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技术进步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现代增长理论的重要特征是 通过构建生产函数建立经济增长模型,从而分析各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 经济增长模型的发 展经历了从最初假定没有技术进步,将经济增长仅看作劳动力和资本存量扩张的结果;到假定技 术进步是外生的,人均产出的持续增长来自技术进步;再到假定所有技术变迁都是内生的 、渐进 的,源于“干中学 ”生产中累积的经验 、教育,以及人力资本的积累 、研发投入或劳动专业化 。 由 此看出,技术进步在现代增长理论中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外生到内生的发展过程 。
【关键词】 经济增长,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增长理论
一、忽略了技术进步的哈罗德-多马模型
(一)模型内容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发端于哈罗德 - 多马模型 。英国经济学家罗伊 ·福布斯 ·哈罗德在 1939年发 表的《关于动态理论的一篇论文》和 1948 年出版的《动态经济学导论》一书中提出了他的经济增长 理论 。20 世纪 40 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学家埃夫塞 ·多马则在《资本扩张 、增长率和就业》等论文中独 立地提出了与哈罗德模型基本一致的增长模型 。这一经典模型以凯恩斯收入决定论为理论基础 , 开启了运用数理工具建立模型分析经济增长的先河,奠定了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框架 。
哈罗德 - 多马模型的假设条件包括:( 1 )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 ,既可以是投资品也可以是消费 品;( 2 )社会生产只使用资本和劳动两种要素 ,且二者之间不能相互替代 ,即资本 - 劳动比不变 ,从 而资本 -产出比也保持不变;( 3 )生产规模报酬不变;( 4 )不存在技术进步和资本折旧;( 5 )劳动力按 照固定不变的比率增长;( 6 )储蓄是收入的函数 。在此基础上 ,哈罗德构建了经济增长率 、储蓄率 与资本-产出比三个变量间的关系模型:
上式被称为哈罗德模型的基本方程 ,其中 ,G 为经济增长率 ,s 为储蓄率 ,v 为资本 - 产出比 。 模型所蕴含的基本经济含义:储蓄或资本的形成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变量 ,储蓄率越高 ,经济增长 率越高 ,反之亦然 。这个公式的政策含义是政府可以通过提高储蓄率或增加投资来提高经济增长 率 。哈罗德模型定义了三个不同的增长率:实际增长率 Ga ,是单位时间内经济的实际增长率 ,由实 际 发 生 的 储 蓄 率 与 实 际 的 资 本 - 产 出 比 决 定 ,公 式 为 Ga = sav ;有 保 证 的 增 长 率 也 即 均 衡 增 长 率 Gw ,是人们愿意进行的储蓄水平和投资者合意的资本 -产出率之比 ,在此增长率下 ,投资者预期投资需求恰好等于社会合意的储蓄供给 ,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 ,实现储蓄与投资相等 ,从而经济能够 稳定增长 ,公式为Gw = swv ;自然增长率 Gn ,是社会人口增长和技术水平所允许达到的长期最大增 长率,公式为Gn = snv 。
哈罗德用三个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充分就业条件下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条件 。首先 ,经 济实际增长率必须等于有保证的增长率 ,即 Ga = Gw 。若 Ga > Gw ,即在实际储蓄率大于意愿储蓄率 时 ,意味着实际投资大于预期投资 ,总需求大于总供给 ,投资将进一步增加 ,通过乘数与加速数机 制 ,经济将累积性地扩张 ,直到达到劳动供给上限 ;若 Ga < Gw ,即实际储蓄率小于意愿储蓄率时 ,则 意味着实际投资小于预期投资 ,总需求小于总供给 ,投资将减少 ,同样通过乘数与加速数机制 ,经 济会陷入累积性收缩 ,出现失业 ;只有当 Ga = Gw 时 ,实际的投资和资本产出比与投资者预期相 一 致 ,所有资本得到充分利用 ,经济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 。其次 ,经济有保证的增长率必须等于 自然增长率 ,即 Gw = Gn 。若 Gw > Gn ,社会的储蓄意愿和投资预期超过了人口增长和技术水平的上 限 ,实际增长受到劳动力不足和技术能力的限制 ,造成投资过度 ,经济陷入长期停滞 ;若 Gw < Gn ,社 会的储蓄意愿和投资预期未达到人口增长和技术水平潜力所允许的程度,资本将被充分利用,高额 利润刺激实际增长中投资持续增加 ,经济将长期过度繁荣以致出现长期通胀 ;只有当 Gw = Gn 时 ,经 济才能处于充分就业的长期均衡状态 。 哈罗德认为经济长期稳定均衡增长的理想条件为 Ga = Gw = Gn 。
