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市场经济不断改革发展,企业的经营战略目标也在不断变化。固定资产管理作为企业内部运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业财融合来提高固定资产管理质量,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因此,文章在业财融合视角下探讨企业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分析现阶段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优化策略供企业参考。
关键词:业财融合,企业,固定资产管理
固定资产管理是企业赖以生存、开展经营活动的关键之举。企业必须从业财融合角度出发,不断优化与完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做好财务、业务、资产管理规划,提高企业经营发展实力,确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优势地位。
一、业财融合下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
以业财融合发展为载体实施固定资产管理,有利于企业发展,确保业务部门固定资产采购、使用、维护等工作计划与财务战略要求相契合,确保资产归口管理部门获取更加丰富、准确的固定资产资料信息,从而提高固定资产报告的科学性、合理性,为企业未来经营业务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有效避免固定资产管理盲目性。
二、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固定资产管理意识薄弱,管理流程复杂
固定资产管理是现代企业提高自身经营发展实力的重要手段,但结合具体实际来看,部分企业并没有充分重视固定资产管理,在工作过程中存在保守态度,只关注固定资产的完整性、安全性,并没有从长远角度出发关注企业内部各项固定资产的经济价值和使用效率。在开展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时,沿用传统单一的粗放式管理模式,没有将业财融合意识融入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无法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不利于后续固定资产管理活动高效运行[1]。另外,在传统管理模式下,内部流程较为复杂。没有对相关资产的使用效率、处置过程进行追踪管理,容易导致管理操作滞后,引发资产账实不符,不利于全面了解固定资产的使用状况和减值情况,难以提高企业整体固定资产管理水平。
(二)企业内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体系有待完善
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是确保固定资产管理落实到位的必要前提。目前,还有部分企业的内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具体来说,缺乏科学合理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在资产购置阶段,部分企业尚未从业财融合角度出发做好资产调研准备,导致固定资产结构不合理,难以根据企业的业务发展需要合理配置固定资产,使得固定资产购置决策的准确性、可行性难以得到有效保证,容易出现重复购置现象,致使固定资产管理与企业经营发展需要相偏离。
在资产使用阶段,没有重视维修保养工作,尚未根据购进资产的真实状况设立维修保养机制,资产管理人员完全依靠个人经验与主观判断来开展固定资产使用管理工作。有些企业在使用阶段还存在资产闲置,并没有定期开展固定资产盘点与清查工作,不能及时更新相关资产信息,使得大量固定资产被分散闲置,降低利用效率。
在资产处置阶段,部分企业内部的业财融合相对滞后,相关管理人员并没有全面详细了解各类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和报废程度,无法严格按照企业所指定的管理规范标准进行全程监督与管理,导致固定资产流失,造成资金资源浪费,难以提高企业整体经营管理水平。
(三)业财融合不佳,业务、财务管理职责尚未统一
根据相关调查研究可以看出,有些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并没有真正实现业财融合,没有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对固定资产进行全面系统分析,难以构建业财一体化管理制度体系。市场环境变化对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有着直接的影响,但部分企业“放养式”经营管理模式,导致财务管理与业务管理职责划分不明确,不能结合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统一规划管理内容、服务标准,导致各部门之间的管理工作缺乏平衡,无法提高企业业务管理干预能力,使得资产购置、调拨使用以及报废处置等工作难以正常运转[2]。在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过程当中,财务部门的实物管理依赖于业务财务信息资料,各相关职能部门之间交流沟通不到位,难以对固定资产现状进行全面评估,容易导致资产贬值、资金链断裂等风险,不利于协同推进固定资产管理顺利开展,增加了企业的经济负担。
(四)缺乏完整的信息化固定资产管理系统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实现企业内部管理系统智能化升级是大势所趋。虽然大多数企业都能认识到信息化技术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但受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有些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主要集中在线下,相关职能部门所获取的信息大多都需要进行现场确认,不仅增加了内部运行成本,还难以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效率和质量。在实际工作过程当中,信息化管理相对滞后,许多固定资产的相关数据信息依靠人工录入,容易出现信息重复、信息漏入等操作风险,很可能导致资产损失或减值[3]。同时,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流程离线率高,信息化系统不完善,对于固定资产使用、配置、处理报废、闲置管理等板块内容设置不合理,各个阶段的数据信息无法统一集中管理,导致企业现有的固定资产缺乏完整、准确的信息,难以为企业制定固定资产管理决策提供可靠支撑。
(五)固定资产内控评价不到位,管理执行效率不高
固定资产管理成效不足与内控评价和监督管理不到位有着直接的关系。业财融合视角下,完善固定资产评价与监督能够帮助资产管理人员了解具体工作进度,督促员工按照规章制度完成相关任务。但就目前而言,有些企业内控监管职能缺失,没有充分发挥固定资产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管理效能,难以对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导致不良固定资产的比重增加,产生了大量坏账,从而阻碍了企业现代化发展。与此同时,部分企业绩效评价考核不到位,尚未将绩效考核指标与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有效结合,使得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玩忽职守,并不重视固定资产管理活动,导致资产管理行于表面,引发一系列新的问题,也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三、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优化措施
(一)树立现代化管理意识,简化固定资产管理流程
