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计算机论文 > 正文

不良舆情话题在传播节点网络模型的演化规律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2-06-24 11:48:3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不良网络舆情是网络时代的一种重要舆论形态,反映了公众对突发事件的情绪表达,具有很强的社会影响力,需要及时处置和正确引导。本文分析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动力和影响因素,对不同阶段的舆情传播演化规律进行研究,并同步构建了网络舆情的传播模型,从而为做好舆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网络舆情;传播节点;演化规律;突发事件

  Research on the Evolution Law of Bad Public Opinion Topics in the Communication Node Network Model

  WEI Wei1,2,SUN Xuesong1,2,LI Linfeng1,2,WANG Chenle3

  (1.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Xi'an Shaanxi 710048;2.Shaanxi Key Laboratory for Network Computing and Security Technology,Xi'an Shaanxi 710048;3.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College,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Xi'an Shaanxi 710048)


  【Abstract】:Bad network public opinion is an important form of public opinion in the network era.It reflects the public's emotional expression of emergencies and has strong social influence.It needs to be handled in time and guided correctly.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volution dynam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emergency network public opinion,studies the evolution law of public opinion communication in different stages,and synchronously constructs the communication model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public opin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Key words】:network public opinion;propagation node;evolution law;emergency

  0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舆论作为一种舆论类型,已成为公众舆论的主要形式,舆情传播方式从口口相传变为随机性裂变式的网络传播。公众通过个人社交网络发表观点、宣泄情绪,容易导致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甚至对社会秩序以及政府公信力等产生重要影响。可见,快速发展媒体时代在赋予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发挥舆论监督权利的同时,也给政府舆情管理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近年来,突发事件时有发生[1],并通过网络进入公众视野,成为网民和媒体热议的焦点,形成网络舆情。偏激型、宣泄型等不良舆情如果不及时处置和正确引导,很容易发展成为社会矛盾的放大器,甚至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进而扰乱政府的决策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分析不同阶段舆情传播演化规律、构建网络舆情的传播模型是做好舆情防控与干预工作的核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研究和关注[2]。本文分析了网络舆情的传播节点和特征,并针对不同阶段的传播规律建立了舆情的演化模型,最后综合考虑媒体、政府、意见领袖等共同干预对网络舆情传播的影响[3],提出了舆情管控和引导的措施。

  1舆情事件的特征及传播节点

  1.1舆情事件的特征

  网络舆情是一种以网络传播为载体的社会舆论表现形式,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热点问题具有较强的倾向性的一种言论。网络背景下,突发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就会迅速在网上传播,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转变成热点问题,进而演变成网络舆情。舆情的传播和演化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但都遵循着一个统一的规律,包含了信息孕育、成长、优化和衰退的全寿命发展演化过程。网民发表的意见,往往受到自身情绪的影响,有些比较理性,有些比较过激,甚至出现虚假或诽谤的信息,使网络舆情发展趋势恶化。舆情事件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和管控,不仅会扰乱社会安定,影响人们工作及生活秩序,还会给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带来很大危害。可见,网络舆情通常具有快速性、周期性、情绪性以及危害性的特点,需要加强防控和动态监测,使舆情向正确和良性的方向发展[4-5]。

\

  1.2舆情事件的传播节点

  准确把握舆情传播的阶段变化和演化规律是控制和引导其朝正确方发展的前提,因此如何界定或划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阶段是一个重点问题。学者们对舆情传播节点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把舆情传播过程分为不同的阶段。如图1所示为研究人员根据信息传播生命周期理论和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时间序列将网络舆情演化的“三阶段五点”分析模型,反映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基本演化诱变态势以及传播规律[6]。

