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当今中国正处于数字技术 飞速发展的时代,数字技术融入文化创 意产业,给大众带来感官愉悦的同时,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针对以经济 发展为目标的创意产业能否反哺文化 艺术传承的问题,文章采用归纳分析 法,从宏观数据的角度,对敦煌文化创 意产业发展现状、中国网民对敦煌非遗 关注指数分布、中国国内文化产业发展 指数分布、 中国国内各区域 GDP 指数 分布等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得到创意产 业有反哺文化艺术传承的作用。研究表 明:敦煌非遗艺术与经济发展相融合, 成为新时代发展潮流的一部分。
一、研究缘起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 非遗”),相 对于物质文化遗产,特指文化遗产中无 形的传统文化形式,包括传统技艺、曲 艺、美术、节庆等等。它折射了特定地域 的发展历程, 凝聚了前人生活和生产的 艺术智慧,是留给后世的无价文化财 富。
敦煌位于中国甘肃省河西走廊,是 张骞出使西域的节点城市。得益于特殊 的地理历史环境,中西文化在此融合碰 撞,敦煌孕育出精湛深厚的独特文化, 被誉为“ 东方世界的艺术博物馆”。
伴随着中国文化创意产业 的不断 发展,敦煌非遗艺术化身为深受年轻人 喜爱的“ 国潮风”,近年来不断融入创意 产业,频繁出现在大众视野。
针对此现象,社会上出现了两种不 同的声音。一种认为敦煌非遗艺术的保 护传承应该保留其纯洁和纯粹性,不应 蒙上太多经济的色彩;一种认为敦煌非 遗艺术传承可以和经济发展相结合,经 济发展会反哺文化艺术传承。
近两年来,从文化创意产业的角度 探讨敦煌非遗艺术与时代融合路径的 文章逐渐增多。但它们较多围绕具体的 实践,对理论数据的研究相对较少。
因此,本文通过对国内各大数据网 站(包括国家统计局、中国互联网络信 息中心 CNNIC 、百度指数、艾瑞 网等) 的有关报告进行了数据对比分析,得出 经济发展与非遗艺术传承之间的关系, 为相关实践提供一些理论资源。
二、研究现状
(一)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 中更侧 重内容创意与形式创新的新兴产业,涵 盖影视、广播、音乐、动漫、广告艺术、文 创产品等。
在当今媒介全球化背景下,根据国 家文物局发布的报告显示,近年来国家 大力提倡发展文化创意事业和文化创 意产业,2021 年开展了首届全国文化创 意产品推介活动并取得良好成效, 对全 国文化文物单位及文创事业的发展起 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根据 中 国国家统计局数据, 2021年,9 大文化行业营业收入与 2020 年相 比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43 个行业 中类 中,41 个行业营业收入比 2020 年增长, 增长面达 95.3%。从两年平均增速看, 8 大行业实现增长,其中,新闻信息服务、 创意设计服务、文化消费终端生产、内 容创作生产 4 个行业增速高于文化企 业平均水平 , 两年平均增速分别为 16.7%、13.8%、10.5%和 9.7%;文化投资 运营、文化装备生产、文化辅助生产和 中介服务、文化传播渠道 4 个行业两年 平 均 增 速 分 别 为 8.4% 、7.2% 、3.3% 、 3.2%。文化娱乐休闲服务受疫情影响较 重,两年平均增速下降 9.2%。
(二)敦煌非遗与文化创意产业融 合
相比国内其它非遗,敦煌非遗与文 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已走在前列。
过去,敦煌淘宝文创、敦煌纪录片、 敦煌壁画线上展以及“ 数字供养人”计 划等已经备受网民关注。
如今依旧蒸蒸日上,更多地融入创 意广告进行传播。例如,今年美颜相机 APP 借助敦煌莫高窟壁画里的爱情元 素,推出“ 七夕敦煌”限定妆容;金伯利 钻石借助敦煌“ 飞天”“ 舞乐”的艺术符 号,打造“ 奇遇敦煌”国风系列钻饰;佳 能保鲜膜与敦煌非遗跨界联名,一同唱 响“ 万事佳能,敦煌呈鲜”口号等。
(三)敦煌非遗与文化创意产业现 有研究
以 中 国知 网(CNKI)为检索对象, 采用模糊匹配检索方式,最终检索出关 于敦煌非遗与文化创意产业的中文文献 380 多篇。检索发现,涉及该方面的 研究呈现如下特征:
