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测度山西省2010—2020年经济增长质量水平的动态变化,选取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一级指标,主要包括结构、稳定性、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绿色发展以及国民经济素质五大指标,并逐渐将其具体细化,最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综合指标进行测评,为实现山西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可行路径。对山西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定量分析更易全面客观地掌握经济运行状态,对于加快经济转型、实现经济增长意义颇深。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经济增长质量测评,推进路径
引言
新时代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关注质量效益,经济结构的发展方式也逐渐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而发展方式的转变更应强调质量指标的经济发展,如此一来,才可有效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使发展成果人人共享,贫富差距日渐缩小,逐步实现经济结构在诸多领域的全面升级,最终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1]。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稳增长调结构”要求质量和数量并举。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发展在遵循中国经济发展的最新指向下稳步前进,将质与量并驾齐驱作为一定时期地区推进经济工作的行动指南至关重要[2]。
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质量进行测度与评价,能够更好地了解本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对当地经济、社会和环境产生深远影响;有利于明确区域未来走向,进一步制定和完善能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并通过构建高质量发展指标、统计、政策、绩效、评价等体系,营造稳定的制度环境,推动区域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中不断取得新进展[3]。
以山西省为例,不论是在经济总量方面还是在文教体方面都得到较大的进步。2021年,全省经济保持稳步发展,相关指标的增长速度超过全国水平。例如,国民经济总量逐年增长,财政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山西省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也要考虑一些问题,比如,经济增长结构是否合理,是否需要进一步优化调整?经济增长稳定性的波动趋势是否剧烈?社会的福利变化与分配是否公平公正?绿色发展程度与经济增长是否适配?国民素质教育的提升是否能够为经济增长添砖加瓦?因此,基于对上述问题的考虑,山西省需要积极制定针对性强、适用性强的举措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逐步加快经济发展。本文对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进行较为全面的设计,结合山西省的省情,准确衡量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并从数据上论证其是否处在增长阶段?状况是否良好?最后依据实证研究的结果,为其提供推进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一、经济增长质量理论界定与推论
在对经济增长质量进行分析时,其基础主要是通过对其进行指标设定,量化指标继而描述现状,这是从定性到定量的过程转变。
(一)经济增长质量的理论界定
准确把握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对于推动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其概念范畴也尤为广泛,不同学者对经济增长质量持有不同的见解。狭义上来说,经济增长质量内涵主要以早期的全要素生产率来衡量。例如,卡马耶夫(1983)、刘亚建(2002)、沈利生等(2006)在对经济增长质量进行概念界定时主要是从狭义的角度来阐述,认为可以用经济效率来衡量经济增长质量。但是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环境以及人们认知的变化,经济增长质量逐步从狭义扩展为广义,即经济增长质量内涵丰富,是相较于数量而言的拓展与延伸[4-6]。李强(2021)对于经济增长质量的界定,是将其划分为经济发展能力和经济发展效益两方面,进而细化到经济结构、要素增长效应、绿色发展能力、基础设施以及市场完善程度、技术创新能力、收入能力等指标,通过观察可知,指标的贡献度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有一定的影响[7]。段晓华等(2021)以陕西省为例,从经济结构、经济稳定性、成果分配和福利变化、环境代价这4方面确定指标,继而测评陕西省经济发展质量,研究表明,陕西省的经济发展方式需不断转变,收入差距也应逐渐缩小,以此来保证经济的平稳运行[8]。王丹等(2020)把新发展理念作为研究的指导思想,从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两个层面构建衡量指标,为安徽省经济发展提供评价工具。研究发现,安徽省在增长基本面的强度和创新度方面相对平稳,但稳定性、外向性和理性波动性较大;社会发展层面,除基础教育仍需进一步提升外,健康、生态、福利三方面保持平稳上升[9]。现有文献对于经济增长与其他方面关系的研究甚多,例如与能源、环境规制、金融、科技之间的关系研究。而对于山西省自身综合的经济增长质量的测度与评价研究较少,缺乏整体考虑影响经济增长质量因素的文献。
