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 > 正文

高质量发展视角下粤港澳大湾区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契合度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3-11-27 14:37:0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推动大 湾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现实基础。基于对大湾区近三年的 产业结构和高职专业设置的契合度分析,发现两者之间存在 产业需求和人才供给的错位问题,且各城市内部契合度的差 异性较为显著。为从高质量发展的视角提升大湾区高职教育 与区域产业的契合性,建议加强区域协调合作,动态调整专业 设置;坚持政府引导,提高专业准入标准;构建评价模型,指导 专业建设;提升建设力度,凸显区位特色。从多维度增强专业 与产业的契合性,促进大湾区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为国民经济各产业培养可直接上岗 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任务,因此,通过提高专业设置与 产业结构的契合程度来规范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标准, 而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匹配问题也被再次提及。伴随 2019 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印发,这对大湾区构建具 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和以先进高端制造业与高科技 新兴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优化提出了新的要求。从高质量发 展的视角优化高职教育专业设置,推动大湾区产业结构转型 升级,对构建世界级湾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专业设置问题是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与地区经济发展、 人才培养质量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所在。高职办学的根本 落脚点在专业建设,专业产业契合是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现 实基础。考虑到专业建设对地区产业发展的重要程度,本文将 对大湾区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契合程度进行研究, 进而丰富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研究成 果。
\

  一、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情况分析

  通过对 2020—2022 年广东省高职教育相关书籍和大湾区 各地市的产业发展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可知近三年广州、深 圳、珠海、江门和肇庆的产业结构呈现“ 三二一”的布局形态, 而东莞、佛山、中山和惠州的产业布局情况则有所不同,主要 以第二产业为主。不同城市产业布局的差异化从侧面反映出 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是对大湾区的经济态势和产业结构做整体 与局部的区别分析。

  从珠三角地区的产业比重情况来分析。首先,2020 年至 2022 年广州的第三产业比重稳居第一,该数值也超过整个广 东省的第三产业比重,尽管这一指标在这两年有所回落,但作 为支柱产业分别为汽车、电子和石化的制造业大市,这个指标 也充分反映了广州的经济形势一片向好。其次,深圳市的三大 产业结构基本呈现“三二一”的态势,诸如金融、现代物流和文 化创意产业的第三产业也作为深圳市的支柱产业,而未来的 新兴产业将主打信息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等相关产业, 这也 将促使高职院校开设相关专业。相反地,佛山、惠州、东莞和中 山的三大产业结构却呈现“ 二三一”的布局,且第二产业的结构占比均超过 49% 。而出现这种产业布局的城市往往以制造 业为支柱产业,诸如机械电气、纺织服装和金属化工产业等。 同样受到新冠疫情影响,珠海、江门和肇庆三所城市的第三产 业比重有逐年下降的趋势。

  从港澳地区各产业比重来分析,香港和澳门的服务业一 直占据高位,2020 年澳门的第三产业占比高达 95.7%,而 2022 年香港的第三产业占比也达到了 92.7% 。众所周知,香港以金 融、旅游、贸易物流等产业为主,澳门则是以博彩及酒店服务 业为支柱产业。在原有支柱产业的基础上,未来香港地区要发 展的新兴产业主要包括文创、医疗、教育、科技等产业,而澳门 地区则通过博彩业的吸附力,大力发展旅游、会展服务、金融 及文创产业。

  二、粤港澳大湾区高职专业设置现状分析

  (一)大湾区高职院校分布情况

  当前珠三角地区共有公办和民办高职院校 70 所,香港地 区的专科院校有 13 所,澳门地区设有专科专业的学校有 8 所。其中广州市有 46 所高职院校,占比超过 50%;而东莞、佛 山、惠州和江门各有 4 所高职院校;深圳、东莞和肇庆则各有 3 所,珠海和中山相比最少,各市只有 2 所高职院校;总计珠三 角地区高职院校数量占整个大湾区学校数量的 76.9%。

  由于教育体制的不同,港澳地区的高职专业分类与内地 学校有较大区别,因此,在专业大类和布点数的统计上口径不 同。香港的职业教育主要由职业训练局主办,提供专业教育培 训,职业教育学历及资历证书等(含本科学位、高级文凭、文 凭、技工及技术员证书等)。职训局作为香港最具规模的职业 专才教育机构,下设有 13 个直属机构、44 所院校和培训中心。

