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生产中得到广泛普及。为此,高职院校计算机产业学院要加强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并结合行业及市场需求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基于此,本文主要围绕高职院校计算机产业学院人才培养体系展开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产业学院;人才培养体系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alent Training System of Computer Industry Colleg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Zhang Yangfan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has been widely popularized in people's daily life and work production.To this end,the Computer Indus try College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 hould s trengthen the training of computer professionals,and establish a complete talent training system in combination with industry and market deman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Based on this,this paper mainly focuses on the talent training system of computer industry colleg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or reference.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computer industry college;talent training system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速度日渐加快。这种发展形势在推动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也让相关领域的人才需求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职院校加强产教融合,能够使相关人才的培养更加符合社会发展需求。但是,高职院校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将产业学院自身的优势与产业集群区域充分结合起来,坚持就近原则,改善自身与行业或企业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如此,不仅可以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还能使相关行业尽可能减少人才培养成本、科研成本及招聘成本。高职院校需要在物质、信息等方面与其他行业进行共享及交换,并结合外界变化来实现自身人才培养体系的调整和优化,从而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此外,企业可通过与产业学院加强合作,加大对高职院校计算机人才培养投资力度,为人才培养及就业提供保障,使学生更了解产业群发展情况,借此达到坚定其信心、提高其工作热情的目的。因此,从本质上来看,产业学院的快速发展是一项能够满足学校、企业及学生共同需求的工作。
一、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培养计算机人才的必要性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计算机技术日益普及,这使计算机人才培养工作变得愈发重要,同时,行业对计算机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产业学院能够推动职业教育与市场的对接,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办学,这既有利于产教融合型企业的培育,又能促进产教协同育人工作。在实践过程中,很多产业学院会结合区域一些具有鲜明特色和较强优势的产业深化产教融合,推动职业教育与相关企业人才需求的有效衔接。高职院校传统的教育工作基本上以教材为主,因此学生往往缺乏实践锻炼,这导致很多高职学生在步入社会以后存在就业难的情况。在我国强大的市场需求之下,企业通常很难招聘到优秀、杰出的计算机人才。为了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高职院校不仅要做好相应的教育改革和创新工作,还要直面计算机人才培养挑战,将培养高技术、高质量及高素质的人才作为主要的人才培养目标,大力发展专业化的计算机教育,为社会培养大量优秀的计算机人才[1]。
高职院校在改革计算机人才培养体系的过程中应重点解决以下问题。第一,必须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切不可盲目地套用其他院校及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方法。第二,在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及软件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学生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接触新事物,才能避免被时代淘汰。为此,在教学内容方面,高职院校必须立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积极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养。第三,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要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不能只局限于教材和书本,也不能完全脱离书本进行盲目实践。只有解决好以上问题,才能有效提高高职计算机人才培养质量。
二、高职院校计算机人才培养现状
首先,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在培养计算机人才的过程中存在目标不明确、专业定位不精准的问题。计算机领域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因此,不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各不相同。例如,一些高职院校将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为培养网络型人才,还有一些高职院校将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为培养设计型人才或软件型人才。这些学校的计算机人才培养目标虽然各不相同,也会开设很多科目,但是,他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并没有很大差异,不同院校之间还会相互借鉴和模仿,如此就导致院校在教学中缺乏自身的育人特色,无法产生理想的育人效果。究其原因,当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在设定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中未开展市场调研,也没有立足于自身实际情况[2]。
其次,教学方法决定了教学质量。就当前实际情况来看,我国一些高职院校采用的教学方法并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会极大地降低自身的育人质量。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一些高职院校依然延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度关注基础知识的传授,导致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被极大削弱。这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还会影响其问题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与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不符。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高职院校必须创新教学方法,有效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计算机人才培养质量。
最后,在高职院校对计算机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实践训练至关重要。但是,就现状来看,实践教学一直都是很多高职教育的薄弱环节。受到过去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高职院校存在实践环节少、理论课程多等问题,这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产生了不利影响,不利于今后就业和职业发展。因此,高校必须对这一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加强学生的实践训练,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培养计算机人才[3]。
图1计算机实践训练
三、高职院校计算机产业学院人才培养体系建立途径