本文的研究将在钞小静等(2011)[10]对经济增长质量指标构建的基础上引入郭卫军等(2021)[11]研究的绿色发展指标以及路春艳等(2020)[12]研究中的国民经济素质这一指标,来构建山西省经济增长质量的测评指标。借鉴以上学者的研究,已明确标准进行指标选取与体系构建,从而对2010—2020年山西省的经济增长质量的动态变化进行测度,进而提出后续的发展路径。
(二)经济增长质量的理论假设
经济增长质量测评,本文主要选取经济增长的结构、经济增长的稳定性、经济增长的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绿色发展以及国民经济素质五个指标,用函数表示为:
其中,Q、Struc、Stab、Welf、Green、Neq分别代表经济增长质量水平、增长的结构、经济增长的稳定性、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绿色发展、国民经济素质。
首先,假设所有指标均大于0,则下列条件的的改善对式(1)起到正向推进作用,这种作用呈边际递减趋势。
式(3)表明,经济增长的好坏一方面来自指标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取决于各指标的产出弹性。假设一段时期内各指标的产出弹性恒定。针对以上理论推导,通过对这五个维度的分析可以做出以下分析假设。
理论假设1:经济增长质量会随着经济结构逐渐均衡而不断提高。
国家统计局2019年经济数据显示,我国的经济结构和增长质量提升效果显著。不论是一、二、三产业结构的变动还是投资结构趋稳及优化亦或是消费结构的升级加快都呈现良好势头并保持总体平稳状态。可见,经济结构的均衡对质量的提升有显著效果;相反,经济增长结构失衡时,将会引发产业结构严重失调、投资结构波动、外贸平稳增长遭受破坏、人们消费意愿不强烈等现象,这会造成社会资源配置不合理,经济运行效率低下,经济运作过程中的各项要素无法协调有序地进行,由此可见,经济增长结构出现失衡会影响增长质量并使之下降。
理论假设2: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受到增长的影响,在增长未出现大幅度的波动时,越稳定质量就越高。
我国经济增长稳定性的提高在2018年主要表现在需求和供给两方面。需求上,消费结构的不断改善和转型增强了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并实现了可持续发展;供给上,经济增长的稳定得益于新兴服务行业的出现。因而,经济的稳定增长在质量提高中扮演着“稳定器”的角色,波动的幅度过高,经济运行的机制和秩序会遭受破坏,资源配置不当影响经济发展。人们就业、养老、医疗以及收入的变动都会受到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无法持续,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也无从提起。
理论假设3:居民福利水平的改善或成果分配得到进一步扩大会带动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
经济增长的最终目标是提升我国整体实力,使发展成果人人共享。具体可表现在:居民收入的增多、福利待遇水平的提高、物质基础条件的改善、健康方面的保障以及教育和自身素质的提升。因此,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也包括对居民福利水平的改善。然而,当居民的整体水平下降或出现成果分配不均时,社会不公平现象频繁发生,社会秩序受到影响,经济增长也会发生异常变动。
理论假设4:生态环境的改善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会促进经济的绿色发展。
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经济增长的全过程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山西作为煤炭大省,资源的不断消耗使得城市环境改善负担加重,对于居民身体健康造成威胁。那么经济的快速增长是否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因而,山西省应加快技术的革新,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居民的身心健康以及生活环境得到良好的保障,经济增长的质量才可以稳步提升。
理论假设5:随着国民经济素质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将会得到提高。
可用国民经济素质指标的基本素质和协调素质两方面衡量经济增长质量。基本素质主要包括铁路、公路、水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科学技术水平支出,信息技术水平支出等,建设程度和支出水平越佳,经济素质越会不断提升;协调素质在经济增长中发挥控制约束、为经济运行系统提供动力的作用,比如行政费用、公共安全支出等为经济提供约束性质的指标。基本素质和协调素质得到一定的提升,经济增长质量也会显著提高,因此,国民经济素质对经济增长质量有着正向的作用。
二、经济增长质量测度过程
(一)经济增长质量指数的构建
借鉴国内众多学者的研究,本文构建经济增长质量指标体系。该体系并不能涵盖经济增长质量的所有内容,它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只能反映主要内容,对其状态进行一个基本的判断。基于上文中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界定,我们构建指数的具体指标,如表1所示。
(二)经济增长质量指数的计算
1.指标处理与数据描述
2010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深刻揭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经济增长与质量发展更加相关。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应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2010—2020年间,山西省的经济增长质量是否得到很好的提升需要作进一步的评价与分析。因此,本文以2010年为基期,通过从《山西省统计年鉴》中获取相关数据,进而分析11年间山西省经济增长质量的动态变化。
