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选取中国文化外宣短视频《中国范儿》中介绍二 十 四 节气的相关文本,结合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将其语 料进行整理并建立微型语料库, 进而运用语料库技术手段处 理文本语料,同时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此类文本的词汇特征 、 句法特征以及篇章特征, 从而在丰富文本研究的同时也可以 探讨新媒体环境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合理文化外宣路径。
随着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国际社会越来越关 注中国的发展,但是长期存在的“西强我弱”的舆论格局依然 存在。那么,在国际舆论中,我们要不断增强本国的影响力,让 话语权与国家实力相匹配 。“但要让世界听进我们的声音,还 需要我们在外宣问题上加强思考和努力 。”[1]
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外宣工作提出要 求,指出要立足于本国,同时也要切实考虑国家之间的差异以 及国外受众的接受程度,在此基础之上来讲好中国故事 。徐明 强指出, 外宣翻译成功取得话语权主要在于要让别人愿意看 你的东西,并能看懂你的东西。[2]“如果掌握了有效的传播媒介 和传播权力,则意味着取得了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的主动权。”[3]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网推出一 系列外宣节目,而微视频《中 国范儿》是其中之一,采取了英文配音的形式,并配有中英双 语字幕 。该节目借助当代新媒体信息传播的优势,选取了具有 代表性的文化符号,由浅入深对其进行介绍 。在传播中国优秀 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让世界了解更加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本文选取该系列节 目 中有关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的内 容,通过建立微型语料库的方法来对其进行文本特征分析,以 期得到该主题的文化外宣短视频文本的词汇特征 、句法特征 以及篇章特征,希望以此可以探讨新媒体环境下“中国文化走 出去”的合理文化外宣路径。
一、研究现状
我国处于全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时代, 而媒介融合是一种 不断变化的状态,[4] 因此,创新传播方式已成为当今时代对外 宣工作的新要求 。以“文化外宣”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中进 行查询,共计检索到 1135 篇学术期刊,经观察发现该主题词 的期刊论文发文量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并且自 2018 年突 破百篇后,进入快速增长期;并且这些期刊论文的主题分布主 要集中于外宣翻译、策略研究以及跨文化传播等方面 。其中, 比较突出的是以黄友义为代表的国内学者以受众以及编译者 身份等视角对外宣翻译策略进行研究 。[5]可见,目前国内大多 数研究聚焦于外宣翻译以及传播策略等方面, 鲜有研究着眼 于外宣文本本身。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农民在与大自然的相处过程中总结出 来的用来指导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智慧结晶 。它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部分,2016 年, 中国传统二 十四节气被联合国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 产代表作名录。虽然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 二十四节气的作用不再像以往对农业生产 生活的指导性十分重要, 但是作为中国优 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十四节气 所承载的深厚的历史底蕴以及其所具有的 丰富的文化内涵, 对于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的输出是十分重要的。为此,本文将聚焦中 国文化外宣短视频《中国范儿》中介绍二十 四节气的相关文本并研究其具体文本特征。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取中国文化外宣优秀作品 《中国范儿之二十四 节气》中的视频作为语料来源 。《中国网》是国家的重点新闻网 站,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而《中国范儿》是其重点推出的 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微视频节目 。本研究对选取的语料进行 转写、清理等,建立形符数为 11822 的微型语料库。
