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理工论文 > 正文

云南东川白石岩铜矿地质特征及成因论文

发布时间:2022-01-07 14:28:0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云南东川白石岩铜矿床位于昆明市东川区拖布卡镇白石岩村, 通过对白石岩铜矿床矿区地质、构造、岩浆岩、控矿因素、 矿体特征、围岩蚀变等地质特征的描述与分析,阐明白石岩铜矿床的地质特征及成因,将矿床成因类型初步定为接触交代型矿床。

关键词 :白石岩铜矿床 ;地质特征 ;矿床成因 ;云南东川

白石岩铜矿床区域上位于扬子准地台西缘滇东台褶带的西 部,区内构造环境隶属扬子古大陆边缘裂谷-昆阳裂谷带, 带内 皱褶、断裂极其发育, 在隆起带的内部分布中元古界昆阳群巨厚 的浅变质岩系,外围则覆盖着震旦系及古生界、中生界。区域内 构造的发育,为本区含矿热液的迁移、沉淀、富集提供了理想场 所,形成丰富的铜金等矿产资源。

1  矿区地质特征

1.1  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中昆阳群因民组、黑山组和青龙山组, 主要特征如下 :

因民组第二段 (Pt2kn2y) :位于矿区东部,主要岩性为紫红色 硅质板岩、砂质板岩、条带状板岩、泥质粉砂岩等,以暗紫灰 - 紫红色为主要地层特征, 区别于黑山组地层。岩层中见有辉绿岩 体侵入。

黑山组一段 (Pt2kn2h1) :在矿区中部小范围出露两处,主要 岩性为灰黑色薄 - 中层状炭质板岩。板岩中见黄铁矿化、褐铁矿 化,推测是同沉积形成。

黑山组二段 (Pt2kn2h2) :在矿区中部大范围出露,岩性主要 以浅灰色泥质板岩、粉砂质板岩、深灰色泥质白云岩为主,夹少 量泥灰岩、变质粉砂岩等。在矿区西南角的板岩中见有孔雀石 化、褐铁矿化、黄铁矿化等,板岩中石英脉较发育,石英脉附近 有颗粒状黄铁矿, 孔雀石化呈薄膜状产于板岩板理中。岩层中件 有辉绿岩体和闪长玢岩体侵入。

青龙山组 (Pt2kn2q) :位于工作区西北部,岩性主要为厚层 状青灰色白云岩,岩层中偶见硅质条带。矿区范围内落雪组 (Pt2kn2l) 缺失。

\

1.2  构造

矿区主要的构造为断裂构造,其次褶皱构造。具体特征如下 :

1.2.1  褶皱构造

根据矿区地质简测和地层展布情况,矿区位于拖布卡南北 向倒转背斜西侧之次级倒转向斜的正常翼内,自西向东地层分 别为青龙山组、黑山组第二段,黑山组第一段及因民组第一段, 整体地层向东倾,局部有一定的扭曲,倾角 20°~ 78°,位于一单斜地层区。在矿区东部外围可见因民组地层倒转覆盖于黑山组之上。

1.2.2  断裂构造

矿区内主要的断裂构造为三条近南北向的断裂(F1-F3)和 一条北西西向断裂(F4)构成(图 1),具体特征如下 :

F1 断裂 :位于矿区西部,长约 500m,走向由南部南北向到 北部北北西向, 从黑山组第二段延伸至青龙山组地层中。在断层 附近见断层角砾岩。

F2 断裂 :位于矿区中部,长约 1km,断层南段主要位于黑 山组二段中, 呈近南北走向, 断层北段位于黑山组一段和辉绿岩 体之间, 走向北西向, 初步推断该断层为逆断层。

F3 断裂 :位于矿区东部,长约 700m,倾向向东,倾角约 60°~ 70°,推测该断层为逆断层,为本区主要控矿构造,在断 层两侧次均有铜化探异常, 在地表也见到孔雀石化等。

图 1 白石岩铜金矿普查区地质简图

F4 断裂 :位于矿区西南角,地貌上表现为一条北西西向的 深沟,长约 800m, 宽约 15 ~ 30m, 走向约290°, 断裂南侧发育 一条铜、金矿化带。

\

1.3  岩浆岩

矿区内岩浆活动强烈,主要表现为基 - 中性侵入体,类型有 辉绿岩、闪长玢岩和火山沉积岩 - 细碧岩。具体特征如下 :

辉绿岩 :分布范围较广,呈岩体和岩脉产出,矿区内主要有 两个岩体和一个小岩脉,面积分别为 0.26km² 和 0.1km²(图 1 所 示),辉绿岩与该区铜矿化关系密切,有部分铜矿化直接产于辉 绿岩体的裂隙中。

闪长玢岩 :岩石呈灰绿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由斑晶和 基质组成。在矿区西南角有两条闪长玢岩岩脉, 近乎顺层侵入在 板岩中, 推测此处的铜金矿化与两条岩脉后期侵入关系密切。闪 长玢岩脉隐伏侵入, 地表无出露, 仅在钻孔中见该岩脉。

细碧岩 :少量分布在矿区南部,由地表探槽工程揭露,杏仁 体、椭圆状、不规则状、星散分布,大小 1 ~ 7.5mm不等,其内常 见绿泥石、绿泥石、次闪石、绿帘石等填充,呈灰绿色,少斑状 - 基质细碧结构、杏仁状构造,岩体内见少量钠长石、绿泥石填充 在裂隙中。推测为海相火山沉积变质岩-- 细碧岩或变玄武岩。

