岩、磁铁石英岩及变粒岩等。
变质矿物组合:普通角闪石+斜长石+石英;黑云母+绢云母+石英;绿泥石+斜长石+绢云母+石英;铁铝石榴石+角闪石+石英;铁镁闪石+磁铁矿+石英。
2矿区地质特征
2.1地层
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为新太古界五台群台怀亚群柏枝岩组、鸿门岩组、古元古界滹沱群豆村群四集庄组及新生界第四系。岩性以片岩为主。
2.1.1台怀亚群柏枝岩组:(Ar32b)
大面积分布于工作区东部的崔家庄—大王庄一带,由绿泥石片岩、绢英片岩、磁铁石英岩和少量变质英安岩组成,呈单斜产出,产状290°~340°∠20°~45°。该组地层特征是绢英片岩和绿泥片岩呈互层状产出,柏枝岩组的绿泥片岩是赋存含铁矿磁铁石英岩的最重要的岩层。
在兴隆铁矿区东南角出露少量的斜长角闪岩。
(1)绿泥片岩(chs):是勘查区内主要岩性;灰绿色、绿色,具细粒-鳞片变晶结构,片状构造。矿物成分:绿泥石50%,石英25%,钠长石10%,绢云母7%,此外有少量方解石等,副矿物为黄铁矿等。绿泥片岩是磁铁石英岩(铁矿体)赋存的主要岩性。
(2)绢英片岩(mqs):风化面褐黄色,新鲜面灰白色,粒状鳞片变晶结构,片状构造。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绢云母,局部见有黄铁矿颗粒分散于绢云母晶团中,局部有少量已被风化淋滤形成褐铁矿。
(3)变质英安岩(mζ):浅灰色,斑状结构,流纹状构造,岩石由斑晶和基质组成,斑晶成分为斜长石与石英,蚀变矿物为高岭土化和绿泥石化及绢云母化,斑晶斜长石含量约25%,石英多为圆角状含量约5%,基质呈霏细结构由长英质、绢云母及绿泥石组成,其中长英质含量约53%、绢云母含量约10%、绿泥石含量约4%。
(4)磁铁石英岩(ibr):铁黑色,风化面紫褐色,细粒变晶结构,条带构造,条带是由磁(赤)铁矿集合体与石英相间排列而组成,少量矿石是由磁(赤)铁矿与绿泥石相间排列组成,条带宽窄不等,铁质条带较宽。矿物成份以磁(赤)铁矿、石英为主,绿泥石少量,为矿区含矿母岩。
2.1.2台怀亚群鸿门岩组:(Ar32h)
大面积分布于勘查区中部的龙王堂—枪杆村一带,呈单斜产出,产状290°~330°∠25°~45°。出露的岩性为石英岩、绢英片岩、绿泥片岩,其中石英岩中夹少量薄层绢英片岩和绿泥片岩。绢英片岩中也夹有少量薄层绿泥片岩,该组上部主要为绢英片岩,下部以石英岩为主夹薄层绿泥片岩、绢英片岩。
2.1.3豆村亚群四集庄组:(Pt11s)
出露于勘查区北西角,主要岩性为变质砾岩,石英岩和绢英片岩。该组上部以灰绿、灰白色含泥质石英岩为主,夹变质砾岩。下部全为变质砾岩,变质砾岩以泥质胶结为主,砾石含量30%~80%不等,砾石成分以磨圆度良好的石英岩为主,砾径一般为10cm~15cm,小者为1cm~3cm。四集庄组底部的变质砾岩为四集庄组(Pt11s)和鸿门岩组(Ar32h)的标志层。
2.1.4新生界第四系:(Q)
分布于勘查区内的耕地和河漫滩中,主要为黄土、亚粘土、亚砂土,以及现代残坡积物,冲、洪积物和腐植土,人工堆积物等。
2.2构造
本矿区位于殿头-黑圪旦尖复式倒转向斜的南翼。地层走向近南东,倾向320°~350°,倾角20°~45°,总体为一单斜构造,断裂构造不明显,区内局部见小的揉皱现象。本区地质构造简单。
2.3侵入岩浆岩
矿区内出露侵入岩浆岩主要为吕梁期辉绿岩和五台期花岗斑岩、斜长角闪岩,分别呈岩脉和岩瘤状。