经济能否沿着 Ga = Gw = Gn 这条均衡增长路径稳定增长呢? Ga 、Gw 、Gn 由各种不同的因素独立 决定,Ga 决定于实际的有效需求,Gw 决定于投资者意愿投资,Gn 决定于人口增长和技术水平,三者 之间没有内在联系 。 当实际增长率背离均衡增长率时,会造成经济短期波动;均衡增长率与自然增 长率不一致时 ,经济将陷入长期波动 。而且一旦形成偏差 ,经济便有自我增强的趋势 。 因此 ,除非 偶然巧合 ,现实中实现充分就业均衡增长的可能性极小 ,经济长期均衡增长路径如同“锋刃 ”那么 狭窄 。
(二)对哈罗德-多马模型的评价
哈罗德 - 多马模型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理论背景 。 1929 — 1933 年 ,整个西方资本主义 国家爆发了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 ,这次危机使世界经济经历四年萧条期后又陷入长期衰退 。 在此期间 ,产品严重供过于求 ,大量企业倒闭停产 、大量银行破产关门 ,成千上万人失业 、流离失 所 ,生产率和总产出倒退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水平 。面对严峻的经济现实 ,古典经济学一筹莫展 , 市场出清假设既不能令人信服地解释大萧条 ,也无法提出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 。 1936 年凯恩斯出 版《就业 、利息和货币通论》,核心理念是市场不能出清 ,除非政府进行干预 ,从此掀起一场凯恩斯 革命 。凯恩斯是哈罗德的良师益友 ,哈罗德亲自参与了“凯恩斯革命”。为表示纪念和哀思 ,在凯 恩斯逝世五周年之际哈罗德推出了《凯恩斯传》。 他了解凯恩斯的思想 ,对凯恩斯理论有着自己深 入独到的理解 。哈罗德引入时间因素 ,将凯恩斯理论长期化 、动态化 ,是对凯恩斯理论的重要补充 和完善 。
理论界普遍肯定该模型突出了资本积累在经济增长中的决定性作用 ,实质上这一政策结论根 源于模型的理论基础 。根据凯恩斯理论 ,只有 I =S ,即当期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 ,经济才能达到均 衡状态 。而 I =S 是哈罗德构建数理模型的根基 ,而且模型假设资本 -产出比不变 ,模型本身便内含 着投资的重要性 。此外 ,Ga = Gw = Gn 的“锋刃 ”式长期均衡增长路径显示出资本主义经济不稳定的 内生性 。作为凯恩斯主义者,哈罗德认为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经济的特征就是经济周期性波动,并 且这种波动还有自我增强的趋势 ,因此政府干预不可避免 。一个经济的增长潜力取决于储蓄及资 本形成能力,政府可以通过调节储蓄水平 、提高投资来实现经济均衡增长 。
模型的缺陷也是明显的 。经历了 20 世纪 30年代的大萧条 ,哈罗德模型直接受凯恩斯主义的影 响 ,得出了资本主义经济增长具有周期波动性 ,市场无法自行出清的结论 ,可以说这一模型是对凯 恩斯理论的发扬 。但仅仅从凯恩斯理论来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显然并未触及问题本 质 。模型回避了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本质的分析,用国民收入储蓄率代替资本积累率,混淆了工资 收入和资本收入的区别 ,然而净投资的比率取决于国民收入在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分配 。事实上资 本主义经济周期性危机根源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只要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一直存在,经济危机就 不可避免 。显然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增长不稳定性的分析更加科学而深刻 。此外 ,哈罗德认为 资本-产出比 v 取决于技术水平,但由于采用了固定系数生产函数,即劳动和资本不能相互替代,因 此 v 是固定的 ,经济增长率便完全取决于储蓄率 ,这样就忽略了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 。然而 ,大量的世界经济增长事实表明技术依然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索洛 ,1987 ),而且在马 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研究的过程中也从未剥离技术进步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
