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 > 正文

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思路与对策论文

发布时间:2023-11-29 14:08:1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既是我国实施农 业现代化发展战略的要求,也是实现农业的小生产与大市场 相衔接的客观要求。文章回顾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的历程, 分析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依据新 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思路,提出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 务体系的对策。

  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既是我国实施农业现代 化发展战略的要求,也是实现农业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相衔接 的客观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 2035 年,要基本实现社 会主义现代化, 2050 年,要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作为 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业 现代化发展进程中,要有健全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其提 供服务。从全价值链来看,小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仅要 求社会为其提供产中环节的服务,还需要为其提供产前、产后 的全产业链服务。但是, 目前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大多停留在 农业的产前和产中环节,而产后的服务相对较弱,不能适应农 业现代化建设对社会化服务的需要。
\

  一、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的历史回顾

  1.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新中国成 立之后至改革开放之前的 30 多年,为推动农业的高速发展以 及对农业公共服务的需求,我国先后在农村地区建立了由农 机站、农技站、水利站、经管站等技术部门构成的技术推广组 织系统, 以及由供销合作社、信用合作社等机构组成的农业公 共服务组织系统。据相关资料记载,在新中国建立后的十几年 时间内, 我国就已建立了农业科技推广机构 1.6 万家,配备农 业科技推广人员 9.4 万人。到 20 世纪 70 年代末期,全国已建 立了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并基本建立 了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组织架构。在这一历史时期,我国尝试通 过组织集体性机构进行农业社会化服务,不过,事实证明,仅 仅通过集体组织进行社会化服务无法满足农业发展的要求, 尤其是在人民公社体制解体的状况下,单纯的集体组织进行 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产生了“ 网破、线断、人散”的现象。

  2.改革开放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党的十 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 1989 年,正值我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 任制全面实施的时代,广大分散经营的农户对农业社会化服 务的要求日益迫切,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户的需求,把农业社 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视为稳定和健全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的重 大战略, 相继颁布了多项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政府文件。进 入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国家将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 设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稳定发展家庭经营的关键举措,尤其是在步入 21 世纪后,多个中央一号文件就建立新型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出了重要部署, 如 2008 年中央一号文 件指出, 要形成更加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以农业重点企 业为支柱的,公益性与经营性相结合的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 体系。2023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 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 促进行动”,健全县农业电商和物流配送系统,加快完善县乡 村电子商务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发展乡村餐饮购物、文化体 育、旅游休闲、养老托幼、信息中介等生活服务。中央的这些战 略部署,使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步入了一个崭新的 发展战略期。在国家政策引导下,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目 前我国已建立起“ 以政府和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以专业技术 部门为依托, 以市场化服务为补充”的服务体系。这个服务体 系的建立, 在实践中取得较大成效。一是社会化服务主体不断 壮大。随着农业经营规模的不断壮大,农民合作社逐渐成为农 业社会化服务主体, 在农业生产资料供给服务、农业科技服 务、农产品贮运服务、农产品加工和市场营销服务等方面起到 了很大作用, 有效缓解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促进了农业 现代化的发展。二是有效解决了农业劳动力不足的矛盾。特别 是农民合作社通过实行“六统一”(统一供种、统一耕作、统一防 治、统一监督管理、统一收获、统一营销)服务,为长期在外务工 或缺少劳动力的农户进行托管服务(耕、种、植保、收割、烘干) 等,有效搭建了小农户、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现代农业有 机衔接的桥梁。

  3.农业社会化服务存在的问题。(1)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的服务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从总体上看, 目前我国农业集体经 济组织为农服务的作用还未充分发挥。主要是由于部分村的 集体经济薄弱,部分村集体一直处于瘫痪状态,有名无实,无 法很好发挥为农服务的作用;尽管部分农民合作社的社会化 服务作用发挥得很好,但有的合作社是空壳社,有的合作社带 动农户少、经营管理不善等,不能及时向社员进行全方位服 务;农业教育、科研机构、供销合作社、粮食单位和农业公司等 机构为农服务的覆盖范围较窄。(2)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不能 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需求。自党的十九大召开以后, 我国农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等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得到很大发展。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 对国际国内激烈竞争的市场,在发展现代农业中更需要有完 善的社会化服务。但是, 目前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无法满足新 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需求。以农业科技供给与服务为例,新型农 业经营主体所需要的农业科技服务,重点涉及新品种培育技 术、病虫害防控技术、良种配套栽培技术、节水灌溉技术、施肥 技术、农用机械设备应用技术、化学除草技术、产品烘干和加 工技术等。但是,这些农业科技的供给与服务,受农业科研投 入不足、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平台建设不完善、农技服务人员数 量不足因素的制约,无法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需要。(3) 重产前、产中服务,轻产后服务。一般来说,农业经营规模越大,经营者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要求越迫切, 需要服务的项目 越多。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产后的产品销售有国家包办,农业 服务的重点主要是对产前生产资料的供应服务, 以及产中的 种植技术、植保、排灌等方面的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 的社会化服务除了产前、产中的服务之外, 产后的服务越来越 关键,但目前我国农产品产后的收获、储存、加工、销售等服务 恰恰是最弱势的环节。(4)财政支农资金不足,农业服务设施 投入不够。尽管我国支农的财政支出在不断增加,但支农经费 的比重在持续减少。据统计,在 1991— 1997 年,我国财政支农 资金占全国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依次为 10.3% 、10.0% 、9.5% 、 9.2%、8.4%、8.8%、8.3%,到 2003 年这一比重下降到 7.2% 。近 年来,我国财政支农支出的比重已达到最低水平,仅占全国财 政总支出的 3%~4% 。加之近年来,受化肥、农用机械、农药、柴 油等价格涨幅过猛等原因的影响,农业服务机构的收益率普 遍较低, 使得其对农业服务的设施投入不够。

