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 > 正文

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效果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4-09 14:24:3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当前,面临着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与战略性新兴 产业培育发展的双重任务,二者不是对立矛盾关系,而是融合 共赢的关系 。通过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借助其溢出效应、置 换效应和联动效应,传统制造业可以实现技术升级式、结构调 整式、模式创新式等转型升级,转型升级效果受到融合程度 、 企业自身特征与配套政策环境的影响。

  我国目前正处于传统制造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 双轮驱 动”阶段,一方面,坚持锻长板、补短板,持续推进高污染、高耗 能的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大力培育壮大新一代信 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具有低污染、高附加值特 征的新兴产业 。传统制造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间的关系不 是坚守—慢步论(即坚守传统产业,慢步发展新兴产业),不是 放弃—跨越论(即放弃传统产业,跨越式发展新兴产业),而应 该是协调—发展论(即二者相互交融、协调发展)(熊勇清和李 世才,2010)。董树功(2013)同样指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处 于萌芽阶段,需要大力培育发展,而传统制造业处于成长中后 期,需要大力加强转型升级,二者是一个互动融合的过程,不 是残酷的淘汰与替代过程 。那么对于传统制造业企业而言,融 合战略性新兴企业以实现转型升级的路径是什么? 融合效果 怎么样?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这些问题的解答能够为我国 制定适宜的传统制造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政策 、推动传 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以实现制造强国战略提供启示和参考。

  一 、传统制造业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实现转型升级的必要性

  2008 年金融危机之后,以美国、日本为首的发达国家为了 在新一轮的经济竞争中抢占制高点,加快布局了新能源、节能 环保和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 。我国也开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提出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但是,由于我国传统 制造业转型升级任务尚未完成, 在经济中仍然具有举足轻重 的地位,因此,我国面临着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与战略性新 兴产业的培育发展等双重任务。

  传统制造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现为不同的特点: 前者 以化石能源为主,具有高排放 、高污染特征,多属于劳动密集 型或资金密集型;后者是以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为主, 具有低消耗、低排放特征,多属于知识信息密集型 、高新技术 密集型 。但是由于所处的生命阶段不同,传统制造业与战略性 新 兴 产 业 又 存 在 着 耦 合 关 系 。 正 如 学 者 熊 勇 清 和 李 世 才 (2010)所言,传统制造业可以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产业基 础和风险资本,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反过来,战略性 新兴产业可以为传统制造业提供新产品 、新技术或新工艺方 面的支持,带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 。传统制造业是“船体”,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船帆”,我们要用战略性新兴产业来引导 和带动传统制造业不断朝着智能化 、高端化 、绿色化方面前进。
 

\

  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溢出效应、置换效应和联动效应(黎 春秋和熊勇清,2011),能够助推传统制造业多方面实现转型 升级 。其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多以高强度的科研投入追求技术 持续领先,对传统制造业拥有先进技术溢出的“势能”,有利于 传统制造业实现“技术升级式”的转型升级;其二,战略性新兴 产业拥有的产业链条更长、产业面也更宽,通过带动一 系列产 业共同发展,有利于传统制造业实现“结构调整式”的转型升 级;其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需要借助传统制 造业的加工生产环节或成熟的市场体系 、形成联合技术攻关 小组,共同开拓新的产品市场,这会对传统制造业形成联动效 应,有助于传统制造业实现“模式创新式”的转型升级。

  基于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视角来研究传统制造业转型升 级,能够让我们从外生视角研究问题,改变之前一 味的内生视 角的角度 。基于外生的产业融合视角,传统制造业与战略性新 兴产业可以通过物质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和人才流的 交换与流动,优化资源配置与产业布局,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 对传统制造业的技术扩散和产业带动作用 ,助推传统制造业 实现转型升级。

  二 、传统制造业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实现转型升级的路径

  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包含转型和升级两层涵义 , 既包括 生产过程、工艺或产品的升级,也包括跨行业的转型,还包括 商业模式的重构与转型等 。不论是转型还是升级 ,对企业而 言,都是一场涉及技术、体制、利益和观念等多方面的深刻变 革的过程 。结合现有文献观点,可以概括为三种路径。