分析之前需要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减小指标差异性。就指标属性而言,对于逆指标采取倒数形式,对适度指标采用公式X=1/原始值-适度值,此外,以投资率低于38%,消费率高于60%为正常区间来确定适度值[13]。在对原始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时,采取正态标准化法以消除指标中的量纲效应,进而采用相同的方法将具体指标变成综合指标来量化山西省11年的经济增长质量[14]。
2.基础指标与方面指数的权重确定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基本指标的权重,在此基础上计算各指标的权重,最终计算出经济增长质量指标的值。
表2数据显示,第一主成分系数最大的是经济增长的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为2.434,意味着11年间山西省经济增长质量变化主要受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的影响。方面指数上,经济增长的福利变化与绿色发展权重分别为0.349和0.235,对经济增长质量指标的贡献较大;而对经济增长质量影响较小的为经济增长的结构和国民经济素质,其权重分别为0.199和0.150;五大指标中,经济增长稳定性仅为0.068,增长质量效果不太明显,也表明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对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效果不佳。整体看下来,五个维度的占比都处在中等偏下水平,因此,对于山西省而言,稳定经济增长,适当提高国民经济素质,不断完善经济增长结构,继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改善福利变化,增加成果分配是实现更高发展质量的必要举措。
(三)经济增长质量的测度结果
依据上述方法,在经济增长各基础指标指数值的基础上,山西省的经济增长质量整体表现出不断上升的态势(见表3),由2010年的-3.388上升到2020年的2.111,尽管中间有几年出现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尤其是在2014年以后,由于经济增长结构、经济增长的稳定性、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以及绿色发展指数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其中,福利变化指数和成果分配指数贡献比较显著。此外,经济增长结构、稳定性以及绿色发展指数的变化也是比较显著的,证明山西省整个经济增长的质量是较为均衡的。
三、经济增长质量评价及推进路径
通过对山西省2010—2020年11年的经济增长质量进行测评,结果表明,山西省经济增长质量的综合指数在11年间不断上升,而且经济增长结构、稳定性、福利变化和成果分配、绿色发展、国民经济质量都起到一定的正向贡献,但是还需进一步优化,以助推山西省经济的健康均衡发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可从经济调结构、稳增长、扩大居民福利及成果分配方面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加大环保宣传力度,提升国民经济素质,以实现山西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均衡发展
经济结构失衡是导致经济发展不稳定的主要因素,调整和优化经济增长结构已成为维持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从表2可知,经济增长结构对于经济增长质量的贡献为正向,但所占的权重比为0.199,占比较小。表3中数据表明,从2010—2011年,经济增长质量指数从-0.716降至-2.439,主要是由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率出现一定幅度下降,导致一、二、三产业出现结构的暂时失衡。
但整体来看,山西省11年间经济增长的结构指数处于1以下,原因在于第二产业的比较劳动率在不断下降,从事第二产业生产的人员不多,工业产值不高;第一产业比较劳动力率所占权重仅有0.06;故一、二、三产业的发展步调不一,需要调整结构。此外,消费水平所占权重为-0.82,说明消费的疲软也会使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出现波动。因此,山西省可以从扶持第二产业、发展现代化农业、增强消费主引擎作用这三方面进行优化改进,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均衡发展。
(二)加强执政建设,稳定经济增长
国家经济安全和居民生活也会受到经济变化的影响。政府在发挥执政能力的同时,应确保经济的稳步上升,维系居民的日常生活。表3数据表明,这11年来山西省的经济增长稳定性指数最低,整体呈现波动性变化,证明山西省在经济稳定性方面重视不足。从基础指标来看,GDP增长波动率在2010年和2017年出现较大浮动的波动,此外,生产者物价指数变动较大,说明山西省在稳定物价方面还需做出进一步改善,城镇失业率仍处在3.0左右,变动不大,说明失业率还未得到更好的下降。
为此,政府应进一步完善住房市场及保障机制,提供多渠道就业方式;完善地方政府经济治理能力,制定山西金融服务考评制度,建立地方现代财税金融体制,缓解经济波动,提高省域经济增长质量的稳定性。
(三)缩小收入差距,改善消费水平