  与香港不同的是,澳门的职业技术教育并非由单独机构 设立和管理。追溯澳门职业技术教育的历史,最早是由“振兴 学会”于 1878 年创办的一所包含初级及高级商业课程的职业 技术中学。伴随澳门经济和工业的多元化发展,关于澳门职业 技术教育的法令也在 1996 年颁布,并再次确认了三所职业技 术学校,分别为私立的三育中学和工联职业技术中学以及公 立的中葡职业技术学校(黄璞,2017)。在适应社会新的经济发 展形势,2006 年澳门政府又颁布了“ 非高等教育体系纲要法”, 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并逐步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体 系(黄亚武,2019)。 目前,澳门提供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主要 有澳门科技大学、澳门理工大学、澳门旅游学院、澳门保安部 队高等学校、圣若瑟大学、澳门城市大学、澳门镜湖护理学院 和中西创新学院。 由此可见,澳门的高等职业教育起步晚,发 展相对较慢。

  (二)大湾区高职专业设置情况分析

  1.珠三角地区。从 2020 年至 2022 年珠三角地区各高职院 校专业设置情况来看,总共开设专业大类 19 个,与国家高等 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上的设置数相比,覆盖程度达到 100% 。根 据 2022 年数据显示,珠三角地区高职院校开设的二级专业类 85 个,覆盖程度达到 87.6%;开设专业总数 475 个,覆盖程度 达到 63.8% 。2022 年专业布点总数高达 4320 个,其中专业设 置数和布点数排名前 5 的专业大类分别是财经商贸、 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文化艺术和医药卫生,且上述大类的专业布点 数合计占专业布点总数的 62.6%。

  广州市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情况最好,主要表现在以下 三个方面。第一,覆盖范围最广。2022 年广州市专业大类的覆 盖率为 100%,专业覆盖率也超过了 50%,达到 54.8% 。广州作 为大湾区核心增长极, 需要充分发挥国家省级中心城市的引 领作用,全面提升国际商贸和科技教育文化的中心功能。第 二,专业数量最多。通过对 2020 至 2022 年的高职专业设置数 据分析可知, 专业布点数排名前四的大类分别为财经商贸、电 子信息、文化艺术和装备制造。 由此可判断, 广州高职教育对 第二和第三产业中的高端装备制造、 电子信息和生产性服务 等重点产业的支撑力度较大。第三,特殊专业较少。主要体现 在一些与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大类设置比重相对较低,如生 物化工、能源动力与材料和食品药品与粮食大类。

  深圳市的专业设置情况良好。2022 年数据显示,专业大类 和专业数覆盖率分别达到了 89.5%和 17.5%,且专业布点数排 在前 4 的大类分别是电子信息、财经商贸、装备制造和土木建 筑。作为大湾区的核心引擎,深圳凝聚了高新科技、数字金融 和现代设计等高端服务产业集群,且与之相关的电子信息、财 经商贸和文化艺术大类的专业设置数和布点数也位居前茅。 由此可见,深圳的高职专业设置与地方主导产业发展情况基 本契合, 但与高科技新兴产业的匹配程度较为欠缺,如能源动 力与材料以及装备制造大类的专业设置数和布点数就明显不 足。

  佛山作为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也是全国的先进制造 业基地, 其高职专业设置情况仅次于深圳。2022 年佛山市高职 专业大类和专业数的覆盖程度分别为 94.7%和 16.5%,布点数 排名前四的专业大类分别是装备制造、财经商贸、电子信息和 文化艺术大类。佛山作为制造业基础较为坚实的城市,特别在 第二产业相关领域形成了很好的产业链条,如传统的家具用 品制造、家用电器、装备材料、金属材料和化工等领域。尽管上 述产业相关的专业大类布点情况基本符合当地的产业发展需 要,但二级专业类的开设情况就不尽人意。一部分代表新兴产 业的相关专业并没有开设,如复合材料智能制造技术、建筑材 料工程技术、光伏材料制备技术、太阳能光热技术与应用和材 料成型及控制技术等。