  ( 一)实现“技术升级式”转型升级

  传统制造业在能源消耗、生产过程、工艺或产品方面实现 升级,如能耗消耗由化石能源转向新能源、生产工艺从高污染 升级为绿色低碳化、生产过程从人工控制升级为智能控制等。 具体表现为:其一,新材料、绿色低碳等新兴产业可以打造清 洁能源生产基地,为制造业发展提供新动能 。当前我国不少省 份都在加快谋划新能源产业发展, 打造新能源材料的产业集 群,为当地传统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新“ 引擎”。其二,装 备制造及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可以为企业生产工艺改进与设 备更新提供技术支撑,推动制造业生产过程绿色化转型 。刘嘉 琳和汤吉军(2020)指出,以高端装备制造业、节能环保产业和 新能源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较强的辐射效应 ,可以 改变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技术工艺或资源消耗模式 , 比如传统 石化工业可以融入循环利用技术 、传统装备制造业可以融入 数字控制技术等来实现低碳转型 。其三,数字创意产业等新兴 产业可以打造数字产业文化基地,数字技术有利于全方位、全 角度、全链条提升企业智能化水平 。在大智移云物联的时代背 景下,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是大势所趋,传统制造业可以 利用数字创意产业的数字技术来实现转型,强化数据驱动、集 成创新、合作共赢等数字化转型理念,实现生产服务过程数据 的动态采集,建立全业务链条的数据传输与汇聚体系,进而利 用智能技术进行业务场景建模分析,提升数据价值。

  ( 二)实现“ 结构调整式”转型升级

  传统制造业企业应该以市场为导向,逐步剥离、淘汰老旧 的制造业务,向高端服务领域延伸,产品从低附加值产品升级 为高附加值产品 。具体表现为:其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 扩散与研发合作可以对传统制造业生产要素重新组合 ,有助 于制造出差别化程度更高、质量性能更优的高附加值产品 。传 统制造业将原有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下融入新技术 、新工 艺等要素后,可以对原有产品进行延伸,从而提供对消费者而 言新的附加值,即便价格有所提升,也能够吸引消费者购买 。 其二,传统制造业在生产要素重组过程中,可以依托高新技术 的嵌入,向高端市场领域延伸 。例如,IBM 在 1990 年初由于受 到微软 、康柏等竞争巨头的挤压 ,在市场中举步维艰 , 于是 IBM 公司开始逐步剥离打印机 、个人 PC 等利润率微小的业 务,转而向高端服务转型,通过结构调整后 IBM 成为集高端软 件、全球信息科技服务、云计算等业务为核心的服务体系 。另 外,从事焊接业务的传统企业,通过嵌入现代微电子 、数字控 制、工业机器人等技术,能够实现各种高性能的优质焊接,这 些都表明传统制造业可以逐步完成结构调整式的转型升级。

  ( 三)实现“模式创新式”转型升级

  模式创新是企业对产品与客户价值、供应链伙伴、收益模 式、销售渠道等要素予以重构,以拓宽企业产品的市场需求, 最终达到产业链每一个个体的最佳契合(张银银和邓玲 , 2013)。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有利于企业从 研发、设计、生产、营销、物流到售后的全产业链的创新,推动 传统制造业商业模式的重构与转型 。具体表现为:其一,平台 经济和共享经济的兴起 。摩拜单车、滴滴打车、爱比邻等基于 数字资源的共享模式,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传统产业 进行平台化转型的趋势日益明显,国内百度、阿里巴巴 、腾讯 等平台企业发展迅猛。其二,“数字经济 +”时代的到来。正如袁 宏伟(2020)指出,传统制造业应该与大智移云物区等新一代 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以寻求从业态结构到组织形态、从发展理 念到商业模式等的全方位变革,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产业创 新能力、推动产业智能化发展。古丽巴哈尔(2020)指出,“数字 经济 + 农业”形成了现代农业体系,体现为农业生产和销售的 精准化、集约化;“数字经济 + 制造业”形成了制造业的智能化 转型, 体现为制造业领域资源配置的高效率;“数字经济 + 服 务业”形成了高端服务业,体现了较高的服务附加值 。因此,传 统制造业应该加强对平台经济 、共享经济等新商业模式的探 索,以降低能耗和成本,实现模式创新式的转型升级。