二、假定技术进步为外生变量的新古典增长理论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罗伯特 ·索洛 ,分别于 1956 年和 1957 年在《经济学季刊》2 月号和 《经济学与统计学评论》8 月号上发表了两篇在经济增长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文:《对增长理论 的一个贡献》和《技术变化与总生产函数》,其中提出了经济增长理论的经典模型——索洛模型 。哈 罗德 - 多马模型显示出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增长的“锋刃 ”式路径 ,即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是 内生性的 ,实际增长率和有保证的增长率之间一旦发生偏离 ,经济不仅不能自行纠正 ,还将累积性 增大这种偏差 。索洛认为哈罗德 - 多马模型所揭示的经济增长的“锋刃 ”式路径来源于该模型中均 衡增长率 Gw 很难恰好等于自然增长率 Gn 。 因为在哈罗德- 多马模型中,Gn 取决于社会人口增长和 技术水平所允许的经济长期增长潜力 ,Gw 则取决于社会意愿的储蓄和投资水平 。索洛强调有保证 的增长率与自然增长率之间的这种脆弱平衡 ,归根结底是由于哈罗德 - 多马模型中产出直接被表 述为资本的函数( K =ρk ),即生产函数中没有劳动力投入 ,因为假定劳动与资本总是按固定比例组 合 ,只需关注一种生产要素 ——资本即可 ,这一关键假设意味着劳动与资本不能互相替代 [1] 。索洛 认为如果放弃生产中劳动力与资本配比是固定的假设 ,在资本和劳动力能够按不同比例组合即能 够相互替代的条件下分析,经济的“锋刃 ”式增长路径就会随之消失 。
(一)模型内容
模型的基本假设条件包括:( 1 )经济社会只生产消费一种产品 ,一国的产出可以看作该国的收 入 ,而且由于只有一种商品 ,因此不存在国际贸易;( 2 )技术进步 、人口增长率及资本折旧的速度均 由外生因素决定;( 3 )生产函数规模报酬不变 ,生产函数为 Y =F(N,K) ,规模报酬不变假定下生产函 数为 λY =F(λN, λK) ;( 4 )社会储蓄函数为 S =sY,s 为储蓄率,0 ≤ s ≤ 1 。
基于上述假设前提,在没有技术进步的情况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为:
上式中 ,k( ̇) 为人均资本变化 ,f(k) 是产出量 ,s 为储蓄率且储蓄能有效转化为投资 ,n 为人口增长 率 ,δ 为 折 旧 率 。 这 一 关 系 式 表 明 人 均 资 本 变 化 量 等 于 人 均 储 蓄 sf(k) 减 去“ 必 要 ”的 投 资 (n + δ)k ,这是保持人均资本不变的“ 临界 ”投资 。人口增长率为 n ,nk 就是为保证新增劳动力人均 资本占有量水平必需的投资,δk 是为了抵消资本折旧所需投资 。 因此,资本量必须以 (n + δ) 的速度 增长 ,才能阻止人均资本 k 下降 。 (n + δ)k 部分的储蓄或投资被称为资本的广化 。 当人均储蓄 sf(k)超过 (n + δ)k 部分的必要投资时,即 k( ̇) >0.人均资本 k 将上升,这时经济社会经历着资本深化过程 。 因此,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也可以表述为这种方式:资本深化=人均储蓄(投资)-资本广化 。
现在考虑有技术进步的情况,经济社会的生产函数变为:
Y =F(AN,K)
上式中 ,A 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的技术进步作用 。此生产函数属于哈罗德中性技术进步 ,即 技术进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因此也被称为劳动增进型技术进步 。基于此生产函数,推导出的具有 技术进步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为:
新古典增长模型假定技术进步由外生因素决定 ,意味着技术状态 A 以固定比例随时间变化 ,A( ̇)A =a。技术进步使得劳动生产率提高 ,因此 k(ຢ) 是有效劳动水平上的人均资本 。上述方程表明 ,在技术进步条件下人均资本投资,既要能满足人口增长和抵消资本折旧所需投资,还要能满足由于知 识的增长每单位有效劳动所需的追加投资 。此时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也可以表述为这 种方式:有效劳动人均资本变化=人均储蓄(投资)-资本广化-资本深化 。
新古典增长模型进一步给出了经济达到稳态增长的条件,没有技术进步的模型稳态的条件是: sf(k) = (n + δ)k
而在此条件下 ,当经济达到稳态时 ,人均资本和人均产出的稳态增长率均为零 ,即 gk =gy = 0 ;
总量资本和总产出的稳态增长率为 n ,即 gk =gy = n 。 由此得出一个重要结论 ,在没有技术进步的 情况下,经济增长率来源于人口增长率,新古典增长模型并未说明长期人均产出增长的原因 。