2  矿床地质特征

2.1  矿体特征


该矿床内共发现四条铜矿体 Cu1 ~ Cu4(其中 Cu3 为隐伏铜矿体) 和一条铜、金矿化带(Au-Cu1),其中 Cu1 为矿区主矿 体(见两条铜矿脉),产于辉绿岩体与薄层状泥质白云岩的内、 外接触带上,矿体边界不清晰,呈透镜体状产出。矿体延伸走向近 45 °,近直立 ;地表槽探控制矿体长度约 140m,矿体宽度约6m,平均品位 1.57%。矿石矿物主要为孔雀石、蓝铜矿,其次为 斑铜矿、辉铜矿, 脉石矿物主要为含炭质泥质板岩及少量基性暗 色矿物等。Au-Cu1 走向与F4 断裂近平行,受近东西走向矿化带 控制, 其南北两侧各有一条闪长玢岩岩脉隐伏侵入, 矿化带控制 长约 300m, 宽约 10m ~ 20m, 矿化带中铜最高品位4.25%, 金最 高品位 0.26g/t,铁最高品位 9.46%。赋矿岩石为蚀变含炭质泥质 板岩、蚀变辉绿岩等不同岩石不均匀混杂组合, 金矿化主要存在 于板岩中的石英 - 黄铁矿脉中, 矿石矿物为孔雀石和蓝铜。

2.2  矿石矿物组分

矿区赋矿围岩为辉绿岩或板岩或两种岩石的混合岩。矿石 风化、淋滤作用强烈, 矿石矿物有孔雀石和蓝铜矿, 少量斑铜矿、 黄铜矿、辉铜矿等。铜矿石的矿石结构为半自形- 它形粒状结构, 矿石构造有浸染状构造、似脉状构造。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方 解石、绢云母、绿泥石、绿帘石等 [1]。

2.3  矿石类型

矿区铜矿体埋藏较浅、氧化程度高,矿石类型总体属于氧化 矿型。矿物组成主要为孔雀石蓝铜矿矿石。矿体深部延伸特征 有待后续探矿工程验证。

2.4  围岩蚀变

矿区围岩蚀变较普遍,蚀变类型主要有硅化、碳酸盐化、黄 铁矿(褐铁矿)化等。

3  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3.1  矿床成因


根据地质勘查工作成果,初步认为该矿床成因为辉绿岩体 侵入中昆阳群因民组和黑山组地层中时, 岩浆中所含的钾、钠离 子与围岩发生交代作用, 同时萃取出围岩中的成矿金属元素, 在 岩体和围岩接触界面的裂隙中沉淀富集,形成矿(化)体。所以, 笔者初步认为该矿床属接触交代型铜矿。

3.2  找矿标志

(1)岩性标志 :辉绿岩体与泥质白云岩、泥质板岩接触部位, 是本区找铜矿的有利地段。深部见闪长玢岩脉与含炭质泥质板 岩接触部位是本区找金矿的有利地质。

(2)近矿围岩蚀变标志 :近矿围岩明显的孔雀石化、硅化、 碳酸盐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等热液蚀变可作为找金、铜矿的标志。尤其是地表残坡积物内碎石中可见孔雀石。在矿化碎石 发育的沟谷及其上游地段, 往往是铜矿化体产出部位。

(3)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标志 :地表次生晕铜、金异常 - 特 别是异常呈线状延伸部位,往往也是地层与岩体侵入接触部位。 磁异常局部高值范围内,当出现异常值突然呈线性下降或异常 被“切断”呈局部低值延伸时,往往就是辉绿岩边界或辉绿岩与 围岩的接触部位。再结合地表次生晕异常分布特征, 易于查找出 近地表铜矿化体产出位置。因此次生晕异常,磁异常等物、化探 综合异常区, 往往就是矿化体产出部位。

4  结论

(1)白石岩铜矿(化)体受特定层位岩性与基性侵入岩体接 触界面的控制,产于黑山组和因民组泥质白云岩和泥砂质板岩 与侵入岩接触破碎带中。矿床成因为辉绿岩体侵入中昆阳群因 民组和黑山组地层中时, 岩浆中所含的钾、钠离子与围岩发生交 代作用,同时萃取出围岩中的成矿金属元素(尤其是因民组中铜 质含量丰富),在岩体和围岩的裂隙中沉淀富集, 形成矿(化)体。 所以, 初步认为该矿床属接触交代型铜矿。

(2)东川地区如汤丹水泄沟辉长岩床侵位在铜矿体上盘黑 山组底部,长 3600 m, 宽 50m ~ 100m, 是对层状矿床改造和脉 状矿的形成具有重作用典型矿床类型 [2] 均属火成岩边缘接触带 铜矿类型 [3],这类基性侵入岩体与围岩接触带控矿的矿床在东川 地区时有发现。这类铜矿体往往品位较高,但规模不大,有一定 的开采价值。

(3)鉴于矿区内黑山组和因民组的泥质白云岩和泥砂质板 岩出露范围较广, 同时辉绿岩体也有大范围的出露, 接触带分布 广泛, 因此本区具有十分有利的成矿地质条件。但由于该矿区地 勘程度为普查, 深部工程控制的少, 所以对该矿床的成矿认识可 能会随着后续更深入的勘查工作而有所变化。

参考文献

[1]  华仁民 .1990. 论昆阳拗拉谷 . 地质学报 . 第4 期 :289-301.
[2]  薛步高 .2009. 东川矿区火山岩 - 侵入岩 - 成矿作用 . 云南地质 .28(4):351-366.
[3]  郭怀远 .2010. 云南“东川式”铜矿床找矿实践与新进展 . 矿产与地质 .24 (4):289-29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ligonglunwen/3506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