(一)树立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计算机产业学院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首先要树立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并精准定位专业方向。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高职院校必须保证其规范性与系统性,使其更加契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此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针对产业发展树立服务理念,结合企业岗位需求设置课程内容,不断提高教学内容设置的合理性;二是强化教育思维的前瞻性,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作为主要的教学主要目标,确保课程设置的前瞻性与先行性;三是了解国家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的需求,明确其变化趋势,及时做好教育内容的更新工作。与此同时,学校还要树立特色教育理念和采用有效的教育方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符合信息技术行业发展需求的教育结构,并通过特色教育方式,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例如,教师可划分教材内容为发展板块、专业知识板块、基础教育板块、选修板块、职业素质提升板块等,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这种特色的教育方式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学习需求,还能极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4]。
(二)创新和改进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需要针对教育过程中的数字化资源应用建立相关机制,积极推动“互联网+教育”,并合理应对在教育实践中面临的挑战。另外,院校要积极构建与应用线上教学平台,将传统教学模式和现代教学模式结合起来。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基于互联网及大数据的现代教学手段具有更强的生动性与直观性,能为教学实践注入更多的生机与活力[5]。而在内涵与目标方面,不管是现代教学方法还是传统教学方法,都较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此,高职院校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学生的生源层次、知识水平、反应能力、学习潜力、性格偏好、答题效率、心理状态等特征,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选取不同的教学案例和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同时,高职院校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方案策划,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创新、协作等多种能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充分挖掘各方面的能力和潜力,最终实现个人发展。
(三)搭建校企合作实践平台
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高职院校必须重点关注市场的实际需求。计算机产业学院在对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市场调研,独立组织和策划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计算机行业发展相关的市场调研,通过这种方式提升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加深学生对计算机行业的了解,使学生能够明确定位自身的职业方向,为其今后的职业生涯奠定良好基础。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要强化学生的职业规划,通过校企合作搭建实践平台,对学生的性格偏好、心理特征及基础能力等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帮助学生制订长期及短期的职业规划,尽可能多地为其提供实习机会,通过实践锻炼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总之,高职院校在对计算机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必须对市场职位进行详细分析,并总结、归纳不同岗位的职能、特点,通过校企联合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和企业存在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的关系。为此,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可结合企业发展需求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小组或董事会,在专业课程设置、人力资源及职业培养等方面加强研究,并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联合企业,与企业共同探讨现代化教育模式,通过校企长期合作缓解就业压力,满足企业的发展要求,促进校企互利共赢[6]。
(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是高职院校提高计算机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具体措施如下。第一,高职院校需要立足创新创业建立指导委员会,协调相关工作,整合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方面的关键课程归结为必修范畴,积极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在专业教育中的有效渗透,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社会。第二,高职院校应对学生加强组织,使其积极参与各种创新创业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三,院校要合理规划新创业教材内容,将人才培养方案与学校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有效融合起来。第四,产业学院要充分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以指导委员会为基础,聘请相关专家及行业精英参与实践教学,借此为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第五,高职院校要加强教学创新团队及研究团队建设,邀请企业专家对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进行指导,带动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活动、建立创新创业兴趣小组,通过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创新创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等在学校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首先分析高职院校培养计算机人才的必要性,其次探究人才培养现状,最后对计算机产业学院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途径进行研究。总之,在新时期背景下,高职计算机产业学院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明确自身在当前发展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另外,学院需要创新和改进教学方法,通过校企合作积极构建实践教育平台,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邓先春,周勇.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基础培养,分类提升”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1).
[2]郭倩,张桦,何岚岚.基于“四课融合”的计算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与研究——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为例[J].科技风,2022(11).
[3]刘益和,张凯.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内江师范学院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J].2021(16).
[4]徐博龙.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以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工程技术研究,2020(24).
[5]安敬鑫.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引领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20(21).
[6]徐文义.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分层分类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版,2020(2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suanjilunwen/44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