对于有技术进步的新古典增长模型来说稳态的条件是:
此 时 人 均 资 本 人 均 产 出 的 稳 态 增 长 率 为 a,即 gk =gy =a ;总 资 本 和 总 产 量 的 稳 态 增 长 率 为 gk =gy = n +a 。 由此可见 ,在引入技术进步后新古典模型终于可以解释人均产出水平的长期持续地 提高 [2] 。模型表明,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长一旦进入稳态,技术进步将是经济增长的唯一推动力 。
(二)对新古典增长模型的评价
索洛模型确定了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范式 ,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基准模型 。 因其对经济 增长理论所做的杰出贡献,1987 年索罗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 。
索洛模型在对哈罗德 - 多马模型进行必要修正的基础上 ,说明经济存在稳定增长路径 ,且最终 归结为可通过资本积累 、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来达到 。首先撇开技术进步,短期内较高的储蓄率将 带来总产量和人均产量增长率的增加 。但这只是暂时的,一旦经济达到稳态,稳态中的经济增长率 是独立于储蓄率的 ,随着人均资本量的继续增加 ,增长率将逐渐放缓 ,直至回落到人口增长的水 平 ,此时经济增长率取决于人口增长率 。 因此 ,更高的储蓄率不能影响稳态增长率 ,但确实能提高 收入的稳态水平,即资本积累只有水平效应而没有增长效应 。从长期来看,人均收入持续增长只能 来源于技术进步 。无论是索洛模型 ,还是费尔普斯找到的与人均消费最大化相联系的人均资本应 满足的关系式即资本的黄金律水平 ,或是卡斯 、库普曼思基于拉姆齐的最优储蓄理论 ,以及在完全 竞争条件下构建的卡斯 - 库普曼思 -拉姆齐具有消费者最优化的经济增长模型 ,最核心结论都是外 生的技术进步是经济长期增长的唯一源泉 。技术进步是外生给定 ,即将技术进步看作某种按照外 在给定比率发生作用的 、可以使任何生产要素组合下的产出随时间增长的因素,这意味着在上述理 论中作为外生变量的技术进步反过来恰恰又是长期经济增长的关键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常常被 理论界诟病之处 ,就是它通过“假定的增长 ”来解释增长 ,人均收入水平的可持续增长更像是一个 假定而不是模型的结果 。
可以看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虽然强调了资本积累及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 ,但 在增长模型中很大程度上属于为构建经济模型所采取的技术手段 。在没有技术进步的新古典增长 模型中 ,作为生产要素之一 ,资本积累作为模型的一个变量代表一定的储蓄水平或投资 ,或人均资 本 ,而且对人均产出仅在短期内有增长效应 ,长期中只有水平效应而无增长效应 ;在引入外生变量 技术进步后 ,资本积累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便让位给了技术进步 。索洛模型的两个基本公式 所涉及的资本广化和资本深化两个概念 ,仅代表无实际意义的人均资本量的变化 。这样一来技术 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就从资本积累的影响中分离出来 ,技术进步与资本积累之间的紧密关系被 人为地割裂开来 。为建立模型所选用的生产函数更像是一个黑箱 ,一头连着资本 、劳动 、技术等生 产要素,一头连着产出,各类生产要素在生产函数中究竟是怎样运作的? 资本积累与技术进步之间 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 有效劳动或劳动改善型技术进步来源于哪里? 新古典增长理论都无法给出 明确说明 。如索罗对分析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之一是提出了“索洛剩余”,这是一种衡量和核算技 术进步贡献的方法 ,即将产出中扣除劳动和资本的要素贡献后的全要素生产率归结于人力资本和 技术进步 。
新古典增长模型这种将技术视为一种独立并外在于经济系统的方式 ,顺理成章地忽略了技术 发展的社会生产关系属性 [3] 。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 ,是资本和知识积累过程的决定因素和力 量 ,反过来资本积累也影响技术进步 ,本质上技术进步与资本积累统一于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 ,是 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 ,也是提高资本积累的方法 。新古典增长模型将技术进步看成经济增长的外 生变量,或只是单纯从技术关系角度分析这一变量,并没有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积累规律来分析 技术进步的本质及生成决定机制 。新古典增长理论的缺陷限制了其对现实的解释力 ,也导致随后 对经济增长的研究陷入沉寂 。