首先,企业应当以自身经营发展战略规划为依据,制定科学合理的固定资产管理目标,树立现代化固定资产管理意识,将管理目标由维护资产安全、注重固定资产结构完整,逐步转为推动各项资产稳定高效运转,加快实现固定资产使用效率最大化,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
其次,转变固定资产管理模式,立足于企业自身经营发展特点,将业财融合、精细化管理理念融入固定资产管理体系中。有效结合固定资产管理与企业综合经济效益,实行信息化固定资产管理模式,对企业内部各项固定资产进行分类与评估,以满足各个发展阶段需求为导向,实现各个环节精细化管理,从而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模式现代化转型升级奠定坚实基础。
最后,基于业财融合,企业要同步调整固定资产内部运行管理流程。简化资产预算、资产申购以及入库审核等工作程序,形成动态化固定资产管理意识,全面收集与整合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帮助相关工作人员了解并掌握固定资产的具体情况,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二)完善全生命周期固定资产管理体系
为了确保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落实到位,必须构建全生命周期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其一,在资产购置阶段,现代企业应当紧跟现代化经济发展潮流,调整与优化现有固定资产结构。事先做好市场信息调研准备活动,以自身经营特点为基础,制订科学合理的固定资产购置决策方案,定期反馈固定资产购置结果,控制固定资产采购,发挥资产购置管理效能。
其二,在资产使用阶段,企业要完善固定资产维护保养制度,设置专业的管理人员开展固定资产维护工作,查明企业现有固定资产损坏或限制的具体原因,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4]。定期开展固定资产盘点与清查工作,利用物联网技术及时更新与整合相关固定资产的信息资料,有效避免固定资产闲置。
其三,在资产处置阶段,企业必须做好固定资产处置审批工作,针对企业运营发展实际情况检测各项固定资产的使用状态,及时对价值不高的固定资产进行报废处置管理,有效避免不良资产增加企业的经济损失,摸清固定资产的实际数量,优化内部库存结构,提出切实可行的固定资产处置方案,在保证企业固有资产安全的前提下,提升固定资产管理效率和质量。
(三)优化业财信息整合,搭建一体化平台
重视业财融合是提高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效率的关键手段。一方面,现代企业要以业财融合管理理念为导向,明确规划财务部门、技术部门、业务管理部门以及资产归口管理部门的职责权限,规范各个环节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内容和任务标准,划定好资产购置、调配使用、报废处理等管控范围。结合企业实际发展需要搭建固定资产信息平台,帮助财务人员开展跨部门业务沟通与交流,使相关资产管理人员能够基于信息数据收集系统,全面了解企业当前现有固定资产的真实情况,为制定科学化、合理化的固定资产管理决策奠定基础[5]。除此之外,企业财务部门、业务部门以及资产归口管理部门要加强协同合作,围绕业财融合,对各部门所负责的固定资产流程数据进行梳理,时刻掌握固定资产调动、使用、报废、处理状况,搭建一体化信息管理平台,利用风险防范工作对后续业务风险做出评估,提高各部门的预警防范能力,精准处理各个环节的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加大业财融合力度,进一步实现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目标。
(四)健全信息化系统,实现固定资产管理智能化升级
一方面,企业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新技术手段辅助各部门开展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企业可以积极引入RPA技术精细化管理固定资产,全面覆盖固定资产购置、申请、调配、维修、报废等各个环节,通过智能化手段,自动收集与整合固定资产信息数据,并定期更新与完善,实现多功能灵活管理,提升固定资产工作效率和信息质量。在固定资产信息发生变动时,要通过信息交互读取来确保企业内部各系统之间数据信息同步,自动识别与比较提交信息与资料,有效避免人工操作失误,节省固定资产成本,实现管理模式的智能化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建立全方位、立体化固定资产管理平台,利用三维建模技术全面解读固定资产增值、购置使用、资产流失以及业务支出等具体情况,通过ERP系统规范固定资产库存管理、财务管理流程,针对各部门的工作需要对固定资产进行详细审核,提高资产核算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企业还应当结合自身经营特点,建立固定资产数字资料库,对资产购置、审查验收、核算入账、调配使用、维修处理等全过程进行动态监管,实现数据资源信息共享,通过科学方式来优化企业内部各项固定资产。
(五)发挥内控评价机制作用,落实固定资产管理工作
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内控评价与监督机制,由企业管理层领导带头,抽调专业管理人才组建固定资产评价与监督小组,严格按照企业制度标准定期对固定资产管理各个阶段的工作施展情况进行全面监管,加大事前分析、事中防范监督力度,促使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管理由监督导向型工作模式向服务导向型模式转变,及时发现潜在问题,提出合理化解决建议,提高固定资产综合利用效率,确保资产购置、预算、验收、核算、处置等各个环节的管理效果符合客观实际要求。除此之外,企业还要优化绩效考核制度,将固定资产管理融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中,从固定资产账实相符、投入产出值等方面对固定资产管理效果进行评价与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相关工作人员的个人利益相结合,实施奖惩机制,以提高各职能部门员工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视,确保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得到有效执行。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经济新常态下,业财融合成为现代企业资产管理的主要方向,企业必须迎合新时代市场经济发展趋势,将业财融合融入固定资产管理体系中,简化内部管理流程,积极引入现代智能化科学技术手段实现全过程固定资产管理,助力企业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进一步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裴紫娟.探索现代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提升路径[J].商业2.0,2024(3):69-71.
[2]彭永华.基于业财融合的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流程优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3,26(20):76-78.
[3]张秋银.业财融合背景下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优化探讨[J].普洱学院学报,2023,39(4):17-19.
[4]李静.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J].投资与创业,2023,34(18):110-112.
[5]谷云.基于业财融合提升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的研究[J].中国市场,2022(21):155-157.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ngjilunwen/80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