  江门、肇庆和东莞的专业大类覆盖率均超过了 70%,惠州 的专业大类覆盖率则超高了 80%; 中山和珠海专业大类覆盖 率则相对较差,分别为 63.2%和 52.6% 。通过统计可知,上述 6 个城市的专业数覆盖率分别为 13.8% 、13.6% 、14.6% 、12.4% 、 7.1%和 9.7% 。其中,医药卫生是江门和肇庆专业布点数最多 的大类;电子信息是东莞和中山专业布点数最多的大类;财经 商贸和文化艺术分别是惠州和珠海专业布点数最多的大类, 不难看出布点数排名靠前的专业都集中在第三产业 。对于东 莞和江门这种以制造业为主的城市,明显高职教育专业设置 与地区产业结构的契合性较差。

  珠三角地区的高职专业大多集中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 财经商贸和文化艺术这四个大类,且除了装备制造,其余皆属 于第三产业。 由于开设第三产业相关专业具有经济效益好和 设置门槛低的特点,因此,各市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开设数较多 的情况。相反,一些能支撑大湾区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发展 的专业开设比重就明显偏低,例如,生物与化工、能源动力与 材料和资源环境与安全三个专业大类, 其布点数屈指可数。因 此,现阶段珠三角地区的高职专业设置明显无法满足大湾区 产业未来的发展需要。

  2.港澳地区。香港职业训练局辖下的专业教育学院有 13

  所,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提供学士学位、高级文凭、基础课程文 凭、职专文凭、应用教育文凭。从高级文凭的专业设置情况来 看,大致包括 7 个专业类别,共设置 96 个专业,分别为工程类 16 个、商业类 19 个、酒店及旅游类 12 个、设计类 17 个、资讯 科技类 11 个、健康及生命科学类 16 个和幼儿、长者及社会服 务类 5 个。职专文凭包含 3 个专业大类,分别是商业与服务 类、工程类以及设计与资讯科技类,共设置专业 17 个。应用教 育文凭包含 6 个专业,分别是幼儿教育及社会科学、公务员及 纪律部队、健康及生命科学、设计及创意媒体、运动管理和商 业管理及财务。基础课程文凭包含 8 个课程,分别为健康及生 命科学、商业、设计、工程、酒店款待、零售、社会服务和资讯科 技。文凭则包含酒店及旅游课程和厨艺课程。可见,香港高职 教育的专业覆盖面较广,但各专业类别占比较低,设置数不均 衡。

  考虑到澳门高职教育发展较晚, 为保障研究的连贯性,选 择澳门提供高等职业教育的 8 所院校的应用学士学历专业进 行研究。通过统计上述 8 所院校设置的应用学士学历专业情 况,可知共设置专业类别 12 个,专业总数 61 个,分别为文化 艺术设计类 18 个、商业和酒店旅游类各 9 个、公共服务与社 会工作类 5 个、法律安保和健康与医药卫生类各 4 个、语言和 应用科学类各 3 个、食品药品和教育与体育类各 2 个、土木建 筑和资讯科技类各 1.

  三、粤港澳大湾区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匹配度 分析

  通过对以往有关文献的梳理,可知评价专业设置与产业 结构是否契合可以通过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偏离度 (陈基 纯,2015)这一指标来衡量。具体的计算公式为偏离值等于专 业结构比重与产业结构比重之差,差值数额越大,表明二者的 匹配程度越差;反之,二者的匹配程度越高。

  (一)珠三角地区

  从三大产业的专业契合性来看,珠三角地区各城市第一 产业的契合性普遍较好,且除了江门和肇庆, 其余各城市的结 构偏离度均维持在 3%以下。反观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偏离度, 除了广州在 3%以下,其余各城市的偏离度都在 10%~35%, 且均为负值。这表明珠三角大部分城市的高职院校对第二产 业相关专业的开设力度不够,无论是专业覆盖程度还是布点 数都无法满足当地制造业对技术型劳动力的需求,特别对于 以制造业为主导产业的城市,这样的情况尤为明显。

  具体对各城市专业与产业契合情况进行分析,首先,广州 作为高职教育比较发达的城市,总体匹配程度相对其他城市 是最好的。第一和第三产业的偏离度均为正值,表明第一和第 三产业的专业布局较大程度满足了当地产业结构的需要。而 第二产业的偏离值从 2020 年的 - 1.83%升至 2022 年 - 2.69%, 可见尽管专业设置比例与产业比例存在较小差距,但偏离值 为负值且逐年上升的情况仍要引起重视,这也反映出第二产 业的专业设置无法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