首先,从研究议题来看,文章多 围 绕打造敦煌 IP、开发文创产品、赋能旅 游产业等现实融合内容, 对传播规律或 公式的探讨较少。
其次,从研究类型来看,文章多属 于应用型研究,多从敦煌非遗的特征与 现状出发, 探讨当下与创意产业融合的 问题与新路径,对宏观数据的分析较 少。
最后,从学科来源来看,文章主要 集中于新闻传播学、市场营销学和设计 艺术学,法学、教育学、经济管理学等其 它学科研究较少。
三、研究方法与结果
本文采用归纳分析法,广泛收集中 国各大数据统计平台和调查报告的相 关资料, 通过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与演 绎推理,得出以下结论。
(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程度与网 民对敦煌非遗的关注度呈正相关性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 究 院研发的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 2021 年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综合指 数排名前十的省市分别是:北京、广东、 浙江、上海、山东、江苏、湖北、福建、四 川、河南。
百度指数,是以百度海量网民行为 数据为基础的数据分享平台。在百度指 数输入关键词敦煌、莫高窟、敦煌壁画, 得出过去一年对三个关键词综合关注 度排名前十的省市,分别是广东、甘肃、 北京、江苏、浙江、上海、山东、四川、河 南、湖北。其中,广东对敦煌、敦煌壁画 的关注度均为最高,甘肃对莫高窟关键 词的关注度最高,十个省市均对敦煌关 键词的关注度最高,其次是莫高窟,再 次是敦煌壁画。
而在这十个省市中,除了甘肃为敦 煌所在省, 其余均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 综合指数靠前的省市。根据前文数据可 知,过去一年文化产业发展整体而言以 文化创意产业增速明显为一大特征,而 文化产业发展综合指数与网民对敦煌 非遗的关注度呈正相关性。 由此可见,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程度与网民对敦煌 非遗的关注程度是完全一致的。
(二)经济发展程度与网民对敦煌 非遗的关注度呈正相关性
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即 国 内生产总值, 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 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 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根据 2021 年 中 国城 市 GDP 排行 榜,前十的城市为上海、北京、深圳、广州、重庆、苏州、成都、杭州、武汉、南京。
在百度指数输入关键词敦煌、莫高 窟、敦煌壁画, 得出过去一年对三个关 键词综合关注度排名前十的城市,分别 是北京、上海、兰州、深圳、成都、广州、 杭州、武汉、西安、重庆。其中,北京对敦 煌、敦煌壁画的关注度均为最高,兰州 对莫高窟关键词的关注度最高,十个城 市均对敦煌关键词的关注度最高,其次 是莫高窟, 再次是敦煌壁画。其中,除了 兰州为敦煌所在甘肃省的省会城市,西 安为陕西省的省会城市,其余均为中国 城市 GDP 发展排名靠前的城市。
社会学家布迪厄曾把资本分为经 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符号资 本四种形式, 并提出各种形式的资本之 间可以相互转化。
结合上文数据分析,经济 GDP 发 展靠前的城市对敦煌非遗的关注度明 显高于其它城市。 由此可得,经济发展 程度越高, 网民对敦煌非遗的关注度也 越高。
四、总结与思考
近年来,非遗传承得到政府及社会 各界的重视,传承方式不断推陈出新, 着力将其与时代潮流相融合,不让其在 时代前进的海洋里被淹没。
本文以敦煌非遗艺术的传承为例, 分别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经济 GDP 发展等层面, 论述了经济效益能促进大 众关注文化艺术,起到对文化艺术保护 与传承的基本作用。
