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经济责任审计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监督体系的关键一环,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及反腐败斗争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文章回顾了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其阶段性特点;其次,分析了新形势下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业在经济责任审计方面面临的挑战与问题;最后,提出了新形势下优化经济责任效能的策略和措施,包括建立完善的责任制度、加强审计的监督和评估、提高审计的专业化水平、采用新技术提高审计效率等。
关键词:新形势,经济责任,审计,效能
在党和国家的监督体系中,审计是非常重要的,经济责任审计属于审计机关的基本任务,是监督、评价和鉴证领导干部权力运行以及经济职责履行情况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业承担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职责,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个重要的监管手段和管控机制[1],对于保障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业的经济安全和加强其内部管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手段之一[2]。在过去的经济责任审计实践中,存在着审计工作规范不统一、审计效能不高、责任追究不到位等问题,这限制了审计工作的有效发挥,不利于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3]。
一、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发展历程和阶段性特征
经济责任审计是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其发展历程经历了初创期、制度建设期、监督加强期和深化改革期。每个阶段都在不断完善和提高审计制度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实效性,为实现国家治理和经济发展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持和保障[4]。
(一)制度初创期(1978—1998年)
随着经济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为了加强对经济管理和监督,建立审计制度成为当务之急。1984年,中国审计学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审计学理论研究的有组织开展。随后,黑龙江、吉林、安徽等省份的部分审计机关开始探索对国营有企业厂长(经理)的承包兑现公证审计和离任审计,从而形成了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的雏形。1986年,中共*央、国*院颁布《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厂长工作条例》,首次提出了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概念。同年,审计署发布《关于开展厂长(经理)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几个问题的通知》,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内容、程序和方法进行了具体规定。此后,国家相继出台《公司税法》和《审计条例》,建立了审计制度。同时,国*院还成立了中国审计署,负责审计国家机关和大型企业。然而,在这个阶段,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局限于政府财政领域,范围和内容相对有限。
(二)制度建设期(1999—2009年)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对强化经济责任审计的需求日益凸显。早在1999年,国家便出台了《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办法》《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为经济责任审计奠定了初步的法律框架。随后,中共*央颁布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中,明确将经济责任审计作为考察对象选拔任用的必要环节。2004年,为进一步深化审计监督,多部门协同发布了《关于扩展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至地厅级范畴的意见》,决定自2005年新年起,将审计范围扩展至地厅级领导,这一决策象征着经济责任审计的广度与深度均得到了显著提升。至2006年,经过全面修订的审计法正式确立,要求审计机关对国家机关及其他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实施审计监督,全面审视其在履职期间的经济责任落实情况。这一规定正式在法律上明确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地位和职责。在这一阶段,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建立了制度建设的规范、范围的拓展以及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推进和强化,为后续阶段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制度完善期(2010年至今)
2010年,国家正式颁布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及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该规定详尽阐述了审计对象范畴、管理机制、协调机制、审计要点、实施策略、评估标准及结果应用等多个维度,标志着我国经济责任审计迈入了崭新纪元。同时,多部门携手出台了相应的实施细则,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规范化与深化提供了有力支撑。至2015年,《关于深化审计制度改革的重要框架意见》的发布,进一步细化和强化了审计制度的全面优化。2019年,经过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再次强调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地位与不可或缺性。同年,经过精心修订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及国有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面世,为新时代背景下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实践提供了根本遵循,引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迈向了全新高度。新阶段,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进一步完善、工作规范、重要性认识提升和结果运用进一步加强,为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履行提供了有力的监督和保障[5]。
二、当前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责任审计覆盖范围逐步扩大,审计制度和工作机制逐步完善,审计结果得到有效运用。然而,由于经济环境和发展现状的复杂性,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实践中面临着审计力量不足、项目质量不高、事前预防效果较差、整改不到位、信息化程度低等诸多问题。
(一)审计任务重,审计力量不足
随着审计工作的不断发展,经济责任审计任务日益增加,但审计力量却并未相应增加,导致审计人员数量严重不足的问题显现出来。尤其是在一些县级审计机关中,这一问题更为突出。由于审计人员不足,无法对全部审计任务进行有效承担,导致经济责任审计的深度和广度无法提升。
(二)审计项目质量有待提升