  根据图1传播节点划分规律,借助知微事件大数据舆情监测平台,对新冠肺炎微博发文量进行梳理,从而观察突发事件舆情走势,如图2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监测周期内,舆情经历了生成期、扩散期和消减期三个阶段,在生成期相对比较平稳,当达到临界点时会在极短时间之内快速演化至井喷态,产生高密度的极端情绪并迅速传播,演化为扩散阶段。然后政府等治理主体开始对事件进行强有力的干预和治理,并最终在治理行为下出现折点,舆情热度开始降低并逐渐进入消减期,最后事件得到有效解决,逐渐淡出公众视野[7-8]。网络舆情在传播周期过程中,还存在波动甚至反弹的现象,但整体上网络舆情的走势呈现出“钟形”分布形状。

  2网络舆情演化动力分析

  网络舆情的演化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是推动舆情发展传播的动力,主要包括事件本身、网民、媒体以及政府等方面[9-10],如图3所示。

  (1)网民推动力。网民是舆情快速传播的主体,也是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有的网民态度比较理性,发表的言论比较温和。有的网友比较偏激,情绪化严重,发表的言论比较激进。另外,网友发表和转发信息的数量也是推动舆情演化的动力,数量越多,推动力越大,传播速度越快。

  (2)舆情影响力。不同的舆情事件的影响力和破坏力各不不同,主要包括舆情敏感性、舆情影响力以及社会危害性,影响力越大,舆情的传播演化速度就越快。

  (3)媒体推动力。新闻媒体也是推动舆情向前发展的动力之一。主要受媒体权威性、发文即时性以及客观公正性等的影响,权威性越高、新闻发布速度越快、评论越公正的媒体对舆情的影响就越大,促使舆情的传播演化速度就越快。

  (4)政府控制力。政府对网络舆情的调控和引导是控制舆情发展的主要力量,主要受政府对舆情的响应速度、上层决策能力、政府公信力以及信息透明度的影响,调控和引导能力越强,舆情就会越快的向正确方向发展。

  3网络舆情不同传播节点的演化规律

  3.1网络舆情形成阶段演化规律

  科技的迅速发展使互联网成为人们日常发表言论、表达意见的主要渠道。当突发事件产生时,人们通过各种媒体得到事件的消息后,部分网民群体之间会相互传播事件信息,并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通过各平台向外界传递。同时,突发事件往往具有一定的破坏性和危害性,会使部分民众产生焦虑情绪,担心事件会影响到自己的工作、生活以及身体健康,从而增加了对事件的关注度,并以此为焦点将自己的诉求和情绪在网上进行发布[13]。另外,我国正处于深化改革开放时期,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矛盾中存在的冲突问题导致部分公众心理失衡,对社会产生不满情绪。当突发事件时产生时,这些网民往往会以较为偏激的形式把自己的观点爆发出来,甚至传播谣言和诽谤。针对突发事件的各种网民情绪和言论越聚越多,最终形成网络舆情。

  3.2网络舆情爆发阶段演化规律

  舆情爆发是网络舆情演化周期中影响力最大、社会危害最严重的阶段。网络舆情形成以后,舆情强度开始呈现指数级增长,公众网民、意见领袖、各类媒体以及政府机构等都成为舆情的参与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在此过程中,各类媒体因具有资深的记者团队和广泛的新闻来源,具有较强的准确性和权威性,推动网络舆情爆发更为迅速、影响力也进一步扩大,使其成为了推动舆情演化的重要动力。事件产生后,多数公众网民并不了解内情,出于对事件的关注对已知信息进行大量转载和发表个人看法,形成围观者圈子,大量言论聚集,促使舆情爆发。舆论繁杂,观点不一,此时意见领袖通过自身优势对错综复杂的网络舆情事件进行辨别与分析,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符合部分网民的看法,得到很多“粉丝”的追随和支持,事件的主流舆论倾向不断成形,对网络舆情的爆发起到了推动作用,此时网民群体之间分歧仍然有明显的差别。不同主体的共同参与,产生协同作用,使网络舆情迅速喷发,演化到爆发阶段,舆情强度和压力达到峰值。

