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当前,实体经济“ 空心化”问 题突出,实体经济发展存在市场需求不 足、产业盈利空间收窄、发展后劲不足的 问题。加快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 产业体系建设,要正确处理虚拟经济与 实体经济、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空间集 聚与开放合作、市场机制与政府作用的 关系,稳预期、强保障、扩需求、优环境、提能效, 推动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实体经济,现代化产业体系,工业经济,问题,及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要把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实做优做强”。 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 兴产业、打造更多支柱产业。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 代化产业体系,是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强 大推动力。
近年来,房地产业过度发展造成山西省只有存量,没有增 量的现状。另一方面,经济面临“脱实就虚”问题,制造业出现瓶 颈期,都影响了山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山西省区域发展差异 大,“ 十四五”时期,面对生产成本快速增长、利润空间逐渐收 缩的局面, 要加快构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山西省实体经济的发展现状
2018—2022 年,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出现波动,但是对整体 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然呈现上升趋势。 山西省实体经济的表 现与全国相似,但也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工业是实体经济发 展的基础,本文主要从工业经济的角度来考察山西省实体经 济的区域发展状况。
(一)山西省实体经济的总体发展状况
2018—2022 年,山西省工业经济增速出现波动,与山西省 GDP 增速变化基本一致。2020 年以来,受新冠疫情爆发影响, 山西省实体经济占 GDP 比重总体呈现增长趋势,同时第三产 业占 GDP 比重下滑。反映出工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 高,且增长速度快于全国实体经济对 GDP 贡献率的增长速度。 2018—2022 年,工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 反映出山西省工业占 GDP 比重呈现上升趋势,实体经济对 GDP 的拉动作用增强。2022 年,山西省工业对 GDP 的贡献率 最高,达到 76.06%。
从三次产业结构变化来看, 2018—2022 年,山西省产业结 构不断调整,第三产业占 GDP 比重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第 一、二产业占 GDP 比重则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2018 年,第一 产业占 GDP 的比重为 4.4%,2022 年,这一指标上升为 5.2%; 2018 年,第二产业占 GDP 比重为 42.2%,2022 年,这一指标上 升到 54%, 五年间第二产业对 GDP 占比年均增长约 2.36%; 2018 年,第三产业占 GDP 比重为 53.4%,2022 年,这一指标下 降到 40.8%,目前山西经济的实体化特征非常突出。
(二)山西省实体经济新动能加快增长
2022 年,山西省工业增加值增速为 6.2%,比 2021 年低 4 个百分点, 比总体经济增速高 1.8 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 业增加值增长 8% 。分行业来看,采矿业增长 7.5%,制造业增 长 8.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 10.6%。装 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 8.3%,其中,汽车制造业增长 32.3%;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 15.5%,其中,节能环保产业 增长 36.4% 。新产品中, 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 1.5 倍,光伏电池增长 10.2% [1]。装备制造业和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增长 反映出新动能的增长加快。
2018—2022 年,山西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先升后降(见图 1),2020 年达到最高,达到 10.6%,之后开始下降,2022 年仅为 5.9%,距最高点相差近一倍;工业投资增速波动明显,同样在 2020 年最高,达到 16.4%,在 2021 年急速下降后 2022 年快速 反弹,为 11.7%,但仍距 2020 年相差 4.7 个百分点。2023 年上 半年, 山西省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3642.7 亿元,同比下降 4.7%, 低于全国平均(3.8%)8.5 个百分点,排名全国第 26 位,居中部 六省第 5 位 。工业投资下降 7.2%, 其中, 制造业投资下降 17.8%;基础投资下降 6.6%,房地产开发增长 0.5%,民间投资 下降 12.7%,制造业投资对工业投资影响较大。
(三)山西省各地市实体经济发展不均衡
山西省各地市实体经济发展不均衡。2022 年晋城、忻州工 业经济增速最快,分别达到 13.3% 、13.5%,比全省平均高 2.2 和 2.4 个百分点;大同、晋中工业经济增速最慢, 分别达到 7.5%、7.8%,比全省平均低 3.6、3.9 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最快 的忻州比最慢的大同,高 6 个百分点;太原、阳泉、长治、运城、 吕梁的工业经济增速都超过了 10%。
随着全省工业经济集聚不断提高,各地市工业发展差距 相应呈现扩大趋势(见图 2)。其中吕梁工业经济占 GDP 比重 最高,高于全省平均 18.71 个百分点; 太原和运城工业经济占 GDP 比重最低,分别低于全省平均 13.08 和 10.85 个百分点, 两地服务业经济占 GDP 的比重相对较大。山西省各地市工业投资增长都出现明显下滑, 2023 年上 半年,临汾、晋城、吕梁、长治、运城投资保持增长,但投资增长 最快的临汾也仅为 5.5% 。其余 6 个地市投资下降,太原、晋 中、大同、阳泉投资降幅大于全省,分别下拉全省投资 2.4、 0.9、1.1、0.3 个百分点, 太原降幅最大,仅为 - 14.2%。其中太原工业投资也为两位数增长,阳泉制造业投资下降 33.9%,部分 重点企业投资不达预期, 13 个新能源项目推进缓慢。
二、山西省各地市发展实体经济存在的问题