三、将技术进步内部化的内生增长理论
一个经济系统要想持续增长 ,就必须找到一个可持续的发动机 。新古典增长理论虽然将人均产出的持续增长归结于技术进步,但模型却将技术进步视为外生变量,也未解释技术进步本身的决 定因素 ,即并未解释清楚经济增长“源泉的源泉”。此外 ,新古典增长模型认为经济处于稳态时 ,经 济增长率独立于资本积累,但在实际经济增长中,各国人均产出增长率并未收敛于稳态时的平衡增 长路径,资本也未从富国流入穷国,富国与穷国之间的增长率仍有显著差异 。面对各国经济增长的现 实,新古典增长理论无法科学解释,导致经济增长研究自 20 世纪 70 年代至 80 年代中期一度陷于停滞 。
1986 年 ,基于阿罗 1962 年提出的“干中学 ”概念 ,罗默在《政治经济学期刊》上发表《收益递增与 长期增长》一文 ,成为内生增长理论的奠基之作 ,并带来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全面复兴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中外学者围绕经济增长的源泉进行了大量研究,构建起许多不同类型的内生增长模 型 。至 90 年代初 ,研究者们主要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研究经济长期增长率的决定 。如保罗 ·罗默提 出的以边干边学和知识外溢为基础的知识溢出模型( 1986 )、卢卡斯提出的以人力资本积累外部效 应为核心的经济增长模型( 1988 )、巴罗提出的政府支出增长模型( 1990 )。 由于完全竞争假设无法 很好地解释技术知识所具有的非竞争性(经济主体都可以免费获取同样的技术)及部分排他性(知 识产权 、专利保护 、秘密和经验等)的特点,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研究者们开始集中于在垄断竞争条 件下研究经济长期增长问题 ,学者们对技术进步的理解不同 ,构建的理论模型也风格迥异 ,如 Judd 开创的产品数量增加型模型,格罗斯曼和赫尔普曼开创的产品质量提升型模型,杨小凯和博兰德提 出的以劳动分工演进来解释经济增长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 1991 )等 。总之 ,学者们转换研究视角 开创了内生增长理论,使得经济增长的研究逐渐从沉寂中走出,再次成为宏观经济学的热点问题 。
在新古典模型中 ,在技术进步与劳动力增长率均外生给定的假设条件下 ,资本的边际报酬递减 对限制经济增长起到了关键作用,决定着一个经济的要素总产出规模报酬不变,这也是新古典经济 增长模型不可避免的特征 。 内生增长理论肯定了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决定作用 ,并致力于对 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增长的实现机制进行理论分析 ,相较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将技术进步视为外生 给定 ,该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主体进行研发投入的结果 ,技术进步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 ,如干 中学 、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劳动分工专业化程度的加深 、产品种类的增加 、产品质量的提升等 。 内 部化的基础源于延伸了资本范畴 。新古典增长模型中的资本仅指物质资本 ,而内生增长理论中的 资本既包括物质资本 ,也包括知识和人力资本的广义资本 。通过构建数学模型将技术进步对产出 的影响置于生产函数中加以考察 ,如在人力资本模型中 ,假定知识内含于人力资本中 ;在技术进步 模型中,假定知识内含于机器或产品中 。将知识积累过程模型化,使得技术的变化率由模型内生地 决定 ,进而决定经济增长率 。 当生产函数纳入知识和人力资本等因素后 ,由于技术知识的“干中 学 ”特征及积累应用过程中存在的“外部性 ”和“溢出效应”,便抵消了资本边际报酬递减效应 ,使得 厂商或社会的生产函数呈现出规模报酬递增,从而带来经济的持续增长 。
(一)AK 模型
