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计算机论文 > 正文

我国数字乡村建设现状与问题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2-12-13 10:31:1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全球数字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的空前活跃,农业农村农民与城市的联通开始无限接近。城乡发展鸿沟在数字化的作用下渐成弥合态势。基于我国数字发展现状,国家重点发展数字乡村,并将其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前进方向。本文分析了国内外数字乡村发展现状与特点,指出我国数字乡村建设的痛点并提出解决方法,希望结合我国国情提出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数字乡村建设思路与对策建议能推动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数字农村;建设现状;问题分析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digital rural construction in China

Lin Jie1,Cheng Xudong1,Qin Na2

(1.Chengd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Industry and Trade,Chengdu Sichuan,611731;2.Sichuan
University of Light and Chemical Technology,Zigong Sichuan,643002)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global digitalization process and the unprecedented activity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the connectivity between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farmers and cities has become infinitely close.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has been gradually closed under the action of digitalization.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digital development in China, the national emphasis on developing digital countryside has been taken as an important direction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digital rural development at home and abroad, points out the pain points of Chinese digital rural construction and puts forward solutions. Combining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of China, the thought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digital rural construction suitable for China can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Key words: digita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status; problem analysis

  一、数字乡村概念及意义

  (一)数字乡村概念

  数字乡村是指应用现代通信网络,以服务为宗旨,依托现代农业科技和先进管理理念,实现生产要素高效配置和优化整合的全新城乡形态。从内涵上看,数字乡村包含了农村数字化、城市网络化和社会服务网等多方面内容;从外在表现形式来看,它包括信息资源、基础设施、产业支撑与公共服务四个方面的体系;从发展阶段来说,它属于新经济时代的产物。

  (二)建设数字乡村的意义

  1.缩小城乡间的“数字鸿沟”

  中国农村由于幅员辽阔而与城市之间信息流通迟缓,存在信息闭塞、文化教育落后等问题。数字农村的发展会缩小中国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为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培育进步与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基础与条件。

  2.有力化解农村金融短板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并对农村金融发展做出了更加细致的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各地财政收入与社会资本目前尚不足以维持这两项工作的顺利推进。推广数字乡村建设可以有效解决乡村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数字乡村建设能够促进乡村转型升级,创造更多的投融资项目,吸引外地的社会资本进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同时,外资的引进能更好地整合当地的金融资本[1]。

  3.深度构建乡村治理体系
  
  数字乡村体系涵盖了社会治理、农村养老、生态保护、脱贫攻坚等众多领域。数字乡村建设能让乡村治理变得更加数字化。随着数字基建在乡村的铺开,如今许多村子都开始使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解决各种问题。比如,数字乡村治理平台能够让村民有更多的渠道获取信息,让上传下达的各种命令文件更加透明,促进乡村的良性发展。

\

  4.数字技术为乡村提供新型电商发展方式

  农业生产是乡村经济的第一产业。农产品的销量会直接影响乡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而乡村交通建设和信息的不完善会导致农产品销售困难。产业链中的销售环节不顺畅,会阻碍商品向货币的转换。乡村的销售渠道如果仅仅是当地的农产品实体市场,那么势必无法满足大量的销售需求。对此,数字乡村的建设能够拓展销售渠道,扩大销售市场。近年来,采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机器人等信息技术的无人农场开始进入大众视野,通过电商的发展与建设能促进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的有序结合。

  二、我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基本情况

  我国数字乡村建设起步较晚,虽然在不断发展,但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距离。当前,数字乡村建设已成为全球信息化进程中的重要发展力量,是未来信息社会发展的趋势。我国数字乡村建设在加速推进中已经初步具备数字乡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和基本能力。

  (一)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向农村延伸

  《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数字乡村建设取得初步进展,全国行政村4G覆盖率超过98%,农村互联网普及率明显提升。农村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建成一批特色乡村文化数字资源库,“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向乡村延伸。网络扶贫行动向纵深发展,信息化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中的作用更加显著。目前,我国基本实现“一张审批网”覆盖100%村、居、社区、垦区,并在此基础上加快推进了“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使“互联网+政务服务”功能模块向乡村延伸。

  (二)数字技术促进村务公开与监督

  乡村治理主要依靠村民。各地区应充分发挥村民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只有这样,乡村治理才能行得稳、走得远。为了更好地推进清廉乡村建设,让村、社区的党务、政务、财务全面细致的公开,多部门借助大数据技术推出了数字公示平台,并利用互联网技术把公示平台延伸到手机终端,让村民足不出户、随时随地就能查看公示信息,实现人人监督、时时监督,有效助推基层社会治理。各地区推进村民在线议事、在线监督,能够加快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平台建设,进一步丰富村民的自治手段,畅通民意表达渠道。

  (三)数字经济助力乡村电商

  随着网络在乡村地区的普及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乡村地区的延伸,数字经济逐步走向农村。数字经济培育了新的消费模式、消费业态,拓宽了农村居民消费渠道,逐步凸显了乡村振兴的助推作用。网络电商的发展健全了物流体系,丰富了消费内容,提升了市场规范水平,进而改善了农村整体的消费环境,为农村商业的加速繁荣奠定了基础。同时,数字经济的深度介入,不仅能帮助农村地区特色农产品走出去,而且能极大地提升广大农民的消费能力。