本研究主要采取语料库研究法, 将自建的语料库加载到 检索软件 Antconc,利用该工具对相关语料进行词频的检索,以 期发现其微观词汇特征 。并根据其高频词呈现结果,以具有代 表性的词汇进行索引行的检索,进一步探索句子特征。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经过对语料的处理分析,本文得出语料文本的词汇特征、 句法特征以及语篇特征 。在词汇特征部分,研究发现文化外宣 微视频《中国范儿》中传统二十四节气文本,使用了具有明显 特征的高频名词、高频代词;在句法特征部分,主要体现为时 态语态的特征以及修辞特征;在语篇特征部分,主要体现为文 本类型特征以及互文性特征。
( 一)词汇特征
Laviosa 将高频词定义为出现频率至少占库容 0. 1%以上的 词 。[6]高频词词频根据语料库的大小而有所不同 。根据本研究 的库容,出现 12 次及以上的单词,将其确定为高频词,运用 Antconc 检索工具检索发现如下词汇特征。
1.高频名词 。文章多次使用中国、中国人、春天、夏天、秋 天、冬天、庄稼等词 。作为对外传播的优秀作品,此类材料立足 于本国,所以要将国家立场清晰呈现出来,多次使用表明国家 的中国、中国人;多次出现代表季节以及与农业相关的名词, 我国的二十四节气紧紧围绕四季而对农业生产生活产生指导 作用;而南方、北方的使用则是因为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 南北方差异较大,伴随着节气,也产生了很多与不同地理位置 相关的不同风俗习惯; 谚语的频繁出现是因为随着节气文化 的历史推进,产生了很多与之相关的俗语、谚语等 。例如,在 《大暑:热在三伏话养生》这一篇中,“冬吃萝卜夏吃姜,不需医 生开药方”,这是与大暑节气相关的健康养生的俗语。
2.高频代词。根据 Antconc 词频检索结果,本研究选取的系 列文本使用较多的高频代词, 并且为第三人称代词, 主要为 它、他们的和他们,进一步以这三个人称代词为关键词进行索 引行检索, 它在文中大多指代具体节气或者作为形式主语出 现,他们的和他们大多用来指代中国人,这种以第三人称为主 要形式的推进方式, 不仅有利于文章的顺利推展并且提升了 行文流畅度,充分体现了此类文本的客观性,可以增强读者或 观看者对此的信服度。
(二)句法特征
经对语料进行观察分析, 研究发现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 系列语料在时态语态上有一定规律, 使用了带有修辞特征的 特色句式,并且具有其独特的情感特征。
1.时态、语态 。文本的研究语料总体在时态上主要为一般 现在时,这是因为所研究的内容主要为信息型文本,向国外观 众介绍传统二十四节气,遵循客观陈述的原则,尽量保证真实 性来传达内容 。文本也使用了较多的被动语态,而被动语态的 使用对语篇结构及话题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7]通过使用被 动语态,可以使话题更集中、更明确,也更能预示话题的发展 方向 。[8]话题以主观性和客观性两种表达为主,有时表达具有 主观性比较符合语境,但在某些特定的语言环境下,表达具有 客观性是非常重要的 。本研究的研究文本,其话题为中国的二 十四节气,为客观的事物,使用较多的被动语态可以使所呈现 内容更加客观,并且让受众的注意力集中在所描述的话题上。
2.修辞特征 。“我们用语言交流思想、传达信息,不仅要表 达得准确无误、清楚明白,还应该力求生动形象、妥帖鲜明、连 贯得体、新颖独特,尽可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动人美感 。”[9] 二十四节气语料中使用了特色句子, 主要是带有修辞手法句 子的使用,使文本特点鲜明,增强了受众的可读性。
(1)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
(2)唤醒冬眠动物的并非春雷声,而是日渐回暖的气温。
例(1)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对于小暑与大暑之 间的温度,将其比喻成像火一样,能够令国外受众体会到节气 改变所引起的气温的变化 。例(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春雷 声、气温不会“唤醒”,这样的表达使得文章整体更为优美,也 更能让读者体会到春天到来的惊喜。
(三)语篇特征
语篇分析超越了以句子为最大单位的句法研究, 而以语 篇为最大单位进行研究。[10] 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作为我国民俗 文化外宣的一部分,在这类文本中,运用特定的语篇结构,向 读者传递信息、表达感情,以下主要分析二十四节气文本体现 的语篇层面的特征。
1.文本类型特征。著名翻译理论家纽马克将文本类型分为 表达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 。[11]表达型文本一般形 式丰富,如文学作品、政治家的演说以及权威人士的学术著作 等; 信息型文本如学术论著和会议纪要等, 注重如实传达信 息;呼唤型文本以读者为中心,引导读者思考,号召读者行动, 例如,广告、宣传册等。