山西省实体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有外生因素影响,也有 内在因素影响。各地市实体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一)市场需求不足
市场是资源要素配置的主要手段。市场的滞后影响资源 的优化配置, 造成市场的需求不足,一方面影响资源要素的自 由流动, 另一方面影响对京津冀地区的产业承接。2023 年上半 年,山西省固定资产投资下降,市场需求不足,导致煤炭、焦 炭、钢铁等主要产品价格大幅下跌,上半年山西省工业生产者 出厂价格和购进价格指数同比分别下降 6.9%和 3.8%, 相差 3.1 个百分点,不利于工业平稳增长。
(二)产业盈利空间收窄
工业企业经营的最大推动力是盈利空间。盈利空间收缩 将造成工业企业和资金等资源向更大利润空间的产业转移, 进一步扩大地区发展差异。2023 年上半年, 受市场需求不足影 响,山西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大幅下降 30.8%, 其中,炼焦、建材、化学等工业处于亏损状态; 煤炭、钢铁、有色 和装备制造业利润分别大幅下降 28.2% 、82% 、86.5% 和 42.5%,企业盈利空间收窄,市场预期减弱, 行业利润增速放缓 导致生产收缩,部分企业甚至处于亏损状态,生产积极性不 足,生产预期不足。
(三)实体经济增长后劲不足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化、智能化将逐渐 代替人工操作。对于不能及时实现产业转型的地区,可能将面 临“产业空心化”风险,使实体经济增长后劲不足。2020—2022 年,山西省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 5.7%、12.7%、8%,全国分 别排第 8、第 7 和第 4 位,连续 3 年快速增长, 导致同期基数快 速升高。2023 年上半年, 山西省工业投资同比下降 7.2% 。其 中,工业技改投资 同 比下 降 21.7% ,制造业投资同比下降 17.8%,工业经济增长后劲不足。
三、山西省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正确处理的关系
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正确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空间聚 集与开放合作、市场机制与政府作用的关系。
(一)正确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既要防 止脱实向虚, 也要辩证地看待虚拟经济。一方面,适当比例的 虚拟经济是经济增长有调节作用,可以有效促进实体经济的 发展,另一方面,虚拟经济可以扩大融资渠道、分散资金风险, 促进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要实现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 的良性互动,共同促进。
(二)正确处理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的关系
传统产业是工业经济的基础,传统产业更新升级与现代 产业繁荣发展是构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从消费 需求看, 山西省传统产业如能源、建筑建材、电力等传统产业, 具有稳定的市场基础。 因此,要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实现传 统产业升级、现代产业壮大的实体经济,共同支撑现代化产业 体系。
(三)正确处理空间聚集与开放合作的关系
开放的市场能够使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合作能够促使企 业壮大、增强竞争力。空间聚焦,可以延长产业链,增强企业抵 抗风险的能力,有利于整体产业的发展,要积极建链、补链、稳 链、强链、延链,形成全产业链,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提升产业整体的核心竞争力。
(四)正确处理市场机制与政府作用的关系
市场机制是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健全利用市场,畅通投 资渠道,可以保障实体经济的要素支撑。政府的有效调控行 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可以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高企 业利润率。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优化的营商环境,能够促进 国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四、山西省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 系的建议
实体经济是经济的根本,是社会的支撑。在当前投资下行 的时期,建议山西省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 业体系,要把握重点,系统推进[2],在构建框架与运行机制、推动 规模扩张与能级提升、提高现代化水平、突出区域特色、健全 调整优化机制等方面发力。2023 年,山西省“稳工业”任务仍然 艰巨,要统筹推进稳预期、强保障、扩需求、优环境和提能效, 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和提质 升级。
(一)稳预期, 保持实体经济稳定增长
一是继续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加大稳增长政策的实 施力度。稳实体经济政策出手要快、力度要大,落实落细一揽 子政策措施, 加强政策解读,扩大惠及行业企业范围。用好促 进生产、促进投资和消费的政策工具, 稳住企业发展信心与生 产预期。二是补短板、保安全、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以实现产业 链循环畅通为重点,聚焦“ 五基”领域核心技术攻关,集中突破 “ 卡脖子”关键技术, 有序推进新兴产业发展,着眼全面布局基 础性研究, 围绕强链补链重点领域布局产业基础项目,增加科 技发展后劲与创新原动力。三是锻长板、扩优势,巩固提升优 势产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优势资 源做强一批不可替代的长版技术与重点产品,占据产业竞争 制高点, 增强国际话语权。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牢牢把握新 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契机, 抓住制造业数字化、 智能化的发展趋势,重点提升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先 进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 疗器械等领域的核心竞争力,筑牢山西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四 是协调行业均衡发展,控制工业原料价格过快速上涨趋势,引 导形成稳定的价格预期,防范上下游行业利润分化过大导致 的投资内生动力不足问题。