  其次,深圳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相关专业结构与产 业结构的偏离值皆为负,其中第一产业的情况较为理想,偏 离值仅为 - 0.10%,而第二产业相关专业设置率明显低于第 二产业所占比例,偏离值从 2020 年的 - 8.22%升至 2022 年的 - 11.16%,可见第二产业的专业设置没能很好地匹配当地产 业结构; 反观第三产业的相关专业设置率远超第三产业所占 比例,偏离值从 2020 年的 8.32%上升至 2020 年的 11.26%, 由此可见,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相关专业设置需要调整, 尽可能与当地的产业结构相匹配。

  再者,通过计算结果可知, 珠海和惠州整体的高职专业与地区产业契合度较差。改善空间小的主要是第一产业,第一 产业相关专业设置与产业 结构的偏离度分别为 - 1.50% 和 - 0.91% 。改善空间较大的主要是第二和第三产业,第二产业 的 相 关 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偏离值分别为 - 36.83% 和 - 31.95% 。 由于偏离值为负值,因此,在两市高职院校在专业 设置上, 明显无法满足当地产业发展的需要。相反地,两市第 三产业的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偏离值分别为 38.33% 和 32.86%,可见第三产业相关专业的设置数明显偏多,这也容 易造成产业需求与人才供给的失衡。

  从三次产业的偏离度平均值来看, 整个广东省表现良好, 从 2020 年至 2022 年,平均值维持在 12%左右,说明高职专业 结构与产业结构较为匹配。再具体分析珠三角区域各城市的 表现,其内部专业产业契合程度有明显差异: 表现最好的是广 州,近三年的平均值都维持在 2%以下,可见本市高职专业与 当地产业结构的契合性较为理想,也从侧面反映了广州高职 教育发展的成熟度。其次,深圳和佛山的平均值都维持在 10% 以下,说明该城市的高职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契合性一般, 且深圳作为大湾区最有活力且独具创新力的城市,仍有较大 的改善空间。最后,除了中山的平均值在 12%左右,其余 5 所 城市的平均值均在 15%~35%,特别是珠海、惠州、东莞和肇 庆的第二和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都在 30%以上,这反映了上 述城市的高职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匹配程度较差,改进空 间较大。特别是第二和第三产业的专业与产业结构倒挂非常 严重。

  (二)港澳地区

  由于香港是以金融、旅游、贸易和物流业服务为主导,因 此,从 13 所香港专修学院所设置的高职教育专业布局来看, 涵盖的专业大类基本集中在第三产业,尽管覆盖的产业领域 较广,但各类型专业设置数量参差不齐。其中排名前 4 的专业 大类共设置了 79 个专业,分别为商业、文化艺术设计、健康及 生命科学和工程,占专业设置总数的 69.3% 。文创、医疗和教 育作为香港的新兴产业,与之契合的相关专业大类有文化艺 术设计、健康与医疗卫生和教育等,这些大类的专业设置数量 也占比较高。从总体上来看,香港的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当地 产业结构的契合度较好。值得注意的是, 2020 年第三产业的偏 离度计算结构为 - 9.19%,虽然偏离程度较低意味着对香港的 金融贸易和文创产业有一定的支撑力,但偏离值为负值,也在 一定程度上造成因专业设置数量不足而导致的产业人才供给 短缺问题。

  从偏离度的计算结果来看,澳门的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 产业结构的偏离程度相比同期的香港更低,第二和第三产业 的偏离度分别仅为 0.62%和 - 0.62%,可见澳门这 8 所提供高 等职业教育的学校能为澳门地区的产业提供相匹配的技术技 能型人才。澳门以博彩、酒店、旅游和中介服务业为支柱,与之 相匹配的高职专业大类主要有旅游、金融商业和文化艺术。数 据显示, 占比在前三位的专业大类分别为文化艺术和设计、商 业以及酒店旅游, 共设置了 36 个专业,占专业设置总数的 59.0%,由此可见, 澳门的高等职业教育与当地的主导产业结 构的契合性很好。美中不足的是,与会展服务和中医药产业相 关的专业设置数较少, 尤其是与现代金融业相关的专业设置 数居然为零,这也在一定程度阻碍澳门服务性产业的多元化 发展和国际金融中心的打造。