AK 模型是内生增长理论的基本模型 ,该模型与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关键区别表现在其生产函数 上 。模型假定固定不变的储蓄率与技术进步均为外生 ,其总量生产函数为 Y =AK ;人均生产函数 为 y =Ak 。其中,Y 为产出,K 为资本存量,A 为反映技术水平的一个常量 。可以看出,这个生产函 数不存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生产函数资本边际收益递减的性质,无论初始资本存量为多少,每增加 一单位资本都将产出 A 单位的边际产品 。 与索洛模型类似 ,假设产出中以一定比例的 s 用于储蓄 和投资 ,经济中的人均资本积累可以表述为 sy = Δk + δk ,该式可转换为 Δk =sy - δk 。结合总量生产 函数 Y =AK ,可得:
Δy y= Δk k=sA - δ
模型显示出只要 sA > δ , 即使没有技术进步,资本积累依然能够带来经济持续增长,而且储蓄率 越高经济增长率越高 。
(二)具有干中学和知识溢出的模型
AK 模型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内生增长模型 ,因为技术进步依然为外生给定 ,它只是扩大了对资 本的理解并满足内生增长的关键条件:要素边际产出并非递减 。而在罗默( 1986 )和卢卡斯( 1988 ) 等 学 者 构 建 的 内 生 增 长 模 型 中 ,溢 出 效 应 扮 演 着 重 要 角 色 。 假 设 某 企 业 的 生 产 函 数 为 Yi =F(Ki,AiLi) 。其中 ,Li 和 Ki 分别为劳动和资本投入 ,Ai 代表企业可获得的知识 ,这个生产函数本身符合新古典特征,即各类要素的边际报酬为正且递减,规模报酬不变以及稻田条件 。 AiLi 表明技 术进步为劳动增强型,当 Ai 以不变速率增长时存在稳态 。此模型的关键是并未假定 Ai 以外生速率 增长 ,而是对企业生产增长率做了两个重要假设 。假设 1:干中学通过每个企业的净投资发挥作 用 ,换言之企业资本存量的增加会导致其知识存量 Ai 的相应增加 ;假设 2:因为知识具有非竞争特 性 ,所以每个企业积累的知识都是一种公共产品 ,一旦某个企业使用了某种知识 ,它无法阻止其他 企业利用该知识 ,那么这项知识将很快在整个经济体内扩散传播开来 。这意味着各企业知识的变 化 A( ̇) 与经济体的整体知识水平相适应,因此与总资本量的变化 K( ̇) 成比例 。
现将上述干中学与知识溢出两个关键假设与生产函数相结合 ,可以用总资本 K 来代替 Ai ,企 业 i 的生产函数可以重新表示为 Yi = F(Ki, KLi) 。如果 K 与 Li 固定不变 ,企业 i 仍会面临 Ki 边际报 酬递减 。但如果每个企业都扩张 Ki ,就同时推高了总资本 K ,在此过程中带来知识存量的增加和 知识创新,并通过溢出效应使每一个企业的生产力提高 。进一步地当 Li 给定,Ki 和 K 可同时扩张 , 即就社会整体而言资本具有不变社会回报,这种资本的不变社会回报使经济体产生内生增长 [4] 。
(三)对内生增长理论的评价
内生增长理论得出的主要结论是: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劳动分工程度与专业化人 力资本积累水平决定着技术创新水平的高低 ;同时承认市场机制可能造成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活动 的动态低效率,既然一国经济的长期增长由一些内生变量决定,这些内生变量又对政府政策是敏感 的,政府政策就能够通过影响这些变量而影响一国经济增长,因此适当的政府干预对维持一国经济 持续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
内生增长理论的重要贡献是提供了处理内生性技术进步及创新的分析工具与思路 ,拓展了对 资本的理解 ,将资本区分为了物质资本和知识资本或人力资本 。对劳动力投入过程中包含着因正 规教育 、培训 、边干边学等形成的人力资本的积累 ,在物质资本投入过程中包含着因研发 、发明 、创 新等活动形成的技术进步 ,从而将技术进步等要素内生化 。 由于技术知识具有“外部性 ”与“溢出 效应”,克服了资本边际报酬递减效应 ,从而得到因技术进步使得要素收益递增进而长期增长率是 正的结论 。在此意义上,与其说内生增长理论的根本变革是将技术进步内部化于增长模型,不如说 是将其内部化于物质资本及人力资本的积累 。至此,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终于找到了问题的关键,即 将技术进步与资本积累联系起来考察经济增长问题 。在此过程中 ,为了将复杂的增长现象抽象成 精巧的数学模型 ,往往要限定一些假设条件 ,并舍弃一些重要的影响因素 ,这也导致内生增长理论 中的经济模型在验证经验事实方面尚不尽如人意 ,如何做好实证分析仍是内生增长理论面临的最 大问题 。
四、对现代增长理论的反思