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五大指数中,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的影响最大,贡献程度最高,其指数为2.434,所占权重为0.349。从2010年的-3.792上升至2020年的2.074,整体的波动幅度较稳定,而且人均GDP呈上升趋势,2020年达到最高水平;城乡收入也不断从3.3降到2.51;城市及农村的人均住宅面积也在不断增加,分别从28、28.7增加到34.7、40.3,说明经济水平质量更高,经济增长带动了居民住房、消费、收入等方面的改善。但是仍存在不足,中间有少数年份出现波动,比如,2017—2020年,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从2016年的22.73上升至23.06,自此以后都在逐年增加;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也在2018—2020年间出现上升幅度,说明居民的生活水平在这几年需要进一步提高。2020年由于受到特殊情况的影响,恩格尔系数比前一年上升0.3左右,生活水平有些许下降。因此,在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方面,山西省要坚持基本分配制度、切实保障民生并进一步扩大、完善公共消费基础设施建设继续优化政策,确保居民生活安稳。
(四)转变经济方式,促进绿色发展
经济增长质量还应着眼于绿色与可持续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山西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遵照新能源安全战略——“四革命一合作”,扎实推进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提倡节能降碳,持续优化产业与能源结构。由表3可知,绿色发展的指数为1.639,所占权重为0.235,其贡献仅次于福利变化和成果分配。
11年数据表明,绿色发展指数呈逐年上升态势,但是2013年和2017年的指数变动较大,说明这两年的生态环境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从单位能耗和单位用电量来看,单位能耗GDP大于单位用电量GDP,说明资源的消耗比例还是较高,但整体来讲,山西省在环境资源等绿色发展方面做的还是不错的,要想进一部改善环境,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还需打造与绿色相关的体系,例如在供给体系上构建绿色多元化,消费体系上注重绿色低碳消费。此外,要合理地利用资源,扩大能源开放合作,优化并改善能源结构。
(五)坚持创新驱动,提升国民素质
国民经济素质主要由基础素质、能力素质和协调素质组成。由表2数据可知,国民经济素质的指数在山西省经济增长质量思维贡献中排名第三。11年的数据显示,2010—2013年指数在不断上升,2015—2016年出现下降,主要原因是科学技术支出这一能力素质指数出现大幅度下滑,2016年之后又呈上升态势。但从各项基础指标的原始数据来看。2019年科学技术和公共安全支出所占的比重出现下降,说明能力素质和协调素质还有待提升,但整体而言国民经济素质指数还是呈稳定上升趋势。
因此,山西省应从两个方面加以改进。科技方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完善金融创新体系等一流创新工程;公共安全协调方面,科学设定人员机构组织和考核要求,合理规范各项支出,提高公共安全支出的效率。
参考文献:
[1]任保平.新时代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理论阐释与实践取向[J].学术月刊,2018,50(3):66-74+86.
[2]王丹,项桂娥.新发展理念下安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测度与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9(3):31-37.
[3]操玲姣.中国经济发展的时代转换与时代特征[J].学习月刊,2018(1):19-21.
[4]卡马耶夫.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77.
[5]刘亚建.我国经济增长效率分析[J].思想战线,2002(4):30-33.
[6]沈利生,王恒.增加值率下降意味着什么[J].经济研究,2006(3):59-66.
[7]李强.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测度[J].统计与决策,2021,37(15):109-113.
[8]段晓华,李略.省域经济增长质量测评与发展路径——以陕西省为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1(1):44-47.
[9]王丹,项桂娥.新发展理念下安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测度与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9(3):31-37.
[10]钞小静,任保平.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时序变化与地区差异分析[J].经济研究,2011,46(4):26-40.
[11]郭卫军,黄繁华.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质量——基于全球82个国家和地区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21,41(1):37-51.
[12]路春艳,倪毓蔚.经济增长质量测度研究[J].统计与咨询,2020(3):17-19.
[13]项*波.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测度与分析[J].管理世界,2008(9):1-11.
[14]任保平,韩璐,崔浩萌.进入新常态后中国各省区经济增长质量指数的测度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5,30(8):3-8.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ngjilunwen/78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