辉绿岩(βμ21-2):在勘查区内均为断续的出露,总体形态以岩脉产出,长100m~1900m不等,宽20m~100m不等,岩性主要为辉绿岩、变辉绿岩,岩石呈灰黑色,主要矿物有普通辉石、拉长石;副矿物为磁铁矿、钛铁矿等,辉绿结构,局部为变灰绿结构,块状构造,岩石节理发育、破碎。
斜长角闪岩(Ar3N):在勘查区中南部出露,总体呈脉状产出,长约1.2km,宽约50m~200m,岩石呈深灰黑色,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以角闪石、斜长石为主,见少量黑云母,岩石质地坚硬,不易风化。
花岗斑岩(γο13-2)主要分布于矿区西南部双柴村东北方向柏枝岩地层中。呈岩脉状。该脉岩形成于铁矿体之后,对矿体有破坏作用。
2.4变质岩与变质作用
地区变质岩分布广泛,主要为台怀群变质岩,变质岩性为绿片岩相,主要变质岩有绢云母石英片岩、绿泥片岩、变质英安岩及磁铁石英岩等。
3矿体特征
3.1含矿带特征
普查区铁矿床成因上为沉积变质铁矿床,建造上属变质铁硅建造铁矿。矿体赋存于台怀亚群柏枝岩组绿泥片岩中,顶底板围岩为绿泥片岩或磁铁石英岩,与矿体界线明显,矿体与围岩产状一致。总体岩层走向大致为北东向,倾向290°~340°,倾角20°~40°。赋矿岩石为磁铁石英岩。
3.2矿体特征
以TFe品位大于等于20%共圈出了15条铁矿体,从北到南编号依次为Fe1~Fe3、Fe5~Fe16。其中主矿体为Fe1、Fe11、Fe15。
主要工业矿体特征如下:
Fe1号铁矿体:赋存于柏枝岩组绿泥片岩中,由TC6401、TC6201、TC5801、YK5601、YK7001、YK7201、YK7601、ZK5601共8个工程控制。矿体产状与围岩基本一致,呈单斜层状产出,倾向308°~337°,倾角30°~48°,工程控制矿体延长1140m,延深244m,矿体赋存标高为1755m~1954m。
矿体真厚度为1.52m~5.54m,平均厚度为2.68m,真厚度变化系数48.75%,属于稳定类型。
矿体品位TFe为21.04%~31.53%,平均品位TFe为26.32%,mFe为11.29%~25.78%,平均品位mFe为20.21%。TFe品位变化系数为11.08%,变化属均匀类型。mFe品位变化系数为20.03%,变化属均匀类型。
Fe15号铁矿体:赋存于柏枝岩组绿泥片岩中由TC1001、YK11401、TC10401、YK2201、YK2801、YK3201、ZK1001、ZK10801、ZK11601九个工程控制。矿体产状与围岩基本一致,呈单斜层状产出,倾向337°~350°,倾角25°~45°,工程控制矿体延长1330m,延深304m,矿体赋存标高为1802m~2028m。
矿体真厚度为1.00m~4.33m,矿体平均厚度1.92m,真厚度变化系数53.19%,属于较稳定类型。
矿体品位TFe为21.63%~29.74%,mFe为9.53%~24.07%,矿体平均品位TFe为26.92%,mFe为16.75%。TFe品位变化系数为7.81%,变化属均匀类型。mFe品位变化系数为23.73%,变化属均匀类型。
Fe11号铁矿体:赋存于柏枝岩组绿泥片岩中,由ZK801、Z802、ZK301和ZK1101四个工程控制。矿体呈层状,产状与围岩基本一致,呈单斜层状产出,倾向305°~327°,倾角32°~37°,工程控制矿体延长895m,延深310m,矿体赋存标高为1616m~1720m。
矿体真厚度为1.02m~3.10m,矿体平均厚度2.06m,真厚度变化系数40.64%,属于稳定类型。