部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仅限于对财务收支方面的审计,未对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具体检查,也未重点审计我国经济方针政策的执行情况。对于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也未从部门职责和权力入手,未关注部门领导权力的运行情况等问题。一些审计报告只反映了财务处理不规范、账务手续不健全等问题,未揭示根本性和深层次的问题,未能发挥经济责任审计规范领导干部权力运行的作用。这些问题在一些县市区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中仍然存在。
(三)审计事前预防效果未体现出来
审计是经济社会运行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其最终目的是通过预防和提示的方式检验存在的问题,将风险隐患完全消除。经济责任审计能够对领导干部进行保护,但在实际操作中,该项审计工作未能充分发挥预防性作用。一些地方的年度任中审计占总项目比例仍然不高,审计占比较低不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四)审计整改不彻底,问题未得到解决
审计查出问题只是初步目标,对审计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并进行有效整改,才是审计的最终目标。然而,目前审计整改工作普遍存在被审计单位的配合不足和审计单位指导不力的问题。被审计单位领导对审计工作和审计整改的认识不足,使得审计整改流于形式,审计整改结果公开力度不够,未形成统一的监督效应。部分整改工作因缺乏统一明确的标准,致使被审计单位及部门间的整改成效参差不齐,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审计问题的系统性与全面性改善进程。
(五)审计信息化程度有限,技术手段不够先进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审计工作的一项重要特征。然而,部分地区的审计机关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进展缓慢。审计信息化程度较低,信息化技术手段不够先进,影响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例如,在审计过程中,审计部门需要对被审计单位中的大量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处理,但是如果审计信息系统不够完善,这些数据的处理速度和质量就会受到限制。同时,信息化程度低也会影响审计报告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三、新形势下优化我国经济责任审计效能的对策建议
在当前新形势下,优化我国经济责任审计效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6]。为优化我国经济责任审计效能,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完善审计机制和标准,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信息化建设和技术支持,深化审前调查和风险评估,加强协作与合作,推进审计结果应用。多措并举有效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7]。
(一)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
审计机关要深入学习贯彻习*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党对审计工作的全面领导,把握审计工作的政治属性,紧密结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准确把握审计工作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审计工作的大局意识和政治意识。在审计过程中,要有更宽广的视野,不能只关注小问题而忽视了大问题。审计领导干部需要深入了解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将党和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作为审计的重点。经济责任审计应当注重审计权力的运行和责任的落实,重点审计检查财政、投资、惠民等政策措施的执行和完成情况,在审计中督促领导干部履行责任,确保国家方针政策真正落实到位,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服务作用。
(二)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审计专业水平
加大对审计人才的选拔、培养和激励力度,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和激励机制。推进审计人员的多元化发展,积极引进各类专业人才,构建专业的审计队伍,提高团队整体素质和专业能力。加强审计人员的培训和学习,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水平,不断更新审计理念和方法,增强对新经济形态、新业态、新技术的理解和应用,适应经济发展新特点和新要求。同时,建立健全审计人员的考核评价机制,激励和鼓励审计人员积极主动作为,提高审计的专业性和效能。
(三)做好审前调查,紧抓审计要点
审前调查是审计的前期准备工作,通过调查被审计单位的各项工作,明确审计的要点,为后期的审计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审计调查工作与审计的重点和目标密切相关,要加强对审计质量的控制,预防审计风险的出现。在调查中,要涉及被审计单位的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和行业区域环境等,还要调查被审计单位的组织经营情况、财务会计和内部控制等内部情况。通过充分的调查,制订完善的审计方案,明确具体的审计目标,将审计重点体现出来,提高审计的效率和规范性。
(四)完善审计整改机制,践行彻底整改的基本原则
建立完善的机制是经济责任审计整改的前提。对于审计整改工作不到位的现象,需要制定完善的经济责任审计整改机制和问责机制。整改机制包括整改计划、整改措施和整改结果的反馈,问责机制应该明确责任人和责任范围,对审计整改工作效果不佳的责任人进行问责。审计整改第一责任人应该对审计整改工作有清晰的认识,负责指导审计整改工作的开展,并对整改结果负最终责任。在审计整改中,需全面问责审计报告中存在的问题,确保所有问题得到整改。同时,被审计单位应该把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作为风险隐患,建立针对性的风险防控体系,提高单位经济责任风险管理水平,降低风险隐患出现的概率。
(五)提高经济责任审计信息化水平,深化成果应用
审计人员需要创新和改进经济责任审计方式,结合传统审计方式和计算机审计方式,建立信息化平台,引进先进的审计工具和技术,实现对审计数据的抽取、分析、加工和可视化展示等全过程的数字化和自动化处理,提升审计效率和质量。通过大数据和信息化平台等媒介,探究和开发审计结果数据库系统,共享审计结果,加深各单位和部门对问题的了解程度,将审计结果作为考核领导干部的基本依据。加大审计公开力度,形成协同监督效应,确保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和完善性,实现经济责任审计的全面深入和高效化。
参考文献
[1]蔡春,陈晓媛.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定位、作用及未来发展之研究[J].审计研究,2007(1):10-14.
[2]胡智强,余冬梅.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定位与规范重塑——以十九大报告关于改革审计管理体制精神为基点[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8,33(1):13-20.
[3]黄溶冰.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发现与问责悖论[J].中国软科学,2012(5):182-192.
[4]李晓慧,金彪.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现状及其特征研究[J].审计研究,2013(6):33-36.
[5]陈洁.新形势下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提升路径探索[J].经济研究导刊,2024(3):95-98.
[6]杨建荣,董学成.新时代经济责任审计发展战略研究[J].审计研究,2019(1):3-9.
[7]黄容,陈幔芹,谢清华.论经济责任审计的价值理念、治理体系与实践能力[J].财会月刊,2024,45(4):80-86.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ngjilunwen/80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