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经济增长问题是经济学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20 世纪以来, 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文章梳理 了以哈罗德— 多马模型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以索洛 模型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以及以罗默模型、卢卡斯 模型为代表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并基于相关理论,对微观企 业在资产优化、科技创新、人力资本积累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 发展建议。
关键词: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企业发展,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问题是经济学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一般对经 济增长的测度主要体现为各种加总的宏观数据增长率。但是 随着经济增长理论研究不断深入,特别是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的拓展, 对微观企业的发展产生了较强的指导意义。本文对经 济增长理论, 特别是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进行了梳理,并基于相 关理论, 对微观企业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及代表模型
传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主要是由劳动要素和 资本要素的投入驱动。20 世纪 40 年代,经济学家哈罗德和多 马分别提出了含义基本相同的经济增长模型,称为哈罗德— 多马模型。该模型是现代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研究的起点, 以凯恩斯的收入均衡理论为基础, 以储蓄等于投资的原理为出 发点,主要有三个假设:
(1)一个社会的收入水平是该社会储蓄供给最重要的决 定因素。可以简单地用公式表达为:
S=sY 1.1
其中:S 代表社会储蓄, s 代表社会平均储蓄率, Y 代表国 民收入。
(2)收入增长率是该社会储蓄需求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可 以简单地用公式表达为:
I=vΔY 1.2
其中:I 代表社会投资, v 代表资本产出比,代表增加一单 位产出所需要的资本价值, ΔY 代表国民收入增量。
(3)需求等于供给,即储蓄供给 S= 储蓄需求 I,将 1.1 和 1.2 式代入, 简单整理可得经济增长率公式:
g=ΔY/Y=s/v 1.3
“ 1.3”式被称为哈罗德— 多马模型的“ 基本等式”,由于资 本产出比(v)被假定不变,因此经济增长率(ΔY/Y),主要由储 蓄率(S)决定。这也是该模型的基本思想,即资本积累是实现 经济长期增长的决定性原因。
哈罗德— 多马模型的优点在于简明掘要,但是也存在着 局限性。该模型假设资本和劳动不能相互替代,还假设资本产 出比不变, 实际上排除了技术进步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及代表模型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以自由市场经济理论为基础,代表模型为索洛模型。索洛模型放松了哈罗德— 多马模型隐含的 资本与劳动不可替代的假定,从而解决了所谓的“ 刀刃上的均 衡”(即实际增长率、有保证的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达到一致 相当困难, 而且一旦偏离则不会自动恢复均衡, 还会使偏离扩 大)问题,并放松了资本产出比不变的假定。
索洛模型最显著的变化是引入了技术变量,将技术、资本 和劳动等因素以柯布道格拉斯函数的形式进行了呈现,其基 本产出方程为:
其中:Y 代表产出,A 代表劳动的有效性,即技术, K 代表 资本,L 代表劳动。α 、β 代表资本、劳动投入在产量增长中的 贡献度(0<α<1.0<β<1.α+β=1)。
经推导, 可以得到增长率公式:
索洛模型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上。 根据索洛测算,美国(1909— 1949 年)全要素生产率为 87.5%。 但是根据戴尔·乔根森等测算,美国(1948— 1979 年)全要素生 产率仅为 24% 。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的测算上,存在较大分 歧。克鲁格曼援引的《东亚奇迹》(1993 年)显示,亚洲发展中国 家的全要素生产率在零附近,甚至为负值。但是,李京文等测 算,中国(1978— 1995 年)的全要素生产率为 36.2%。
三、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及代表模型