通过对二十四节气系列文本进行宏观上的观察以及分 析,发现文本的篇章结构主要为:引出具体节气、介绍相关风 俗、发表相关评价 。在引出具体节气部分几乎为信息型文本, 在介绍相关风俗部分以信息型文本为主, 其中会穿插少许的 表达型文本,而在发表相关评价部分,主要为表达型文本 。表 达型文本主要为情感的诉诸,这样可以以此激发观众的参与, 拉近内容本身与受众之间的距离 。而本文所研究的文本为信 息型文本与表达型文本相互交织,文本紧密而又不压迫,这更 有利于传达文本内容,传播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2.互文性特征。互文性,又称为“文本间性”或“互文本性”, 是指文本与该文本之外的符号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最早由 法国符号学家、女权主义批评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提出 。意 思是任何文本都不是独立的, 都能或多或少地体现与其他文 本之间的关系 。[12]互文方法的使用也随处可见,习近平总书记 在各种国际演讲中广泛用典,例如,谚语、古诗、对联等,这也 是互文手段的方法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演讲中引用中 华文化经典诗词, 提升了国际社会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 注度,赋予了中国传统文化鲜明的时代特色 。[13]作为传播中国 声音的途径之一,这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广,向国际受众 传递本国独特的精神,建立文化大国形象。
通过对文本进行观察以及分析,发现此类文本引用了与节气相关的谚语、诗词等,并且主要是直接引用方式,直接引用是 修辞权威的一种体现,这种言语权力的使用,如果使用恰当,可 以增强信服度,说服受众,如果使用不当,那么就会令受众产生 排斥感 。本文所研究的内容,文本直接引用与节气相关谚语以 及诗词,但是在每一篇文本中大概只在 1~2 处直接引用,在建 立修辞权威的同时,避免过于输出而导致受众产生排斥心理。
(3)小雪雪满天,来年必丰年。
(4)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例(3)的中文意思是如果在小雪节气时雪花飘落,第二年 会是一个丰收年 。通过直接引用相关的谚语就使得所传达的 信息更具生活气息,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 。例(4)通过直接 引用著名诗人雪莱的诗句,使得文本在传达信息的同时,也增 添了一丝诗意,避免生硬,有利于国外受众的接受和理解。
四、结语
本文以文化外宣微视频《中国范儿》中的传统二十四节气 板块的内容为语料来源,借助语料库相关技术手段进行检索, 研究发现此类文本中第三人称代词的使用较多, 这是因为此 类文本主要为信息型文本,注重真实传达内容,使用第三人称 代词体现了文本的客观性;文本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特征, 使文本在客观传达内容的同时,更具感染力;此外,文本存在 互文性特征,引用谚语、诗词等,使得文本更加丰富,给以观众 更具象的感受 。综观文本的总体特征,在力求客观传播我国优 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受众的接受程度,是“中国文 化走出去”的有益尝试,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此类文本所 使用的传播策略以及构建国家形象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陈小慰 . 对外宣传翻译中的文化 自 觉与受众意识[J]. 中 国翻 译,2013(02):95- 100.
[2] 徐明强. 外宣翻译的苦恼[J]. 中国翻译,2014(03):11- 12.
[3] 段京肃 . 大众传播学:媒介与人和社会的关系[M]. 北京:北京 大学出版社,2011.
[4] 韦路 . 媒体融合的定义 、层面与研究议题[J]. 新闻记者,2019 (03):32- 38.
[5] 黄友义. 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 题[J]. 中国翻译,2004(06):27- 28.
[6] LAVIO SA S.Core patterns of lexical use in a comparable corpus of English narrative prose[J]. Meta, 1998.43(04) : 557- 570.
[7] 王皎皎 . 被动语态的语用分析 [J]. 中 国 电力教育,2007(10): 78- 79.
[8] 刘明东 . 英语被动语态的语用分析及其翻译[J]. 中 国科技翻 译,2001(01):1- 4.
[9] 黄伯荣,廖序东 . 现代汉语[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168.
[10] 何继红,张德碌 . 语篇结构的类型、层次及分析模式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6(01):74- 80.
[11] Newmark,Peter.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12] Kristeva, J. Word, dialogue and novel. In Moi, T . (Ed .).The Kristeva R eader. O xford: Basil Blackwell. 1986.
[13] 冯康南. 习近平总书记国际演讲中用典的文化价值研究[J]. 党史文范,2017(08):66- 6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ngjilunwen/59877.html