现代增长理论的特征是通过构建生产函数建立经济增长模型 ,从而分析各因素对经济增长的 影响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经历了从最初假定没有技术进步 ,将经济增长仅看作劳动力和资本存量 扩张的结果 ;到假定技术进步是外生的 ,人均产出的持续增长来自技术进步 ;再到假定所有技术变 迁都是内生的 、渐进的 ,源于“干中学 ”生产中累积的经验 、教育 ,以及人力资本的积累 、研发投入或 劳动专业化 [5] 。技术进步在现代增长理论中经历的从无到有 、从外生到内生的发展过程 ,体现出现 代增长理论对技术进步的关注及对其在经济增长中影响作用认识的演变 ,该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但通过精巧的数学模型,抽象掉了现实的生产关系,也使得现代增长理论整体上 忽略了收入分配在推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 。然而世界各国的实践表明在经济发展的特定阶 段,收入分配对经济增长具有决定性影响 。
仅关注技术进步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全貌 。如“ 中等收入陷阱 ”是世界银行于 2006 年在《东亚 经济发展报告》中首次提出的 ,指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 ,经济增长陷入长期徘徊状态 , 典型国家主要是拉美和东南亚等地区的国家 。世界银行的研究表明这些国家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 发展的公平性重视不够 。公平发展不仅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促进更为均衡的发展,还能缓解社会 矛盾冲突,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拉美国家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收入差距迅速扩大,导致中低收 入人群消费严重不足,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 。一些国家贫富差距太大,造成社 会严重分化 ,引发社会激烈动荡 ,甚至政权更迭 ,对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在《资本论》中 ,马克 思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这一基本矛盾实质上决定了收入分配 ,当收入分配差距过大 超出了经济系统所能承受的度,就会引发经济危机,导致经济陷入萧条衰退,经济增长过程中断 。
而且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阐述的资本积累理论,引入“资本有机构成 ”这一概念,深入阐述 了技术进步与资本积累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成为科学分析技术进步内生性的有力工具 [6] 。马克思 的资本积累理论表明技术进步与资本积累统一于劳动生产过程 ,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是技术进 步的表现,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过程也是资本不断深化的过程 。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相互作用,但 在资本和劳动不变的情况下长期的技术进步是不可能的 ,同样在资本和劳动不变的情况下产出的 长期增长也是不可能的 。历次技术革命引发的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实践也印证了马克思理论的规 律性与科学性 ,可以说马克思较现代增长理论更早就建立了生产函数关系及决定模型并以此说明 经济增长问题 。这表明在马克思的增长理论中技术进步在本质上是内生的 ,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 论隐含着丰富的内生增长的思想 。
【参考文献】
[1] 罗伯特 ·M. 索罗 .经济增长理论——一种解说(第二版)[M].上海:格致出版社,2015:35.
[2] 菲利普 ·阿吉翁,彼得 ·霍依特著,陶然等译 . 内生增长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5.
[3] 宋则行 .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探索——兼与西方现代经济增长模式比较[J].当代经济研究,1995(1):1-12.
[4] 罗伯特 ·J. 巴罗,夏威尔 ·萨伊-伊-马丁著,夏俊译 .经济增长(第二版)[M].上海:格致出版社,2010:169.
[5] W.W.罗斯托著,陈春良等译 .经济增长理论——从大卫 ·休谟至今[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514. [6] 孟捷 .复杂劳动还原与马克思主义内生增长理论[J].世界经济,2017(5):3-2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ngjilunwen/71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