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当前社会经济环境下增加了新形势新要求,事业单位的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压力。为提高企业精益化管理水平、提升运营效率、降低成本、防范风险,深化业财融合已成为事业单位改革与成长的有力战略。基于此,文章首先对事业单位深化业财融合的重要性进行阐述;其次,探讨了事业单位在实施和推进业财融合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境;最后,就如何深化业财融合、促进事业单位高质量发展提出几点优化建议,旨在为同类型工作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深化业财融合,事业单位,高质量发展
随着经济环境的快速变化,事业单位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运营压力和管理挑战。在这种背景下,深化业财融合被视为一种有效的解决策略。通过将业务与财务更进一步地融合,事业单位可以更好地利用财会数据优化决策,提高运营效率,最终实现高质量的发展。然而,事业单位在推进业财融合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基于此,文章通过探讨业财融合的概念、原则,评估其在事业单位中的重要性,探讨其在实施和推进过程中的困境,并提出一系列可能的优化路径。
一、事业单位深化业财融合的重要性
(一)重塑业财边界,支撑运营管理决策
业财融合打破了业务与财务的独立界限,为二者建立了沟通桥梁,实现了二者信息的实时共享,提高决策科学性和有效性。在业财融合模式下,业务部门通过实时、有效的财务数据实现了更快、更精准的决策,财务部门则能了解业务需求,提升了预算和决策精度。此外,业财融合提高了事业单位内部协同效率,推动了内部改革,如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和改革绩效考核制度,从而提升整体运行效率[1]。
(二)挖掘财会数据价值,推动数字化转型
业财融合的深化,可以最大化挖掘财会数据价值,提升事业单位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中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事业单位经营决策科学性和服务效果,推动数字化转型,同时也顺应了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20年发布的“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倡议。大数据时代,通过对财会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为需求部门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通过建立财务数据分析系统,事业单位可以实现财务数据的实时监控和动态分析,提升决策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此外,数据分析结果的反馈可以促使事业单位不断优化服务,提高群众的满意度。
(三)拓展财会人员职能,优化组织结构
深化业财融合对财会人员职能拓展和事业单位组织结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个过程中,财会人员不只是事后核算人员,财会工作也不只是事后监督管理工作。财会人员发展为业务伙伴,跳出财会小圈子视角,从更宏观的角度参与决策和进行业务分析。财会人员理解力、决策能力都会发生质的变化,同时其决策的效率和准确性都会得到提高。财会工作将更注重跨部门协作,优化内部资源配置,增强信息流通和协同效应。此外,业财融合将推动事业单位结构优化,注重以业务流程为核心,打破部门壁垒,连通业务流程。财会人员职能拓展将促进人力资源的重新配置,最大化其价值。最后,深化业财融合将提升财会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提高事业单位的整体业务水平。
二、事业单位实施和推进业财融合面临的主要困境
(一)“信息孤岛”问题突显,业务前端缺乏有价值的信息数据
事业单位在实施和推进业财融合的过程中,“信息孤岛”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是指事业单位内部的各个部门或业务线在开展工作时,各自为战,缺乏必要的信息数据共享,从而形成的信息孤岛。这种情况在业务前端尤为突出。一方面,各业务部门在收集储存各自所需的信息数据时,只关注本部门需求,彼此孤立,且缺乏整体规范的信息标准,无法形成全局视角,导致这类数据共享复用价值有限,从而无法为业务决策和提高运营效率提供支持。另一方面,信息孤岛问题也使事业单位难以充分挖掘和利用数据的价值,影响了事业单位的数字化转型。在现代社会,数据被视为最重要的资源,事业单位通过对数据的深度挖掘,发现隐藏的规律,预测未来趋势,为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然而,由于信息孤岛的存在,事业单位的各业务部门往往只能看到一部分数据,无法全面了解事业单位的运行状况,也就无法充分发挥数据的价值。
(二)全面预算管理墨守成规,观念与模式有待转变
传统工作上,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以规范性、保守性为主要特征,缺少创新和变革,限制了事业单位在业财融合中的可能性和潜力。首先,在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中,事业单位过于关注预算的编制和执行,忽视了预算的反馈和调整,影响了其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其次,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过于依赖历史数据,而忽视了对未来趋势的预测和分析,导致预算的制定缺乏前瞻性,不能有效应对未来出现的挑战和机遇。再次,全面预算管理的观念和模式的保守,也影响了事业单位的决策效率。在传统的预算管理模式下,决策过程需要经过多级审批,这样不仅增加了决策的时间成本,而且还会导致决策的滞后,影响事业单位的运行效率。最后,全面预算管理的观念和模式的保守,也限制了事业单位对预算管理的理解和认识。在很多事业单位中,预算管理被视为一项行政任务,而其在支持事业单位服务、提高效率等方面的作用经常被忽视。
(三)传统组织架构存在缺陷,财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在多数事业单位传统的组织架构中,各部门的职责划分明确,但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管理者往往难以跳出自己僵化的思维,未能从整体布局思考管理问题,这对于实现业财融合的目标构成了很大的阻碍。与此同时,财务人员的素质也是影响事业单位实施和推进业财融合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下,财务人员的工作过于专注财务数据的事后处理和报告,缺乏对业务流程和业务环境的理解,进而在业财融合的过程中,无法更好地满足事业单位对财务人员的新需求。
(四)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机制间关联性不强