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就是不断将经济增长模型的外生 变量内生化的过程。这些外生变量包括储蓄率、资本产出比、 技术进步速度、劳动力增长率(人口增长率)等。哈罗德— 多马 模型将上述 4 个变量作为外生变量,而索洛模型迈出了经济 增长理论模型外生变量内生化的第一步,将在外生的技术水 平下的资本产出比变成了内生变量。
20 世纪 80 年代,又一次兴起了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热潮, 罗默和卢卡斯等将索洛模型中的技术进步率、劳动力增长率 等外生变量进行内生化,开创了“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也称 “ 新经济增长理论”。
(一)罗默的知识溢出模型
罗默在其论文《收益递增和长期增长》(1986 年)中,考察 了不同时期世界领先国家(荷兰、英国、美国,1700— 1979 年) 的经济增长率,以及近 200 年来美国(1800— 1978 年)的经济 增长率等, 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率总体 上存在上升的趋势,说明生产是收益递增的,最终提出了第一 个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即知识溢出模型。在知识溢出模型中, 内生的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唯一源泉。
罗默提出了新模型的三个基本要素,即知识的外部效应、产出生产的收益递增和新知识生产的收益递减,这三个要素 共同构成了完全竞争市场格局下的增长模式。
罗默模型假定代表性厂商的生产函数为 F(k,K,x),其中 单个厂商的私有知识为 k,社会知识总水平为 K,是各个厂商 知识持有量的总和,单个厂商的其他有形投入(包括资本、劳 动等)为 x。
罗默首先构造了离散型两阶段模型,假定市场上只有一 种单一产品,仅有两个阶段 1 和 2.其中阶段 1 为最初的投入 期,阶段 2 代表产品的生产期。该市场相对于参数 K 的效用最大化问题表示如下:
P(K):maxU(c1 ,c2),(k∈[0.e ]) 3.1
St:c1 ≤e - k,c2 ≤F(k,K,x),x≤ x
其中:U 是严格凸的效用函数, c1.c2 代表两个时期的消费, e 代表阶段 1 中,产品生产所需的全部投入, x 代表有形投入的 固定值。
罗默模型经过推导,证明上面的最优化问题存在均衡解, 即:
约束条件为厂商知识增长率,其中厂商投资量 I=f(k,K)- c 表示消费后可以用于知识生产的投资量,也说明知识是厂商 投资后生产出来的,知识已经成为经济系统的内生变量。g 是 凸函数,g(0)=0.g`(x)>0.g``(x)<0.表明知识总量不断增加, 但是新知识生产的边际收益递减。
罗默模型认为最优的经济增长率不依赖劳动力数量的增 长,而是取决于技术进步。厂商投资知识生产,可促进效用最 大化,当然由于知识具有正外部性,厂商角度的效用最大化低 于社会角度的效用最大化,政府应创造条件鼓励企业进行知 识生产。
(二)卢卡斯的人力资本积累模型
卢卡斯在其论文《论经济发展的机制》(1988 年)中,将“人 力资本”因素引入索洛模型,认为人力资本积累(主要由学校教 育和干中学获得)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构建了人力资本 积累“干中学”模型。该模型包括两个部分:
1.外生人力资本积累模型(学校教育模型)
卢卡斯假设某国工人数为 N,每个工人的技术水平为 h,又 假设在当期生产中,工人投入了非闲暇时间 μ 的份额,而剩 余的(1- μ) 份额用于人力资本积累, 则当期生产的有效劳动
如果 μ=1 (极端情况下表示完全不进行人力资本积累),则h( ·) =0.表明极端情况下,人力资本积累也不会出现减少的情况。
如果进行人力资本建设,即 1- μ>0.人力资本积累会加 快。
经推导, 可以得到均衡增长条件为:h /h=(1- β)(δ - (ρ - λ)) /(σ(1- β+γ) - γ 3.4
其中,(1- β) 为劳动力对于生产的贡献度, ρ 为折现率, λ 为劳动力增长率, δ 、γ 为正常数。
在“3.4”式中,虽然人力资本积累率(h( ·)/h),仍与劳动力增长率 λ 有关,但即使 λ≤0.经济均衡增长是仍有可能的。这 样,卢卡斯模型揭示了经济持续增长的根源是人力资本积累, 而不是单纯的劳动力增长率。
2.干中学模型
由于前述模型中的人力资本积累主要是在学校教育中完 成的,但是根据实际观察,对于人力资本积累,在岗培训等也 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简化模型,卢卡斯又就该项因素 单独进行分析,提出了“干中学”模型。
初期模型假设某封闭市场只有两种消费品,不存在有形 资本,人口不变,则第 i 种消费品的生产函数为:
ci=hi μ iN,i=1.2(μ i ≥0.且 μ 1 +μ 2 ,且 μ 1 +μ 2 =1) 3.5
其中 hi 为投入到第 i 种消费品中的平均专业化人力资本, μ i 为生产第 i 种消费品的投入人数的份额。
则人力资本积累方程为: h i =hi δ i μ i 3.6
其中,μ i 为人力资本投入到生产中的份额,即为“干”,δ i 为生产该产品对现有人力资本的提高程度, 即为“学”。
在不失普遍性的情况下, 可假定 δ 1>δ 2(即消费品 1 被看作高技术产品),若其他因素相同,则h( ·) 1 >h( ·) 2 ,表示相对高技术产品的生产将带来更多的人力资本积累。
“ 干中学”模型表明,人力资本积累既取决于行业平均的 人力资本,也取决于“干中学”的推进程度,高技术行业更容易 增加人力资本积累。