\

  3.3网络舆情消减阶段演化规律

  舆情爆发后,政府机构迅速响应,调查事件起因,并采取各种干预和引导措施对网络舆情宏观调控,使其向有序的方向发展。持相似观点的舆情主体开始聚集,并不断强化各个阵营,网民产生极化。在意见领袖引导下,部分网民开始理性考究事实真相,从而降低舆情的传播性。执偏见情绪的网民也意识到自己的偏见,逐渐产生“情绪懈怠”,网络舆情紧张态势缓解,参与主体减少,关注热度逐渐降温。随着不同主体的协同治理和干预,突发事件得以解决,政府彻查事件真相,媒体对事实进行澄清,给公众公正的交代,达到网民预期,使本次突发事件失去关注的焦点,最后逐渐消减,淡出人们的视野。

  4结语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如果处理不好,容易导致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对社会秩序和政府公信力造成很大影响。通过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影响因素、传播节点和演化规律的分析研究,提出以下结论[11-13]:

  (1)在网络舆情发酵前,要建立健全动态化舆情监测与反馈机制,对潜在的民意进行挖掘和研判,及早制定和施行应对方案,遏制风险事件源头,做好突发事件防范、监测和引导。

  (2)政府要第一时间进行事件响应,向公众做出承诺,并对事件进行迅速调查,分析事实真相,注重信息公开的时效性,给公众一个信服的交代,掌握舆情主阵地。

  (3)要发挥官方媒体及意见领袖的舆论导向作用,发布的消息应确保内容的准确、透明性权威性以及严谨性,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的认知能力,压缩网络谣言的空间,降低舆论危机的风险。

  (4)加强思想教育和网络舆情传播原则,提升大众认知水平,不传谣不信谣,从根源上减少谣言渗透的可能,有效消解负面舆情传播,建立和形成良好的网络使用环境和氛围。

  (5)根据突发事件的影响力和危害性,构建网络舆情演变模型,分析其传播规律,从而制定切实可行的引导方案和措施,为舆情主体和舆情信息发展创造良好空间,推动多元主体理性互动,构建动态平衡的舆情生态链结构。

  参考文献

  [1]李紫薇,邢云菲.新媒体环境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话题演进规律研究:以新浪微博“九寨沟地震”话题为例[J].情报科学,2017,35(12):39-44+167.

  [2]易臣何.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政府监控[D].湘潭:湘潭大学,2014.

  [3]狄岚,顾雨迪.媒体干预下三分意见群体网络舆情传播模型[J].系统仿真学报,2018,30(8):2958-2965.

  [4]王佳敏,吴鹏,沈思.突发事件中意见领袖对网民的情感影响建模研究[J].情报杂志,2018,37(9):120-126.

  [5]侯学慧.大数据环境下网络舆情演化规律及预警模型问题探讨[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19,31(5):104-110.

  [6]任昌鸿,童春燕.大数据平台下网络舆情风险演化模型仿真研究[J].计算机仿真,2021,38(6):190-194.

  [7]冯兰萍,严雪,程铁军.基于政府干预和主流情绪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群体负面情绪演化研究[J].情报杂志,2021,40(6):143-155.

  [8]袁国栋.网络舆情危机演变特征及其预警方案研究[J].现代情报,2021,41(7):154-159.

  [9]潘方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影响因素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21.

  [10]曾润喜,陈创.网络舆情信息传播动力机制的比较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8,62(7):12-20.

  [11]Wei W,Liu S,Li W,et al.Fractal Intelligent Privacy Protection in Online Social Network Using Attribute-Based Encryption Schemes[J].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ational Social Systems,2018,5(3):736-747.

  [12]Qi Yong.Information potential fields navigation in wireless Ad-Hoc sensor networks[J].Sensors,2011,11(2):4794-4807.

  [13]Wei,Shen,Peiyi,et al.Gradient-driven parking navigation using a continuous information potentialfield based o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J].Information Sciences: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17,408:100-11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suanjilunwen/3957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