预算管理是事业单位日常运作的重要部分,同时,绩效考核是衡量事业单位效率和效果的重要手段。理想的状态是,这两者应该紧密相连,预算管理应根据绩效考核的结果进行调整,以更好地支持事业单位的运作和发展,绩效考核应全面反映预算管理的效果。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之间的联系往往不够紧密。一方面,预算管理的目标和绩效考核的标准不一致。在很多事业单位中,预算管理的目标主要是保证经费的合理使用,而绩效考核的标准则更关注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这使预算管理难以根据绩效考核的结果进行有效地调整,而绩效考核也无法全面反映预算管理的效果。另一方面,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的周期不同步。预算管理通常是一年一度,而绩效考核则可能按季度或者半年进行一次,这种不同步使预算管理很难根据绩效考核的结果进行及时的调整,影响了事业单位的运营效率[2]。
三、事业单位深化业财融合的优化路径
(一)基于数据中台理念搭建信息平台,赋能前端业务
首先,数据中台理念的实施,是事业单位实现数据驱动决策的关键。数据中台是一种以数据为核心,横跨组织结构,集方法论、工具、组织为一体的,为各类业务提供“快”“准”“全”“统”“通”数据服务的体系。通过构建数据中台,事业单位可以实现数据的集中管理和统一服务,有效提升数据的利用效率和价值。其次,信息平台的建设,是事业单位实现业务数字化和智能化的重要手段。事业单位可以通过信息平台,对各种数据进行采集、计算、存储、加工,让各类业务数据得到深度融合和共享,提高数据的使用效率。最后,赋能前端业务,是事业单位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的重要途径。通过数据中台,其可以对业务方面进行监督、分析、改革、转型。中台将数据滚动储存至资源库,又不断发掘有价值的数据,通过自身融通能力,达到一个可持续发展自学能力的闭环生态链,给企事业单位赋予能力。
(二)加强全面预算管理,采用PDCA理念实施闭环管控
事业单位可采用PDCA(Plan-Do-Check-Act,即计划-执行-检查-行动)理念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闭环管控,以此深化业财融合。PDCA理念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它是通过不断循环以下四个程序:计划、执行、检查、行动,以提高事业单位的质量管理工作效率,并不断对其进行完善。事业单位在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过程中,可以采用PDCA理念来进行闭环管控。具体来说,事业单位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进行:在计划阶段,首先需要制订全面的预算计划,以采集需求数据,制定单位总目标;在执行阶段,要按照预算计划进行执行,确保资源的有效使用;在检查阶段,要进行预算执行的检查和评价工作,了解预算执行的实际效果和找出存在的问题;在行动阶段,根据检查评价的结果并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对预算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升预算管理的效果。通过PDCA理念的闭环管控,事业单位可以实现预算管理的持续改进和优化,为更好实施和推进业财融合提供有力支持[3]。
(三)成立敏捷微型团队,提升财务人员综合素质
敏捷微型团队是一种新型的工作组织方式,它强调团队的自我管理和快速响应,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和需求。事业单位在内部成立敏捷微型团队,可以说是为其更加高效地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添砖加瓦。在敏捷微型团队中,财务人员在该团队中扮演最关键的人才角色。财务人员可以直接参与到业务活动中,理解业务需求,为其提供财务支持。敏捷微型团队服务宗旨是快速响应变化,适应环境,支持事业单位的业财融合。为了能支持整个团队的业务融合更加有效推进,事业单位需要提高整个财务团队的综合素质,加强对其的相关知识培训,包括财务管理技能、业务理解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这是成功成立和运作敏捷微型团队的关键。具体来说,财务人员需要拥有扎实的财务管理技能,以支持团队的财务管理活动;需要有较强的业务理解能力,以理解业务需求,为之提供财务建议;需要有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以支持团队的高效运作。为了提升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事业单位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例如,提供系统的财务管理培训,提升其财务管理技能;开展业务知识学习,提升其业务理解能力;进行团队协作训练,提高其团队协作能力等[4]。
(四)启动“预算—绩效”双监控机制,激励全员参与
事业单位在深化业财融合过程中,可启动“预算—绩效”双监控机制,进而有效激励全员参与到业财融合工作当中。事业单位一般以提供公共服务为主,对成果的评价不仅要着眼于经济效益,更注重社会效益。因此,启动“预算—绩效”双监控机制,将预算管理和绩效评估紧密结合,事业单位可以更好地促进全员参与,提升服务质量。首先,“预算—绩效”双监控机制需要设定明确、可衡量的预算目标和绩效指标。预算目标主要关注资源的配置和使用,而绩效指标则关注服务的质量和效果,两者相互配合、互相作用,可以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运行状态和服务效果。其次,事业单位需要建立完善的预算执行和绩效评估流程。预算执行过程中,事业单位要对资源使用进行跟踪和监控,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绩效评估则需要定期进行,以了解服务的实际效果,为后续的决策提供依据。最后,事业单位要将预算执行和绩效评估的结果反馈给所有参与者。通过反馈结果,事业单位可以调整预算和服务方案,激励全员参与,共同提高事业单位的服务质量和效率
四、结语
综上所述,深化业财融合对于事业单位的高质量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价值。文章从业财融合的概述、重要性、面临的困境,以及优化路径四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探讨,旨在为事业单位的业财融合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未来,事业单位需要积极探索和实践,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科学地推进业财融合,从而实现事业单位的高质量发展。同时,也期待相关政策能为事业单位的业财融合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便利,激发事业单位的创新活力,推动事业单位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朝婷,孙昊.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业财融合研究[J].中国农业会计,2023(9):35-37.
[2]吴文静.基于业财融合下的事业单位财务转型分析[J].经济师,2023(1):98-99.
[3]黄学书,吴小军.行政事业单位支出绩效考评可采用的几种方法[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0(12):29+12.
[4]袁媛.内外共力不断提高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素质[J].理财,2022(3):96-98.
[5]岳江.基于业财融合视角的事业单位财务转型路径研究[J].大众投资指南,2023(15):137-139.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ngjilunwen/78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