  二、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的思路

  从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各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得以迅 速发展壮大,对建立与完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需求 越来越强烈。针对上述农业社会化服务存在的问题, 应根据 “ 服务体系与服务内容新、服务主体新、运行机制新”的思路来 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1.服务体系与服务内容新。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依 据农业经营规模越来越大、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趋势,为小农 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涉及产前、产中、产后完善的社会 化服务体系。各服务体系的服务组织,要为农业经营者提供产 前的农业生产资料采购与供应服务、农业生产信息服务、农业 生产资金服务;产中的农业科技服务、农业金融服务、质量安 全服务、农业保险服务;产后的农产品收获、储存、加工、销售 等各个方面。另外,随着数字农业、智慧农业、无人机飞防和电 子商务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普遍运用,以及现代设施 农业技术等新兴农业技术的推广运用,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 体系还要为经营者提供现代信息技术、现代农业设施技术的 服务。

  2.服务主体新。应构建“政府服务 + 自主服务 + 市场化服 务”的多元化服务体系。在这个服务体系中, 各级政府部门主 要提供农业的公益性服务;供销合作社、农民合作社、农业技 术协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主要是提供自主性服务;农资经 销店、农村经纪人、农产品批发市场主要提供市场化服务。

  3.运行机制新。一方面,要构建政府公共服务和自主性服 务有机结合的新机制。既要发挥政府的公共服务功能作用,健 全公益性服务机构,配齐服务人员,做好农业技术推广、农产 品质量安全监管、农村经营管理、动植物疫病防控等公益性服 务工作。又要发挥农民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农业产业化龙 头企业的作用,为农业生产经营者做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 的自主性服务。另一方面,要构建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结合 的新机制。无论公益性、自主性,还是市场化服务主体,在为农 业经营者提供农资、施肥、植保、机耕、机收、加工、物流、农产 品营销等专门服务的同时,还要为农业经营者提供与农业生 产发展有关的农业科技、现代信息技术、融资、保险、技术培训 等全方位服务。

  三、加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1.加强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 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服 务功能。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农业技术、精准 农业技术、物联网和农村电商在农业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政 府作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依托,要在加强信息化服务平台建 设,利用互联网、电话、电视等网络新媒体开展农业信息服务方面充分发挥作用。一是利用手机短信的方便快捷功能,通过 农信通开展农产品生产中所急需的技术、农产品供求与价格 信息、新兴农业技术等短信服务。二是利用农业手机报内容丰 富、图文并茂的特点,向从事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的经营者公 布农业信息。三是利用电子显示屏的信息更新快、观众观看方 便的优势,在流动人口多、场地较广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乡镇 集市等重要地方发布农业信息、政府管理信息和农业市场信 息。 四是通过网络视频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布农业规范化 生产技术信息、农业生产预警信息。

  2.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社的自主性服务功能,为社员提供全 方位服务。农民合作社是农民自愿联合的经济组织,在为社员 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自主性服务过程中扮演着主体角色。 但是,如上所述,目前我国农民合作社的自主性服务大多停留 在农业的产前和产中阶段,无法满足社员对产后服务的需求。 从日本农业服务的实践看,日本农协通过对农户进行产前、产 中、产后的全方位、全程服务, 实现了小农户和大市场的顺利 衔接。我国农民合作社要充分发挥自主性服务的作用, 加强培 养具有市场意识、竞争意识、科学意识、风险意识、人才意识的 合作社领头人,带领社员提高市场竞争力;要积极动员、协调、 运用各类资源,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取得规模效益;要采取统 一生产资料供给、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农业机械化服务、统一 产品回收、统一市场销售的“ 五统一”服务,进一步增强农民合 作社对外参与市场竞争、对内资源配置和运营管理的能力。
\

  3.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走向良性发展 轨道。 目前我国已建立起“ 以政府和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以 专业技术部门为依托,以市场化服务为补充”的农业社会化服 务体系。但从长远来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效运行的 基本出路, 在于建立以市场化为引导的社会化服务体制机制。 因此,要按照主导产业全产业链发展的方向,建立农、工、贸一 体的农业产业集团(公司),以便进行全产业链服务。农业产业 集团实施股份制模式,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发挥一体化产业集 团的综合服务功能,形成集农作物栽培(饲养)、加工、运销于一 体的农业综合服务体系。此外,把乡镇农技站改建成跨行政区 域的农技推广服务组织,即区域农技站, 建立区域农技站的目 的在于: 通过对区域内的农业服务现状与需求的调研;通过制 定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规划及其执行效果的总结;通过向农业 经营者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通过对农业经营者进行 培训和指导服务等,增强基层农技推广组织的服务功能,提高 农业技术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伟大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潘刚.土地托管: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新模式[J].奋斗,2020(10): 53- 54.
  [3] 冀名峰,李琳. 农业生产托管:农业服务规模经营的主要形式 [J].农业经济问题, 2020(01):68- 75.
  [4] 容建波等. 国内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经验对广西的启 示[J].热带农业科学,2021(04):125- 129.
  [5] 李燕琼等. 家庭农场经营的理论与实践[D].电子工业出版社, 2020:158- 169.
  [6] 梁冰倩等.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障碍 与破解[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9:95- 9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ngjilunwen/6816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