  (四)我国数字乡村建设优势

  对数字乡村来说,一方面,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和应用推广,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正发生深刻变革。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经济快速转型及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这为数字乡村兴起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在这样的背景下,数字乡村必将迎来新的历史机遇期,并产生巨大的发展动力[2]。

  三、我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的痛点

  (一)对我国数字乡村建设的认识不足,重视度有待提高

  当前,我国部分农民对数字乡村的概念知之甚少,部分人甚至认为这是一个伪命题。因此,各部门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推广数字乡村建设,引导更多农民加入建设队伍,让他们树立正确的数字乡村建设观念。

  (二)数字乡村建设未深入

  目前,各地的数字乡村建设标准化水平不高,成果共享机制尚未充分建立。在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一些地方仍采用传统做法,将数字乡村建设简单等同于“互联网+”,未充分考虑数字时代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规律,致使数字乡村建设工作成效不显。数字乡村直接应用生产实践的成果而无法实现信息共享,会使不同主体之间利益关系难以得到有效协调,最终导致各主体积极性下降,不利于数字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
 
  (三)数字乡村缺乏特色
 
  部分地区盲目跟风建设数字乡村,急于实现城乡一体化。同时,个别地区盲目照搬建设路径,没有根据当地的实际资源和地理环境等情况合理开展数字乡村建设和集中优势发展某方面的数字乡村建设,而是全部铺开、全面发展。这样,不仅资金投入过大,而且人员和资源也难以满足相关需求,最终无法实现预期目标。

  四、我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对策

  (一)加强数字乡村建设基础设施,做好宣传工作

  1.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进程

  一方面,政府应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充足资金保证;另一方面,政府应进一步完善涉农补贴政策,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数字乡村建设活动。另外,政府应继续加大税收优惠政策实施强度,推动涉农税收优惠政策向基层倾斜。

  2.构建多元化融资模式,多渠道解决数字乡村建设资金短缺问题

  各地应创新投融资模式,积极拓宽数字乡村建设资金来源途径。政府应优化投资方式,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数字乡村建设领域,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更多资金支持。各地应加快推进数字农业发展,促进农村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的兴起与繁荣。此外,各地可以借鉴国际经验,探索设立专门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尝试利用互联网金融技术开展数字乡村建设。

  3.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保障数字乡村建设有序进行

  第一,相关部门应出台相关条例规范数字乡村建设行为,明确各级部门职责分工。第二,各地需要从源头入手预防和治理各类违法、违规行为,提高全社会对数字乡村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第三,各地要建立健全配套监管制度,确保数字乡村建设有序运行。第四,各地应不断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切实发挥政府监管作用,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3]。

  (二)深入乡村,聚焦乡村治理难题和实际需求

  数字乡村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助推器”和“导航仪”。数字乡村必须聚焦乡村治理难题和实际需求,依托自身信息化建设实践经验,综合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3S、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以“一个中心、三大平台、N类应用”为核心的乡村数字治理解决方案。各地区应积极建设乡村治理大数据中心、数字治理平台、数字商务平台及数字服务平台,结合乡村实际开展乡村治理、乡村产业、乡村服务等智能创新应用,统筹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信息化建设,助力开启乡村治理新模式。

  (三)发展农村特色数字产业和文化

  1.发展特色数字乡村产业

  各地区应激活农村产业资源,将各类资源通过各种渠道整合起来。各地区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和相关数据提高农业的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率,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传统产业进行全面改进。各地区应通过信息化的转型提高乡村的生产力和利用率,最终提高乡村经济,保障农民的利润收益,并使之稳步提升。

  2.打造特色数字乡村文化

  乡村是历史记忆、文化认同、情感归属的重要载体。数字乡村建设一方面可通过数字化手段来梳理、保护和展示乡村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可通过数字化转型让更多的现代文化融入乡村生活,推动高质量的城乡融合,打造高品质的乡村生活。同时,各地区可以打造乡村文化IP,将传统文化变成文化商品,让“乡愁”得以传递,并通过乡村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转化和开发,经新型创意和崭新创造将其转化为新产品,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非遗”的数字化传承和生产性保护,进而实现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延续乡村文化脉络。

  五、结语

  我国数字乡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资金投入不足,产业支撑不够强;人才缺乏,人才队伍薄弱;信息安全隐患较多等问题。究其原因,我国数字乡村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自身发展不成熟,在建设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境与挑战。因此,各地区必须正视这些现实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从而促进我国数字乡村建设的健康、稳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玲霞.长沙数字乡村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J].河北企业,2020(9).

  [2]吴蕴赟,郭延安.浙江数字乡村建设现状,问题和对策[J].浙江经济,2021(11).

  [3]周丽,顾意刚.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数字鸿沟"的形成和改善研究[J].改革与开放,2021(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suanjilunwen/4818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