  (三)存在问题

  通过对大湾区高职教育专业设置情况以及专业设置与产 业结构匹配程度的分析,主要发现以下三个问题。第一,二级 专业分类设置与新兴产业结构的匹配程度较低。影响高职院校发展的最大因素主要来源于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低匹配 度,这不仅直接影响了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高质量发展,还阻 碍了高职院校对完善人才培养规划的进程。尽管目前大湾区 多数地区的高职专业结构呈现“ 三二一”的布局形态且与“ 三 二一”的产业结构相匹配, 但仍有部分城市,如东莞、佛山、中 山和惠州呈现“ 二三一”的产业结构形态,而这些城市专业设 置与产业结构的偏离度为负值,可见当地高职院校设置的与 第二产业相关的专业无法满足第二产业的发展需求。

  最典型的城市就是东莞和惠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先进 制造业的城市集群,其第二产业相关专业的设置数和布点数 远不符合其发展制造业的战略定位。通过统计数据不难看出, 两市的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偏离度在 2022 年达到了 - 33. 91%和 - 31.95%;且除了第二产业相关专业设置数量不足, 其 第三产业的相关专业设置数也明显过剩,偏离度也分别达到 了 33.74%和 32.86%。

  第二,部分专业大类招生不均衡,主要体现在部分专业严 重过剩或空缺的情况。通过对大湾区 19 个专业大类的覆盖程 度来看, 高职院校普遍扎堆设置与第三产业有关的专业。从财 经商贸和电子信息大类的数据就能看出, 2022 年两个大类的 专业布点数分别为 732 和 682.这意味着报读这两个专业大类 的学生基数大,容易出现毕业生过剩和就业困难的情况。相反 地,同属于第三产业专业的公安司法大类专业布点数仅为 29. 且仅在广州和深圳的高职院校开设。诸如此类的情况并不少 见,如第二产业中的能源动力与材料大类的专业布点数仅为 40.且只在广州、深圳、佛山、江门和惠州开设;而水利大类相 关专业也仅在广州和佛山的高职院校开设,布点数仅为 7 。专 业招生不均衡的问题将严重影响大湾区技能型人才培养供给 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匹配度。

  第三,部分专业设置与区域特色产业不匹配。专业设置与 区域特色产业相匹配是推动区域产业发展的关键,也是促进 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东莞一直以制造业著称,无论是在 传统制造业还是先进制造业上都占具重要的位置。尽管东莞 市以制造业为主,且如工业机器人、家具、文化体育用品和化 工产品等制造产业均为当地的支柱性产业,但却没有开设与 之相匹配的高职专业。且通过对东莞市高职院校专业开设情 况统计发现, 部分高职院校开设的对应专业却仅仅是与机器 人制造技术、工业设计相关的一级专业,如:工业机器人技术、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工业设计和智能机器人技术等专业, 没有设置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 印刷数字图文技术专业等二 级专业。类似地, 与中山市制造业相匹配的第二产业相关专业 设置情况也一言难尽,如智能制造装备技术和智能机器人技 术专业都没有在该市的高职院校开设,可见细分下的高职专 业设置无法与中山市的产业结构相匹配。

  四、粤港澳大湾区高职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匹配的对策

  关注并发展职业教育是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和产业发 展的重点,由于专业设置与地区产业结构契合程度低而导致 的高职院校毕业生供给与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的错位,以及大 湾区经济发展与高素质技术型人才的匹配度问题,都无法给 高职教育与地区发展带来双赢。为了更好解决上述问题,基于 高质量发展的角度, 本文认为大湾区高职专业建设可以从以 下四个方面进行突破。

  (一)通过契合度评价模型,指导专业设置

  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高职院校办学的重要结合点,是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职能的关键环节,而调整专业结构布局是 职业教育发展过程面临的主要难题。通过科学规范的专业与 产业契合度模型,客观评价现有高职专业的设置情况, 并以此作为高职专业设置的依据, 不仅能够明确高职院校的目标定位,还能提高专业设置的有 效性,更好对接地区产业结构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二)通过政府引导,规范专业准入与监督