(二)强保障, 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一是加强实体经济发展的要素保障。加强对电力、能源的 供应保障, 促进价格保持稳定。深入落实减税退税降费、降低 社保费率等政策。切实降低企业负担。鼓励金融机构扩大制造 业中长期贷款、信用贷款规模,降低贷款利率水平,加强对制 造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3],促进跨地区物流畅通, 加强对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就业水平。二是提升产业 链抗风险能力。充分发挥“链主”企业的领军作用和生态整合 作用, 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稳产达产、恢复产能。平衡好产 业结构优化与产业链安全的关系,鼓励企业培育总部经济, 保 障关键技术和生产附加值高的环节留在山西,形成产业集聚 和规模效应, 推动产业价值链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三是强化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聚焦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短板领域,降低 关键性产业技术的对外依赖度。实现创新成果快速转移转化 并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改善企业效益。 健全产才融合机制, 实现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 合, 为企业创新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持。四是强化实体经济增量 的培育支撑。全面推进集群培育、产业强链、创新能力提升、 “ 智改数转”、绿色节能改造工作,加快转型升级,抓好项目投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扩需求, 拓展企业市场空间
一是持续扩大有效投资。进一步强化财政投入对产业发 展的引导作用,更好地发挥有效投资补短板、调结构的关键性 作用,落实好推动企业复工达产、交通物流保通保畅、积极招 商引资等现有政策,着力保障基本民生、帮扶市场主体纾困解 难,增加企业投资动力。二是深度释放消费潜力。加强对消费 品市场的监管力度,保障消费安全障碍, 建立适应消费升级的 多元化供给体系,推动数字化改造, 发展新型信息消费,稳定 居民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增强居民消费能 力。三是稳定外贸外资。坚持稳定存量、扩大增量,提升质量多 项并重, 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加大稳外资力度,充分发挥跨境 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窗口期,加紧出台配套支持政策, 畅通外贸企业订单获取渠道与汇率风险管理能力,积极拓展 新兴市场,加快构建物流大网络,促进贸易物流运输降本增 效。四是着力开拓外部市场。充分发挥双边及多边合作机制对 企业“ 走出去”的引领作用, 加快形成一批特色突出、规模较 大、外向度较高的市场主体。
(四)优环境,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一是持续优化实体经济发展环境。健全实体经济发展环 境制度体系, 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制度,切实解决市场准入与资 本无序扩张问题。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放宽市场准 入,继续削减行政审批和许可事项,深入落实公平竞争制度, 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二是减轻中小企业负担。加强要素保障, 强化科学管理,降低中小企业经营成本。发挥好商业银行助力 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体系的作用,营造良好融资环境,通过非高 耗能企业电费、燃气费减免等政策切实降低中小企业成本。三 是加大要素支撑。推动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数据等经济 要素的支撑, 消除国企和民企、大平台和小企业等不同类型市 场主体在要素配置端的不平等,充分释放市场竞争活力,破除 区域壁垒, 推动在市场规划规制、管理标准等方面的统一性与一致性。
(五)提能效,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制造业生产领域渗透扩展。 充分利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强化市场价 值挖掘与需求分析,并对企业研发、生产、物流等各个环节实 现精细管理, 加深数字技术与工业生产的融合程度。二是提升 关键核心技术供给能力。聚焦网络通信、集成电路、人工智能、 新材料等战略性前瞻性领域,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力度与自主 供给能力。三是强化工业绿色生产技术应用。加快工业传统行 业的技术改造步伐,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低能耗、低 排放的工业产业,发展清洁能源,提高新型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的比重, 实现工业领域中节能减排与能源发展的良性互动。四 是推进循环经济建设。完善资源利用模式,推广清洁生产和资 源循环利用, 建立产业共生体系,形成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 浪费,降低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5]。
[本文中数据均根据 2018 —2022 年的山西统计年鉴和山 西省统计公报整理。]
参考文献:
[1] 山西省统计局. 山西省 2022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EB/ OL].太原:2023- 03- 24.http:/ / tjj.shanxi.gov.cn/ .
[2] 中工 网 . 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EB/ OL].北京:2023- 08- 09.https:/ / baijiahao.baidu.com/ .
[3] 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 关于进一步推动金融服务制造业高质 量发展的通知[EB/ OL].北京:2022- 07- 04.https:/ / www.gov.cn/ .
[4] 李维明, 高世楫. 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绿色发展建设 生态文明[J].中国发展观察,2020(23)8- 11.
(作者单位: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山西太原 030012)
[作者简介:魏强(1974—),女,河南林州人,副调研员,主要从事 生态环境、水利经济研究工作。]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ngjilunwen/68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