  三 、传统制造业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实现转型升级的 效果及异质性分析

  关于转型升级效果研究可以分为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两 类 。在理论分析方面,学者普遍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技 术水平高、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等特点,可以推动传统制 造业实现转型升级 。例如,王令(2022)指出,在双循环战略背 景下,传统制造业利用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可以实现转型升级。 原因有二,其一是内循环视角下,有助于标准化生产转为智能 制造、刚性生产转为弹性生产的转型升级,从而实现制造业智 能化、弹性化转型;其二是外循环视角下,传统制造业利用数 字经济机遇可以实现从价值链低端(组装为主)向价值链的高 端(技术、品牌、服务等)延伸,也就是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 从而有助于制造业高端化转型 。张银银和邓玲(2013)同样指 出,传统制造业可以通过高新技术嫁接、生产流程改造 、产业 链延伸等方式,对传统制造工艺和设备进行改造,且传统制造 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关联性越强(比如知识链 、产品 链、用户和分销渠道等),交叉融合的效果越好。

  在实证研究方面,学者实证结论较为一致,即产业融合能够促进传统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 。陈菲和周钰玲等(2017)运 用省级面板数据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对传统制造业全要素生 产率的影响,认为传统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可以通 过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创新能力两方面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 升级;李晓钟和陈涵乐等(2017)基于 SCP 分析框架估算了产 业融合对产业绩效的影响, 同样认为信息产业与制造业各行 业的深度融合 ,可以大大提高制造业的产业绩效水平 ; 常嵘 (2017)采用有序响应模型研究发现,传统制造业并购知识技 术密集的战略性新兴企业后 ,在经营模式和收入结构方面的 转型升级效果明显 ;廖信林和杨正源(2021) 运用动态面板 GMM 模型测算了数字经济对制造业转型升级水平的影响,发 现数字经济通过优化资源配置 、降低生产成本和驱动创新发 展等路径推动了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由于受到融合程度 、企业自身特征与配套政策环境的影 响,传统制造业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效果各异。其一,融合程 度包括关联性和适配性等因素。制造业融合不同战略性新兴产 业的效果受到两大产业技术相关度的影响,知识技术密集度相 对较高的制造业更容易转型成功,因为其要素禀赋跟战略性新 兴企业的适配性更高,更容易发生技术迁移 、应用和发展(刘 艳,2017)。其二,企业自身特征涉及融资能力因素。融合战略性 新兴产业后,不论是生产工艺改进还是技术整合创新,都需要 充足资金流的支撑,因此,融资能力更强、资金流充裕的传统制 造业企业融合效果更优 ,能够对资源重新配置实现转型升级 (常嵘,2017)。其三,配套政策环境包括政府推进政策、创新协 作平台等因素。政府对当地产业转型的推进政策会直接影响融 合转型效果,比如是否能够营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是否能 够加强产学研一体的高精专人才培养与引进;是否能够对企业 转型给予产业引导基金或创新风险基金的支持;是否能够淘汰 落后产能并引导地区产业规划;是否能够搭建传统制造业与新 兴企业的创新链接平台等(陆立军和于斌斌,2012)。
 

\

  四、研究结论

  当前研究表明,我国传统制造业可以跳出内生视角,跟战 略性新兴企业进行融合发展以实现外源视角的转型升级 。第 一,从企业层面而言,要主动寻求与战略性新兴企业的链接通 道,从关联程度较高的战略性新兴企业着手,在价值链 、产业 链 、产品或市场等方面寻求融合机会, 逐步提高自身的智能 化、高端化和先进化水平。第二,从政府层面而言,要为产业融 合发展提供市场环境 、文化和创新制度环境以及基础设施环 境,对传统制造业企业创新提供扶持力度与优惠便利 。另外, 政府可以结合所在地区的制造业禀赋特征 , 因地制宜地制定 有针对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规划与优惠措施, 以实现战 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制造业融合的效果最大化 ,充分发挥战 略性新兴产业的溢出效应。

  参考文献:

       [1]  熊勇清, 李世才.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发展研究[J]. 财经问题研究,2010(10):38- 44.
       [2]  董树功 .协同与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互动发展的 有效路径[J].现代经济探讨,2013(02):71- 75.
       [3]  黎春秋, 熊勇清.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模式研究:基于战略性新兴 产业培育外部效应的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1(05):32- 37.
       [4]  刘嘉琳, 汤吉军 . 东北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发 展研究— 基于动态演化博弈模型分析  [J].  经济问题探索,2020(11): 95- 10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ngjilunwen/7716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