  通过对粤港澳大湾区的 9+2 城市进行地理分组,不难发 现东岸城市,如深圳、香港、东莞和惠州当地已形成以电子信 息为新兴产业的产业集群;而西岸城市, 如珠海、澳门、中山和 江 门将重点推进汽车和家电这一类传统制造产业的改造升 级,为将来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打下坚实基础。为了迎合东西 岸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调整和优化高职专业结构势在 必行,但如何保证专业结构的调整能够有效匹配地区产业发 展的需要,这就需要政府对高职专业建设进行规范引导并监 督。首先,政府有关部门应正确引导高职院校科学地开展专业 设置工作, 并为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其 次,政府有关部门在结合大湾区整体发展规划的基础上,依据 各城市的核心定位和产业结构情况,有效梳理各城市高职专 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度,并牵头各市龙头企业、高职院校 代表以及行业代表参与到高职专业的规划和建设中。最后,政 府有关部门应在吸纳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建议后,明确各市 高职专业设置的准入原则的制定,对地区产业发展支撑性较 差、就业吸纳能力不强以及办学成效低的专业禁止准入,并对 正在建设的高职专业质量进行严格监督和把控。

  (三)通过预警机制,实现专业动态调整

  为了有效抑制高职院校建设专业时的盲目性、重复性和 趋同性,政府、企业、行业等应协同高职教育主体共同建立专 业预警机制, 以保障高职专业设置符合地区产业发展。具体可 以通过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数据的动态记录,跟踪和预测各 专业未来的发展动态和就业前景;并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毕业 生就业去向和产业用工需求信息进行有效整合,避免专业重 复设置带来的资源损耗和人才流失,实现专业设置的动态调 整。例如,大湾区内地 9 个城市的第一产业占经济的比重已由 2010 年的 2.0%下降至 2021 年的 1.7%,二三产业“ 双支柱”的 产业结构形态已非常明显,针对第一产业结构比重小且相关 专业设置数低的情况, 相关地区高职院校应在了解第一产业 相关行业需求动态的情况下,精准培养符合现代农业产业发 展需要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避免可能出现的第一产业就业 人群的失业问题。
\


  (四)加强建设力度,凸显专业定位与特色

  遵循各地区经济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方向是高职院校在 进行专业设置时应考虑的首要因素。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发 展无论是从产业基础,还是结构形态都不尽相同,因此,在优 化高职专业设置时,应当在考虑粤港澳大湾区整体发展规划 的前提下, 通过分析各市产业结构特征、地方产业特色、支柱 型产业特点等, 以此保障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的定位 和方向。

  要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实现“十四五”规划纲要对大湾区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蓝图,就应当从高职专业设 置对接区域发展定位,着力发展与产业契合度高的专业。如集 聚全球最强大的以硬件制造为基础的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 群的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 对广州和深圳的电子信息产业提 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以半导体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上游产业一 直是大湾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短板, 因此,广深两市应当紧 紧抓住电子信息制造业大市的定位特点,通过分析当地高职专 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的匹配情况, 围绕电子信息产业结构优化升 级的重点方向,积极建设相关专业,并具体细化到电子信息大 类下设的二级专业点,打造具有城市产业特色的专业群。如重 点培养高端电子信息产业所需的专业人才,加快集成电路技 术、微电子技术和通信软件技术专业的开设等。

  参考文献:

  [1] 林少芸.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高职专业设置与产业协调 发展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2(04):98- 105.
  [2] 徐兰, 王志明, 何景师, 苏楠. 一核一带一区背景下广东高职专 业建设与产业发展 的适应性研究 [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39(12): 104- 110.
  [3] 黄芳, 范兰德.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布局下的职业院校专业集群 构建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21(11):18- 22.
  [4] 江雪儿. 粤港澳大湾区东岸高职专业设置与经济发展匹配研 究[J].职业教育(下旬刊),2021.20(10):53- 59.
  [5] 刘钧炎.香港职业专才教育的发展与经验[J].清远职业技术学 院学报,2021.14(05):83- 90.
  [6] 陈基纯,王枫.产教融合视域下粤港澳大湾区高职教育专业设 置与区域产业结构契合性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1(17):34- 39.
  [7] 陈基纯.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契 合度研究—以广州市属高职院校为例 [J]. 职业技术教育,2020.41 (20):31- 35.
  [8] 黄亚武. 大湾区规划下澳门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与策略分析[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14):42- 43.
  [9] 黄璞.澳门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现状与政策建议[J].中国职业技 术教育,2017(24):55- 61.
  [10] 陈基纯.珠三角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吻合 度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5.36(05):8- 1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ngjilunwen/6798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