矿体品位TFe为25.28%~27.34%,mFe为13.1%~16.96%,矿体平均品位TFe为26.67%,mFe为15.03%。TFe品位变化系数为3.17%,变化属均匀类型。mFe品位变化系数为9.11%,变化属均匀类型。
主要低品位铁矿体特征如下:
Fe1号铁矿体:赋存于柏枝岩组绿泥片岩中,由TC5801、YK4801和ZK5602共3个工程控制。矿体产状与围岩基本一致,呈单斜层状产出,倾向305°~335°,倾角30°~45°,工程控制矿体延长960m,延深120m,矿体赋存标高为1675m~1954m。
矿体厚度为1.02m~5.64m,矿体平均厚度3.34m,矿体品位TFe为21.18%~23.77%,mFe为4.42%~14.63%,矿体平均品位TFe为23.32%,mFe为5.05%。
Fe11号铁矿体:赋存于柏枝岩组绿泥片岩中,由ZK801、ZK802和ZK301、301+四个工程控制。矿体产状与围岩基本一致,呈单斜层状产出,倾向305°~327°,倾角32°~37°,工程控制矿体延长660m,延深320m,矿体赋存标高为1626m~1995m。矿体厚度为1.57m~5.53m,矿体平均厚度4.03m,矿体品位TFe为20.78%~23.48%,mFe为4.45%~13.74%,矿体平均品位TFe为22.54%,mFe为10.07%。
3.3矿石质量
3.3.1矿物成分
矿石矿物主要为磁铁矿、赤褐铁矿,磁铁矿含量约为55%,半自形粒状,粒径0.003mm~0.25mm,晶体呈灰带棕色,或聚集或以连晶形成条带分布,部分晶体较新鲜;部分晶体中可见灰白色赤铁矿(Hem)交代现象,赤褐铁矿深部含量约1%~2%,深部含量约20%;次为黄铁矿矿含量为0%~2%,半自形粒状,粒径0.01mm~1.1mm,晶体呈浅铜黄色,零星浸染状分布。
3.3.2脉石矿物
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次为绿泥石,石英呈半自形—它形粒状,集合体呈条带状定向分布与磁铁矿组成相间黑白条带。绿泥石呈鳞片状,局部绿泥石与磁铁矿组成相间条带。
3.4结构构造
矿石结构为中细粒粒状结构。矿石构造,为条带状构造(组成条带常见磁铁矿条带(1mm~3mm宽)与石英条带(3mm~5mm)相间)。
4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4.1矿床成因
矿体呈层状、似层状产于柏枝岩组,与围岩产状一致。矿石具有明显的沉积变质结构构造特征,如自形~半自形~它形粒状变晶结构,条带状构造。矿体与围岩同时遭受了区域变质作用,区内绿泥石化较普遍。综上所述,矿床成因类型为沉积变质铁矿床。
4.2找矿标志
(1)地层标志:条带状磁铁石英岩为含矿层,铁富集部位即构成矿体。
(2)物探异常:磁铁矿为主要矿石矿物,稍具规模的铁矿体即能形成磁异常,因此航磁异常、高精度(△Т)磁异常均为直接找矿标志。
5远景评价
(1)从区域上分析,该类型铁矿多呈层状赋存于太古界五台超群台怀群柏枝岩组(Ar32b)地层中。矿体规模一般为小~中型,具有一定层位。
(2)普查工作深部工程较少对矿体深部控制程度不够。做详查工作时应布设系统取样工程,用一般工业指标圈定矿体,采用水平投影地质块段法估算相应类型的资源量,为进行勘探工作和制定矿业开发规划、项目建议书提供依据。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ligonglunwen/47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