四、对微观企业发展的建议
随着经济增长理论的演进,经济增长模型中的变量和微 观企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特别是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关注的 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变量的内生化,对于微观企业的发展产 生了较强的指导意义。基于前文经济增长模型,微观企业要在 识别自身关键增长驱动要素的基础上,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力 争早日实现从主要依靠要素投资驱动的粗放增长向创新驱动 的内生增长转变。具体建议如下:
一要优化资产结构和业务发展方向,提高资本回报率。在 资产结构上, 企业对内应盘活存量资产,加快低效资产处置, 对外应推动引入战略投资者或其他权益资本,这样通过资产 优化释放出来的沉淀资金,以及引入的外部股权资金将使企 业拥有更加强大的现金流,相当于提高了企业的“储蓄率”。
在业务发展方向上,企业应加快业务结构“ 由重入轻”,实 现从重资本业务比重过大向轻重资本业务均衡发展转变。应 控制高资本消耗的业务,加大轻资产业务的发展,不断提高资 本回报率, 推动资本内生积累,降低“ 资本产出比”。
二要持续推进科技赋能, 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对外, 企业应充分利用社会科技进步的正外部性,基于自身业务基 础,强化数字化、智能化、行业领先技术等新技术和创新成果 在业务场景的应用,在生产运营、客户服务、内部管理、生态模式等方面提升管理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实现转型提升。
对内,应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联合行业上下游、产学 研力量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开发具有较高科技含量和市 场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提高企业的“ 知识生产数量和速度”,形 成科技创新高地。
三要优化人才结构,激发人才活力,加速专业化人力资本 积累。企业应全面梳理人力资源情况, 与同行领先企业开展全 员劳动生产率、人均创收创利水平等对标, 增加专业技术人员 比例,严控管理人员比例。应建立薪酬动态调整机制,鼓励知 识、技术等要素更多地参与收入分配。
应做好人员招聘规划,社会一般人力资本主要由“ 学校教 育”产生,要利用好“ 学校教育”培训的人力资本,搭建高素质 的基础人才队伍。应关注员工培训,提高企业的专业化人力资 本水平, 可采取提高员工培训的时间和质量、加强与职业学校 等机构的合作、加大轮岗培训力度等多种方式,提高“干中学 ” 实效。
参考文献:
[1] 左大培. 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与经济增长理论模型[J].社会 科学管理与评论, 2005(03):33- 46.
[2] 朱勇,吴易风.技术进步与经济的内生增长—新增长理论发 展述评[J].中国社会科学,1999(01):21- 39.
[3] 许彬,罗卫东.人力资本增长模型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J].浙 江大学学报,1999(02):134- 140.
[4] Romer,P.M. 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 Run Growth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6(10), Vol.94:1002— 1037.
[5] Lucas,R .E.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8. Vol.22:3- 42.
[6] 易纲,樊纲,李岩.关于中国经济增长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思 考[J].经济研究,2003(08):13- 20.
[7] 李政军. 哈罗德— 多马模型与索洛模型:一个比较分析[J].江 苏社会科学,2007(05):49- 57.
[8] 虞晓红.经济增长理论演进与经济增长模型浅析[J].生产力研 究,2005(02):12- 14.
[9] 潘士远, 史晋川. 知识吸收能力与内生经济增长—关于罗默 模型的改进与扩展[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1(11):82- 85.
[10] 曹东,封期康. 罗默新增长理论的特点及应用[J].中南民族学 院学报,1999(03):72- 75.
[11] 朱勇. 罗默的新增长理论述评[J].中 国人民大学学报, 1997 (05):19- 24.
[12] 吴培新. 经济增长理论的突破性进展—评卢卡斯《论经济 发展的机制》[J].外国经济与管理,1995(04):3- 7.
(作者单位: 中国长江航运集团 湖北武汉 430021)
[作者简介: 康锋,男,硕士,从事企业战略研究。]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ngjilunwen/68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