著名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曾主张, 现在与过去、今与古可以相互沟通、相 互融合,历史研究的最高兴趣不止于 “ 恢复”,而在于与当下的沟通和融合。
非遗作为特定地域人民历史文 明 的影射, 每一件非遗背后都有其独特的 精神价值理念。“历史也是现在,现在也 是历史”,非遗归根到底是民族时代精 神的缩影, 时代精神随着物质技术的变 化虽会呈现出新的面貌,但仍有相融不 变的本质。
因此,非遗所蕴含的精神价值无论 时代如何变迁,都具备和当下一些产业 价值观相通的可能性, 这促成了非遗与 经济和时代相融合的可能性。
通过挖掘非遗背后的历史价值 因 素,找到其与现代产业理念的共性,将 二者进行自然有机的融合,非遗就不再 是一个被独立出来的个体被大众所认 识,而是成为现代产业 的一部分, 被大 众所感触。
但值得注意的是,非遗本身具有民 俗性、自然性及实用性等特征,技术和 经济手段仅能锦上添花,不能喧宾夺主。
非遗与时代本身就是融为一体的, 通过技术创意手段,充分展现非遗背后 的价值内涵,把非遗放到时代的整体环 境里进行传承,是更为有效的方式。
参考文献:
[1] 2021 年我国文化产业逐步恢复[N ]. 中国信息报,2022- 02- 09(002).DOI:10.
[2] 常子慧. 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传承 与群众文化的发展探讨 [J]. 文化产业,2021 (35):52- 54.
[3] 于洪英.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 与发展群众文化的相关研究 [J]. 大众文艺, 2020(12):11- 12.
[4] 李荣坤. 以时代“新语”讲好敦煌故事 [N ]. 中国文化报,2022- 08- 04(008)
[5] 周思佳.敦煌博物馆文创产品营销策 略分析[J].经济师,2022(07):273- 274.
[6] 王娴. 敦煌文化的数字化传播研究 [D].江西财经学院,2021.DOI:10.
[7] 刘幼臻. 智能时代下的文化遗产创新 管理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2020.DOI:10.
[8] 臧鹏, 刘吕红. 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民族特性及其传承机制—从民俗·艺 术·规约三维度立论 [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2):127- 137+ 172.
[9] 易玲, 肖樟琪, 许沁怡. 我国非物质文 化遗产保护 30 年:成就、问题、启示[J].行政 管 理 改 革 ,2021 (11):65- 73.DOI:10.14150/j. cnki.1674- 7453.2021.11.004.
[10] 张珂嘉,苏琳.“非遗 + 旅游”让文化 “ 活 ”起来让旅游“ 热 ”起 来 [N ].普 洱 日报 , 2022- 06- 30(003)
[11] 杨红.“非遗 + 科技”探索传承与创 造 的 有 机 结 合 [J]. 大 数 据 时 代 ,2022 (06): 51- 57.
[12] 非遗创新到底应“新”在何处?[J].全 球商业经典,2015(09):122- 123.
[13] 张世英. 万有相通的哲学[J].外国哲 学,2021(01):28- 39.
[14] 杨燕,杨富学.论敦煌多元文化的共 生与交融[J].世界宗教文化,2019(06):7- 16.
[15] 祝彦美, 简卓琳.探析敦煌莫高窟文 化 IP 打造与保护传承[J].科技传播,2022.14 (02):94- 97.
[16] 李瑞. 创新传播方式让敦煌文化走 进千家万户 [N ]. 中 国文物报,2021- 08- 13 (002)
[17] 邬沅芳. 基于敦煌壁画的文化创意 产品开发研究[D].兰州大学,2019.
[18] 杨燕,杨富学.论敦煌多元文化的共 生与交融[J].世界宗教文化,2019(06):7- 16.
[19] 胡逸卿,王斌.敦煌旅游文创产品的 设计方法和开发价值研究[J].城乡建设,2019 (23):64- 6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ngjilunwen/69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